清華大學頡偉那潔研究組設計新型技術

2020-12-05 清華大學新聞網

清華大學頡偉那潔研究組設計新型技術

揭示組蛋白修飾代間遺傳及重編程的模式和分子機理


清華新聞網9月22日電 2016年9月15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頡偉和醫學院那潔研究組在《自然》雜誌(Nature)上發表題為《哺乳動物早期發育中組蛋白修飾H3K4me3的親本特異重編程》(Allelic reprogramming of the histone modification H3K4me3 in early mammalian development)的研究論文。隨後,頡偉研究組9月16日在《分子細胞》雜誌(Molecular Cell)發表研究論文《組蛋白修飾重編程重塑表觀記憶》(Resetting Epigenetic Memory by Reprogramming of Histone Modifications in Mammals)。兩篇論文在世界上首次報導了哺乳動物組蛋白修飾是如何從親代傳遞到子代的,以及早期胚胎發育中組蛋白修飾遺傳和重編程的模式和分子機制。

在哺乳動物遺傳過程中,遺傳物質DNA作為染色質的主要組成部分將從親代傳至子代。除DNA之外,染色質上攜帶的其他信息物質如DNA甲基化和組蛋白修飾等也存在代間遺傳的可能。這些信息被稱為 「表觀遺傳(Epigenetics)」信息。在之前的研究中,DNA甲基化已經被證實能夠部分從親代的生殖細胞遺傳至子代胚胎中並對子代發育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組蛋白修飾是表觀遺傳信息的重要載體和生命活動的重要調控因子。然而,由於實驗材料和實驗手段的限制,組蛋白修飾是否能夠從親代傳遞到子代,以及如何傳遞仍是表觀遺傳學領域長久以來懸而未決的問題。清華大學頡偉組通過優化傳統染色質免疫共沉澱(ChIP)技術,結合新型的DNA建庫技術(TELP),開發出了一套適用於極低細胞量研究組蛋白修飾的新型技術(STAR ChIP-seq),並成功將其應用在小鼠早期胚胎發育的研究中,揭示了組蛋白修飾在受精前後遺傳和重編程的模式和分子調控機制。

圖1H3K4me3從配子到子代的重編程過程。

在《自然》論文中,研究人員主要報導了STAR ChIP-seq技術的開發以及利用STAR ChIP-seq研究組蛋白修飾H3K4me3從親代到子代的遺傳模式。研究者發現,在受精卵中,精子來源的絕大部分H3K4me3可能會被擦除。令人驚奇的是,研究人員意外發現在成熟的卵細胞中H3K4me3展現出了一種完全不同於以往任何一種細胞中的富集模式(non-canonical H3K4me3, or ncH3K4me3)。這種非經典H3K4me3大量出現在非基因區(intergenic region)。卵子中的這種特殊組蛋白修飾模式在受精後被暫時的保留了下來。在二細胞晚期階段,隨著胚胎早期發育的重要事件—合子基因組激活—的發生,這些來自母本的H3K4me3會被迅速的擦除。取而代之的是在來自雙親的基因組上同時建立新的經典的H3K4me3模式。最後,研究人員進一步探索了ncH3K4me3在卵細胞中的功能並發現與經典H3K4me3參與基因激活相反,ncH3K4me3可能對卵子的基因組沉默是必需的。

圖2 H3K27me3在小鼠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的動態調控圖譜。

在《分子細胞》論文的工作中,研究人員研究了另外一種重要的組蛋白修飾H3K27me3。與H3K4me3類似,精子上的H3K27me3受精後被全基因組範圍內擦除。令人驚訝的是,卵子中的H3K27me3則是有選擇性的被保留到了受精卵中。其中,在發育相關基因的啟動子區域的H3K27me3會在受精後快速的被特意擦除,而非啟動子區的H3K27me3則被保留了下來。這個結果表明啟動子區的H3K27me3作為一種表觀遺傳記憶分子在受精後被從父母雙方基因組上擦除。子代的胚胎到晚期(植入後胚胎)才開始重新建立表觀遺傳標記。這些結果呈現出一種與H3K4me3不完全相同的遺傳和重編程模式。綜上所述,以上兩個研究工作首次闡述了組蛋白修飾是如何從親代傳遞到子代的,並且證明早期胚胎具有非常獨特的表觀調控機制和模式。

《自然》論文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頡偉研究員和醫學院的那潔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清華大學生命學院直博生張冰潔、生命學院CLS項目博士生鄭輝、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CLS項目博士生黃波和清華大學醫學院直博生李文治為共同第一作者。合作實驗室包括新加坡科技研究局、新加坡臨床科學研究院的徐豐組、同濟大學高紹榮組、清華大學孟安明研究組和紀家葵研究組。《分子細胞》論文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頡偉研究員為通訊作者,清華大學生命學院CLS項目博士生鄭輝、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CLS項目博士生黃波和清華大學生命學院直博生張冰潔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合作實驗室包括新加坡科技研究局、新加坡臨床科學研究院的徐豐組。課題得到了清華大學實驗動物中心、生物醫學測試中心基因測序平臺、生物計算平臺的大力協助和支持。該研究獲得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以及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的經費支持。

論文連結: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aop/ncurrent/full/nature19361.html

http://www.cell.com/molecular-cell/fulltext/S1097-2765(16)30479-8

編輯:悸寔 華山

相關焦點

  • 頡偉組發表合子基因組激活過程中RNA聚合酶參與的調控機理
    2020年10月28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頡偉研究組在Nature期刊上發表題為The landscape of RNA Pol II binding reveals a step-wise transition during ZGA
  • 頡偉孟安明等在《分子細胞》發表斑馬魚配子及早期胚胎組蛋白修飾...
    頡偉孟安明等在《分子細胞》發表斑馬魚配子及早期胚胎組蛋白修飾重編程研究成果清華新聞網11月20日電  11月15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頡偉研究組與孟安明研究組緊密合作,在《分子細胞》(Molecular Cell)期刊發表題為《親本合子轉換期廣泛的增強子去記憶化和啟動子預備化
  • 清華生命學院頡偉課題組發文報導哺乳動物早期胚胎譜系特異表觀...
    清華生命學院頡偉課題組發文報導哺乳動物早期胚胎譜系特異表觀基因組的建立過程及動態調控清華新聞網12月8日電 12月5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頡偉研究組在《自然-遺傳》期刊(Nature Genetics)以長文形式發表了題為《小鼠早期胚胎發育譜系分化過程中表觀基因組動態調控》(Dynamic epigenomic
  • 清華生命學院管吉松研究組發文揭示腦中長期記憶的保護機制
    清華生命學院管吉松研究組發文揭示腦中長期記憶的保護機制清華新聞網3月28日電 3月27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研究員管吉松研究組在《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在線發表了題為「神經活動誘發的組蛋白修飾調控Neurexin-1分子剪切並介導了記憶的保護」(「Activity-induced
  • 介紹施一公研究組RNA剪接研究取得的重大成果
    清華大學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施一公研究組RNA剪接研究取得的重大成果清華新聞網8月23日電(記者 王 蕾)8月23日上午,清華大學在主樓接待廳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日前生命科學學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組關於RNA剪接研究取得的重大成果。
  • 清華物理繫於浦研究組在「新型磁電耦合效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清華物理繫於浦研究組在「新型磁電耦合效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清華新聞網12月21日電 12月18日,清華大學物理繫於浦課題組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發表《利用氧離子型柵極實現磁電耦合》(「Electric field control of ferromagnetism
  • 清華大學醫學院研究組在國際上率先提出類彈性蛋白多肽融合新方法
    日前,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高衛平研究組在材料科學國際知名期刊《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幹擾素a融合類彈性蛋白多肽提高藥代、腫瘤富集及抗腫瘤功效》(Enhancing pharmacokinetics, tumor accumulation, and antitumor efficacy by elastin-like
  •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米達研究組招聘博士後、技術員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米達研究組主要從事大腦皮層發育研究,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為神經元多樣性產生的分子細胞機制,以及在進化過程中神經元多樣性和其產生機制在不同物種間的保守性和特異性。同時,我們也開展發育性腦疾病的分子病理機制與幹預機制的研究。
  • 發表論文報導5-醛基胞嘧啶測序新技術
    2015年9月7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伊成器研究組在Nature Methods雜誌在線發表題為「Bisulfite-free, base-resolution analysis of 5-formylcytosine at the genome scale」的研究論文(DOI: 10.1038/nmeth.3569)。
  • 清華生命學院戴俊彪研究組發文報導釀酒酵母十二號染色體的設計合成
    清華生命學院戴俊彪研究組發文報導釀酒酵母十二號染色體的設計合成戴俊彪在實驗室沈伯韓 攝清華新聞網3月10日電 (通訊員 李春園 李冰淞 李天一 秦琴 張維民) 3月10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戴俊彪研究組在《科學》(Science)期刊發表題為《在百萬級鹼基量級合成染色體上編輯核糖體DNA》("Engineering
  • 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氣候-水-能源研究組招聘章作者助理
    工作職責 執行《第二工作組章作者助理對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六 次評估報告的貢獻:職責範圍》,在第十章(亞洲)主要作者召集人(CLA)羅勇、Rajib Shaw 和 Tae Sung Cheong 教授指導下,為本章 報告編寫提供如下技術和後勤支持,包括但不限於:
  • 離子調控功能氧化物新進展:從單相材料的拓展到新型異質結構的設計
    如何調控這些自由度之間的關聯,進而設計出新型功能特性是當前凝聚態物理和材料科學的研究重點。近年來,利用電場調控離子演化,從而控制材料結構、物性相變的研究思路被成功應用到若干過渡金屬氧化物的研究當中。但如何進一步拓展適用於離子調控的單相材料體系,進而探索設計這類材料的新途徑,依然是亟待研究的問題。 近日,研究人員在該領域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進展。
  • 清華大學高寧研究組報導酵母核糖體組裝前體的高分辨冷凍電鏡結構
    清華大學高寧研究組報導酵母核糖體組裝前體的高分辨冷凍電鏡結構清華新聞網6月1日電 核糖體是一種廣泛存在於細胞中的分子機器。所有生物,包括微小的細菌直至人類個體,都依賴核糖體對各種各樣的蛋白質進行生物合成。作為一個分子量巨大的複合物,核糖體本身是如何在細胞中由多條RNA鏈及超過70種蛋白分子裝配而成?
  • 高彩霞研究組建立新型可預測多核苷酸刪除基因組編輯系統
    基於CRISPR/Cas9的基因組編輯技術已經被廣泛用於功能基因研究和作物遺傳改良。由sgRNA引導的Cas9核酸酶可以在基因組靶位點處產生DNA雙鏈斷裂(DSB),細胞通過非同源末端連接(NHEJ)修復,往往容易形成1~3個核苷酸的插入或缺失突變。然而,這種插入/缺失突變很難有效地破壞調控DNA的功能,因此經典的CRISPR/Cas9不能有效對上述重要DNA功能元件進行操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