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醫學院研究組在國際上率先提出類彈性蛋白多肽融合新方法

2020-11-29 生物谷

日前,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高衛平研究組在材料科學國際知名期刊《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幹擾素a融合類彈性蛋白多肽提高藥代、腫瘤富集及抗腫瘤功效》(Enhancing pharmacokinetics, tumor accumulation, and antitumor efficacy by elastin-like polypeptide fusion of interferon alpha)的學術論文,在國際上率先提出了一種新型、通用、簡單、高效的類彈性蛋白多肽融合方法(elastin-like polypeptide fusion, ELPfusion)用於精準設計蛋白質-高分子偶聯物,通過該法所製備的幹擾素a-ELP融合蛋白(IFN-ELP)具有產率高、成本低、生物活性保持好以及藥代和藥效顯著提高等優勢。

圖1 通過ELPfusion方法精準設計IFN-ELP

近年來,生物學和化學生物學的快速發展極大地推動了蛋白質藥物的研發,越來越多的蛋白質藥物被FDA批准用於疾病的治療。與小分子藥物相比,蛋白質藥物具有高特異性和高活性等優點。但是,大多數蛋白質藥物在體內的循環半衰期短,需要頻繁、大劑量靜脈給藥(經常每天一次),副作用大,給病人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病人依從性差。一個重要實例是幹擾素a(IFN-a),目前在臨床上廣泛用於治療病毒性疾病(B肝、C肝及生殖器疣等)和癌症(黑色素瘤、淋巴癌、腎癌、毛細胞白血病等),但是它的循環半衰期較短(4-8小時),需要每天或一周三次大劑量給藥,副作用較大,治療效果差。

用聚乙二醇(PEG)修飾蛋白質藥物(PEGylation)或用人源白蛋白(HSA)融合蛋白質藥物(Albufusion)是提高蛋白質藥代的常用方法,但是具有明顯的缺點,如:產物的生物活性大幅度降低;生產工藝複雜;產率低;成本高等。因此,如何提高蛋白質藥代和藥效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生物醫藥問題。

高衛平研究組創造性地通過基因工程技術將ELP與IFN-a融合,使用大腸桿菌、製備出IFN-ELP融合蛋白,產率高,成本低,並且較好地保持了IFN-a的生物活性(41%)。IFN-ELP的半衰期是IFN-a的28倍,在腫瘤中的濃度高達IFN-a的66倍。小鼠腫瘤模型上的藥效測試表明,IFN-ELP幾乎完全抑制了腫瘤的生長,而IFN-a僅能輕微地抑制腫瘤的生長(圖2a,2c)。IFN-a對照組中小鼠的中值存活率僅為42天,但是IFN-ELP治療組中小鼠的中值存活率明顯延長至87天(圖2b)。這些研究結果初步表明,ELPfusion有望替代PEGylation和Albufusion等現有方法成為提高蛋白質藥代和藥效的新方法,通過該方法可以研發出更多更好的創新生物藥物用於癌症、肝炎等重大疾病的治療。

圖2 (a) 腫瘤生長抑制率;(b) 小鼠存活率;(c) 小鼠腫瘤生長實物圖

高衛平研究組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生物材料與納米醫學,研究重點之一是設計合成下一代蛋白質偶聯物(protein conjugates)用於疾病的診斷與治療。該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21274043)和重點項目(21534006)的資助。

原文標題:醫學院高衛平研究組在《先進材料》上報導提高蛋白質藥代和藥效的新方法

論文連結請見: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1503440/abstract;jsessionid=679FC742D414F816F0C5E25A31E60E83.f02t03

(生物谷 Bioon.com)

相關焦點

  • 醫學院布萊恩·科比爾卡研究組揭示G蛋白偶聯受體-G蛋白複合物形成...
    醫學院布萊恩·科比爾卡研究組揭示G蛋白偶聯受體-G蛋白複合物形成過程清華新聞網5月15日電 5月9日,清華大學醫學院、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布萊恩·科比爾卡(Brian K.論文報導了 beta2 腎上腺素受體(β2AR)融合Gs蛋白羧基端肽段(GsCT)的晶體結構以及GDP結合狀態下Gs蛋白(GsGDP)的晶體結構,並基於結構首次提出了beta2 腎上腺素受體-Gs蛋白複合物在形成過程的初始階段可能的分子模型。
  • 清華大學醫學院向燁研究組《自然》在線發文揭示細菌病毒突破宿主...
    清華大學醫學院向燁研究組《自然》在線發文揭示細菌病毒突破宿主細胞膜新機制清華新聞網6月17日電 6月15日,清華大學醫學院向燁研究組於在《自然》(Nature)雜誌在線發表題為「噬菌體φ29尾部蛋白含有一段用於穿透細胞膜的孔道形成環絆」(「
  • 基礎醫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團隊在靶向S蛋白的廣譜抗冠狀病毒多肽類...
    近日,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團隊在廣譜抗冠狀病毒抑制劑的研究方面取得相關進展。2020年3月30日,研究成果以以封面圖片形式發表於國際知名綜合學術期刊《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上。研究團隊首先解析了新冠病毒S2蛋白上六螺旋融合核心束的晶體結構,為設計和優化靶向S2蛋白上HR1等區域,從而阻斷六螺旋形成的潛在抑制劑提供了蛋白結構基礎。
  • 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細胞》發文破譯組蛋白乙醯化密碼
    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細胞》發文破譯組蛋白乙醯化密碼  清華新聞網10月24日電 清華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系和結構生物學中心李海濤研究團隊於10月23日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Cell)發表了題為「
  • 清華大學頡偉那潔研究組設計新型技術
    清華大學頡偉那潔研究組設計新型技術揭示組蛋白修飾代間遺傳及重編程的模式和分子機理清華新聞網9月22日電 2016年9月15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頡偉和醫學院那潔研究組在《自然》雜誌(Nature)上發表題為《哺乳動物早期發育中組蛋白修飾H3K4me3的親本特異重編程》(Allelic reprogramming
  • 清華大學在世界上首次解析NAT家族蛋白結構
    (中國網3月24日訊)3月20日,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生命學院兼職教授顏寧和生命學院王佳偉副研究員合作領導的科研小組,在《自然》(Nature)發表了名為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the uracil transporter UraA(尿嘧啶轉運蛋白UraA的結構和機制)的科研論文,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NAT(Nucleobase/Ascorbate
  • 【新資】清華首次解析葡萄糖轉運蛋白結構
    清華大學醫學院顏寧教授研究組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初步揭示其工作機制以及相關疾病的致病機理,在人類攻克癌症
  • 重要研究成果聚焦多肽藥物分子研究領域新進展!
    科學家們正在尋找多種不同的策略來開發治療COVID-19的新型療法,其中一個感興趣的領域就是開發特殊的抗體來結合失活的病毒蛋白,比如刺突蛋白,冠狀病毒能利用刺突蛋白來進入人類細胞;其中一種相關性的方法就是利用稱之為肽類的小型蛋白片段來代替抗體;MIT的研究人員正在著手對多肽進行工程化修飾使其能夠與細胞內部的刺突蛋白強烈結合,同時還能利用這些多肽刺激細胞破碎病毒蛋白,研究人員的想法是讓多肽招募名為E3
  • 多肽類藥物發展新方向——約束肽
    多肽是介於小分子與蛋白質之間的化合物,多肽也有多種結構,包括鏈狀多肽、環肽等。由於鏈狀多肽過於靈活,可以隨意扭曲和翻轉,使得它們過於鬆弛而不能很好地成藥。研發人員通過引入環狀結構,約束多肽的活動,增加多肽穩定性,使其表現出更優良藥理活性與穩定性,讓更多的多肽做成藥物成為可能。
  • 近期清華大學科研成果掃描- MBA中國網
    β-澱粉樣蛋白斑塊新方法5月15日,清華大學藥學院2014級本科生唐子琦在優秀本科生國際交流項目(2017年8月-2019年5月)中赴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交流學習期間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題為《基於卷積神經網絡對阿爾茲海默症病理學的可解釋性分類》(Interpretable classification
  • 洪波等與國際團隊合作提出個體腦功能網絡劃分新方法-清華大學新聞網
    清華大學醫學院洪波課題組與國際團隊合作在《自然·神經科學》發文報導個體腦功能網絡劃分新方法清華新聞網11月12日電 11月9日,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洪波課題組和哈佛大學醫學院麻省總院合作在《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在線發表題為《大腦皮層個體網絡的劃分》(Parcellating
  • 清華向燁、王新泉研究組發文揭示SARS冠狀病毒刺突糖蛋白與其受體...
    清華向燁、王新泉研究組發文揭示SARS冠狀病毒刺突糖蛋白與其受體的冷凍電鏡結構清華新聞網8月21日電 8月13日,清華大學醫學院向燁副教授、生命科學學院王新泉教授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病原體》(Plos Pathogens)期刊在線發表題為《SARS冠狀病毒刺突糖蛋白與其受體ACE2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
  • 清華大學臨床醫學院成立
    清華大學臨床醫學院成立健康醫學前沿論壇同時舉行清華新聞網3月8日電 3月4日,清華大學臨床醫學院成立大會暨健康醫學前沿論壇在主樓舉行。校長邱勇,常務副書記、副校長姜勝耀,中國醫師協會會長張雁靈,臨床醫學院首任院長董家鴻,醫學院院長董晨等出席。
  • Science:「人造」多肽探測細胞膜蛋白
    圖片說明:科學家畫出的細胞外基質受體糖蛋白,一種跨膜蛋白。紅色表示ß亞基,藍色表示α亞基和較小的人造多肽。    為了探測這些似乎「無法接近」的蛋白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利用計算機技術和已知的蛋白質結構信息,設計製造出一些多肽,它們能夠「綁定」相關跨膜蛋白(transmembrane  protein)的特定區域,從而使科學家研究了細胞外基質受體糖蛋白(integrin)對凝血過程第一步的影響機制。
  • 醫學院向燁研究組發文揭示複雜有尾病毒組裝成熟分子機制
    醫學院向燁研究組發文揭示複雜有尾病毒組裝成熟分子機制清華新聞網6月12日電 日前,清華大學醫學院向燁研究組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在線發表題為「有尾噬菌體φ29組裝成熟機制結構生物學研究」(Structural assembly of the tailed bacteriophage φ29)的研究論文
  •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基因與發育》發文解析組蛋白氨基末端甲基化...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基因與發育》發文解析組蛋白氨基末端甲基化分子機制  清華新聞網11月24日電  11月15日,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研究組在《基因與發育》(Genes & Development)雜誌發表了題為「NRMT1催化組蛋白氨基末端甲基化的分子機制」(
  • 清華課題組《細胞》發文:破譯組蛋白乙醯化密碼
    原標題: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細胞》發文破譯組蛋白乙醯化密碼   清華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系和結構生物學中心李海濤研究團隊於10月23日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發表了題為「AF9 YEATS domain links histone acetylation to DOT1L-mediated H3K79 methylation
  • 清華生命學院管吉松研究組發文揭示腦中長期記憶的保護機制
    清華生命學院管吉松研究組發文揭示腦中長期記憶的保護機制清華新聞網3月28日電 3月27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研究員管吉松研究組在《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在線發表了題為「神經活動誘發的組蛋白修飾調控Neurexin-1分子剪切並介導了記憶的保護」(「Activity-induced
  • 清華大學柴繼傑組揭示RALF多肽的受體識別分子機制
    清華大學柴繼傑組揭示RALF多肽的受體識別分子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8 16:18:45 近日,清華大學柴繼傑課題組與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Cyril Zipfel課題組合作報導了植物中
  • 研究解析UHRF1蛋白晶體結構
    近日來自復旦大學、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清華大學、新興企業星座製藥(Constellation Pharmaceuticals)公司、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解析了一個甲基化關鍵蛋白UHRF1的晶體結構及功能機制。這一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著名國際期刊《細胞》(Cell)雜誌旗下的子刊《分子細胞》(Molecular cell)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