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記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趙振東
「科學探索必須有一股鑽研到底的精神」——追記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趙振東他叫趙振東,生前任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科研攻關組疫苗研發專班技術組組長、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被譽為「新冠疫苗守護者」。2020年9月16日晚上8時,趙振東從長沙參加完學術會議返京,摔倒在首都機場T3航站樓出口處……此前一天,他還在武漢參加新冠滅活疫苗生產車間生物安全聯合檢查。9月17日凌晨,他悄然離世,年僅53歲。
-
中國團隊發現新型抗HIV多肽,直接殺滅HIV和感染細胞
HIV的治癒途徑中,「激活和殺滅」(shock and kill)是目前基礎研究最多的策略之一。該策略主要通過激活HIV潛伏庫細胞,再殺滅激活的感染細胞和病毒,但是目前能同時直接殺滅感染細胞和病毒的HIV藥物仍較為缺乏。
-
重要研究成果聚焦多肽藥物分子研究領域新進展!
【3】科學家開發出新型實驗性多肽分子 或能有效靶向作用SARS-CoV-2治療COVID-19感染新聞閱讀:Experimental peptide targets COVID-19近日,來自MIT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利用蛋白質互作的計算機模型設計出了一種新型肽類,其能結合冠狀病毒蛋白並將其通過細胞途徑分解,這種類型的肽類或能作為一種潛在的療法來抑制
-
為什麼說廣譜抗冠疫苗和藥物是戰勝新冠疫情的終極武器?
1月11日,新冠病毒的基因上線,我們立即分析了刺突(S)蛋白序列,設計了多肽和疫苗抗原,建立了假病毒感染和細胞融合系統,聯繫了國內外多家合作單位開展基礎合作研究,聯繫國內外生物製藥公司開展臨床前合作研究以及向國內外多個基金組織申請科研基金。
-
...突破:清華陳曄光團隊等首次開發出靶向β-catenin的PROTAC多肽,…
以下文章來源於BioWorld ,作者BioWorld BioWorld解讀前沿科學進展,報導趣味研究發現,普及生命科學知識摘要:近日,清華大學陳曄光教授團隊和上海大學胡宏崗教授團隊合作,首次報導了靶向降解β-catenin
-
【學術前沿】李洪林/徐可團隊發現靶向宿主DHODH的強效抗新冠病毒...
靶向病毒顆粒的DAA藥物是針對病毒複製周期的一個或幾個過程而設計的藥物,如靶向流感病毒膜吸附融合的藥物阿比朵爾、靶向病毒囊膜的藥物恩夫韋地和氯喹、靶向冠狀病毒(CoV)S蛋白的在研藥物GLS-5300、作用病毒脫殼釋放核酸階段的金剛烷胺類抗流感病毒藥物、作用病毒核酸複製階段的藥物(如逆轉錄酶抑制劑拉米夫定、整合酶抑制劑拉替拉韋、RNA依賴的RNA聚合酶(RdRp)抑制劑法匹拉韋和瑞德西韋)、作用病毒蛋白質翻譯和裝配階段的藥物如
-
【科技前沿】專家點評:李洪林/徐可團隊發現靶向宿主DHODH的強效抗...
靶向病毒顆粒的DAA藥物是針對病毒複製周期的一個或幾個過程而設計的藥物,如靶向流感病毒膜吸附融合的藥物阿比朵爾、靶向病毒囊膜的藥物恩夫韋地和氯喹、靶向冠狀病毒(CoV)S蛋白的在研藥物GLS-5300、作用病毒脫殼釋放核酸階段的金剛烷胺類抗流感病毒藥物、作用病毒核酸複製階段的藥物(如逆轉錄酶抑制劑拉米夫定、整合酶抑制劑拉替拉韋、RNA依賴的RNA聚合酶(RdRp)抑制劑法匹拉韋和瑞德西韋)、作用病毒蛋白質翻譯和裝配階段的藥物如
-
JMC|靶向DDX3X特定結構域的計算策略發現高選擇性廣譜抗病毒抑制劑
作為絕對寄生體,所有病毒有共同的細胞途徑,這為開發廣譜抗病毒藥提供了靶向宿主因子的可能性。人源DEAD-box RNA解旋酶DDX3X是病毒複製必需但同時對於細胞發育具有重要作用,是抗腫瘤的潛在靶點。因此,開發具有抗病毒但同時不影響宿主細胞發育的高選擇性DDX3X抑制劑具有重意義。傳統DDX3X抑制劑是針對ATP和RNA結合位點,但是該結合位點抑制劑選擇性差。
-
研究揭示冠狀病毒主蛋白酶催化機制—新聞—科學網
該工作為未來應對冠狀病毒的變異奠定了研究基礎,旨在助力抗新型冠狀病毒藥物的研發。 目前尚無針對治療新冠肺炎的臨床特效藥,尚魯慶表示,通過研究冠狀病毒關鍵性蛋白的通用機制,對研發抗病毒藥物極為重要。 在冠狀病毒的生命活動中,其主蛋白酶能有效剪切病毒的蛋白前體,進而產生病毒的功能性蛋白,這對冠狀病毒的複製等生命活動極為重要。因此,主蛋白酶是抗冠狀病毒藥物研究的重要靶點。
-
不抑制只結合就可以降低HIV感染的多肽,你有想過嗎?
高效抗逆轉錄病毒療法是通過多種抗病毒藥物的聯合使用來治療愛滋病,最大限度地抑制愛滋病病毒(HIV)的複製,使患者被破壞的免疫功能逐漸恢復,從而延緩患者的病程進展、延長患者的生命,為愛滋病患者的治療贏得更多的時間。然而,總會有病毒逃過藥物的獵殺,該療法並不能徹底清除HIV。
-
【學術前沿】秦川團隊應用hACE2轉基因小鼠闡明新型冠狀病毒的致病...
、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的團隊,在Nature上正式發表了研究論文:「The Pathogenicity of SARS-CoV-2 in hACE2 Transgenic Mice」。
-
計算模擬加速靶向DHODH抗新冠病毒藥物發現
前面有大量計算相關研究,但都很少有實驗驗證的案例,華東理工大學李洪林團隊和武漢大學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徐可合作,通過虛擬篩選發現對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有效的廣譜抗病毒獲選藥物,成為CADD加速藥物發現的成功案例。
-
研究揭示靶向NS1的黃病毒廣譜保護性抗體作用機制
開發廣譜保護性療法和疫苗成為黃病毒防控領域的關鍵且未實現的目標。之前的黃病毒治療靶標和疫苗設計主要聚焦在病毒囊膜表面的E蛋白,高福團隊於2016年解析了靶向E蛋白且能交叉保護寨卡病毒的單克隆抗體2A10G6的作用機制,並從中國寨卡康復病人體內鑑定出高效、特異的靶向寨卡病毒E蛋白的單克隆抗體。
-
【科技前沿】蛋白降解新突破:清華陳曄光團隊等首次開發出靶向...
以下文章來源於BioWorld ,作者BioWorld BioWorld解讀前沿科學進展,報導趣味研究發現,普及生命科學知識摘要:近日,清華大學陳曄光教授團隊和上海大學胡宏崗教授團隊合作,首次報導了靶向降解β-catenin
-
姜世勃:應砍掉重複新冠研究,勿重演「非典一走一鬨而散」
「我回國十年來,我們是很少幾個還在做抗SARS藥物和疫苗研究的團隊之一,工作非常困難,無論如何都申請不到研究基金,因為大家都認為SARS永遠不會再來,為什麼要做一些沒有意義的研究。」1月11日,新冠病毒的基因上線,我們立即分析了刺突(S)蛋白序列,設計了多肽和疫苗抗原,建立了假病毒感染和細胞融合系統,聯繫了國內外多家合作單位開展基礎合作研究,聯繫國內外生物製藥公司開展臨床前合作研究以及向國內外多個基金組織申請科研基金。
-
天津大學團隊在仿病毒製備多肽靶向藥物載體方面取得新進展
天津大學團隊在仿病毒製備多肽靶向藥物載體方面取得新進展 2018-利用天然病毒的靶向特性,通過肽序列設計,採用多肽自組裝策略,仿造病毒結構與功能,製備出非致病、可穿膜、並能定向遞送基因藥物的仿病毒納米顆粒,有望作為「特洛伊木馬」實現「以毒攻毒」。 病毒是由核酸和蛋白質通過共組裝形成的納米顆粒,由於病毒表面獨特的囊膜蛋白結構,使其能夠與宿主細胞受體蛋白進行靶向結合,實現對特定細胞的侵染以及遺傳物質的遞送。
-
「多肽設計」靶向MDM2-p53相互作用界面的多肽類藥物設計
p53在結構上是一個無序蛋白,N端是轉錄激活區,中間部分是DNA結合區,C端包括四聚體結構域和調控區。A.yellow:p53,blue:MDM2;B.red:p53,blue:MDM2這一結構的解析為模仿其相互作用界面,設計多肽類藥物,競爭性抑制其相互作用的藥物設計策略提供了結構基礎。並且從結構上來看,相較之靶向p53,設計模仿p53的螺旋肽來靶向MDM2更加容易一些;直接靶向p53的策略則需要有更加豐富藥物設計經驗的優秀科研工作者來完成。
-
中新社:天津大學團隊在仿病毒製備多肽靶向藥物載體方面取得新進展
本站訊(記者 張道正 通訊員 劉曉豔)記者10日從天津大學獲悉,該校化工學院齊崴教授團隊近日在仿病毒製備肽基靶向藥物載體方面取得新進展。利用天然病毒的靶向特性,通過肽序列設計,採用多肽自組裝策略,仿造病毒結構與功能,製備出非致病、可穿膜、並能定向遞送基因藥物的仿病毒納米顆粒,有望作為「特洛伊木馬」實現「以毒攻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