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冠狀病毒主蛋白酶催化機制—新聞—科學網

2020-11-29 科學網

 

近日,南開大學藥學院副教授尚魯慶課題組在《美國化學學會催化》發表論文,揭示了冠狀病毒主蛋白酶的催化機制,並討論了冠狀病毒MERS-CoV與SARS-CoV主蛋白酶在催化過程中的區別,進而優化了主蛋白酶抑制劑的生物活性。該工作為未來應對冠狀病毒的變異奠定了研究基礎,旨在助力抗新型冠狀病毒藥物的研發。

目前尚無針對治療新冠肺炎的臨床特效藥,尚魯慶表示,通過研究冠狀病毒關鍵性蛋白的通用機制,對研發抗病毒藥物極為重要。

在冠狀病毒的生命活動中,其主蛋白酶能有效剪切病毒的蛋白前體,進而產生病毒的功能性蛋白,這對冠狀病毒的複製等生命活動極為重要。因此,主蛋白酶是抗冠狀病毒藥物研究的重要靶點。

「現階段針對該類蛋白酶的研究,主要集中於其底物的特異性研究和二聚化的研究,然而對其催化機制缺乏系統性地研究,制約了相應抗病毒藥物的發展。因此,揭示冠狀病毒主蛋白酶的催化機制,可以更好地設計和發現主蛋白酶抑制劑,從而加速抗病毒藥物研發。」尚魯慶說。

課題組在獲得MERS-CoV與SARS-CoV主蛋白酶的晶體結構基礎上,構建酶活分析體系,確定了蛋白酶的催化活性中心,隨後展開相應的主體研究。研究人員對MERS-CoV和SARS-CoV主蛋白酶識別階段和酶切階段的催化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

在識別階段,團隊解釋了蛋白酶的S1口袋識別底物高度保守的Gln的原因。在催化階段,團隊研究了底物是如何被蛋白酶所固定,同時闡明了蛋白酶中存在一個重要的負電中心。此外,研究團隊還探究了MERS-CoV和SARS-CoV主蛋白酶的催化區別。

基於以上對於催化機制的研究,研究團隊優化了蛋白酶抑制劑的結構,有效地提高了抑制劑的活性,同時還發現了潛在的別構抑制位點,為靶向蛋白酶的抗病毒藥物研發提供了新的思路。

此外,研究團隊還將新冠病毒的主蛋白酶與之前報導的冠狀病毒的蛋白酶進行了序列對比和分子疊合,發現所研究的位點均保守地存在於新冠病毒和幾類已知冠狀病毒的主蛋白酶中。

「這表明,我們研究揭示的機制可能是冠狀病毒主蛋白酶的通用機制,這為應對目前正在肆虐以及未來新發的冠狀病毒,發展廣譜抗病毒藥物具有重要意義。」尚魯慶說。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21/acscatal.0c00110

相關焦點

  • 南開團隊揭示MERS-CoV、SARS-CoV主蛋白酶催化機制
    南開新聞網訊(記者 吳軍輝)近日,經過持續科研攻關,南開大學藥學院、藥物化學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尚魯慶副教授課題組揭示了冠狀病毒主蛋白酶的催化機制,討論了冠狀病毒MERS-CoV與SARS-CoV主蛋白酶在催化過程中的區別,進而優化了主蛋白酶抑制劑的生物活性。
  • ACS Catalysis|基於兩種冠狀病毒主蛋白酶3CL的催化機制提出藥物...
    特別是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新冠肺炎(COVID-19),以極快的速度席捲全球,已成為全球範圍內的公共衛生突發事件。針對新冠肺炎尚無臨床特效藥物用以治療,通過研究冠狀病毒關鍵性蛋白的通用機制,對研發抗病毒藥物就變得極為重要。
  • 科學家揭示新冠病毒主蛋白酶分子機制
    參考消息網7月24日報導 據埃菲社西班牙卡斯特利翁7月23日報導,西班牙海梅一世大學計算生物化學研究團隊成功揭示新冠病毒主蛋白酶SARS-CoV-2 Mpro的分子機制,這可能有助於研製新的抗病毒藥物。主蛋白酶是新冠病毒複製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酶之一。
  • 新研究助力破譯植物細胞壁形成機制—新聞—科學網
    來自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Yingqi Cai的最新研究,揭示了木聚糖特異性氧乙醯轉移酶(XOAT1)的結構信息和工作機制,為破譯植物細胞壁形成機制邁出了重要一步。相關成果4月30日在線發表於《植物細胞》雜誌。 植物細胞壁為植物細胞提供機械支持,決定其大小和形狀,並影響植物的發育和應力反應。
  • 科學家揭示新冠病毒主蛋白酶分子機制 或有助於研製抗病毒藥物
    據埃菲社西班牙卡斯特利翁7月23日報導,西班牙海梅一世大學計算生物化學研究團隊成功揭示新冠病毒主蛋白酶SARS-CoV-2 Mpro的分子機制,這可能有助於研製新的抗病毒藥物。主蛋白酶是新冠病毒複製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酶之一。這項研究的成果由卡塔日娜·斯維德雷克和比森特·莫利內爾共同獲得,並在不久前發表在英國《化學》期刊上。
  • 揭示細胞表觀信息穩定遺傳的相關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自然—細胞生物學》上發表文章,揭示了PRC1複合物和組蛋白H1協同維持細胞表觀遺傳信息穩定的分子機制。
  • 復旦大學揭示DNAzyme剪切RNA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用X-射線晶體學方法解析了8-17 DNAzyme與底物類似物的活性複合物結構,首次揭示了RNA-cleaving DNAzyme剪切RNA的分子機制,為DNAzyme的優化設計、基因沉默和臨床治療方面的應用提供了指導。 DNAzyme是一類具有催化功能的DNA分子。
  • 研究揭示蛋白酶體在泛素鏈誘導下的變構及底物識別機制
    該研究解析了一系列蛋白酶體在K48-Ub4泛素鏈存在下的近原子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首次捕捉到蛋白酶體與K48-Ub4泛素鏈結合的三維結構,揭示了泛素鏈在調節蛋白酶體識別泛素化底物進而引發底物降解的分子機制,為最終闡明生理條件下蛋白酶體降解泛素化底物機制提供了關鍵結構基礎
  • 分子振動對氫鍵體系紅外光譜的作用機制被揭示—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江凌、副研究員張兆軍和張東輝院士團隊,與臺灣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郭哲來團隊合作,利用自主研發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揭示了分子振動對氫鍵體系紅外光譜的作用機制
  • 中科院等多團隊基於冠狀病毒主蛋白酶三維結構 開發出新型抗新冠...
    中科院等多團隊基於冠狀病毒主蛋白酶三維結構 開發出新型抗新冠候選藥物  Evelyn Zhang • 2020-04-23
  • 中國科大等揭示α-tubulin末端去酪氨酸酶的催化機制
    -1複合體的底物結合界面及催化機制,並通過細胞生物學實驗發現其在星體微管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從而參與調節有絲分裂進程。通過解析SVBP/Vasohibin-1分別與α-tubulin羧基端模擬多肽的複合物晶體結構,並結合體外生化、質譜、細胞內酶活試驗,此研究揭示了VASH1蛋白具有非典型的催化活性中心(Cys-His-Leu),該催化活性中心在VASH2及其他物種的Vasohibin同源蛋白中保守,同時也揭示SVBP促進VASH1酶活的分子機制。
  • 稀土滲氮催滲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近日,安徽工業大學現代表界面工程研究中心教授張世宏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通過第一性原理研究稀土元素對氮原子在體心立方鐵表面吸附和擴散的影響,揭示了稀土滲氮的催滲機制
  • 新冠病毒重要藥物靶點-RNA聚合酶精細結構獲解析—新聞—科學網
    螺旋狀分子為類比同類機制聚合酶判斷的RNA模版鏈(灰色)與新生鏈(紅色)的位置和走向;瑞德西韋預期以效應分子(GS-443902)的形式結合於催化反應中心阻斷RNA合成(右下插圖);背景為新型冠狀病毒冷凍電子顯微照片及聚合酶複合物處於不同視角下的分子形態。
  • 臺灣峽谷深水重力流地貌成因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偉領銜的海底地貌與沉積動力學研究團隊,聯合英國卡迪夫大學、義大利國家海洋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南海東北部深水重力流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揭示高密度單原子Pd基選擇加氫催化劑穩定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等揭示高密度單原子Pd基選擇加氫催化劑穩定機制研究成果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雜誌上。 單原子催化劑(SAC)具有獨特的幾何和電子結構,在選擇加氫反應中顯示出優異的活性和選擇性。由於單個金屬原子與載體的直接化學鍵合,SAC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所用載體的性質。在相對較高的溫度下,將單原子催化劑暴露於還原性氣氛中,這種金屬-氧絡合物將被破壞,導致單個原子的聚集/燒結,並因此失去其化學選擇性。
  • 中國科大揭示α-tubulin末端去酪氨酸酶的催化機制及其在有絲分裂...
    -1複合體的底物結合界面及催化機制,並通過細胞生物學實驗發現其在星體微管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從而參與調節有絲分裂進程。其中微管蛋白的酪氨酸/去酪氨酸在調節微管穩定性方面的研究開展較早,並且負責α-tubulin末端的酪氨酸連接酶在九十年代就已經發現。
  • 研究人員揭示五重孿晶形成機理—新聞—科學網
    >   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鈦合金研究部聯合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以及密西根大學等合作單位,採用高分辨原位透射電鏡和分子動力學模擬方法,在原子尺度揭示了兩種五重孿晶的形成機理
  • 揭示海洋生物鹼Cyanogramide合成機制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等
  • 有機矽單體合成主-助催化劑協同催化機理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在分子原子水平揭示了Cu2O和ZnO的界面協同作用機制,相關成果發表在《催化雜誌》。二甲基二氯矽烷(M2)作為合成有機矽材料用量最大的單體原料,在工業上是通過氯甲烷和矽粉在銅基催化材料作用下生產得到的,即上世紀40年代由Eugene G. Rochow 發明的羅喬反應。 然而,該反應在得到M2的同時,還會產生大量副產物(約佔產物含量的15%~20%),因此,提高M2的選擇性和收率一直以來都是工業界和學術界長期關注的熱點和難點。
  • 科學家揭示入侵細菌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機制—新聞—科學網
    共生細菌沃爾巴克影響灰飛蝨微生物群落模式圖   南京農大供圖 7月2日,《微生物組》(Microbiome)在線發表了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洪曉月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們揭示了入侵的共生細菌沃爾巴克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結構的機制。 洪曉月介紹,昆蟲體內蘊藏著一個龐大而複雜的微生物社會,經過長期的共進化,他們與其宿主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並在宿主的生長、發育、生殖和對外部環境適應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近年來,微生物對昆蟲的影響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是影響微生物社會結構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未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