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矽單體合成主-助催化劑協同催化機理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2020-11-22 科學網

 

日前,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蘇發兵團隊(李晶博士、紀永軍副研究員)和華東理工大學教授龔學慶團隊合作,基於之前暴露特定晶面亞微米級Cu2O晶體的工作基礎,進一步將ZnO納米顆粒沉積在上述晶體上,可控合成了具有豐富PN異質結構的ZnO/Cu2O納米複合材料,並將其作為模型催化體系應用於羅喬反應,在分子原子水平揭示了Cu2O和ZnO的界面協同作用機制,相關成果發表在《催化雜誌》。

因有機矽材料結合了矽的無機性能和有機材料的性能,使其廣泛應用於社會生產生活的多個領域,比如航空航天、建築、電子電氣、紡織、汽車、機械、化工輕工、金屬和油漆、醫藥醫療等。二甲基二氯矽烷(M2)作為合成有機矽材料用量最大的單體原料,在工業上是通過氯甲烷和矽粉在銅基催化材料作用下生產得到的,即上世紀40年代由Eugene G. Rochow 發明的羅喬反應。

然而,該反應在得到M2的同時,還會產生大量副產物(約佔產物含量的15%~20%),因此,提高M2的選擇性和收率一直以來都是工業界和學術界長期關注的熱點和難點。儘管已有的研究已經發現,在銅基催化劑中添加Zn基助劑可以提升M2的選擇性和收率,同時工業上也採用Zn粉作為助催化劑使用,但由於該反應本身和催化劑結構的複雜性,其協同催化機制迄今為止仍不明晰。

此項研究發現,ZnO/Cu2O納米複合材料比單一暴露特定晶面的亞微米級Cu2O晶體均顯示出更高的M2選擇性和收率,其中ZnO/Cu2O{100}複合材料的提升幅度最大;並且與ZnO/Cu2O{111}和ZnO/Cu2O{110}複合材料相比,ZnO/Cu2O{100}複合材料具有最高的M2選擇性和收率。理論計算表明,ZnO和Cu2O{100}形成的PN界面結構增強了價電子從Cu2O向ZnO的轉移能力,使得Cu2O表面更顯正電性,有利於反應物一氯甲烷的解離吸附,從而促進活性銅原子的產生和CuxSi活性相的形成。

研究人員表示,該工作不僅揭示了Cu/Zn主-助催化劑在微觀尺度上的協同作用機制,而且提供了一種通過調控異質界面結構來提高反應選擇性的策略,有助於新型銅基催化劑的研製及工業主-助催化劑的調控。

據悉,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支持。(張思瑋)

相關焦點

  • 有機矽單體合成反應催化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
    其實,有機矽產品的應用範圍遍及我們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航空、建築、電子電氣、紡織、汽車、機械、皮革造紙、化工輕工、金屬和油漆、醫藥醫療等等。其中,有一種單體—二甲基二氯矽烷(簡稱M2)是合成有機矽產品最重要且用量最大的單體,主要作為矽橡膠、矽樹脂、密封膠、塑料等的原料,約佔有機矽行業單體產量的90%,它的生產技術和水平是決定有機矽工業的關鍵。
  • 高活性析氫催化劑設計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劉建軍團隊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範紅金團隊合作研究,在二維硫屬化合物二硫化鉬(MoS2)面內催化結構設計方面獲重要進展
  • 大連化物所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大連化物所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17-06-14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這些基於團簇反應的研究結果暗示了在Fe-LiH表(界)面形成的Li4FeH6很可能是催化活性中心,而N2的活化則有可能從傳統Fe基催化劑C7位上的均裂過程轉變為「氫助解離」機制。這項研究加深了對LiH-3d過渡金屬催化劑上合成氨反應機理的認識,為新型高效合成氨催化劑的設計開發提供了思路。
  • 調控費託合成中CO解離作用機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院士張濤團隊在調控費託合成反應中一氧化碳(CO)解離的作用機制方面取得進展。在費託合成反應中,CO解離並進一步加氫形成CHx中間物種的步驟至關重要,通常發生在Fe、Co、Ru金屬表面,其中金屬Ru表現出最優的反應性能。但Ru基催化劑存在明顯的粒徑效應,8納米左右的Ru NPs才具有較高的費託反應活性,這嚴重降低了貴金屬Ru的利用效率。開發高分散、高活性的Ru基費託合成催化劑具有重要的意義。
  • 助催化芬頓用於水汙染控制研究進展
    該綜述總結了近年來助催化芬頓技術在環境汙染物控制方面的研究進展,包括基於有機酸、零價金屬、單原子金屬和金屬硫化物等助催化劑在芬頓反應中的助催化作用,並分析了它們各自的反應機理,及其在處理水體中有機汙染物時存在的優缺點。
  • 光催化劑晶面間電荷分離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 科學網—二氧化鈦光催化反應機理研究獲進展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 我國學者在有機汙染物光催化降解及機理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持續支持下,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趙進才課題組在光催化降解有機汙染物及其機理方面進行了十幾年的系統深入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進展。  低濃度、高毒性、難降解有機汙染物是一類普遍存在、具有長期危害性的環境汙染物,用傳統方法很難處理。
  • 有機-無機雜化納米材料電催化CO2還原反應的研究進展
    隨後系統地綜述了有機-無機雜化催化劑的設計與合成以提升CO2還原性能的研究進展,主要涉及分子催化劑/碳材料複合物、有機配體功能化的金屬催化劑、金屬有機框架(MOFs)、以及基於共價有機框架(COFs)、金屬硫化物和g-C3N4的有機-無機雜化納米材料等。最後總結了有機-無機雜化催化劑在ECR中的前景與挑戰。
  • 科學網—發現光催化產氫理想助催化劑
    本報訊(記者溫才妃 通訊員易娜、葉立群)日前,三峽大學葉立群課題組以非晶態二硫化錸為助催化劑,極大提高了光催化產氫性能和光穩定性
  • 修飾醌類助催化劑可實現高效鈀催化O2氧化C-H鍵芳基化反應
    修飾醌類助催化劑可實現高效鈀催化O2氧化C-H鍵芳基化反應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1 21:02:22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Shannon S.
  • 多金屬氧酸修飾與橋聯的有機鈷配合物用於光助類芬頓反應
    開發新型(類)芬頓試劑及其相關催化機理研究是當前環境有機汙染物治理領域的重要課題之一。近期,龍巖學院陳武華副教授、華東理工大學王海豐教授及同濟大學陳作鋒教授等運用水熱合成技術和可控分步自組裝策略,設計合成了一種多金屬氧酸(POM)修飾與橋聯的有機Co(II)配合物:R-[CoII(phen)(H2O)2](phen:1,10-鄰二氮雜菲)。
  • 全國有機化學學術會議聚焦「化學合成」—新聞—科學網
    8月31日至9月3日,以「合成創造美麗世界」為主題的中國化學會第十一屆全國有機化學學術會議在上海科技大學召開。
  • 光和有機小分子協同催化的醛的氘代反應
    跳轉閱讀→  醛在藥物和有機合成中無處不在,並且醛基可以通過特定的化學轉化得到多種其他的結構單元。氘代醛可作為理想的氘代合成砌塊,用於構建更為複雜的分子結構。因此發展高效的合成方法得到氘代醛具有重要的意義。
  • 金屬硫化物光催化──可見光誘導的選擇性有機轉化反應
    關於金屬硫化物在光催化領域的研究,歷史悠久,從多相光催化興起之後便出現了。近些年來,由於材料新合成方法的出現、新機理的研究、以及新策略將金屬硫化物與金屬氧化物、金屬納米粒子或者其他新興材料結合的改進,關於金屬硫化物光催化的研究重新煥發了生機。
  • 打開催化過程「黑匣子」顯催化劑的真實活性表面—新聞—科學網
    ,揭示了該催化劑在二氧化碳加氫反應中的真實表面,並提出了新的催化機理,相關成果發表於《自然-催化》。 在沒有原位方法之前,催化過程如同一個「黑匣子」,研究人員只能監測投入了多少原料,得到了多少產物;只能觀察催化劑反應前是什麼狀態,反應後又是什麼狀態。催化劑在反應中是以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和方式催化了反應從原料變成產物,只能依靠邏輯推理和想像。 多相催化過程中,催化劑表面原子可能會發生遷移重構,不能保持其反應前的狀態。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成果 | 中科院力學所魏小林研究員:Cu-Ce催化劑上CO催化燃燒反應機理研究進展
    綜述近年來Cu-Ce體系催化劑上CO催化燃燒反應的研究進展,列舉了不同的催化劑製備方法,概括了Cu-Ce催化劑的結構形貌-性能關係與載體-活性組分的強相互作用規律(尺寸效應、界面效應),分析了基於表徵技術、原位試驗與反應動力學等方法得到的不同反應路徑之間的差異,總結出CO催化燃燒微觀反應機理。
  • 科學家提出電催化一氧化氮還原合成氨新策略—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肖建平研究員團隊和鄧德會研究員團隊合作,提出將工業廢氣和汽車尾氣中排放的一氧化氮電催化還原合成氨氣的新策略,為脫硝和電催化合成氨提供了新的思路,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上。
  • 離子型框架高效催化串聯反應研究獲進展
    然而,由於在一個反應系統中,多個活性位點的協同及不同反應條件的不相容性,構建高效串聯催化體系仍具有挑戰性。近年來,多孔共價三嗪骨架材料(CTFs)以其良好的熱穩定性、化學穩定性和高比表面積,得到廣泛關注。但此前,CTFs材料催化方面的應用主要集中在使用其催化單步反應中,利用其催化多步串聯的反應體系則鮮有報導。
  • 研究人員開發出合成聚酯生物醫用材料的協同催化策略
    脂肪族聚酯類高分子材料是一類重要的合成醫用高分子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廣泛應用於手術縫合線有機小分子催化的環狀內酯開環聚合反應是合成該類聚酯的重要方法之一,與其它方法相比如金屬催化方法,有機催化聚合方法具有製備聚合物分子量可控、多分散性窄、端基明確以及無金屬殘留等諸多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