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矽單體合成反應催化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

2021-01-15 科學網

 

有機矽作為一種小眾化學產品,對大多數人來說,可能有些陌生。其實,有機矽產品的應用範圍遍及我們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航空、建築、電子電氣、紡織、汽車、機械、皮革造紙、化工輕工、金屬和油漆、醫藥醫療等等。其中,有一種單體—二甲基二氯矽烷(簡稱M2)是合成有機矽產品最重要且用量最大的單體,主要作為矽橡膠、矽樹脂、密封膠、塑料等的原料,約佔有機矽行業單體產量的90%,它的生產技術和水平是決定有機矽工業的關鍵。

目前M2單體合成的主流工藝仍然採用1941年由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發現的羅喬反應。問題在於該反應在得到M2的同時,還會生成大量其他副產物,因此提高M2的選擇性和收率一直以來都是工業界和學術界長期關注的熱點和難點。然而,到目前為止,M2選擇性和收率仍不夠高,主要是由於關鍵催化劑——Cu基催化劑效果不夠理想。另一方面催化機理到迄今為止尚不明確,致使高性能Cu基催化劑的研製仍主要依靠工業經驗。

日前,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蘇發兵研究員團隊和華東理工大學龔學慶教授團隊合作,以暴露特定晶面的亞微米級Cu2O晶體作為模型催化體系,採用實驗和理論計算相結合的方法在分子原子水平初步揭示了羅喬反應中銅催化劑的催化機理。他們首先通過模擬有機矽單體合成工藝實驗發現了具有最高M2選擇性和收率的催化劑——暴露{100}晶面的Cu2O立方體,之後採用理論計算揭示了性能提升的主要原因是反應物一氯甲烷在{100}晶面上具有更強的解離吸附。這項工作不僅揭示了Cu基催化劑在羅喬反應中微觀尺度上的催化機理,而且提供了一種通過調控金屬氧化物催化劑的暴露晶面來提高反應選擇性的新理念,有助於有機矽工業中Cu基催化劑的研製和革新。相關結果於2018年5月1日發表在Journal of Catalysis[Impact of the Cu2O microcrystal planes on active phase formation in the Rochow reaction and an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reaction mechanism.]。紀永軍副研究員,龔學慶教授,鍾子宜教授和蘇發兵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李晶博士和尹莉莉博士為共同第一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Grant No. 21506224)等項目支持。 (來源:科學網)

 Cu2O催化劑在Rochow反應中的催化機理示意圖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我國學者在有機汙染物光催化降解及機理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持續支持下,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趙進才課題組在光催化降解有機汙染物及其機理方面進行了十幾年的系統深入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進展。  低濃度、高毒性、難降解有機汙染物是一類普遍存在、具有長期危害性的環境汙染物,用傳統方法很難處理。
  • 表面等離激元光催化水分解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 河北科技大學理學院研究團隊兩項成果取得新進展
    近日,河北科技大學理學院王德松教授研究團隊在構建負載型銀納米催化劑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催化領域頂級期刊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2021, 283, 119592, IF="16.68)。
  • 上海有機所在催化不對稱共軛膦氫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然而,α,β-不飽和醯胺的底物局限於活化的醯胺,普通α,β-不飽和醯胺由於其較低的親電性,在不對稱催化中應用較少。醯胺基團是藥物分子和天然產物中常見的結構片段,因此,開發基於普通α,β-不飽和醯胺的催化不對稱加成反應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天然產物有機合成化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殷亮課題組致力於研究銅催化的不對稱反應。
  • 人民大學化學系在有機合成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深入的反應機理研究表明在水合三氯化鐵為催化劑和有機過氧化物為氧化劑的條件下,苯酚衍生物與1,3-二羰基化合物的可以高效高選擇地發生分子間C-H鍵的催化氧化偶聯構築C-C鍵,進一步分子內脫水形成苯並呋喃衍生物。
  • 我校在可見光不對稱催化領域研究取得新進展
    然而,不對稱催化還原1,2-二酮作為其最為直接簡便的製備方法,其高立體選擇性是迄今尚未得到解決的科學難題。可見光催化還原1,2-二酮於1990年即被報導。該課題組通過對該反應機理的分析,提出通過手性布朗斯特酸或鹼催化劑作為質子轉移中間站俘獲反應過程中的強鹼性羰自由基負離子,從而引入手性誘導因素控制最終的不對稱質子化過程。
  • 有機反應機理研究綜述發表
    有機反應機理研究,尤其是催化反應的機理研究已經成為計算有機化學最重要和活躍的領域之一。
  • 上海有機所在鈀催化芳基二氟甲基化反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上海有機所在鈀催化芳基二氟甲基化反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7-03-20 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ClCF2H(簡稱R22)曾經是應用量最大、應用範圍最廣的一類傳統製冷劑,近年來,由於國際環保政策調整,R22作為製冷劑的用量逐年減少,為了開發R22的新用途,化學家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 大連化物所在芬頓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大連化物所在芬頓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2016-01-15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其中,芬頓/類芬頓反應由於其可以原位產生大量•OH自由基並對汙染物具有較高礦化能力而被廣泛關注,然而,對非均相芬頓反應機理認識的不足一直制約著其發展。近兩年來,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航天催化與新材料研究室研究員王軍虎團隊致力於對非均相芬頓反應主要活性物種「Fe」的配位環境、價態、自旋態演變的研究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
  • 金屬所納米碳材料高效催化過氧化氫電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通過電化學氧還原途徑製備過氧化氫的新方法,作為一種潛在的替代路徑受到重視。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聯合研究部能源催化材料課題組致力於碳催化反應過程和新穎碳催化反應體系的研發,近期在納米碳材料高效催化過氧化氫電合成領域取得進展。
  • 中科院高能所在光催化固氮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多學科中心核能化學課題組在金屬有機框架材料光催化固氮研究領域取得進展,研究員石偉群團隊報導了兩例基於紫精配體的自由基MOFs材料Gd-IHEP-7和Gd-IHEP-8。 此MOFs材料均表現出優異的光催化固氮活性,氨生成速率分別為128和220 μmol h-1 g-1,其中Gd-IHEP-8固氮效率與文獻同類材料相比提高17倍。
  • 氮雜環卡賓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
    β-H插入和水分子輔助的質子接力機理金屬有機反應機理的研究是當代化學研究的前沿領域和熱門課題,而其反應機理的理論研究不僅能對反應本質有著更加清晰的認識,而且能很好地指導實驗工作。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複雜分子體系反應動力學研究組自2003年以來一直致力於過渡金屬催化反應機理的理論研究,並相繼在國際雜誌(J. Org. Chem.; J. Phys. Chem. B; J. Biol. Inorg. Chem.; ChemBioChem; Dalton Trans.; Organometallics)上發表了一系列文章。
  • 大連化物所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大連化物所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17-06-14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複合氫化物材料化學研究組研究員陳萍團隊和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團簇光譜與動力學研究組研究員江凌團隊合作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金屬酶及模擬配合物催化分子氧活化的反應機理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生物無機催化研究組研究員葉生發團隊與臺灣師範大學教授李位仁、馬克思-普朗克化學能源轉化研究所教授Schnegg合作,在金屬酶及模擬配合物催化分子氧活化的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氧化反應通常是放熱反應,具有很高的驅動力,但需要克服氧分子從自旋三重態轉換到自旋單重態產生的高動力學勢壘。
  • 上海有機所反應時長依賴的對映發散性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上海有機所反應時長依賴的對映發散性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2020-07-01 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C-N鍵活化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因此,1,3-二胺的高效合成一直是有機合成領域中具有挑戰的課題之一。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羰基合成與選擇氧化國家重點實驗室黃漢民帶領的研究小組在1,3-二胺的合成方面取得新進展。該研究成果發表在最近的《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Ed. 2014, DOI: 10.1002/anie.201403774)上。 過渡金屬催化的有機合成反應由基元反應構成,整個催化過程所涉及的金屬親核試劑的產生、轉化和淬滅等都是通過基元反應來實現。其中通過基元反應形成金屬親核試劑是反應得以發生的關鍵,而一個新的基元反應的建立往往能夠促使新的化學反應的誕生。
  • 有機-無機雜化納米材料電催化CO2還原反應的研究進展
    本文介紹了ECR的最新進展、機遇和挑戰,著重總結和討論了有機-無機雜化電催化劑對CO2初始活化及產物選擇性的結構優勢,針對有機-無機雜化電催化劑的不足提出改進策略,並展望了其未來研究前景。雖然有機-無機雜化納米材料作為高選擇性、高效、低成本的CO2還原電催化劑已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是其在ECR中的構效關係及催化機理的研究以及工業化的應用仍需要更多的關注,這也是未來該領域發展的重要目標。
  • 有機矽單體合成主-助催化劑協同催化機理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在分子原子水平揭示了Cu2O和ZnO的界面協同作用機制,相關成果發表在《催化雜誌》。 因有機矽材料結合了矽的無機性能和有機材料的性能,使其廣泛應用於社會生產生活的多個領域,比如航空航天、建築、電子電氣、紡織、汽車、機械、化工輕工、金屬和油漆、醫藥醫療等。二甲基二氯矽烷(M2)作為合成有機矽材料用量最大的單體原料,在工業上是通過氯甲烷和矽粉在銅基催化材料作用下生產得到的,即上世紀40年代由Eugene G. Rochow 發明的羅喬反應。
  • 化學所在漆酶生物電化學和電催化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這些特點決定了在常規的電化學體系中,很難實現漆酶分子的直接電子轉移和基於此的生物電化學催化,儘管這些研究在生物電化學的基礎和應用研究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近期,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中科院和中國博士後基金的支持下,他們在漆酶直接電催化氧還原研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 合成氣選擇性製備乙醇機理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理論催化創新特區研究組研究員肖建平團隊與浙江大學教授肖豐收和研究員王亮團隊合作,在合成氣一步法製備乙醇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乙醇是重要的化學品和燃料。通過合成氣高效並高選擇性地直接製備乙醇是目前能源研究領域的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