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所在漆酶生物電化學和電催化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20-11-26 中國科學院

  漆酶作為一種多銅族氧化酶,因其能夠實現在較低過電位下對氧氣分子的電化學催化還原,因而在生物燃料電池和生物電化學的傳感研究領域中備受關注。和其他生物酶相似,漆酶具有複雜的分子結構,其活性中心的銅離子(氧化酚類底物的T1銅離子和還原氧氣的T2-T3銅簇,圖1)深埋於酶分子的內部。這些特點決定了在常規的電化學體系中,很難實現漆酶分子的直接電子轉移和基於此的生物電化學催化,儘管這些研究在生物電化學的基礎和應用研究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活體分析化學實驗室毛蘭群課題組研究人員較早即致力於漆酶的電化學和基於此的生物燃料電池的研究。他們率先發現漆酶可以在碳納米管電極上實現其與電極間的直接電子轉移(Electroanalysis 2006, 18, 587-594)。進一步,他們利用此性質,成功地研製了基於漆酶直接電催化的生物燃料電池(Adv. Mater. 2006, 18, 2639; Electrochem. Commun. 2007, 9, 989; Electrochem. Commun. 2008, 10, 851; Fuel Cells 2009, 1, 85)

  近期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中科院和中國博士後基金的支持下他們在漆酶直接電催化氧還原研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在通常條件下,漆酶在碳納米管表面的取向是隨機的和無序的,僅有少量漆酶分子能夠實現其與電極間的直接電子傳遞。研究發現,在製備漆酶-碳納米管複合物的過程中,20%乙醇溶液的加入可以明顯提高所製備的電極對於氧氣電化學催化的電流。結合蛋白結構解析等,他們揭示了乙醇調控漆酶-碳納米管複合物催化性能的機理,即乙醇可作為橋梁小分子,一方面吸附於碳納米管表面,提高其浸潤性;另一方面,乙醇分子與漆酶蛋白凹槽(直徑約1 nm內靠近T1銅離子的酚類底物結合位點形成氫鍵,促進了碳納米管曲面與漆酶凹槽的對接,通過優化蛋白在碳納米管上的取向,進而促進了銅離子活性中心與電極間的高效直接電子傳遞(圖2)。進一步,他們發現,有機溶劑的調控作用與其極性、致酶變能力以及蒸汽壓等密切相關。其中,同樣具有較低極性、弱致酶變能力、高蒸汽壓的丙酮和乙腈也能夠增加電極對於氧氣的電化學催化電流。相反,具有較高極性、強致酶變能力、低蒸汽壓的二甲基甲醯胺和二甲亞碸,則會導致電極對於氧氣的電化學還原幾乎失去活性。相對於已報導的提高漆酶電催化活性的方法,利用有機溶劑分子提高漆酶的直接電催化性能則更簡單有效。該研究不僅在生物電化學的基礎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也為進一步構築基於生物燃料電池原理的自驅動活體分析與傳感奠定了基礎。相關成果發表於J. Am. Chem. Soc. 2017, 139, 1565-1574

 

圖1 漆酶的蛋白分子結構及其直接電催化氧氣還原的機理 

2 乙醇調控漆酶在碳納米管表面的取向和電極對於氧氣的生物電化學催化還原性能 

  漆酶作為一種多銅族氧化酶,因其能夠實現在較低過電位下對氧氣分子的電化學催化還原,因而在生物燃料電池和生物電化學的傳感研究領域中備受關注。和其他生物酶相似,漆酶具有複雜的分子結構,其活性中心的銅離子(氧化酚類底物的T1銅離子和還原氧氣的T2-T3銅簇,圖1)深埋於酶分子的內部。這些特點決定了在常規的電化學體系中,很難實現漆酶分子的直接電子轉移和基於此的生物電化學催化,儘管這些研究在生物電化學的基礎和應用研究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活體分析化學實驗室毛蘭群課題組研究人員較早即致力於漆酶的電化學和基於此的生物燃料電池的研究。他們率先發現漆酶可以在碳納米管電極上實現其與電極間的直接電子轉移(Electroanalysis 2006, 18, 587-594)。進一步,他們利用此性質,成功地研製了基於漆酶直接電催化的生物燃料電池(Adv. Mater. 2006, 18, 2639; Electrochem. Commun. 2007, 9, 989; Electrochem. Commun. 2008, 10, 851; Fuel Cells 2009, 1, 85)。
  近期,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中科院和中國博士後基金的支持下,他們在漆酶直接電催化氧還原研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在通常條件下,漆酶在碳納米管表面的取向是隨機的和無序的,僅有少量漆酶分子能夠實現其與電極間的直接電子傳遞。研究發現,在製備漆酶-碳納米管複合物的過程中,20%乙醇溶液的加入可以明顯提高所製備的電極對於氧氣電化學催化的電流。結合蛋白結構解析等,他們揭示了乙醇調控漆酶-碳納米管複合物催化性能的機理,即乙醇可作為橋梁小分子,一方面吸附於碳納米管表面,提高其浸潤性;另一方面,乙醇分子與漆酶蛋白凹槽(直徑約1 nm)內靠近T1銅離子的酚類底物結合位點形成氫鍵,促進了碳納米管曲面與漆酶凹槽的對接,通過優化蛋白在碳納米管上的取向,進而促進了銅離子活性中心與電極間的高效直接電子傳遞(圖2)。進一步,他們發現,有機溶劑的調控作用與其極性、致酶變能力以及蒸汽壓等密切相關。其中,同樣具有較低極性、弱致酶變能力、高蒸汽壓的丙酮和乙腈也能夠增加電極對於氧氣的電化學催化電流。相反,具有較高極性、強致酶變能力、低蒸汽壓的二甲基甲醯胺和二甲亞碸,則會導致電極對於氧氣的電化學還原幾乎失去活性。相對於已報導的提高漆酶電催化活性的方法,利用有機溶劑分子提高漆酶的直接電催化性能則更簡單有效。該研究不僅在生物電化學的基礎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也為進一步構築基於生物燃料電池原理的自驅動活體分析與傳感奠定了基礎。相關成果發表於J. Am. Chem. Soc. 2017, 139, 1565-1574。
 
圖1 漆酶的蛋白分子結構及其直接電催化氧氣還原的機理 

圖2 乙醇調控漆酶在碳納米管表面的取向和電極對於氧氣的生物電化學催化還原性能 

相關焦點

  • 化學所在配位組裝薄膜方面取得新進展
    化學所在配位組裝薄膜方面取得新進展 2018-10-19 化學研究所 【字體:大 通過自組裝、共價鍵合、電化學聚合等方法將光電功能分子沉積於電極表界面,所得到的薄膜在光電互換、信息存儲、電致變色、生物和離子檢測等方面有重要應用。
  • 電紡纖維在生物傳感器方面的研究進展
    生物元素的載體:電紡纖維用作生物分子載體有多種方式。通常將生物分子直接混合到靜電紡絲溶液中。為了將生物分子更牢固地附著到電紡絲纖維基質上,可以使用化學方法,例如共價鍵合或氫鍵合。混合是使用電紡纖維作為功能性生物分子載體的有效方法。
  • 合肥研究院在常溫常壓下電催化氮氣還原方面取得進展
    合肥研究院在常溫常壓下電催化氮氣還原方面取得進展 2019-03-21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此研究工作利用電解質和催化劑的相互作用,提高了電催化產氨效率,為未來常溫常壓下電催化合成氨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想法。
  • 華中師範大學在電催化還原CO2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電催化二氧化碳還原反應(CO2RR)可以通過可再生能源電能將溫室氣體二氧化碳轉化為有價值的化學物質和燃料,對可再生能源的存儲和緩解氣候變化都至關重要,從而吸引了國際研究領域的廣泛關注,其中的關鍵是高效催化材料製備以及相關催化機理。
  • FeOOH晶相結構及晶相依賴的電化學分析行為研究取得進展
    FeOOH晶相結構及晶相依賴的電化學分析行為研究取得進展 2020-01-15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儘管已有報導表明金屬氫氧化物納米材料不同的晶相結構表現出獨特的電化學性能,但是,由於催化反應體系複雜,影響其電催化性質的因素眾多,對於金屬氫氧化物納米材料晶相依賴的電化學行為背後的關鍵因素難以確認。一方面是缺乏從原子層面上理解納米材料與目標分析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另一方面是催化反應中的動力學過程不甚清楚。此外,對於不同晶相的金屬氫氧化物納米材料的內部結構和生長方向缺乏直接證據。
  • 中國石油大學吳明鉑團隊在電催化還原CO2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吳明鉑教授領銜的新型碳材料團隊在高活性金屬氮碳材料電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為此,世界各國都開始重視開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以及二氧化碳減排領域的研究。電化學還原二氧化碳過程利用風能、太陽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產生的電能將二氧化碳分子和水分子轉化為有價值的化合物,一方面可以實現電能的高效儲存,另一方面可以實現二氧化碳的減排,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當前,高活性、低成本催化劑的製備是二氧化碳電還原技術工業化應用面臨的最大挑戰。
  • 福建物構所在過渡金屬界面催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目前中國、美國、加拿大、日本和歐盟等都制定了相應的氫能發展規劃,我國已在氫能領域取得了多方面的進展,在將來有望成為氫能技術應用領域的先鋒。氫氣通常需要通過其它能源途徑製取;電解水作為一種零汙染的制氫方法,具有極高的應用潛力。當前,電解水制氫的最大問題在於電極材料催化活性差,過電位高,造成過多的電能消耗,而國內外學者在電極材料研究方向大多集中在成分、宏觀結構調控等方面。
  • 大連化物所在酸性條件下長壽命非貴金屬電解水催化劑方面獲進展
    大連化物所在酸性條件下長壽命非貴金屬電解水催化劑方面獲進展 2019-04-02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化學所在RNA表觀遺傳修飾的化學調控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的支持下,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分子識別與功能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程靚團隊長期從事該領域的基礎研究,發展了一系列針對重要RNA表觀遺傳修飾的高選擇、高靈敏、時空分辨的化學轉化、螢光標記的原理和方法。
  • 大連化物所在二維金屬有機骨架分離膜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楊維慎團隊在二維金屬有機骨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OFs)氣體分離膜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Ed., DOI: 10.1002/anie.201703959)上。
  •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吳明鉑團隊在電催化還原CO2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吳明鉑教授領銜的新型碳材料團隊在高活性金屬氮碳材料電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為此,世界各國都開始重視開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以及二氧化碳減排領域的研究。電化學還原二氧化碳過程利用風能、太陽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產生的電能將二氧化碳分子和水分子轉化為有價值的化合物,一方面可以實現電能的高效儲存,另一方面可以實現二氧化碳的減排,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當前,高活性、低成本催化劑的製備是二氧化碳電還原技術工業化應用面臨的最大挑戰。
  • 上海有機所在活細胞內的光催化生物相容反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上海有機所在活細胞內的光催化生物相容反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9-01-03 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命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陳以昀課題組致力於發展新的生物相容光化學方法用於化學及生物學的研究,主要研究內容包括新型光反應發現及新型光化學生物學工具的發展。課題組前期研究工作中建立了可見光引發氧化及還原反應的生物大分子相容性(J. Am. Chem. Soc.
  • 化學所在生物分子馬達組裝體性能調控方面取得新進展
    以活性生物大分子為構築基元,利用分子組裝策略設計與構建仿生體系,模擬或調控生命體基本單元的結構和功能,已成為化學與生命科學交叉的前沿和熱點。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的支持下,中科院化學研究所膠體、界面與化學熱力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峻柏課題組長期致力於生物分子馬達ATP合酶的分子組裝與應用研究,並取得了系列進展。
  • 江蘇海洋大學在多功能複合材料及工業催化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作者採用化學封裝技術,設計了一類封裝型延遲螢光分子,從分子層面上對發光材料進行保護,有效抑制了器件中激子和極化子相互作用引起的光譜紅移和濃度猝滅。最終溶液法製備的白色有機發光二極體(WOLED)性能優異,證明了分子封裝在降低極性激子猝滅和提高電致發光性能方面的關鍵作用。
  • 《科學進展》:電催化劑研究取得進展 高效電解氫更近一步
    原標題:《科學進展》:電催化劑研究取得進展,高效電解氫更近一步   來自康奈爾大學、俄勒岡州立大學以及阿爾貢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近日取得新成果,使得從水中高效地大量生產氫氣更接近成為現實
  • 實現串聯催化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制甲烷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汪國雄與包信和院士團隊在二氧化碳電催化還原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實現了非銅基催化劑上串聯催化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制甲烷,為二氧化碳電催化還原制碳氫化合物提供了新思路。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
  • 上海矽酸鹽所在納米催化醫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該催化腫瘤治療方法不使用高毒性化療藥物,具有高效、特異性強、安全性高的特點。   近日,該團隊在納米催化醫學的腫瘤治療領域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分別聚焦於抑制細胞自噬增強內場響應催化腫瘤治療、外場激發光合作用增強光動力學催化治療以及外場超聲引發壓電催化腫瘤治療。
  • 化工系陸奇團隊在串聯催化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製備甲烷研究中取得...
    化工系陸奇團隊在串聯催化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製備甲烷研究中取得突破清華新聞網7月29日電 近日,化工系工業催化中心陸奇副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在《自然·通訊》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發表了題為《串聯催化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製備甲烷的計算及實驗研究》 (Computational and experimental
  • 上海矽酸鹽所在「計算電化學」設計電池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劉建軍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多年來聚焦「計算電化學」設計電化學儲能材料研究領域,形成計算局域結構(表/界面結構、配位結構)電荷轉移能力表徵電化學活性的特色方向,結合「材料基因」的理念設計高性能電化學儲能材料。近日,該科研團隊在「計算電化學」設計鋰氧氣電池正極材料和金屬有機電極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 難降解廢水生物電化學系統強化處理的研究進展
    該系統陽極和陰極中至少有一個電極會發生微生物催化的氧化/還原反應,在電極上發生有微生物或者微生物代謝產物參與的電子傳遞過程。近年來,學者們對生物電化學工藝在強化難降解廢水處理中的應用開展了大量研究,並在影響因素、處理對象多元化等方面獲得重要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