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物構所在過渡金屬界面催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12-05 中國科學院

  氫能作為一種二次清潔能源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目前中國、美國、加拿大、日本和歐盟等都制定了相應的氫能發展規劃,我國已在氫能領域取得了多方面的進展,在將來有望成為氫能技術應用領域的先鋒。氫氣通常需要通過其它能源途徑製取;電解水作為一種零汙染的制氫方法,具有極高的應用潛力。當前,電解水制氫的最大問題在於電極材料催化活性差,過電位高,造成過多的電能消耗,而國內外學者在電極材料研究方向大多集中在成分、宏觀結構調控等方面。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王要兵課題組及其合作者吳克琛組副研究員李巧紅近期通過過渡金屬異質結構界面調控,促進了對水及有機小分子電催化氧化過程。在該研究工作中,研究人員首先分別製備了金屬Co(O)納米片和金屬Fe(O)納米鏈,再將兩種納米結構進行熱耦合組裝,形成具有明確界面結構的納米異質結。球差透射電子顯微鏡以及粉末衍射結果證實:熱耦合過程中,無定形Co(O)納米片在Fe(O)的誘導下,於界面邊緣處產生大量局域微晶結構,這些微晶結構為電催化反應提供了豐富的階梯、扭結和不飽和活性位點;此外,光電子能譜分析發現:該熱耦合納米異質結構材料在界面處形成部分Co-O-Fe橋聯物種;同時,界面重排產生了大量氧缺陷位點,該過程未見報導。上述三個因素協同作用,極大地促進該Fe/Co異質結構材料的電催化活性。電催化測試結果表明:電流密度在50 mA cm-2時其析氧過電位只有329 mV,且保持連續20 h電解不衰減。密度泛函理論計算揭示該異質結構材料中,鄰近界面的Fe活性位點可極大地促進羥基自由基向吸附態氧轉化,從而提高析氧活性。當採用苯甲醇作為配對氧化反應,該異質結構材料與商業Pt片作為兩電極時,在10mA cm-2條件下電解水的電壓可降至1.42 V,因而具有極高的商業應用價值。

  該工作為設計合成穩定高效的電催化材料提供了新思路,拓展了異質結構材料的應用範圍,為探索新的電催化機制提供了重要參考。此研究工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納米與組裝重點實驗室、中科院先導研究計劃等項目基金的資助,於近期發表在國際能源期刊ACS Energy Lett. 2018, 3, 1854-1860 (DOI: 10.1021/acsenergylett.8b01071)

    

福建物構所在過渡金屬界面催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氫能作為一種二次清潔能源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目前中國、美國、加拿大、日本和歐盟等都制定了相應的氫能發展規劃,我國已在氫能領域取得了多方面的進展,在將來有望成為氫能技術應用領域的先鋒。氫氣通常需要通過其它能源途徑製取;電解水作為一種零汙染的制氫方法,具有極高的應用潛力。當前,電解水制氫的最大問題在於電極材料催化活性差,過電位高,造成過多的電能消耗,而國內外學者在電極材料研究方向大多集中在成分、宏觀結構調控等方面。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王要兵課題組及其合作者吳克琛組副研究員李巧紅近期通過過渡金屬異質結構界面調控,促進了對水及有機小分子電催化氧化過程。在該研究工作中,研究人員首先分別製備了金屬Co(O)納米片和金屬Fe(O)納米鏈,再將兩種納米結構進行熱耦合組裝,形成具有明確界面結構的納米異質結。球差透射電子顯微鏡以及粉末衍射結果證實:熱耦合過程中,無定形Co(O)納米片在Fe(O)的誘導下,於界面邊緣處產生大量局域微晶結構,這些微晶結構為電催化反應提供了豐富的階梯、扭結和不飽和活性位點;此外,光電子能譜分析發現:該熱耦合納米異質結構材料在界面處形成部分Co-O-Fe橋聯物種;同時,界面重排產生了大量氧缺陷位點,該過程未見報導。上述三個因素協同作用,極大地促進該Fe/Co異質結構材料的電催化活性。電催化測試結果表明:電流密度在50 mA cm-2時其析氧過電位只有329 mV,且保持連續20 h電解不衰減。密度泛函理論計算揭示該異質結構材料中,鄰近界面的Fe活性位點可極大地促進羥基自由基向吸附態氧轉化,從而提高析氧活性。當採用苯甲醇作為配對氧化反應,該異質結構材料與商業Pt片作為兩電極時,在10mA cm-2條件下電解水的電壓可降至1.42 V,因而具有極高的商業應用價值。
  該工作為設計合成穩定高效的電催化材料提供了新思路,拓展了異質結構材料的應用範圍,為探索新的電催化機制提供了重要參考。此研究工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納米與組裝重點實驗室、中科院先導研究計劃等項目基金的資助,於近期發表在國際能源期刊ACS Energy Lett. 2018, 3, 1854-1860 (DOI: 10.1021/acsenergylett.8b01071)。
    
福建物構所在過渡金屬界面催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相關焦點

  • 大連化物所在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Strong Metal-Support Interaction,SMSI)是多相催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該效應常常會導致界面電荷轉移、金屬結構改變、分子吸附調變等現象,並最終強烈地影響到催化反應性能,關於SMSI效應的研究大都涉及金屬/氧化物催化體系。過渡金屬碳化物擁有類貴金屬的電子性質,這賦予了它們非常獨特的催化性能。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在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新聞...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在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近日,大連化物所傅強研究員和包信和院士研究團隊成功地將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SMSI)拓展並應用到金屬/碳化物催化體系,證明了該作用對於設計高效碳化物基催化材料的重要作用。
  • 大連化物所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大連化物所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17-06-14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  在該工作中,大連化物所研究團隊以LiH-Fe複合催化劑為研究對象,發現Fe與LiH在界面處存在強的相互作用。
  • 福建物構所分子籠基超分子框架穩定性研究獲進展
    配位分子籠中的金屬節點有望原位在超分子框架中催化活性單體使其轉化為聚合物進而為框架提供額外物理支撐,因此可能會使較脆弱的超分子框架的外在孔道得到保持。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袁大強課題組通過配位自組裝構築以鋯基金屬有機多面體為結構基元的超分子框架化合物MSF-1。
  • 中科院福建物構所有機電致發光材料和器件研究取得進展—新聞...
  • 大連化物所在芬頓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大連化物所在芬頓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2016-01-15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之後,該團隊首次報導了Fe-Co 普魯士藍類似物(PBAs)的超高芬頓反應活性。通過穆譜對芬頓反應過程中鐵物種循環的研究,發現Fe-Co PBAs金屬有機骨架中大量高分散水配位的鐵和晶胞空位的存在是其高活性的主要原因;通過與大連化物所503組研究員韓洪憲等人在EPR表徵解析上的合作,提出了單線氧作為直接活性物種的反應機理(Appl. Catal.
  • 大連化物所在二維金屬有機骨架分離膜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楊維慎團隊在二維金屬有機骨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OFs)氣體分離膜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Ed., DOI: 10.1002/anie.201703959)上。
  • 鈦氧團簇異構體動力學及構效關係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吳凱豐團隊和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研究員張健、張磊團隊合作,報導了首例鈦氧團簇中的異構體現象,並通過超快動力學研究了兩個異構體在光電化學與光催化應用中的構效關係。相關工作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Ed.)上。
  • 合肥研究院在碳包覆過渡金屬碳化物納米顆粒合成方面取得進展
    合肥研究院在碳包覆過渡金屬碳化物納米顆粒合成方面取得進展 2016-06-15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梁長浩課題組最近在碳包覆過渡金屬碳化物(TMC/C)納米顆粒合成方面取得進展,相關結果以全文的形式發表在Carbon 雜誌上(Carbon, 2016
  • 大連化物所納米限域催化理論研究取得新進展
    大連化物所納米限域催化理論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5-02-03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肖建平、潘秀蓮和中科院院士包信和等基於碳納米管的納米限域催化理論研究取得新進展,相關結果在日前出版的《美國化學會志》(J.
  • 福建物構所等在水溶性鑭系分子籠的設計合成及其雙模態成像應用...
    稀土元素具有獨特的光、電、磁性質,應用於生物成像、傳感、催化、單分子磁體與上轉化發光材料等領域。配位導向自組裝是製備新型金屬有機多面體型超分子納米容器的途徑之一。與過渡金屬不同,鑭系離子配位數和構型複雜多變且難以控制,為具有特定分子組成和幾何構型的鑭系功能配合物的溶液可控自組裝帶來挑戰。
  • 福建物構所新型螢光可調陰離子銅研究取得進展
    福建物構所新型螢光可調陰離子銅研究取得進展 2017-10-12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該系列金屬簇基配位聚合物材料的螢光顏色可以通過陽離子誘導物的大小進行調控,隨著陽離子(Li+,Na+,NH4+,K+,TEA+)的變化呈現出由藍到黃的紅移。通過單晶衍射實驗和晶體結構分析發現,螢光顏色的變化來源於沙漏型Cu6I7-金屬簇構型的轉變和金屬簇內銅-銅作用的強弱變化。
  • 大連化物所金屬氧化物催化劑設計研究取得進展
    大連化物所金屬氧化物催化劑設計研究取得進展 2018-03-09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新鮮製備的Ce-Zr固溶體氧化物中未發現氧空位,亞穩態的晶格氧可穩定存在,而在相對溫和的條件下(如低溫還原、真空處理、擔載金屬等)即可釋放出大量活潑氧,為CO催化氧化反應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研究發現,與共沉澱法製備的Ce-Zr氧化物相比,採用FSP方法製備的氧化物所能提供的氧空位數量增加了19倍。該研究成果為新型氧化物催化材料的設計和應用提供了新思路。
  • 金屬酶及模擬配合物催化分子氧活化的反應機理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生物無機催化研究組研究員葉生發團隊與臺灣師範大學教授李位仁、馬克思-普朗克化學能源轉化研究所教授Schnegg合作,在金屬酶及模擬配合物催化分子氧活化的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氧化反應通常是放熱反應,具有很高的驅動力,但需要克服氧分子從自旋三重態轉換到自旋單重態產生的高動力學勢壘。
  • 上海有機所過渡金屬催化的芳烴二氟烷基化反應研究獲進展
    近年來隨著醫藥、農藥、材料等領域發展日益增長的需求,向有機分子中直接引入氟原子和含氟基團越來越受到關注,並發展成為國際與化學相關的研究熱點之一。其中,芳烴的氟化和三氟甲基化反應在過去的幾年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然而,長期以來芳烴的二氟烷基化卻很少受到關注,與之相對應的引氟策略也十分少見。
  • 大連化物所在酸性條件下長壽命非貴金屬電解水催化劑方面獲進展
    大連化物所在酸性條件下長壽命非貴金屬電解水催化劑方面獲進展 2019-04-02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中國科大過渡金屬輔助有機小分子碳化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教授和梁海偉教授研究團隊發展了一種過渡金屬鹽催化有機小分子碳化的合成新途徑,實現了在分子層面可控的宏量合成多孔摻雜碳納米材料。(A)過渡金屬輔助碳化有機分子製備碳納米材料的示意圖;(B)該方法所使用的有機小分子前驅物的結構有機小分子因其廣泛存在
  • 大連化物所發表二維材料限域催化進展報告
    作為兩個代表性的二維材料限域催化體系,二維材料晶格限域單原子和二維材料限域金屬顆粒已在一些催化反應中展現出了高的催化活性、選擇性和穩定性。該進展報告總結了二維材料限域催化體系在結構設計、反應應用,以及構效關係中的研究進展,重點介紹了不同二維材料表界面調控方式對限域環境和活性中心的影響,並就二維材料限域催化在能源小分子轉化和利用方面進行了總結和展望。
  • 近期國內高校在CO2還原方面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CO2還原是當今研究熱門的課題之一,國內眾多團隊都在參與,近期又有什麼新的進展呢?一起來看看!1、上海高研院二氧化碳加氫催化劑設計開發研究獲進展近日,中國科學院低碳轉化科學與工程重點實驗室暨上海高研院-上海科技大學低碳能源聯合實驗室研究員孫予罕、高鵬和李聖剛帶領的團隊,在二氧化碳催化加氫催化劑研究中取得進展,實現了更高性能氧化銦催化劑的理性設計與合成,相關研究成果以Rationally
  • 中科院福建物構所在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研究中取得進展
    非線性光學(NLO)晶體材料在現代雷射科學與技術中佔有重要地位。BO3平面基元作為優秀的非線性光學構築基元被用來設計和合成了系列優秀的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NO3因其共軛平面結構也被公認為是構築NLO材料的理想結構單元之一。然而,硝酸鹽因非常容易溶於水,使得發展該類化合物作為NLO晶體材料遇到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