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內高校在CO2還原方面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2020-06-22 讀懂科學

CO2還原是當今研究熱門的課題之一,國內眾多團隊都在參與,近期又有什麼新的進展呢?一起來看看!

1、上海高研院二氧化碳加氫催化劑設計開發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低碳轉化科學與工程重點實驗室暨上海高研院-上海科技大學低碳能源聯合實驗室研究員孫予罕、高鵬和李聖剛帶領的團隊,在二氧化碳催化加氫催化劑研究中取得進展,實現了更高性能氧化銦催化劑的理性設計與合成,相關研究成果以Rationally designed indium oxide catalysts for CO2 hydrogenation to methanol with high activity and selectivity為題,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

近期國內高校在CO2還原方面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該工作展示了計算科學應用於工業催化劑輔助設計的潛力,其所發現的高性能氧化銦催化劑有望被用於二氧化碳加氫制甲醇的工業過程,也將推動二氧化碳加氫制低碳烯烴、汽油及芳烴等高碳烴的氧化物/分子篩雙功能催化劑的研發與工業應用。

2、寧波材料所在二氧化碳電還原領域取得進展

最近,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所屬新能源所研究員陳亮團隊提出了一種新穎且有效的氨(NH3)熱處理策略來獲得富含拓撲缺陷的三維多孔碳材料。在較低處理溫度下(<750 ℃),氨氣熱處理通常用於對碳材料進行氮摻雜,來獲得氮摻雜的碳材料。陳亮團隊發現,提升氨熱處理的溫度,可以誘導NH3去除N摻雜三維多孔碳材料中的吡咯-N和吡啶-N摻雜原子,從而可以產生高濃度的拓撲缺陷。通過反應分子動力學模擬,並結合近邊X射線吸收精細結構表徵(NEXAFS)和投影態密度分析(LDOS),研究人員發現碳結構中的N原子被誘導去除後會產生活化的低配位碳原子,然後通過局部的結構重排產生五元環、585等拓撲缺陷。

富含拓撲缺陷的三維多孔碳材料在0.1M KHCO3溶液中CO2RR反應電位位於-0.6和-0.7 V vs. 可逆氫電極(RHE)時,其反應電流密度分別達到2.84 mA cm-2和4.29 mA cm-2,對CO反應物的法拉第效率分別高達95.2%和91.9%,表現出優異的CO2RR電催化活性。此外,在反應電位為-0.6 vs. RHE時,經過24個小時的連續反應測試,發現一氧化碳的法拉第效率維持在90%以上,且反應電流密度無明顯的下降。基於密度泛函理論計算進一步證實了在五元環邊緣位點上進行CO2RR的自由能能壘最低,是促進CO2RR進行的主要活性中心。該研究不僅為碳材料的缺陷工程提供了新的途徑,而且加深了對碳缺陷進行CO2RR電催化機制的深入認識。

近期國內高校在CO2還原方面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以上工作近期以Ammonia Thermal Treatment toward Topological Defects in Porous Carbon for Enhanced Carbon Dioxide Electroreduction 為題發表在《先進材料》期刊上(Adv. Mater. 2020, 2001300)。

3、福建物構所在二維金屬烯電催化劑還原CO2研究中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朱起龍與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教授徐強合作,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的資助下,首次以2D鉍基金屬-有機薄層材料(Bi-MOLs,Bi-based metal–organic layers)為前驅體,通過原位電化學轉化成功製備了具有類石墨烯結構的超薄寡層Bi-ene納米片,其厚度僅為1.28-1.45 nm,對應3-4個原子層。該Bi-ene獨特的結構不僅賦予其極高的電化學活性面積,還大幅提升了金屬原子的本徵活性。將其直接作為電催化劑用於CO2RR,可表現出非常優異的電催化性能:電流密度可超過70mA cm-2,在-0.83到-1.18 V的寬電位範圍內均能以~100%的法拉第效率將CO2轉化為甲酸,同時具有很高的催化穩定性。進一步使用自行設計的液流電解池,Bi-ene可提供超過300 mA cm-2的高電流密度,初步滿足工業應用要求(200 mA cm-2),具有很高的應用前景。另外,通過原位紅外測試以及理論計算,團隊成員發現了一個甲酸根生成的新機制:即電解液中的部分HCO3-基團可直接參與反應得到甲酸根產物,這與目前已經報導的HCO3-基團僅作為質子源或者通過平衡CO2來加速反應的機理有所不同。

近期國內高校在CO2還原方面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綜上所述,該工作為高性能CO2RR電催化劑以及超薄二維金屬烯材料的製備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時也進一步認識了CO2RR過程,為提升CO2RR整體性能提供了實驗與理論支持。相關工作已在線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Ed. 2020, DOI: 10.1002/anie.202005577)上。

4、Cu基催化劑電催化CO2製取乙烯新進展

近日,華中師範大學餘穎、邱明和休斯頓大學任志鋒報導了一種具有分級孔和納米顆粒邊界結構的非典型且穩定的OBC催化劑,研究證明該催化劑在中性條件下催化CO2還原為乙烯的分電流密度高達44.7 mA cm-2,法拉第效率為45%。該催化劑製取乙烯的電流密度分別是無氧銅(OFC)和商用泡沫銅的26倍和116倍。研究發現,形成的非典型OBC(Cu4O)活性成分,即使在-1.00 V的電壓下也表現出優異的穩定性。密度泛函理論計算表明,非典型的OBC可以有效調節CO的吸附和二聚作用,因此可以優先選擇 乙烯(C2)作為產物,提升CO2RR的催化選擇性。

該研究通過對實驗數據和計算技術的全面分析,以OBC催化劑為研究對象,探索了CO2RR中的構效關係,從而增加了對CO2RR的基本理解

近期國內高校在CO2還原方面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該研究成果以「Atypical Oxygen-bearing Copper Boosts Ethylene Selectivity toward Electrocatalytic CO2 Reduction」為題於2020年6月7日發表在國際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5、浸潤性可控的三相電催化CO2還原

近日,張鐵銳團隊從CO2分子的界面擴散傳質這一基本科學問題出發,系統研究了三相界面浸潤性以及催化界面結構對於CO2分子在界面處的質量轉移速率及界面分壓的影響,進而揭示大電流密度下電催化CO2還原過程的速控反應機制。

近期國內高校在CO2還原方面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基於典型的氣-固-液三相電催化反應體系,證明了Cassie-Wenzel共存態是最有利於電催化CO2還原反應進行的浸潤狀態,並結合自主研發的原位電化學螢光光譜表徵技術,觀測到了CO2分子在催化界面處的實時濃度變化,在實驗上首次證明了三相催化體系能夠有效穩定CO2分子的界面濃度。通過對CO2分子的界面擴散傳質過程進行定量分析,揭示了三相體系在大電流密度下能夠保持較高催化選擇性的關鍵因素。(Nat. Commun. 2020, 10.1038/s41467-020-16847-9 )

6、溶液等離子體橋連缺陷能級,加速光熱催化CO2還原

東北師範大學紫外光發射材料與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張昕彤團隊通過溶液等離子體方法將H引入到含有氧空位(Ov)的TiO2中。H摻雜在Ov能級和導帶(CB)之間架起橋梁,致使Ov能級捕獲的電子可以被光熱激發到CB。 溶液等離子體策略使得太陽光下光熱催化(393 K)CO2的轉化速率是光催化(298 K)轉化速率的300倍。

近期國內高校在CO2還原方面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利用溶液等離子技術對Ov-TiO2(AB)進行處理引入摻雜氫,導致TiO2(AB)中缺陷能級重新分布,H摻雜的引入使導帶與Ov能級之間形成連續的能級,促進電荷分離,光催化活性顯著提高,在熱輔助條件下的光催化活性增強更為明顯。本文解決了寬帶隙半導體氧化物在深缺陷能級的電子-空穴複合問題,提出了活化寬帶隙半導體氧化物光催化劑的新策略。(Adv. Sci. 2020, DOI:10.1002/advs.202000204 )

最後,希望這些工作能對大家的科研有所啟發和幫助,若有不妥,請聯繫!

相關焦點

  • 華中師範大學在電催化還原CO2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電催化二氧化碳還原反應(CO2RR)可以通過可再生能源電能將溫室氣體二氧化碳轉化為有價值的化學物質和燃料,對可再生能源的存儲和緩解氣候變化都至關重要,從而吸引了國際研究領域的廣泛關注,其中的關鍵是高效催化材料製備以及相關催化機理。
  • 合肥研究院在常溫常壓下電催化氮氣還原方面取得進展
    合肥研究院在常溫常壓下電催化氮氣還原方面取得進展 2019-03-21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環境與能源納米材料中心在常溫常壓下電催化氮氣還原方面取得新進展。
  • 北理工在金屬銻單原子催化劑構築及電催化CO2還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北京理工大學張加濤教授與陳文星副研究員在單原子催化劑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方面,與清華大學李亞棟院士、王定勝副教授團隊合作,在主族金屬單原子銻(Sb)催化劑構築及高效電催化CO2RR應用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Discovery of Main Group Single Sb-N4 Active Sites
  • 中國石油大學吳明鉑團隊在電催化還原CO2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吳明鉑教授領銜的新型碳材料團隊在高活性金屬氮碳材料電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論文《高分散鐵氮氧五配位單原子催化劑高效電催化還原二氧化碳》(Hierarchically micro- and meso-porous Fe-N4O-doped carbon as robust electrocatalyst for CO2 reduction)在國際材料領域權威期刊Applied Catalysis
  • 浙江師大本科生在光催化還原CO2取得重要進展
    近期,浙江師範大學「固態能源材料」大學生創新工作室、化學與生命科學學院李正全教授、王靳博士課題組16級科學教育專業本科生包伊鵬同學,以第一作者在中科院一區TOP期刊Nanoscale (影響因子6.97) 上發表題為Immobilization of catalytic sites
  •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吳明鉑團隊在電催化還原CO2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吳明鉑教授領銜的新型碳材料團隊在高活性金屬氮碳材料電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能源和環境問題日益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特別是對化石能源的過度依賴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快速升高,溫室效應加劇,引發環境和氣候變化等一系列問題
  • 四川大學化學學院近期取得一系列科研進展
    導讀 近期,四川大學化學學院取得一系列科研進展:不對稱合成科研團隊在催化不對稱自由基-偶極交叉反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遊勁松教授團隊在基於高度扭曲的七元環二醯亞胺聚集誘導延遲螢光材料構建高效非摻雜OLED器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餘孝其課題組在基於聚集誘導發光的快速、超靈敏的細胞膜成像探針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同濟大學研究團隊在二階非線性光學氧化物晶體方面取得系列重要...
    線性和二階非線性光學晶體是重要的光電信息功能材料,是光電子技術特別是雷射技術的重要物質基礎,是高新技術中不可或缺的關鍵材料,在納米、醫藥、生物、精密製造、光通訊等高新技術領域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廣闊的應用前景。
  • 合肥研究院在銀納米線透明導電薄膜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合肥研究院在銀納米線透明導電薄膜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2017-03-23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微納技術與器件研究室研究員葉長輝團隊在高品質銀納米線透明導電薄膜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相關結果分別發表在ACS Appl.
  • 化學所侯劍輝課題組在氯取代有機光伏材料設計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近年來,得益於新材料的發展,OPV電池的光伏效率取得了大幅提升,表現出巨大的實際應用潛力。面向OPV技術產業化,提升材料光伏性能的同時,必須注重對合成成本的控制。在材料設計中,引入滷原子是最常見且有效改善光譜、能級以及聚集形貌等基本特性的分子設計方法。目前,眾多高效率給、受體材料的製備過程大多包含步驟冗長、產率較低且成本高昂的氟化過程,嚴重製約了有機光伏材料的大批量製備研發進程。
  • 中美古生物學家在早期動物演化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南古所 供圖中新網南京10月11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1日發布消息:通過該所與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古生物學家長期合作,雙方在動物的早期行為和早期海綿骨針的生物礦化方面取得了新的進展。兩項成果分別發表國際期刊Geology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 同濟大學研究團隊在二階非線性光學氧化物晶體方面取得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線性和二階非線性光學晶體是重要的光電信息功能材料,是光電子技術特別是雷射技術的重要物質基礎,是高新技術中不可或缺的關鍵材料,在納米、醫藥、生物、精密製造、光通訊等高新技術領域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廣闊的應用前景。隨著紫外雷射應用需求(< 400 nm)的快速增長,研創適用於紫外波段的光學晶體是當前化學材料領域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學術前沿和研究熱點。
  • 煙臺海岸帶所在硝基芳香汙染物微生物降解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煙臺海岸帶所在硝基芳香汙染物微生物降解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2018-09-04 煙臺海岸帶研究所 【字體:對參與代謝的關鍵酶HnpA、HnpB和HnpC進行了表達、純化和鑑定,發現FADH2依賴的單加氧酶(HnpA)在黃素還原酶(HnpB)協助下能順序催化2,6-DBNP的脫硝基和脫溴反應生成6-溴-偏苯三酚(6-bromohydroxyquinol, 6-BHQ);HnpC催化6-BHQ雙加氧反應開環,隨後由馬來醯乙酸還原酶(HnpD)進一步降解進入三羧酸循環。
  • 我國學者在有機汙染物光催化降解及機理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持續支持下,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趙進才課題組在光催化降解有機汙染物及其機理方面進行了十幾年的系統深入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進展。  低濃度、高毒性、難降解有機汙染物是一類普遍存在、具有長期危害性的環境汙染物,用傳統方法很難處理。
  • 上海矽酸鹽所在新型高功率儲能電極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先進材料與新能源應用研究團隊近期在高比電容少層介孔碳電極材料的宏量製備方法、極速儲放能的高比容量黑色二氧化鈦電極材料、超高倍率電容式儲能的納孔氧化鈮基單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支撐了融合「電容+電池」儲能優點的高能量和高功率儲能器件性能實現重大突破
  • 化學所在漆酶生物電化學和電催化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這些特點決定了在常規的電化學體系中,很難實現漆酶分子的直接電子轉移和基於此的生物電化學催化,儘管這些研究在生物電化學的基礎和應用研究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近期,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中科院和中國博士後基金的支持下,他們在漆酶直接電催化氧還原研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 我校教師團隊在鋰離子電池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我校教師團隊在鋰離子電池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進展面向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崛起和武漢市光電子產業集群的發展,江漢大學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光電化學材料與器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成立了電化學儲能材料與器件團隊。經過初期的建設和發展,在鋰離子電池材料與器件研究中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
  • 河南大學:鋰氧氣電池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期,河南大學趙勇課題組在鋰氧氣電池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Greatly Promoted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Activity of Solid Catalysts by Regulating the Stability of Superoxide in Metal-O2 Batteries」為題,以全文形式在國際學術期刊《中國科學:材料》(Science
  • 中國科大在醫學電阻抗成像領域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杜江峰院士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在無損醫學電阻抗成像領域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該團隊基於自主研發的圖像重構框架成功實現了無損醫學電阻抗圖像在多個不同成像方式下的高分辨重建。相關成果發表在近期的IEEE Transactions系列期刊上,包括2篇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以及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ational Imaging 和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各1篇。
  • 半導體所在柔性一維光電探測器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最近,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超晶格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沈國震課題組,在一維無機分枝同質/異質納米線製備及柔性光電探測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進展。 半導體所在柔性一維光電探測器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