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篇Angew!四川大學化學學院近期取得一系列科研進展

2020-11-25 騰訊網

導讀

近期,四川大學化學學院取得一系列科研進展:不對稱合成科研團隊在催化不對稱自由基-偶極交叉反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遊勁松教授團隊在基於高度扭曲的七元環二醯亞胺聚集誘導延遲螢光材料構建高效非摻雜OLED器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餘孝其課題組在基於聚集誘導發光的快速、超靈敏的細胞膜成像探針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跳轉閱讀疫情期間,化學加網企業包年套餐買一年贈多一年

1、不對稱合成科研團隊在催化不對稱自由基-偶極交叉反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四川大學馮小明教授課題組結合手性雙氮氧(L-PiPr3)-Ni(II)配合物催化劑和Ag2O,成功實現了茚酮甲醯胺、酯與富電子烯烴的催化不對稱自由基-偶極交叉反應。羰基a位對醛、酮的不對稱親核加成反應在過去幾十年被廣泛研究。文獻報導通過單電子氧化可以實現羰基a位的極性反轉,生成親電型的a-碳自由基,這極大豐富了羰基化學在有機合成中的應用。然而,由於自由基的反應活性高,副反應多,背景反應強等特點,實現高對映選擇性不對稱催化反應仍具有很大挑戰。儘管目前已經發展了一些創造性的催化模式和策略來促進羰基a-碳自由基參與催化不對稱反應,但存在催化劑的用量高,催化模式單一,底物的普適性不好,反應結果差等缺點。在本文中,他們利用課題組發展的手性[Ni-L-PiPr3]*配合物作為手性Lewis酸催化劑,高收率、高對映選擇性的實現了不對稱自由基-偶極交叉反應。各類烯烴和茚酮甲醯胺經歷自由基加成、環化反應得到一系列螺環亞胺內脂以及螺環內脂類化合物。同時,根據所使用的富電子烯烴的不同,可以利用同一催化體系得到手性烯烴、醛、酮、醇四種不同類型的產物。在機理研究上,利用TEMPO捕獲到了自由基中間體,並且通過自由基鍾與EPR實驗證明了自由基機理的合理性。

手性雙氮氧-Ni(II)配合物催化的不對稱自由基-偶極交叉反應

以上研究結果以論文形式發表在國際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論文題目為「Enantioselective Radical-Polar Crossover Reactions of Indanonecarboxamides with Alkenes」。四川大學博士張皙穎為本論文的第一作者,四川大學為本文的第一作者單位和通訊作者單位。該項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經費支持。

原文連結: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1914151

2、遊勁松教授團隊在基於高度扭曲的七元環二醯亞胺聚集誘導延遲螢光材料構建高效非摻雜OLED器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四川大學遊勁松團隊最近在非摻雜OLED器件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發展了一種基於扭曲七元環二醯亞胺受體的聚集誘導延遲螢光材料(AIDF),實現了最優性能的非摻雜OLED器件。

OLED顯示技術具有亮度高、能耗低、響應快、可柔性化等諸多優異的性質,已逐漸替代液晶顯示(LCD),成為下一代的主流平板顯示技術。作為第三代OLED顯示技術的熱活化延遲螢光(TADF)材料,因其100%的激子利用率,且不含貴金屬,在OLED中具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迄今為止,基於TADF發光材料的摻雜OLED器件,其外量子效率已經可以和磷光OLED相媲美,但是由於嚴重的聚集淬滅效應(ACQ),高性能的非摻雜OLED器件十分難以實現。

七元環二醯亞胺類AIDF分子的設計策略

遊勁松教授團隊一直致力於碳氫鍵活化領域的研究,發展了「電子差異原則」和「螯合導向作用構築稠雜環策略」,該策略為構築聯雜芳基骨架以及稠雜環提供了高效高選擇性的合成方法,為有機功能材料分子的高效合成提供了重要途徑。在該項研究中,作者通過釕催化的4-溴苯甲酸氧化自偶聯反應,構築了一種新型七元環二醯亞胺(BPI)受體,其不僅可以保持非環結構的柔性,抑制分子間緊密堆積,減弱ACQ效應;又可以維持環狀結構的剛性,限制分子的過度旋轉,減小非輻射躍遷。作者以BPI為受體,以9,10-二氫-9,9-二甲基吖啶(DMAC)作為給體,設計合成了一種新型AIDF材料,DMAC-BPI,其具有極小的 EST (0.02 eV)和極高的量子產率(95.8%)。

將DMAC-BPI用作發光層,製備得到高性能綠光非摻雜OLED器件,器件結構為ITO/TAPC (25 nm)/DMAC-BPI (35 nm)/TmPyPb (55 nm)/LiF/Al,其最大外量子效率為19.4%;進一步利用TCTA作激子阻擋層,效率提高至24.7%,即使在1000 cd/m2的亮度下,效率可以維持21.7%,展現出非常小的效率滾降。因此,環狀結構的剛性和七元環結構的可旋轉性之間的微妙平衡使DMAC-BPI成為一類出色的AIDF發光材料,從而實現了目前非摻雜OLED的最優性能。

DMAC-BPI的非摻雜OLED器件結構及效率隨亮度變化曲線

這一成果近期發表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文章的第一作者是碩士研究生黃珍梅,通訊作者賓正楊副研究員,共同通訊作者遊勁松教授。

論文信息: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nie.201915397

Molecular Design of Non‐doped OLEDs Based on a Twisted Heptagonal Acceptor: A Delicate Balance between Rigidity and Rotatability

Zhenmei Huang, Zhengyang Bin*, Rongchuan Su, Feng Yang, Jingbo Lan, Jingsong You*,Angew. Chem. Int. Ed.,2020, DOI: 10.1002/anie.201915397.

3、餘孝其課題組在基於聚集誘導發光的快速、超靈敏的細胞膜成像探針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除了細胞屏障的基本功能外,細胞膜在許多細胞行為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細胞遷移、細胞擴散、神經通訊、細胞運輸和信號級聯等。此外,細胞膜異常對於細胞狀態和許多疾病而言是一個重要的標誌。因此,開發高選擇性、高靈敏度的檢測技術以準確對細胞膜進行可視化,尤其是活體可視化監測,對於探索與解決醫學早期診斷和研究生物學中的基本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近日,四川大學餘孝其課題組與韓國高麗大學Jong Seung Kim教授課題組合作,設計了一種基於聚集誘導發光特性的螢光探針,用於生物體內細胞膜快速、靈敏的免洗成像。探針以嘌呤骨架作為核心,裝配疏水的烷基鏈與帶有正電荷的季銨鹽,在水中保持良好溶解性的同時使無發光特性;探針通過疏水相互作用與靜電相互作用嵌入到細胞膜中,受到磷脂雙分子層的限制激活RIR過程,從而可以被激發出明亮的螢光。

探針與細胞膜的標記示意圖(左);探針與磷脂雙分子層的標記策略(右)。

探針可以對多種細胞的細胞膜進行快速的免洗成像,並且在保持高信噪比的情況下較長時間的標記細胞膜(圖 2A);其優良的細胞膜靶向性與生物安全性使其可以快速無損的標記神經元細胞的細胞膜(圖 2B-C)。此外,探針在多細胞腫瘤球中表現出良好的細胞間滲透性與細胞膜特異性,可在免洗的情況下較快地滲透120微米的細胞球,並標記出其蜂窩狀的細胞膜結構(圖 2D-F)。

圖2. (A) B16細胞以探針孵育不同時間後未經洗滌的螢光圖與明場疊加圖;原代海馬神經元細胞以(B) 探針、(C) 探針和細胞核染料孵育1分鐘後的螢光圖;(D)多細胞腫瘤球0-120微米的Z軸層掃螢光圖;(E) 多細胞腫瘤球的x-y、x-z、y-z軸的螢光強度分布圖;(F) Z軸為60微米處的層切圖。比例尺:(A-C) 20微米,(D,f1-f3) 200微米,(f4-f6)100微米。

除了體外染色,探針也可以對活體斑馬魚進行染色。探針可以穿透常規染料無法滲入的斑馬魚表面的黏膜層,對其表皮細胞進行染色(圖 3A-C)。此外,探針也可進入斑馬魚眼組織,對其眼部結構進行部分成像(圖 3D)。

圖3. (A) 活體斑馬魚腮部的螢光圖;(B)活體斑馬魚腮部的局部放大圖;(C)活體斑馬魚整體染色的螢光圖;(D)活體斑馬魚眼部0-26微米的Z軸層掃螢光圖。比例尺:(A, D) 50微米,(B) 20微米,(C) 500微米。

以上研究結果以論文形式發表在國際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論文題目為「An AIE-Based Probe for Rapid and Ultrasensitive Imaging of Plasma Membranes in Biosystems」。論文的第一作者為四川大學化學學院博士生石磊,通訊作者為李坤教授、Jong Seung Kim教授和餘孝其教授。近期,該課題組還深入研究了探針中疏水鏈的長度和電荷對其細胞膜靶向性能的影響(Bio-inspired assembly in a phospholipid bilayer: effective regulation of electrostatic and hydrophobic interactions for plasma membrane specific probes, Chem. Commun., 2020, 10.1039/d0cc00679c)。四川大學為本文的第一作者單位和通訊作者單位。該項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經費支持。

原文連結: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nie.201909498

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0/CC/D0CC00679C#!divAbstract

來源 | 四川大學化學學院 編輯 | 化學加

入駐化學加網快速通道,將與微信小程序同步展示

2萬多家化工醫藥企業已入駐

相關焦點

  • 近期,鄭大在多個科研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在固態電解質熔融鋰金屬電池領域研究取得進展。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在自然殺傷性T細胞淋巴瘤遺傳機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張明智教授、李文才教授研究團隊在自然殺傷性T細胞淋巴瘤(NKTCL)遺傳機制領域研究中取得突破進展,揭示了NKTCL的發生新機制。
  • 近期,四川大學10項重要科研成果登上國際權威期刊!
    科技創新能力是一所高校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作為國家知識創新和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四川大學科研實力雄厚,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近期,川大師生在多個研究領域均又取得重要進展,成果分別登上Nature、Cell、Science等國際權威期刊。
  • 鄭州大學在多個科研領域取得新進展
    春暖花開,鄭大的科研項目也開始百花齊放。近日,鄭大多個科研團隊在各自研究領域取得突破,鄭大考研網育博書店就來給大家盤點一下。鄭州大學化學學院在發光銀團簇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近日,鄭州大學化學學院晶態分子功能材料創新團隊在發光銀團簇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 前沿| 東南大學近期科研成果掃描
    東南大學近期科研成果掃描我校與航天科工通信技術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量子信息與通信聯合研究中心」成立儀式舉行3月21日上午,我校與中國航天科工通信技術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量子信息與通信聯合研究中心」成立儀式在九龍湖校區舉行。
  • 中國、加拿大、比利時、瑞典專家合作取得科研突破!
    大學,既是培養人才的搖籃,也是科研創新的重要陣地。作為科研創新的重要主體,我國高校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北京林業大學積極承擔高校的社會責任,在科研領域不懈探索,成果頻出。近期,北林科研人又在不少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 武漢科技大學一科研團隊在Top期刊發表多篇論文!
    近期,我校「超分子材料與分子納米器件團隊」梁峰教授課題組以合成化學作為基礎和核心,積極拓展與相關學科和領域的交叉融合,在新材料精準化製備和應用研究方向取得進展,發表了多篇高水平研究論文。  利用金納米顆粒的可塑性,梁峰教授課題組可控制備了低鈀含量的星狀金鈀雙金屬納米顆粒。
  • 南京大學王新平課題組自由基合成與性質研究取得系列進展化學加
    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王新平課題組自2011年以來一直致力於自由基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質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今年上半年,課題組在雙自由基、主族金屬自由基以及基於自由基的磁性多穩態等方向再次取得系列研究進展。 研究成果以若干篇論文形式發表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 【「魅力化學」系列報導之一】團隊澆灌「科研之花」:重才務實...
    近日,北大新聞網特別推出「魅力化學」系列專題文章,從科研、教學、師德等角度,探究化學學院在科學研究、制度管理、人才培養等領域的經驗,展現北大化學人投身科研、奉獻青春的崇高精神,並以此激勵更多北大學者和學子為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做出更大、積極的貢獻。
  • 3篇!甘肅教授團隊取得一系列進展,成果接連登上國際著名期刊
    近日,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謝明政副教授課題組在探索提高窄帶隙氧化物光催化劑降解環境汙染物效率新策略方面取得系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於2020年上半年分別發表在環境和能源催化領域著名期刊Nano Energy、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和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 科研動態 | 北林大近期科研進展掃描
    >北林大水保學院鹽池站研究團隊在荒漠土壤微生物生態過程研究中取得突破北林大水保學院科研團隊在土壤侵蝕過程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北京林木分子設計育種高精尖創新中心青年研究員在統計遺傳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北林大環境學院營養元素去除與回收科研團隊在新型衛生廁所系統研發領域取得新進展
  • 近期,山東農業大學研究團隊在植物科學領域取得一系列進展
    來源 | 山東農業大學近日,山東農業大學科研團隊在蘋果側根形成、植物生長發育、蘋果響應乾旱脅迫等調控機制方面取得多項研究成果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園藝學院郝玉金團隊在IMB4,JANUS,GIF,POL II 和PLT1之間的調控關係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生科學院張彥教授和李廈教授團隊長期從事核輸入蛋白信號途徑調節植物生長發育方面的研究,近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 四川大學物理學院誠邀海內外英才
    四川大學物理學院是四川大學規模最大和辦學歷史最悠久的學院之一,由原四川大學的物理系和原子核科學技術研究所 (720所) 、原成都科技大學的應用物理系和原子與分子物理研究所以及原華西醫科大學的華西基礎醫學物理教研室於2001年7月合併組建而成。其中,原四川大學物理系正式建立於1926年,已有94年歷史。
  • 四川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在食品包裝領域研究再獲重要進展
    近日,四川農業大學食品學院「植物源食品開發與資源綜合利用」團隊的吳賀君副教授在國際權威期刊《Food Hydrocolloids》(中科院一區,TOP期刊,IF7.053)在線發表題為「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ntimicrobial protein films
  • 吉林大學化學學院李峰教授團隊在有機發光自由基領域再次取得重要...
    自從2015年吉林大學化學學院李峰教授課題組創新性地提出並實現自由基的雙線態電致發光以來(Angew. Chem., Int. Ed., 2015, 54, 7091-7095),有機發光自由基因其集光、電、磁性質於一身而引起了廣泛關注。
  • 河北科技大學首篇Angew.:在納米催化全解水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入駐化學加,推廣快人一步 導讀 近日,河北科技大學在全解水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結果在化學學科頂級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德國應用化學,2018年影響因子
  • 我校教師團隊在鋰離子電池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我校教師團隊在鋰離子電池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進展面向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崛起和武漢市光電子產業集群的發展,江漢大學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光電化學材料與器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成立了電化學儲能材料與器件團隊。經過初期的建設和發展,在鋰離子電池材料與器件研究中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
  • 最近,南開人又取得了哪些科研突破?
    剛剛過去的金秋十月,南開大學不僅迎來了備受矚目的百年校慶,在科研工作方面同樣碩果纍纍,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科研成果。10月11日,介紹該工作的論文發表於《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該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南開大學化學學院博士生科研創新計劃項目的資助。論文連結:3.
  • 南科大近期發表了這些科研成果
    近期,南方科技大學化學系副教授何川課題組在「構建雜原子中心手性」領域取得了兩項重要研究進展。近期,南科大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簡稱「計算機系」)程然課題組在計算智能及其應用領域取得重要研究成果進展,在IEEE Transaction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 東南大學近期科研成果掃描
    「鐵電化學」近期,在「東南大學十大科學與技術問題」啟動培育基金的資助下,東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國際分子鐵電科學與應用研究院暨江蘇省「分子鐵電科學與應用」重點實驗室在分子鐵電領域取得重大進展。該科研團隊嘗試從化學的角度來理解鐵電性,經過不懈努力,將鐵電體的發現從盲目的尋找轉變為靶向的化學設計,並首次提出「鐵電化學」的概念。
  • Angew.北京林業大學彭鋒團隊在非平衡態流體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跳轉閱讀2019年底,醫藥化工企業老闆為什麼都在內部轉發這篇? 相對於剪切變稀流體,剪切增稠液能夠在外力作用下發生液固轉變而緩衝外部能量,故多被用於軍工防彈衣、坦克鎧甲、阻尼減速器以及運動緩衝材料等。廣義而言,萬物皆變;但在有限的時間尺度上,流體在外力場下的流變特性一直涇渭分明,很難相互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