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河南大學趙勇課題組在鋰氧氣電池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Greatly Promoted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Activity of Solid Catalysts by Regulating the Stability of Superoxide in Metal-O2 Batteries」為題,以全文形式在國際學術期刊《中國科學:材料》(Science China Materials, 2020, DOI: s40843-020-1519-9,影響因子=6.098)上發表。
論文連結:
https://engine.scichina.com/publisher/scp/journal/SCMs/doi/10.1007/s40843-020-1519-9?slug=abstract
非質子鋰氧氣電池因其超高理論能量密度(3500 Wh kg-1)而受到全世界的廣泛關注。在電池正極側的氧氣還原反應(ORR)過程中,氧氣在固體催化劑表面得電子後,生成吸附態的超氧化鋰(LiO2)中間產物。非穩態的LiO2一方面會經歧化或電還原反應生成膜狀且絕緣的過氧化鋰(Li2O2),而造成電化學氧還原反應提前終止;另一方面,LiO2也會與固態催化劑(如碳材料)、電解液等發生副反應,進而鈍化電極導致放電終止及較差的循環壽命。如何調控LiO2的穩定以保證ORR在固態催化劑表面持續高效的進行,是鋰氧氣電池領域的一項重大挑戰(Chem. Soc. Rev., 2018, 47, 2921)。
圖(a):分子添加劑-LiO2吸附能越高越有利於提高電池容量;(b):分子添加劑-LiO2吸附能越高越有利於抑制LiO2引發的副反應
在前期工作中,團隊提出了「仿生酶-輔酶協同氧還原催化反應」的研究思路。通過在電解液中加入能夠捕獲超氧化物的蒽醌分子,抑制正極表面緻密過氧化鋰膜的生成,促進固態催化劑表面氧還原反應過程(J. Am. Chem. Soc., 2019, DOI: 10.1021/jacs.8b13568)。在該研究工作中,通過在蒽醌分子骨架上引入不同的供吸電子基團,實現了對放電中間產物LiO2穩定性的可控調控。
研究發現,含吸電子基團的1,4-二氟蒽醌(DFAQ)對LiO2的吸附強度最高,可以最大程度地穩定LiO2,從而大幅提高表面ORR的反應速率和穩定性。這一結果證明蒽醌助催化劑對LiO2吸附能的強弱對ORR的活性/穩定性具有重要影響。該研究工作不僅為調節鋰氧氣電池放電中間產物LiO2的穩定性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還有助於進一步理解非質子溶劑體系下氧還原反應機制(Sci. China Mater., 2020, DOI: s40843-020-1519-9)。
特種功能材料實驗室王華碩士、劉亮亮博士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張鵬博士和趙勇博士為論文通訊作者。本工作得到了中組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河南省科技廳、河南省教育廳和河南大學的大力支持。
本文來自「河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