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學:鋰氧氣電池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2020-10-07 材料material


近期,河南大學趙勇課題組在鋰氧氣電池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Greatly Promoted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Activity of Solid Catalysts by Regulating the Stability of Superoxide in Metal-O2 Batteries」為題,以全文形式在國際學術期刊《中國科學:材料》(Science China Materials, 2020, DOI: s40843-020-1519-9,影響因子=6.098)上發表。


論文連結:

https://engine.scichina.com/publisher/scp/journal/SCMs/doi/10.1007/s40843-020-1519-9?slug=abstract


非質子鋰氧氣電池因其超高理論能量密度(3500 Wh kg-1)而受到全世界的廣泛關注。在電池正極側的氧氣還原反應(ORR)過程中,氧氣在固體催化劑表面得電子後,生成吸附態的超氧化鋰(LiO2)中間產物。非穩態的LiO2一方面會經歧化或電還原反應生成膜狀且絕緣的過氧化鋰(Li2O2),而造成電化學氧還原反應提前終止;另一方面,LiO2也會與固態催化劑(如碳材料)、電解液等發生副反應,進而鈍化電極導致放電終止及較差的循環壽命。如何調控LiO2的穩定以保證ORR在固態催化劑表面持續高效的進行,是鋰氧氣電池領域的一項重大挑戰(Chem. Soc. Rev., 2018, 47, 2921)。


圖(a):分子添加劑-LiO2吸附能越高越有利於提高電池容量;(b):分子添加劑-LiO2吸附能越高越有利於抑制LiO2引發的副反應


在前期工作中,團隊提出了「仿生酶-輔酶協同氧還原催化反應」的研究思路。通過在電解液中加入能夠捕獲超氧化物的蒽醌分子,抑制正極表面緻密過氧化鋰膜的生成,促進固態催化劑表面氧還原反應過程(J. Am. Chem. Soc., 2019, DOI: 10.1021/jacs.8b13568)。在該研究工作中,通過在蒽醌分子骨架上引入不同的供吸電子基團,實現了對放電中間產物LiO2穩定性的可控調控。


研究發現,含吸電子基團的1,4-二氟蒽醌(DFAQ)對LiO2的吸附強度最高,可以最大程度地穩定LiO2,從而大幅提高表面ORR的反應速率和穩定性。這一結果證明蒽醌助催化劑對LiO2吸附能的強弱對ORR的活性/穩定性具有重要影響。該研究工作不僅為調節鋰氧氣電池放電中間產物LiO2的穩定性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還有助於進一步理解非質子溶劑體系下氧還原反應機制(Sci. China Mater., 2020, DOI: s40843-020-1519-9)。


特種功能材料實驗室王華碩士、劉亮亮博士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張鵬博士和趙勇博士為論文通訊作者。本工作得到了中組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河南省科技廳、河南省教育廳和河南大學的大力支持。


本文來自「河南大學」。

相關焦點

  • 河南大學趙勇課題組在鋰氧氣電池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期,河南大學趙勇課題組在鋰氧氣電池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Greatly Promoted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Activity of Solid Catalysts by Regulating the Stability of Superoxide in Metal-O2
  • 廈門大學在鋰氧氣電池溶液相催化劑研究取得新進展
    日,廈門大學董全峰教授課題組在鋰氧氣電池溶液相催化劑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Highly Reversible O2 Conversions by Coupling LiO2 Intermediate through a Dual-Site Catalyst in Li−O2 Batteries」為題發表在
  • 上矽所:「計算電化學」設計電池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劉建軍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多年來聚焦「計算電化學」設計電化學儲能材料研究領域,形成計算局域結構(表/界面結構、配位結構)電荷轉移能力表徵電化學活性的特色方向,結合「材料基因」的理念設計高性能電化學儲能材料。近日,該科研團隊在「計算電化學」設計鋰氧氣電池正極材料和金屬有機電極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 上海矽酸鹽所在「計算電化學」設計電池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劉建軍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多年來聚焦「計算電化學」設計電化學儲能材料研究領域,形成計算局域結構(表/界面結構、配位結構)電荷轉移能力表徵電化學活性的特色方向,結合「材料基因」的理念設計高性能電化學儲能材料。近日,該科研團隊在「計算電化學」設計鋰氧氣電池正極材料和金屬有機電極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 人民網:南開大學「可呼吸」鈉-二氧化碳電池取得突破性進展
    圖1 鈉—二氧化碳(Na-CO2)電池結構及反應人民網天津7月15日電 (記者 朱虹)近日,南開大學化學學院陳軍教授團隊在利用CO2呼吸的室溫可充鈉-二氧化碳電池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可充室溫鈉-二氧化碳電池」(Rechargeable Room-Temperature Na-CO2 Batteries)為題,在《德國應用化學》(
  • 河南大學肖助兵團隊在高體積能量密度鋰硫電池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河南大學光伏材料省重點實驗室肖助兵教授課題組在高體積能量密度鋰硫電池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該工作以我校為獨立第一單位,以「Selective S/Li2S Conversion via in-Built Crystal Facet Self-Mediation: Towards High Volumetric Energy Density
  • 近期,鄭大在多個科研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樹華 通訊員 楊明電氣工程學院在高能量密度固態電解質熔融鋰金屬電池研究領域取得進展鄭州大學電氣工程學院電網儲能與電池應用研究中心聯合清華大學和史丹福大學,在固態電解質熔融鋰金屬電池領域研究取得進展。
  • 山東大學在二維儲能材料及器件(能源電池)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近期,山東大學材料學院碳納米材料工程應用研究中心(簡稱碳納米中心)在儲能材料及器件方面取得系列重要成果,成果發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Chemical Engineering
  • 河南大學趙勇教授團隊Angew: 液/液電解液界面抑制鋰金屬電池中鋰...
    採用鋰化複合材料或合金代替金屬鋰負極、合適的溶劑/鋰鹽/添加劑原位構建固態電解質界面膜(SEI)、以及使用人工電解質界面膜,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鋰金屬的腐蝕和枝晶生長。然而,原位SEI膜的力學模量較低、而人工SEI膜的離子導電性較差,Li合金電極中Li金屬與電解質成分會不可避免地接觸。更重要的是,原位SEI膜和/或Li合金電極中鋰離子流不均勻,從而難以實現鋰電極的長期穩定循環。
  • 河南大學光伏材料省重點實驗室取得兩項重要進展
    9月7日,國際頂級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同期在線發表河南大學光伏材料省重點實驗室陳衝教授、譚付瑞副教授兩個課題組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方面取得的重要進展。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作為近幾年光伏行業的明星器件廣受關注。
  • 河南師範大學在聚醯胺海水淡化膜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河南師範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遠冰冰博士與深圳大學牛青山教授合作在Nature子刊Nat Commun發表了題為「Asymmetric polyamide nanofilms with highly ordered nanovoids for water purification」的研究論文。
  • 三峽大學在有機螢光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三峽大學精細化工團隊鄭開波副教授、張諾諾副教授和劉湘博士合作在有機螢光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創新成果以「用於檢測羰基(包括甲醛、一氧化碳和光氣)的螢光探針的研究進展(Recent progress in
  • 南開大學在拓撲光子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宋道紅)日前,南開大學陳志剛教授、許京軍教授課題組與克羅埃西亞Zagreb大學Hrvoje Buljan教授課題組的合作研究在拓撲光子學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首次實驗觀測並理論證明了贗自旋渦旋拓撲荷的轉換與狄拉克點拓撲特性相關,揭示了動量與實空間拓撲轉換的普適規律。
  • 化工系張強團隊在鋰金屬沉積規律認識與調控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如何理解金屬鋰的電化學沉積規律,並在此基礎上有效調控金屬鋰沉積行為、抑制枝晶生長仍是鋰金屬負極面臨的一大難題。最近,張強團隊在金屬鋰負極沉積規律理解及材料設計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進展。 張強團隊通過研究不同電化學條件下的金屬鋰沉積行為,提出了一種擴散-反應競爭機制,以闡釋決定鋰沉積形貌的內在機理。
  • 物電院魯兵安教授課題組在儲能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原標題:物電院魯兵安教授課題組在儲能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日前,我校物理與微電子科學學院魯兵安教授課題組在儲能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基於細菌吸收製備的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展現了高容量、長壽命) 在魯兵安教授的指導下,楊鈺樺、王斌等課題組成員通過對細菌進行培養及後處理製備了非晶碳(細胞膜與細胞壁等轉換為非晶碳)完美包覆活性材料的柔性電極,並對活性材料的儲鋰性能進行了第一性原理的計算
  • 南開大學在非線性拓撲光子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南開大學陳志剛教授、許京軍教授領導的課題組與克羅埃西亞Zagreb大學Hrvoje Buljan教授的課題組合作研究,在非線性拓撲光子學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他們基於一維SSH拓撲光子近年來,拓撲光子學是光學中最活躍的新興研究領域之一。拓撲是為了理解量子霍爾效應等基本物理現象而引入的數學概念,成功地解釋了量子霍爾效應,並促進了拓撲絕緣體的發展。當兩種具有不同拓撲不變量的結構拼接在一起時,由於體-邊界的對應原理,會在兩種結構的交界面產生具有魯棒特性單向傳輸的界面態。由於拓撲概念可用來描述能帶結構的性質,這種體-邊界對應關係普遍存在於量子和經典波動系統周期結構中。
  • 中國科大在應用鋰同位素研究二疊紀末生命滅絕事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應用鋰同位素研究二疊紀末生命滅絕事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和中國科學院殼幔物質與環境重點實驗室肖益林教授團隊和沈延安教授團隊在二疊紀末生命大滅絕事件的過程和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自然》:暨南大學團隊在人類巨噬細胞發育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5月20日,暨南大學基礎醫學院蘭雨研究員課題組的合作研究在人類巨噬細胞發育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題為「Deciphering Human Macrophage Development at Single-Cell Resolution」的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Nature)在線發表。
  • 青島大學在太陽能螢光聚光器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青島大學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趙海光教授、韓光亭教授、張元明副教授等與瑞典呂勒奧理工大學Alberto Vomiero教授和武漢理工大學龔曉教授合作在太陽能螢光聚光器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Gram-Scale Synthesis of Carbon Quantum Dots with Large Stokes Shift Enables
  • 河南大學趙俊偉團隊在多金屬氧簇在水系鋅基電池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河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河南省多酸化學重點實驗室的趙俊偉教授課題組開展的多金屬氧簇在水系鋅基電池領域的研究工作「Stable aqueous Zn−Ag and Zn−polyoxometalate hybrid battery driven by successive Ag+ cation and polyoxoan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