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浙江師範大學「固態能源材料」大學生創新工作室、化學與生命科學學院李正全教授、王靳博士課題組16級科學教育專業本科生包伊鵬同學,以第一作者在中科院一區TOP期刊Nanoscale (影響因子6.97) 上發表題為Immobilization of catalytic sites on quantum dots by ligand bridging for photocatalytic CO2 reduction的研究論文,該論文指導老師為王靳博士、李正全教授。
利用太陽能將二氧化碳(CO2)為轉化高附加值的化石燃料,有望解決當前全球能源危機和氣候變化問題。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亟待設計和開發具有可見光響應的高效催化劑。CdTe量子點是吸收可見光的理想選擇,但由於缺乏有效的催化位點,很難直接進行CO2還原。
本研究報導了一種配體橋連策略,在CdTe量子點表面構築可調的催化位點用於光催化還原CO2。其中L-半胱氨酸作為橋連配體被嫁接到CdTe量子點上,所裸露的巰基配體能夠將鐵離子(Fe2+)高效錨定在CdTe量子點表面。這種配體橋連策略可以固定Fe2+作為催化位點,通過直接添加不同類型或數量的金屬離子,可以方便地調節這些催化中心。此外,橋連配體還可以為CdTe量子點與催化位點之間提供高效的電子傳輸通道,減少光生電子在量子點中的複合。基於配體橋連策略的CdTe-b-Fe量子點系統表現出優異的催化性能:CH4和CO的產率為126μmol g1 h1,對二氧化碳還原產物的選擇性接近98%。
本工作為量子點表面固定催化位點提供了一種簡便的策略,為設計高效的可見光催化劑高效還原CO2提供了一個平臺。
此項研究工作的完成得益於浙師大本科教學部積極推行的「大學生創新工作室」項目和生化學院推行的大學生導師制計劃。在上述項目和計劃的支持下,王靳博士、李正全教授負責的「固態能源材料創新」工作室的包伊鵬、劉嘉樂等本科生陸續在Nanoscale等期刊上發表多篇論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科研熱情得到極大提升。
來源:浙江師範大學
論文連結:
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0/nr/c9nr09321d#!divAbs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