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師大胡勇團隊在超級電容器領域取得系列重要階段進展

2020-10-11 小材科研

近日,浙師大省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省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胡勇教授團隊在超級電容器領域取得了重要階段進展,分別在國際權威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和Science China Materials發表了相關的研究論文。浙師大為唯一通訊作者單位。

超級電容器具有功率密度高、充放電速率快、循環壽命長、安全性高等特點,在移動電子和再生制動系統的應用中極具發展前景。然而,與鋰離子電池相比,超級電容器較低的能量密度極大地限制了其未來的廣泛應用。為了在不犧牲功率密度的前提下,進一步提高超級電容器的能量密度,構建混合超級電容器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電池型電極作為混合超級電容器的核心組分決定了整個器件的儲能性能。因此開發高性能混合型超級電容器的關鍵是設計和研發新型高效的電極材料。

設計具有複雜多殼結構的分層空心異質結構的電極材料能夠有效縮短離子傳輸途徑,提高電子/離子電導率,提供大的比表面積以及豐富的氧化還原活性位點,從而有望獲得優異的儲能性能。胡勇課題組成員通過設計一個簡單的多步驟策略製備了基於泡沫銅基底生長的Cu2S@NiCo-LDH分層雙殼納米管陣列電極。得益於獨特的分層中空納米陣列的結構優勢和不同活性組分的精密組裝,Cu2S@NiCo-LDH分層雙殼納米管陣列表現出優異的電化學性能,並在實際應用中展現出巨大的潛力。相關成果以「Hierarchical Cu2S@NiCo-LDH double-shelled nanotube arrays with enhanced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for hybrid supercapacitors」為題發表在J. Mater. Chem. A(中科院一區,IF=11.301)。研究生原澤和講師王海燕為共同第一作者,胡勇教授和鍾依均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此外,過渡金屬氧化態調控工程是一種很有前景的改善電極材料氧化還原活性,增加活性位點的策略。胡勇課題組成員提出了一種簡單的三乙醇胺輔助自模板策略製備了由交錯CoxSy納米片組裝而成的獨特的三維蜂窩狀網絡結構。該CoxSy納米片中高含量的Co3+提供了更多的電化學活性位點;分層孔隙結構縮短了離子擴散路徑,加快了反應動力學,從而提高了電化學性能,為未來的儲能應用提供了良好的前景。相關成果以「Modulating the high-valence Co3+ in CoxSy nanosheet arrays for high-performance solid-state asymmetric supercapacitors」為題發表在Sci. China Mater.(中科院一區,IF=6.068)。講師王海燕和研究生李擎浩、楊瑛為共同第一作者,胡勇教授為通訊作者。

除了電極材料,電解液作為超級電容器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超級電容器的性能也具有極大的影響。胡勇課題組總結了當前應用於超級電容器電解液的最新類型,包括水和有機、水和凝膠聚合物、離子液體和有機、離子液體和凝膠聚合物混合電解液。並重點綜述了不同的混合電解液系統對超級電容器性能的影響和潛在機制,討論了其研究前景和可能的發展方向。相關成果以「New types of hybrid electrolytes for supercapacitors」為題發表在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中科院一區,IF=7.216)。博士生葉武全和講師王海燕為共同第一作者,胡勇教授為通訊作者。

近年來,該課題組在高性能超級電容器的設計與製備方向上取得一系列進展,相關成果分別發表在Angew. Chem. Int. Ed., 2019, 58, 15441,J. Mater. Chem. A 2019, 7, 5333和Chem. Eng. J. 2020, 380, 122544等材料、化學領域國際著名期刊上。以上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委等的資助。

團隊成員王海燕講師,博士畢業於浙江大學化學系,2019年加入浙江師範大學生化學院胡勇教授課題組。主要從事納米材料的合成以及超級電容器、鋅空電池和電解水應用研究。在J. Am. Chem. Soc.,Research,Energy Storage Mater.,ACS Catal. J. Mater. Chem. A等國際期刊發表論文30餘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身份發表論文15篇,授權發明專利6項。自2019年加入生化學院以來,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已發表高水平SCI論文5篇,並主持金華市重點項目1項。

來源:浙江師範大學

成果連結:

https://doi.org/10.1039/D0TA08006C

https://doi.org/10.1016/j.jechem.2020.09.016

https://doi.org/10.1007/s40843-020-1476-2

https://doi.org/10.1002/anie.201907516

https://doi.org/10.1039/c8ta10998b

https://doi.org/10.1016/j.cej.2019.122544

相關焦點

  • 中國海洋大學柳偉團隊在鉀離子超級電容器研究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半島記者 劉金震 通訊員 崔永朋近日,中國海洋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柳偉教授在新型鉀離子超級電容器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鉀離子因電化學性能與鋰離子相近,儲量豐富,來源廣泛,價格低廉,從而在儲能領域表現出良好的應用前景。相關鉀離子存儲材料與器件研究已成為當前科研前沿熱點之一。然而,鉀離子半徑遠大於鋰離子,導致原有電極材料在存儲鉀離子過程中出現嚴重結構破壞,器件性能下降明顯。因此,如何設計構建新型電極材料,適應鉀離子擴散的熱力學與動力學需求,開發出低成本同時兼具高性能的鉀離子電極材料成為當前研究的熱點與難點。
  • 浙師大付大偉團隊合作在分子鐵電領域取得系列階段進展
    近日,浙江師範大學生化學院分子鐵電科學與應用研究團隊與南昌大學國際有序物質科學研究院共同努力合作,在分子鐵電領域再次取得重要階段進展。明星分子Dabco和類Dabco的奎寧環系列工作連續發表在化學領域頂級期刊JACS和Angew.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蔡克峰課題組在超級電容器研究方向取得系列進展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蔡克峰課題組在超級電容器研究方向取得系列進展 來源: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17-09-04  瀏覽:
  • 青島科技大學在超級電容器負極材料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nbsp&nbsp&nbsp&nbsp近年來,超級電容器以其快速充放電、功率密度大及循環壽命長等特性已成為一種極具發展潛力的能量存儲裝置,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負極材料作為構建超級電容器的核心部件之一,決定著其性能的優劣。因此,開發高性能負極材料就成為本領域的熱點和難點課題。
  • 東華大學陳南梁/廈門大學劉向陽《AFM》:在柔性可拉伸超級電容器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東華大學紡織學院產業用紡織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陳南梁教授團隊與廈門大學劉向陽教授團隊合作在柔性可拉伸超級電容器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超級電容器,特別是可拉伸全固態超級電容器,由於其在可穿戴電子領域的潛在應用性而受到廣泛關注。可拉伸超級電容器不但具有功率密度高、充放電速度快和循環穩定性好等優異的電化學性能,而且還有出色的機械性能,特別是優秀的可拉伸性、拉伸回復性和機械穩定性等。
  • 華東師大青年學者在超分子光化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華東師大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徐林教授課題組和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孫海濤研究員課題組跨學科合作研究在超分子光化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化學領域頂級期刊《美國化學會志》上發表。
  • 共軛微孔高分子應用於超級電容器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 大連化物所共軛微孔高分子應用於超級電容器研究獲進展
    ,在尋找高比容超級電容器電極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製備出同時具有高比表面積和高含氮量的導電共軛微孔高分子,相關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上。DNL21T3致力於高比能、柔性化、微型化超級電容器開發,開發出系列二維材料,如石墨烯和摻雜石墨烯、黑磷烯、MXene、聚合物和氧化物納米片。此次合作充分發揮了兩個團隊的長處,共同圍繞一個重要研究方向,實現了兩個領域的完美結合,有望推動微孔高分子與超級電容器交叉融合。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的資助。
  • 青科大在超級電容器電極材料研究領域取得新突破—新聞—科學網
    近日,青島科技大學中德科技學院教授李鎮江泰山學者團隊在超級電容器電極材料研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該成果由中德科技學院新引進青年教師趙健和李鎮江團隊成員共同完成
  • 致力提高光催化產氫效率 華中師大研究團隊取得重要進展
    19日,記者從華中師範大學獲悉,該校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張禮知團隊針對這一狀況開展攻關,取得了重要研究進展,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論文第一作者為化學學院張禮知教授和物理學院餘穎教授共同指導的博士生李傑,第二作者為化學物理交叉班2012級本科生佔光明。華中師大是該論文的唯一作者單位。
  • 青島能源所生物質能源材料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生物質材料具有來源豐富、可再生等優點,在可持續能源材料開發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以海洋中豐富的海藻多糖、甲殼素等生物質材料為基礎,研究開發高性能的能源材料具有重要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近日,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仿生能源與儲能系統團隊負責人崔光磊等在海洋生物質能源材料研究領域取得一系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J. Electrochem. Soc.、Electrochim Acta、J Mater Chem等雜誌,並有多項發明專利獲得授權。
  • 中國石油大學吳明鉑團隊在電催化還原CO2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吳明鉑教授領銜的新型碳材料團隊在高活性金屬氮碳材料電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能源和環境問題日益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特別是對化石能源的過度依賴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快速升高,溫室效應加劇,引發環境和氣候變化等一系列問題
  • 北化楊儒、王峰教授團隊在基於多孔炭超級電容器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北京化工大學材料學院楊儒教授和王峰教授研究團隊聯合在國際權威期刊《Small》(IF= 11.459)上合作發表了題為「Cucurbit[6]uril-Derived Sub-4 nm Pores-Dominated Hierarchical Porous Carbon for Supercapacitors
  • 華東師大在金屬有機框架(MOF)組裝領域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近期,華東師範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博士後劉超與導師萬晶晶、餘承忠教授合作,在金屬有機框架(MOF)組裝領域取得系列重要研究進展。MOF是一類由金屬離子或團簇和有機配體連接而成的多孔晶體材料,具有優異的物理化學性質,在吸附分離、傳感、異相催化、能源轉化及藥物傳遞等眾多領域備受矚目。然而,具有單一結構與組分的MOF材料,由於其功能受到較大限制,無法滿足實際應用領域多元化與功能集成化的需求。
  • 二維有序介孔材料應用於微型超級電容器研究獲進展
    二維有序介孔材料應用於微型超級電容器研究獲進展 2019-06-12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發展了一種通用的界面自組裝策略,製備出一系列面內平行柱狀的有序介孔聚合物/石墨烯複合納米片,並將其應用於平面微型超級電容器,相關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
  • 大連理工基於新型雜原子多孔網絡材料構建高性能超級電容器獲進展
    大連理工大學蹇錫高院士團隊面向國際學術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在新型高性能超級電容電極材料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超級電容器與傳統電容器相比,具有更大的比電容、更高的能量密度等特點,而與充電離子電池相比,它又具有更高的功率密度、更長的使用壽命等突出的優勢,因此超級電容器在電化學儲能領域的應用前景巨大。特別是近期特斯拉透露其自主研發的新電池有可能是「無鈷電池」,即「乾電池技術+超級電容」組合,這迅速點燃了國內外儲能領域新一輪能源革命的熱情。
  • 合肥研究院在超高儲能密度超級電容器研製方面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振洋團隊實現了宏觀厚度石墨烯晶體膜大面積製備,在超高儲能密度超級電容器研製方面取得進展。研究人員採用雷射誘導加工法,將聚醯亞胺前驅體直接原位轉化為石墨烯晶體膜;針對其直接用作儲能電極時所面臨的體積效應技術瓶頸,通過優化前驅體的分子構型和熱敏感性,大幅增加了雷射與聚合物薄膜的作用深度,進而實現了多孔石墨烯晶體膜的宏觀厚度製備;以此作為電極構築的超級電容器,在儲能密度和循環穩定性方面得到顯著提升。
  • 華東師大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在電催化制氫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中新網上海新聞12月5日電 近日,華東師大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上海市綠色化學與化工過程綠色化重點實驗室特聘教授施劍林院士與青年教師陳立松博士在有機物輔助電催化析氫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在超級電容器材料缺陷調控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催化材料團隊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合作,在超級電容器法拉第電容材料缺陷調控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論文《嵌鋰誘導四氧化三鈷缺陷調控實現高法拉第反應活性和優異超級電容器性能》(Lithiation-Induced
  • 提高超級電容器能量密度方面研究獲進展
    超級電容器是一種基於雙電層吸附、表面的氧化還原反應或體相內離子的快速插入/脫出來實現儲能的新型儲能器件,具有長壽命、高功率密度和快速充放電等特點;但是其能量密度較低,不能滿足未來智能電網、軌道交通和消費電子等諸多領域對高能量密度超級電容器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