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大學柳偉團隊在鉀離子超級電容器研究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2020-12-08 半島網官網

半島記者 劉金震 通訊員 崔永朋

近日,中國海洋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柳偉教授在新型鉀離子超級電容器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相關論文《冷凍條件下的類生物礦化:製備具有複雜結構與優良儲鉀性能多孔碳材料的一條新途徑》(Bioinspired Mineralization under Freezing Conditions: A New Approach to Fabricate Porous Carbons with Complicated Architecture and Superior K+ Storage Performance)和《中空碳骨架中超薄MoS2的可控分散:構建大空間實現鉀離子的快速存儲》(Controlled Design of Well-Dispersed Ultrathin MoS2 Nanosheets inside Hollow Carbon Skeleton: Toward Fast Potassium Storage by Constructing Spacious 「Houses」 for K+ Ions)先後被國際著名期刊ACS Nano (IF 13.9)和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IF 15.62) 刊發。中國海洋大學博士生崔永朋為第一作者,柳偉教授為通訊作者,中國海洋大學為唯一署名單位。

隨著鋰離子電池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在動力汽車和大規模儲能方面的推廣應用,導致全球鋰資源日趨緊張,嚴重限制了鋰離子電池的廣泛應用。作為鋰離子電池潛在的替代品,鉀離子儲能器件研發受到廣泛關注。鉀離子因電化學性能與鋰離子相近,儲量豐富,來源廣泛,價格低廉,從而在儲能領域表現出良好的應用前景。相關鉀離子存儲材料與器件研究已成為當前科研前沿熱點之一。然而,鉀離子半徑遠大於鋰離子,導致原有電極材料在存儲鉀離子過程中出現嚴重結構破壞,器件性能下降明顯。因此,如何設計構建新型電極材料,適應鉀離子擴散的熱力學與動力學需求,開發出低成本同時兼具高性能的鉀離子電極材料成為當前研究的熱點與難點。

針對以上問題,柳偉教授團隊利用低成本生物質為原料,借鑑於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生物礦化現象,利用生物大分子參與誘導,在實驗室中成功實現了類生物礦化結構有機無機複合材料的可控制備,並進一步利用低溫冷凍技術,加速生物礦化過程,為該類材料的日後大規模生產奠定基礎。基於該礦化結構所製備的多孔碳材料不僅具有新穎的三維連通囊泡結構,而且作為電極材料表現出優異的鉀離子存儲性能。該研究不僅為可控制備複雜新穎的多孔碳材料提供了一條新的路徑,同時也通過師法自然實現了人工技術與天然結構的完美融合,為低成本綠色製備新材料擴展了新的空間。

圖1 生物礦化法製備多孔碳材料的示意圖與形貌圖

為了進一步提升電極材料性能,本著「為大離子構建大空間」的理念,柳偉教授團隊引入層片狀MoS2與多孔碳材料複合,並提出了MoS2納米片在多孔腔體中的自裝載和有機分子分步擴層兩種新技術。通過碳表面官能團的簡單修飾,在水熱環境下成功實現了MoS2納米片在多孔碳內的自裝載和均分分散,為鉀離子的快速傳輸與擴散奠定了基礎。同時,首次利用乙二醇和多巴胺分子實現在MoS2層狀結構中的先後分步插入,有效擴大了MoS2的層間距,從而在動力學上有效促進了電極材料的快速儲鉀行為。以該材料作為電極材料組裝的鉀離子電容器,其儲能性能得到明顯提升。

柳偉教授團隊長期從事新能源與儲能材料領域的應用基礎研究,近年來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等資助下利用海洋生物資源開展了新型碳材料的設計合成、電化學儲能器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相關研究成果先後發表在J. Mater. Chem. A,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Green Chem等國際著名期刊上。本次在ACS Nano,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發表的研究成果是該團隊在先進儲能材料與器件研究領域取得的又一重要研究進展。

返回半島網首頁>>

相關焦點

  • 浙江師大胡勇團隊在超級電容器領域取得系列重要階段進展
    近日,浙師大省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省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胡勇教授團隊在超級電容器領域取得了重要階段進展,分別在國際權威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 青島科技大學在超級電容器負極材料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nbsp&nbsp&nbsp&nbsp近年來,超級電容器以其快速充放電、功率密度大及循環壽命長等特性已成為一種極具發展潛力的能量存儲裝置,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負極材料作為構建超級電容器的核心部件之一,決定著其性能的優劣。因此,開發高性能負極材料就成為本領域的熱點和難點課題。
  • 河北科技大學王波團隊在鉀離子電池碳負極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河北科技大學材料學院王波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在鉀離子電池碳負極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在《納米能源》(Nano Energy,2020,104979,DOI:org/10.1016/j.nanoen.2020.104979)正式發表。
  • 《自然-通訊》刊發華中科技大學馮光團隊離子液體超級電容器研究...
    11月16日,《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以研究長文形式刊發了華中科技大學能源學院馮光教授團隊關於離子液體超級電容器的最新研究成果。論文題目為「加鹽提高含水離子液體電化學窗口」(Adding salt to expand voltage window of humid ionic liquids)。
  • 共軛微孔高分子應用於超級電容器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在超級電容器材料缺陷調控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催化材料團隊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合作,在超級電容器法拉第電容材料缺陷調控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論文《嵌鋰誘導四氧化三鈷缺陷調控實現高法拉第反應活性和優異超級電容器性能》(Lithiation-Induced
  • 東華大學陳南梁/廈門大學劉向陽《AFM》:在柔性可拉伸超級電容器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東華大學紡織學院產業用紡織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陳南梁教授團隊與廈門大學劉向陽教授團隊合作在柔性可拉伸超級電容器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該論文第一作者為紡織學院17級博士生邵光偉,紡織學院陳南梁教授、廈門大學劉向陽教授、葉美丹副教授為通訊作者。超級電容器,特別是可拉伸全固態超級電容器,由於其在可穿戴電子領域的潛在應用性而受到廣泛關注。
  • 青島能源所生物質能源材料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生物質材料具有來源豐富、可再生等優點,在可持續能源材料開發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以海洋中豐富的海藻多糖、甲殼素等生物質材料為基礎,研究開發高性能的能源材料具有重要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近日,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仿生能源與儲能系統團隊負責人崔光磊等在海洋生物質能源材料研究領域取得一系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J. Electrochem. Soc.、Electrochim Acta、J Mater Chem等雜誌,並有多項發明專利獲得授權。
  • 大連化物所共軛微孔高分子應用於超級電容器研究獲進展
    ,在尋找高比容超級電容器電極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製備出同時具有高比表面積和高含氮量的導電共軛微孔高分子,相關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上。  為攻克上述問題,該合作團隊跳出氮摻雜的碳材料範疇,以TCNQ(7,7,8,8-四氰基對醌二甲烷)為單體,在離子熱條件下聚合獲得一系列基於共價三嗪框架結構的、高比表面和高含氮量的導電共軛微孔高分子,並將其應用於超級電容器電極材料。
  • 提高超級電容器能量密度方面研究獲進展
    超級電容器是一種基於雙電層吸附、表面的氧化還原反應或體相內離子的快速插入/脫出來實現儲能的新型儲能器件,具有長壽命、高功率密度和快速充放電等特點;但是其能量密度較低,不能滿足未來智能電網、軌道交通和消費電子等諸多領域對高能量密度超級電容器的需求。
  • 基於MOF的多孔炭陽極材料提高鉀離子電容器能量輸出和循環壽命
    近期,山東省科學院新材料研究所氣凝膠材料創新團隊張晶副研究員與山東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王儒濤教授團隊合作,在國際頂級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發表了題為「Pushing the Energy Output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蔡克峰課題組在超級電容器研究方向取得系列進展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蔡克峰課題組在超級電容器研究方向取得系列進展 來源: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17-09-04  瀏覽:
  • 二維有序介孔材料應用於微型超級電容器研究獲進展
    二維有序介孔材料應用於微型超級電容器研究獲進展 2019-06-12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發展了一種通用的界面自組裝策略,製備出一系列面內平行柱狀的有序介孔聚合物/石墨烯複合納米片,並將其應用於平面微型超級電容器,相關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
  • 青科大在超級電容器電極材料研究領域取得新突破—新聞—科學網
    近日,青島科技大學中德科技學院教授李鎮江泰山學者團隊在超級電容器電極材料研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該成果由中德科技學院新引進青年教師趙健和李鎮江團隊成員共同完成
  • 同濟大學馬傑教授團隊電容去離子除氯脫鹽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馬傑教授團隊在電容去離子除氯脫鹽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先進科學》(Advanced Science)上。     電容去離子(CDI)技術具有效率高、易再生和易維護等優勢,在脫鹽、離子分離和回收等領域受到廣泛應用。近年來,CDI電極材料實現從以雙電層機理為代表的碳材料到法拉第電極材料的跨越,使得脫鹽性能有了大幅提升。
  • 北化楊儒、王峰教授團隊在基於多孔炭超級電容器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北京化工大學材料學院楊儒教授和王峰教授研究團隊聯合在國際權威期刊《Small》(IF= 11.459)上合作發表了題為「Cucurbit[6]uril-Derived Sub-4 nm Pores-Dominated Hierarchical Porous Carbon for Supercapacitors
  • 中國石油大學吳明鉑團隊在電催化還原CO2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吳明鉑教授領銜的新型碳材料團隊在高活性金屬氮碳材料電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化學工程與技術專業2019級博士生王小珊為第一作者,新能源學院吳明鉑教授和化學工程學院寧匯副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為第一署名單位。
  • 中南大學在低成本儲能領域取得系列研究進展
    近日,中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梁叔全團隊在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等國際材料與能源領域權威期刊陸續發表儲能材料創新研究成果。研究成果解決了該領域部分共性科學難題,有望推動廣受關注的低成本儲能領域進一步發展。
  • 新型高功率儲能電極材料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鋰離子電池和超級電容器是儲能原理不同、各有特點的兩類代表性儲能器件。鋰電池能量密度高(~250 Wh kg-1),但功率密度偏低(<1 kW kg-1),而超級電容器功率密度高(~15kW kg-1)但能量密度過低(<20 Wh kg-1)。
  • 深圳先進院高性能鉀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導讀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材料所(籌)光子信息與能源材料研究中心在新型高性能鉀離子電池的負極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3月18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材料所(籌)光子信息與能源材料研究中心在新型高性能鉀離子電池的負極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理論預言苯乙烯材料是一類非常有前景的鉀離子電池負極材料,基於大量的計算模擬數據指出苯乙烯材料在用作鉀離子電池負極材料時具有非常高的理論比容量和非常小的體積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