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機所過渡金屬催化的芳烴二氟烷基化反應研究獲進展

2020-12-05 中國科學院

  近年來隨著醫藥、農藥、材料等領域發展日益增長的需求,向有機分子中直接引入氟原子和含氟基團越來越受到關注,並發展成為國際與化學相關的研究熱點之一。其中,芳烴的氟化和三氟甲基化反應在過去的幾年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然而,長期以來芳烴的二氟烷基化卻很少受到關注,與之相對應的引氟策略也十分少見。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氟化學重點實驗室張新剛課題組在長期探索過渡金屬催化高效構築碳-氟碳鍵的基礎上,實現了鈀、銅催化的系列「Ar-CF2R」鍵的高效構築反應。

鈀、銅催化的系列「Ar-CF2R」鍵的高效構築反應 

  該課題組以廉價易得的氟滷烷烴為原料,在導向基團羧酸酯的協助下,首次實現了銅催化下鄰羧酸酯芳基碘與現場生成的二氟亞甲基膦酸酯鋅試劑的偶聯反應(eq 1, Org. Lett. 2012, 14, 1938Synfacts 2012, 8, 0775)。該反應操作簡便,重要官能團耐受性和反應底物兼容性好,雜環也適用(傳統的過量金屬參與的反應,雜環不適用)。在此基礎上,又實現了銅催化下鄰位三氮烯溴代芳烴的膦酸酯二氟烷基化(eq 2Org. Chem. Front. 2014, 1, 113)。這是迄今為止報導的第一例銅催化下芳基溴代物的二氟烷基化反應。同時,該三氮烯導向基團不僅可以脫除,而且可以進行眾多C-C鍵的構築,從而為含氟化合物的多樣性轉化提供了一個重要平臺,方便了藥物的研發。

導向基團羧酸酯協助下銅催化的反應 

  進一步,該課題組又提出以廉價易得的氟滷烷烴(親電試劑)為原料在過渡金屬催化下實現對芳基硼化合物(親核試劑)的二氟烷基化。根據這一策略,他們利用大二面角的雙膦配體Xantphos,首次完成了Pd催化下溴二氟甲基膦酸酯、溴二氟醋酸酯以及溴二氟乙醯胺對芳基硼酸的二氟烷基化反應,解決了該類芳基鈀二氟烷基物種(ArPd(Ln)CF2R, R = CO2Et, P(O)(OEt)2)還原消除不易進行,以及反應過程中含氟原料容易掘氫和自偶聯的問題(eq 3, Angew. Chem. Int. Ed. 2014, 53, 1669),並且高效合成了含氟生物活性化合物,實現了對生物活性分子的後期氟修飾。

氟滷烷烴為原料的芳基硼化合物的二氟烷基化 

  與此同時,以3--3,3-二氟丙烯及其衍生物為氟源,該課題組實現了鈀催化下有機硼化合物(芳基硼酸、烯基硼酸、芳基硼酸酯、芳基氟硼酸鹽等)的偕二氟烯丙基化反應eq 4, J. Am. Chem. Soc. 2014, 136, 1230該方法效率高、區域選擇性好、底物普適性廣、官能團兼容性出色、催化劑用量低。即使Pd催化劑用量低至0.01 mol%進行10克量級反應也不會明顯影響反應效率和區域選擇性。這是目前報導的第一例在如此低催化劑用量(0.01 mol%)下進行的實用性芳基氟烷基化反應。目前該方法被Merck公司新藥研發所採用,並受到好評。

鈀催化下有機硼化合物的偕二氟烯丙基化反應 

  基於上述研究,目前該課題組在過渡金屬催化下系列氟烷基化的衍生反應正在進行之中。上述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中國科學院和上海市科委的大力資助。

相關焦點

  • 上海有機所在鈀催化芳基二氟甲基化反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上海有機所在鈀催化芳基二氟甲基化反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7-03-20 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目前,R22作為重要、大宗、廉價氟化工原料(8-10元/千克)主要用於製備如特氟龍(Teflon)、聚偏氟乙烯(PVDF)等含氟聚合物,而從原子、步驟經濟性和成本效率角度,R22更是一種理想的二氟甲基化試劑,但是到目前為止,利用R22直接對芳香化合物進行二氟甲基化仍然是個挑戰,一直沒有實現。  張新剛團隊在長期研究過渡金屬催化下氟烷基化反應的基礎上(J. Am. Chem.
  • 科學網—鈀催化芳基二氟甲基化反應研究獲突破
    中科院上海有機所
  • 在鈀催化芳基二氟甲基化反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最近,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有機氟化學重點實驗室的張新剛團隊首次成功實現了利用廉價工業原料——氯二氟甲烷(ClCF2H)對芳香化合物的二氟甲基化過程,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化學》(Nature Chemistry, 2017, DOI: 10.1038/NCHEM.2746)。該工作由團隊成員馮璋、閔巧橋、付夏平共同完成。
  • 上海有機所在活細胞內的光催化生物相容反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上海有機所在活細胞內的光催化生物相容反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9-01-03 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但目前將光催化氧化還原反應應用於細胞存在以下困難:一、常用的過渡金屬光催化劑具有潛在的細胞代謝毒性,會使其應用受到限制;二、細胞內廣泛存在的氧氣及各種抗氧化劑會影響自由基活性物種壽命及光催化氧化還原反應效率。
  • 上海有機所金屬銥催化的烯丙基取代反應研究取得新進展
    過渡金屬催化惰性碳氫鍵的直接官能團化反應在近年來受到化學研究工作者的極大關注,並取得了重要進展。在這類反應中,劇烈的反應條件,當量氧化劑的使用以及選擇性難以控制等依舊是其應用中的主要制約因素。此外,從烯烴出發實現烯烴碳氫鍵活化的工作也非常少見。
  • 上海有機所分享前沿科技進展
    8651次閱讀 作者:彭豔   來源:中國化工報    2019年06月24日 收藏   中化新網訊 在2019年「化山論劍」中國國際化學產業高峰論壇上,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科研人員分享了他們在前沿科技領域取得的進展
  • 過渡金屬催化的C-H鍵活化簡介
    傳統的過渡態金屬催化的交叉偶聯反應可以非常高效可靠的形成Csp2-Csp2鍵,比如Suzuki,Negishi,Stille,Kumada,Heck反應等。但是傳統的過渡金屬催化的交叉偶聯反應的缺點非常明顯,比如過渡金屬催化劑不可獲得性,價格比較昂貴;反應的副產物金屬鹽對環境的不利;需要轉金屬這一步驟將芳烴連接到金屬上等等。
  • 立體專一性的碳(sp2)-碳(sp3)偶聯反應研究獲進展
    立體專一性的碳(sp2)-碳(sp3)偶聯反應研究獲進展 2018-05-17 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近年來,過渡金屬催化立體選擇性或專一性的偶聯反應有了較快的發展,但仍然存在過渡金屬催化劑用量大、手性控制不佳等局限。傳統的SN2反應也是實現立體專一性碳(sp2)-碳(sp3)間偶聯的重要手段,但由於採用高活性的鋰試劑或格式試劑,往往需要很低的溫度,而且官能團兼容性較差。
  • 上海矽酸鹽所氫化藍色二氧化鈦光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研究獲進展
    上海矽酸鹽所氫化藍色二氧化鈦光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研究獲進展 2017-12-26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在光催化選擇性還原二氧化碳製備高附加值甲烷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上海藥物所苯環間位硝化反應研究取得進展
    目前已有一些課題組報導了在金屬Cu、Pd和Rh催化反應體系下通過C-H鍵活化反應得到鄰位硝基產物,但間位C-H鍵的催化硝基化反應還未見文獻報導。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張翱課題組首次報導了過渡金屬催化的苯環間位直接C-H鍵硝基化反應,他們採用十二羰基合釕作為金屬催化劑,以三水合硝酸銅作為硝化試劑,化學專一性地在苯環的間位進行精準的硝基化。
  • 上海藥物所手性季碳二芳基胺基酸催化不對稱合成研究獲進展
    手性非天然胺基酸結構廣泛存在於天然產物、藥物分子和多功能材料中,作為重要合成砌塊在有機合成中也有廣泛的應用。其中,手性季碳胺基酸因其在藥物化學、蛋白結構組學等方面顯示出的獨特性質而備受化學家們的關注。
  • 福建物構所在過渡金屬界面催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氫能作為一種二次清潔能源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目前中國、美國、加拿大、日本和歐盟等都制定了相應的氫能發展規劃,我國已在氫能領域取得了多方面的進展,在將來有望成為氫能技術應用領域的先鋒。氫氣通常需要通過其它能源途徑製取;電解水作為一種零汙染的制氫方法,具有極高的應用潛力。
  • 上海有機所金屬有機化合物活化氮氣研究取得進展
    以往研究對幾乎所有過渡金屬的分子氮配合物均有報導,但從分子氮配合物出發的進一步氮氣分子官能化研究則主要集中在第四族到第八族過渡金屬,過渡金屬分子氮配合物的官能化研究則基本空白。這主要是因為後過渡金屬電負性大,金屬中心d電子云密度不能有效反饋到配位氮分子,導致氮氣分子活化程度低,難以進行官能化反應。
  • 生物物理所等生物催化交叉偶聯-光碟機動滷代芳烴羥化脫滷酶研究獲進展
    生物物理所等生物催化交叉偶聯-光碟機動滷代芳烴羥化脫滷酶研究獲進展 2021-01-12 生物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科學網—實現氧化三氟甲基化反應
  • 中國科大過渡金屬輔助有機小分子碳化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教授和梁海偉教授研究團隊發展了一種過渡金屬鹽催化有機小分子碳化的合成新途徑,實現了在分子層面可控的宏量合成多孔摻雜碳納米材料。(A)過渡金屬輔助碳化有機分子製備碳納米材料的示意圖;(B)該方法所使用的有機小分子前驅物的結構有機小分子因其廣泛存在
  • 有機-無機雜化納米材料電催化CO2還原反應的研究進展
    隨後系統地綜述了有機-無機雜化催化劑的設計與合成以提升CO2還原性能的研究進展,主要涉及分子催化劑/碳材料複合物、有機配體功能化的金屬催化劑、金屬有機框架(MOFs)、以及基於共價有機框架(COFs)、金屬硫化物和g-C3N4的有機-無機雜化納米材料等。最後總結了有機-無機雜化催化劑在ECR中的前景與挑戰。
  • 一「鋅」二用:上海有機所張新剛組JACS報導鎳催化對稱偶聯新策略
    雖然化學家們發展了手性親核試劑參與的立體專一性反應,但該類反應需要額外步驟製備手性親核試劑,並且很多該類試劑在反應過程中易發生消旋化。因此,實現過渡金屬催化的消旋親核試劑參與的對映選擇性偶聯反應具有重要意義。同時,發展新的手性催化模式,並在之前已發展手性匯聚式合成的基礎上開發更加高效的手性發散式合成新策略也將為過渡金屬催化的不對稱偶聯反應注入新的活力。
  • 氧化還原過程的催化循環:主族元素vs過渡金屬
    基於後過渡金屬(Rh、Ir、Pd、Pt等)設計的催化方法目前佔主要地位,這些配合物之所以能夠高效地促進成鍵和斷鍵,是因為位於元素周期表d區的金屬能夠在n和n+2的氧化態靈活地循環變化(圖1,M = Metal),同時伴隨著第一配位區的膨脹與收縮 [1]。過渡金屬所展現的可逆配位與氧化還原活性來源於其d軌道價電子的能量與空間的分布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