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專一性的碳(sp2)-碳(sp3)偶聯反應研究獲進展

2020-11-26 中國科學院

立體專一性的碳(sp2)-碳(sp3)偶聯反應研究獲進展

2018-05-17 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發展立體選擇性或專一性的偶聯反應實現手性分子的高效構建是當今有機化學領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近年來,過渡金屬催化立體選擇性或專一性的偶聯反應有了較快的發展,但仍然存在過渡金屬催化劑用量大、手性控制不佳等局限。傳統的SN2反應也是實現立體專一性碳(sp2)-碳(sp3)間偶聯的重要手段,但由於採用高活性的鋰試劑或格式試劑,往往需要很低的溫度,而且官能團兼容性較差。由於烯基/芳基硼酸的親核性較弱,它們常常應用於過渡金屬催化的偶聯反應中,或對π體系進行加成,如Petasis Borono-Mannich反應。利用烯基/芳基硼酸作為親核試劑進行立體專一性的SN2反應未曾有過報導。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命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湯文軍課題組兩年前首次實現了在無過渡金屬參與下以穩定的烯基硼酸作為親核試劑,以手性二級苄基甲磺酸酯為底物的立體專一性碳(sp2)-碳(sp3)間偶聯,並表現出優異的官能團兼容性 (J. Am. Chem. Soc. 2016, 138, 10774)。研究發現,在無過渡金屬參與下芳基/烯基硼酸能與二級苄基滷代物、α-羰基滷代物以及烯丙基滷代物等順利偶聯,並且利用穩定的手性二級苄基甲磺酸酯為底物首次實現了立體專一性的偶聯。機理研究表明,該反應經歷SN2反應過程。該工作為立體專一性的碳(sp2)-碳(sp3)間偶聯提供了新的合成思路,並且首次實現了烯基硼酸作為親核試劑的SN2反應,擴充了親核取代反應的應用範圍(圖一)。

  相對於烯基硼酸,芳基硼酸的親核性則更弱,要實現芳基硼酸作為親核試劑的SN2反應挑戰更大。研究人員通過在底物中引入了一個醯胺官能團,在鹼性條件下巧妙地將芳基硼酸和手性甲磺酸酯原位連接起來,從而活化了芳基對手性甲磺酸酯的親核進攻,最終成功實現了芳基硼酸和手性α-甲磺酸酯取代醯胺間的立體專一性偶聯。利用這個方法,他們首次實現了一系列手性的α,α-二芳基醯胺類化合物的製備(圖二),並成功完成了抗抑鬱活性分子(S)-diclofensine和降血脂藥implitapide關鍵中間體的高效合成。機理研究表明,醯胺官能團的存在是該SN2反應順利進行的關鍵。由於手性的α-羥基醯胺類化合物可以很容易通過南方科技大學教授張緒穆發展的不對稱氫化方法製備而得,該SN2反應是有效製備手性α,α-二芳基醯胺以及手性β-芳基胺化合物的實用方法。此項工作以兩課題組合作的方式近期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上(Angew. Chem., Int. Ed. 2018, DOI:10.1002/anie.201712829),湯文軍和張緒穆為共同通訊作者,上海有機所為第一單位。

  該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生命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等的大力資助。

圖一:無過渡金屬參與、以烯基硼酸作為親核試劑的立體專一性偶聯

圖二:芳基硼酸和手性α-甲磺酸酯取代醯胺間的立體專一性偶聯

  發展立體選擇性或專一性的偶聯反應實現手性分子的高效構建是當今有機化學領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近年來,過渡金屬催化立體選擇性或專一性的偶聯反應有了較快的發展,但仍然存在過渡金屬催化劑用量大、手性控制不佳等局限。傳統的SN2反應也是實現立體專一性碳(sp2)-碳(sp3)間偶聯的重要手段,但由於採用高活性的鋰試劑或格式試劑,往往需要很低的溫度,而且官能團兼容性較差。由於烯基/芳基硼酸的親核性較弱,它們常常應用於過渡金屬催化的偶聯反應中,或對π體系進行加成,如Petasis Borono-Mannich反應。利用烯基/芳基硼酸作為親核試劑進行立體專一性的SN2反應未曾有過報導。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命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湯文軍課題組兩年前首次實現了在無過渡金屬參與下以穩定的烯基硼酸作為親核試劑,以手性二級苄基甲磺酸酯為底物的立體專一性碳(sp2)-碳(sp3)間偶聯,並表現出優異的官能團兼容性 (J. Am. Chem. Soc. 2016, 138, 10774)。研究發現,在無過渡金屬參與下芳基/烯基硼酸能與二級苄基滷代物、α-羰基滷代物以及烯丙基滷代物等順利偶聯,並且利用穩定的手性二級苄基甲磺酸酯為底物首次實現了立體專一性的偶聯。機理研究表明,該反應經歷SN2反應過程。該工作為立體專一性的碳(sp2)-碳(sp3)間偶聯提供了新的合成思路,並且首次實現了烯基硼酸作為親核試劑的SN2反應,擴充了親核取代反應的應用範圍(圖一)。
  相對於烯基硼酸,芳基硼酸的親核性則更弱,要實現芳基硼酸作為親核試劑的SN2反應挑戰更大。研究人員通過在底物中引入了一個醯胺官能團,在鹼性條件下巧妙地將芳基硼酸和手性甲磺酸酯原位連接起來,從而活化了芳基對手性甲磺酸酯的親核進攻,最終成功實現了芳基硼酸和手性α-甲磺酸酯取代醯胺間的立體專一性偶聯。利用這個方法,他們首次實現了一系列手性的α,α-二芳基醯胺類化合物的製備(圖二),並成功完成了抗抑鬱活性分子(S)-diclofensine和降血脂藥implitapide關鍵中間體的高效合成。機理研究表明,醯胺官能團的存在是該SN2反應順利進行的關鍵。由於手性的α-羥基醯胺類化合物可以很容易通過南方科技大學教授張緒穆發展的不對稱氫化方法製備而得,該SN2反應是有效製備手性α,α-二芳基醯胺以及手性β-芳基胺化合物的實用方法。此項工作以兩課題組合作的方式近期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上(Angew. Chem., Int. Ed. 2018, DOI:10.1002/anie.201712829),湯文軍和張緒穆為共同通訊作者,上海有機所為第一單位。
  該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生命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等的大力資助。

圖一:無過渡金屬參與、以烯基硼酸作為親核試劑的立體專一性偶聯

圖二:芳基硼酸和手性α-甲磺酸酯取代醯胺間的立體專一性偶聯

列印 責任編輯:任霄鵬

相關焦點

  • 浙江工業大學李瑛課題組--用於乙炔氫氯化的缺陷碳催化劑廣義反應描述:sp2:sp3配比
    乙炔氫氯化碳催化劑的黃金分割點、納米金剛石和石墨導向碳的表面sp2:sp3比率,與乙炔氫氯化反應的催化性能呈火山關係,最優化比在32-35%左右
  • JACS:雙重催化策略構建sp2-sp3和sp3-sp3骨架(β-鍵斷裂)
    Soc.發表論文,報導了通過雙重催化策略,實現脂族醇衍生物與芳基(烷基)滷化物偶聯反應,從而構建sp2-sp3和sp3-sp3骨架,涉及β-鍵斷裂的過程。此外,在後期功能化過程中,該反應同樣具有廣泛的底物範圍以及良好的適用性。
  • 中科院大化所在銠催化碳氫鍵活化領域獲系列進展
    【每日科技網】   9月27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李興偉研究員帶領金屬絡合物與分子活化研究團隊在銠催化碳氫鍵活化領域取得系列進展,有關茂基三價銠催化劑對碳氫鍵活化有著獨特的活性、選擇性以及官能團兼容性等方面工作。分別在Acc. Chem. Re和《德國應用化學》上發表.
  • 南方科技大學劉心元教授課題組JACS取得新進展
    與經典的C(sp2)−C(sp2)偶聯相比,烷基滷代物與有機硼試劑間的C(sp3)−C(sp2)偶聯反應研究較少,不對稱的例子更為少見。其中,貴金屬(Rh, Pd)催化的烷基滷代物的對映匯聚式Suzuki-Miyaura偶聯反應有一些報導。與貴金屬相比,第一周期過渡金屬廉價易得,儲量豐富。
  • 封面文章:藥明康德開發出適於DEL的可見光介導的脫羧偶聯反應
    目前,DNA兼容的化學反應,在C-N鍵(醯胺/脲化合物合成、還原胺化、Michael加成、Buchwald偶聯反應、SNAr、SN2等)構建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功;但在C-C鍵構建方面局限於sp2碳碳鍵(Suzuki偶聯反應、Wittig反應等),而廣泛存在的C(sp3)-C(sp2)與C(sp3)-C(sp3)構建則很少報導。
  • 【復材資訊】科學家合成新型碳材料,由類金剛石碳納米纖維組成
    正如最近發表在雜誌上的文章(「類金剛石的碳納米纖維薄膜的合成」)中所述,研究人員指出,這種新的碳材料具有高濃度的四價鍵合碳(類金剛石的納米纖維具有許多具有4個其他原子鍵合的C原子;這也稱為「 sp3鍵合碳」。研究人云說:「類金剛石碳納米纖維薄膜是通過在乙炔和氫氣中在基板上加熱直徑為幾納米的銅納米顆粒而合成的。」
  • 電子能量損失譜(EELS)在研究碳材料中的應用
    碳是催化化學中最常見的元素或材料,除了各種用作載體的碳材料外(活性炭、石墨、工業炭黑、納米碳管及類金剛石材料等),催化劑上還經常有反應過程形成的積碳。有非晶無序的,也有半石墨化的積碳。在實驗上通常用電子能量損失譜的電離峰近邊精細結構來判斷碳材料中的碳鍵形態。
  • 物理學家對無定型碳給出新的解釋
    來自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RUDN)的物理學家團隊研究了無定形碳的結構,並建議將其劃分為一種獨立的無定形固體:具有強制碎裂的分子無定形。該研究結果發表在《Fullerenes, Nanotubes and Carbon Nanostructures》雜誌上。固體碳具有許多配位修飾。這意味著可以由一個相同的原子以不同的結構排列構建具有不同化學和物理性質的物質。
  • 力學所等在超高比強度及高熱導三維碳蜂窩結構研究中獲進展
    力學所等在超高比強度及高熱導三維碳蜂窩結構研究中獲進展 2016-12-16 力學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浙工大在氯乙烯單體合成炭基非金屬催化劑研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該工作系統地研究了石墨烯、石墨、高比表面積石墨、炭黑、碳納米管及活性炭在內的6類14種sp2構型炭材料及納米金剛石衍生的7種sp3構型,綜合分析比較了上述21種材料的比表面積、表面官能團含量、雜原子摻雜含量、表面缺陷位等多重因素和活性之間的關係,最終發現無論是sp3炭的金剛石體系還是sp2炭的石墨炭體系,在較寬的範圍內,其乙炔氫氯化催化性能和炭催化劑表面的sp2:sp3炭的比例都符合火山型曲線,活性最高的點均在黃金分割點附近
  • 《科學》:有機半導體材料遇見有機反應,滿足你對完美催化的所有想像
    可見光引發的光反應無需使用紫外光等高能量光源,僅在可見光照射的溫和條件下便可形成自由基物種,更好地避免其他副產物形成。近年來,隨著自由基化學的蓬勃復興,光氧化還原催化反應的研究也得到了迅猛的發展。例如,fac-Ir(ppy)3可與sp3雜化的碳自由基中心反應,導致催化劑失活;曙紅Y的光物理特性隨著體系的pH發生明顯的變化,在酸性過強時催化活性大大下降;吖啶鹽、三芳基吡啶鹽、喹啉鹽類分子會在OAc-、PO43-和CN-等親核陰離子以及胺的存在下失去催化活性。
  • 碳家族添新丁:我科學家預言的T-碳問世
    最近我國科學家又在碳原子研究上獲得突破:由中科院大學物理學院蘇剛教授等人通過理論計算預言的一種三維碳結構T-碳(T-carbon)誕生,中外科學家聯合研究團隊成功合成了T-碳,從而使T-碳成為可與石墨和金剛石比肩的碳的另一種三維新結構。
  • 深研院化生學院黃湧課題組實現首例非過渡金屬催化的Suzuki反應
    有機硼試劑和有機親電試劑的偶聯反應,即Suzuki-Miyaura偶聯反應是目前人們構建碳-碳鍵最行之有效的方法,2010年諾貝爾獎的頒發更加印證了其對人類社會的貢獻。在過去的50年中,過渡金屬作為催化劑在這類反應的發展中扮演了核心角色,但由於過渡金屬催化本身的反應特性限制,也面臨著諸多挑戰。
  • .: 單體系水相全光譜發射碳點的合理設計
    碳點(CDs)具有獨特的PL特性,包括高穩定性,生物相容性,易於修飾和低成本,這使得CDs可以在不同領域中廣泛使用。然而,一個主要的困難是製備長波長,兩光子發射和完全發射的CDs。目前,已經合成了幾種具有全光譜發射的CDs,並將其用於各種應用中。儘管這些研究產生了光亮的PL可調CDs,但合成方法仍然很複雜,需要不同的前體和溶劑。
  • 碳催化反應動力學和機理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催化材料研究部齊偉研究團隊在Acc. Chem. Res.雜誌發表綜述論文,系統總結了過去五年在碳催化烷烴氧化脫氫反應機理方向的研究工作。   對碳材料催化活性中心的定性和定量是催化反應動力學和機理研究的基礎和關鍵。近反應條件下的分子吸附熱和原位XPS表徵結果均表明碳材料表面親核性較高的氧物種對催化烷烴氧化脫氫反應貢獻顯著。
  • 廈大徐海超課題組Angew: 脂肪族C-H與雜芳烴的光電化學交叉偶聯
    光化學下通過生成H2的脫氫交叉偶聯已有報導。將電化學與光化學的結合,有可能獲得單靠電化學或光化學難以實現的反應。最近,Lambert課題組報導了雜環芳烴與醚的光電催化交叉偶聯反應。但是缺電子的雜芳烴與不同的C(sp3)-H底物的有效電化學偶聯還無報導。這可能是因為在經典的電化學條件下,兩種偶聯劑都很難氧化,並且富電子的烷基自由基容易被氧化成碳正離子。
  • 蘭州化物所在亞甲基不對稱碳氫鍵硼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由於能夠方便地實現手性化合物的構建,過渡金屬催化的不對稱碳氫鍵硼化反應得到學界的關注。但是目前,非活化亞甲基的不對稱碳氫鍵活化的例子仍較少,該類反應的挑戰主要來自兩個方面:缺少合適的手性配體、該類反應具有活性低和立體選擇性難以調控的問題。
  • 通過成環C-H/C-H偶聯反應四步全合成(±)-Russujaponol F
    通過成環C-H/C-H偶聯反應四步全合成(±)-Russujaponol F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9 21:29:47 近日,美國Scripps研究所餘金權課題組通過成環
  • 光促進的碘代碳硼烷與端炔的交叉偶聯反應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炔烴是一類重要的中間體及功能砌塊,如何實現高效、綠色、簡倢的炔基化是該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其中,過渡金屬催化的滷代物與端炔的交叉偶聯反應是一種常見的炔基化方法。然而,在無過渡金屬催化劑作用下,用光來實現這類反應的研究非常有限,也具挑戰性。
  • T-碳加入碳家族!
    碳家族中的T-碳2011年,蘇剛帶領博士生勝獻雷,與閆清波博士、葉飛副教授與鄭慶榮教授進行合作,通過大量對比研究後提出,如果將立方金剛石中的每個碳原子用一個由他們基於密度泛函的第一性原理研究,發現這種結構在幾何、能量以及動力學方面都是極其穩定的,並把這種碳的新型同素異形體命名為T-carbon,T-碳的特點非常鮮明:適用於光催化、密度非常小,約為石墨的2/3,金剛石的一半;在負壓環境下更易形成,有可能在宇宙星際塵埃或太陽系外行星中被觀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