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大徐海超課題組Angew: 脂肪族C-H與雜芳烴的光電化學交叉偶聯

2020-07-16 化學加


廈大徐海超課題組Angew: 脂肪族C-H與雜芳烴的光電化學交叉偶聯

有機電化學以&34;代替了氧化劑或還原劑實現了化學反應中氧化還原轉化,因其固有的可持續性和可調節性在近幾年獲得了有機合成化學家們的極大關注。廈門大學徐海超教授課題組致力於利用有機電化學發展可持續的有機氧化還原反應。近年來,該課題組又將電化學與光化學結合完成了光電化學催化下雜環芳烴與有機三氟硼酸鹽和羧酸的烷基化反應 (Angew. Chem. Int. Ed. 2019, 58, 4592.;Angew. Chem. Int. Ed. DOI:10.1002/anie.202002900)。近日,該課題組在光電化學下實現了脂肪族C-H與雜芳烴的交叉偶聯,其成果發表在Angew. Chem. Int. Ed. (DOI:10.1002/anie.202005724)上。

C-H/C-H脫氫交叉偶聯策略由於反應步驟少、具有原子經濟性並且原料易得的特點,是構建C-C鍵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這一策略的指導下,以雜芳烴與脂肪族C-H通過C-H/C-H脫氫交叉偶聯反應來合成功能化的雜芳烴化合物引起了有機化學家們的極大興趣(Scheme 1)。而生成的功能化的雜芳烴產物在藥物、天然產物和功能材料中普遍存在。

雜芳烴與脂肪族C-H的交叉偶聯反應通常涉及Minisci型反應機制,需要在反應體系中使用化學不穩定氧化劑如過氧化物(ROOR/)、過硫酸鹽(S2O82-)、I(III)試劑。顯然,使用這些氧化劑會降低整個過程的原子經濟性,特別是對於大規模生產而言,可能引起一系列的安全問題。

廈大徐海超課題組Angew: 脂肪族C-H與雜芳烴的光電化學交叉偶聯

(圖片來源:Angew. Chem. Int. Ed.)

有機電化學因其固有的可持續性和可調節性在近幾年獲得了有機合成化學家們的極大關注。光化學下通過生成H2的脫氫交叉偶聯已有報導。將電化學與光化學的結合,有可能獲得單靠電化學或光化學難以實現的反應。

最近,Lambert課題組報導了雜環芳烴與醚的光電催化交叉偶聯反應。但是缺電子的雜芳烴與不同的C(sp3)-H底物的有效電化學偶聯還無報導。這可能是因為在經典的電化學條件下,兩種偶聯劑都很難氧化,並且富電子的烷基自由基容易被氧化成碳正離子。

最近,廈門大學徐海超課題組首次報導了在光電化學催化下實現了多種雜芳烴與各種活化和非活化的C(sp3)-H底物脫氫交叉偶聯反應,其成果發表在Angew. Chem. Int. Ed.(DOI:10.1002/anie.202005724)上。


廈大徐海超課題組Angew: 脂肪族C-H與雜芳烴的光電化學交叉偶聯

(圖片來源:Angew. Chem. Int. Ed.)

作者所採用的光電化學反應路徑是通過氯自由基將C(sp3)-H轉化為C-自由基。由於鹽酸相對較大的BDE(102 kcal mol-1),確保Cl•能廣泛與活化和未活化脂肪族C-H鍵反應(Scheme 2a)。具體地說,Cl-在陽極氧化生成Cl2,隨後的光照促進了Cl2分解生成Cl•(Scheme 2b)。通過氫原子轉移生成的碳自由基可以加成到質子化的氮芳雜環化合物生成一個自由基陽離子中間體,然後在Cl•的幫助下再芳構化。低濃度Cl2連續在陽極生成和分解避免了危險氣體Cl2的富集,也減少了Cl2捕獲烷基自由基所生成的烷基氯化物的可能。在C-C交叉偶聯過程中失去的電子和質子在陰極結合產生H2,完成整個反應的催化循環(Scheme 2)。

作者首先研究了2-苯基喹啉(1)和環己烷(2)的反應(Table 1)。經過初步優化後,在LED(392 nm,10 W)的照射下,在無隔膜電解槽中以網狀玻璃碳(RVC)做陽極,Pt作為陰極中進行光電化學反應,以92%的產率獲得偶聯產物3。在MeCN溶液中,由Et4NCl和HCl分別作為氯源和酸。在沒有光、電或酸的情況下不能生成目標產物,如果沒有Et4NCl將導致3的產量降到中等收率。

電化學反應速率與光化學反應的匹配是獲得最佳結果的必要條件。將LED光的波長和功率增加到398 nm(20 W)或450 nm(20 W)或將電流調到4或6毫安同樣導致目標產物的產率不同程度的降低。此外,降低HCl或環己烷的用量,或者用TFA代替HCl是不太理想的。儘管不需要嚴格的除氧,但該反應在空氣中的產率將降低至80%。

廈大徐海超課題組Angew: 脂肪族C-H與雜芳烴的光電化學交叉偶聯

(圖片來源:Angew. Chem. Int. Ed.)

接下來作者探索了多種C(sp3)-H底物2-苯基喹啉在光電化學下交叉偶聯反應(Scheme 3)。除環己烷外,環戊烷(4)、環庚烷(5)、環辛烷(6)、環十二烷(7)等環烷烴也是合適的偶聯配偶體。值得注意的是,降冰片烷(8)和1,4-環氧環己烷(9)均以區域和立體選擇的方式與2-苯基喹啉反應。

令人滿意的是,該方法與活化的C(sp3)-H鍵廣泛相容,如甲苯衍生物(1011)、醚(12-19)、伯醇(20-25)、醯胺(28)、磺胺(29)和磷醯胺(30)。

在標準反應條件下,在四氫呋喃、二醚和伯醇參與的反應中觀察到了苄基C-O鍵的斷裂。四氫呋喃參與的光電化學反應最終以78%的產率得到產物醇26。令人高興的是,通過降低酸濃度(12)或添加催化量的CeCl3(20-25),避免了在光化學條件下的這種轉化。對於1,2-丙二醇的反應,是否加入CeCl3,單醇27都是唯一產物。添加CeCl3阻止C-O裂解的機理尚不清楚。最後,甲醯胺中的甲醯基C(sp2)-H鍵也可以被活化,在雜芳烴上導入了氨基羰基(3132)。

廈大徐海超課題組Angew: 脂肪族C-H與雜芳烴的光電化學交叉偶聯

(圖片來源:Angew. Chem. Int. Ed.)

作者也探索了以環己烷(2)為偶聯底物與不同雜芳烴的反應相容性(Scheme 4)。用OMe(33)、Me(3435)、Cl(3637)或Br(3839)取代2-位或4-位喹啉,均表現出良好的耐受性。喹啉底物在苯環上含有OMe-(40)、Cl-(41)或Br-(4243)也能得到令人滿意的反應效率(57%-82%)。

環己烷也可以與其他苯並稠雜環芳烴之間發生交叉偶聯反應,包括異喹啉( 44–46)、菲囉啶(47)、喹唑啉(48)、喹喔啉(49)、酞嗪(50)、苯並噻唑(5152)和苯並噻吩(54)。苯並噁唑(53)經過分解,未能得到任何期望的產品。嘌呤衍生物(5556)和咪唑並[1,2,-b]噠嗪(57)也實現了區域選擇性烷基化反應。作者還成功地完成了各種單環雜芳烴的轉化,如噠嗪(5859)、嘧啶(6061)、吡嗪(62)和更具挑戰性的吡啶基化合物(63-68)。另外應用光電化學方法作者還研究了二氫辛可寧(69)與生物活性化合物喹諾昔芬(70)、羅氟米特(71)、法舒地爾(72)和醯化法舒地爾(73-75)的烷基化反應。

廈大徐海超課題組Angew: 脂肪族C-H與雜芳烴的光電化學交叉偶聯

(圖片來源:Angew. Chem. Int. Ed.)

在大規模上完成該反應的難點在於間歇式反應器的表面積體積比低,嚴重限制了光穿透反應介質,因此很難在動力學上平衡光化學和電化學反應步驟。令人滿意的是,通過採用流動裝置可以在一克甚至十克的規模上來合成15(Scheme 5)。


廈大徐海超課題組Angew: 脂肪族C-H與雜芳烴的光電化學交叉偶聯

(圖片來源:Angew. Chem. Int. Ed.)

初步的機理研究表明,在標準反應條件下,12之間交叉偶聯的陽極電位從0.92 v逐漸增加到1.04 v vs. Fc+/Fc。這些電位足以將Cl-氧化為Cl2。據報導,二烯76可與Cl2反應生成四氯化碳77,而不是自由基環化衍生加合物78(Scheme 6a)。

與此一致的是,在Et4NCl和HCl的MeCN溶液電解75,在未檢測到78的情況下,以41%的產率產生77(Scheme 6a)。此外,在Cl2存在下,由NaOCl與HCl混合產生的792的交叉偶聯在LED照射下生成了預期的目標分子34,而當反應混合物在遮光時沒有觀察到產物的形成(Scheme 6b)。

這些結果表明,Cl2是電化學生成的,對促進後續的脫氫烷基化反應至關重要。同時,親電烯烴80與環己烷的光電化學反應以42%的產率得到化合物81,這也支持烷基自由基作為中間體參與了該反應(Scheme 6c)。


廈大徐海超課題組Angew: 脂肪族C-H與雜芳烴的光電化學交叉偶聯

(圖片來源:Angew. Chem. Int. Ed.)

總結:廈門大學徐海超教授課題組以電化學與光化學的結合實現了雜芳烴與脂肪族C-H鍵高效的脫氫交叉偶聯反應。該方法避免了對金屬催化劑或氧化劑的需求,並顯示出廣泛的底物相容性。

相關焦點

  • 四川大學曾小明課題組JACS:Cr-催化醚與酯的交叉還原偶聯
    導讀 酚類衍生物的交叉還原偶聯反應一直以來都充滿著挑戰。最近,四川大學化學院的曾小明課題組在JACS上報導了首例Cr-催化醚與酯的交叉還原偶聯,文章DOI:10.1021/jacs.0c00283。
  • 浙大陸展課題組JACS脂肪族末端炔烴的馬氏選擇性順序加氫/氫肼化
    近日,浙江大學陸展課題組開發了一種鈷催化的脂肪族炔烴的馬氏選擇性順序半加氫/氫肼化反應,可以獲得具有高度化學和區域選擇性的胺衍生物(Scheme 1b),該成果發表於近期J. Am. Chem. Soc.(DOI: 10.1021/jacs.0c07258)。
  • 光促進的碘代碳硼烷與端炔的交叉偶聯反應
    其中,過渡金屬催化的滷代物與端炔的交叉偶聯反應是一種常見的炔基化方法。然而,在無過渡金屬催化劑作用下,用光來實現這類反應的研究非常有限,也具挑戰性。碳硼烷是一類由硼、碳和氫原子組成的多面體簇合物。由於其獨特的立體結構和化學性質,碳硼烷衍生物在醫學、材料、能源以及金屬有機化學中有著重要的應用。例如,炔基碳硼烷作為重要的功能砌塊廣泛應用於光電材料、納米載體以及金屬有機框架材料等領域。因此,發展簡單、高效的方法來合成炔基取代的碳硼烷化合物有著重要的意義。
  • Science:不對稱遠程C(sp3)-H鍵硼化新策略
    比如,美國Scripps研究所的餘金權教授課題組通過催化雙功能模板實現了3-苯基吡啶的遠程C(sp2)-H鍵Heck反應(Nature, 2017, 543, 538–542,點擊閱讀詳細);日本東京大學的Kanai教授課題組則通過巧妙設計配體,利用金屬與配體的螯合作用以及配體與底物的氫鍵作用實現了苯甲醯胺(酯)的間位C(sp2)
  • 通過矽的交叉偶聯實現擴環反應合成多元苯甲矽環(六-八環)
    矽環的合成在有機合成、藥物化學以及材料化學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由於缺乏通用的合成方法,從而導致合成含矽的四氫化萘以及苯並環庚矽烷的研究相對較少。近日,南開大學趙東兵課題組在Angew發表論文,基於Pd-催化矽的交叉偶聯反應,實現了一種高效且通用的擴環方法,可以製備多種含矽的四氫化萘以及苯並環庚矽烷衍生物。
  • 通過成環C-H/C-H偶聯反應四步全合成(±)-Russujaponol F
    通過成環C-H/C-H偶聯反應四步全合成(±)-Russujaponol F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9 21:29:47 近日,美國Scripps研究所餘金權課題組通過成環
  • 南科大譚斌教授課題組Angew:手性磷酸催化實現芳烴選擇性C-H胺化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譚斌教授課題組在Angew發表論文,首次提出通過有機催化策略,實現偶氮萘和咔唑底物合成新型軸向手性N-芳基咔唑骨架。該反應具有廣泛的底物範圍,並且以高對映選擇性和高收率獲得阻轉異構的N-芳基咔唑衍生物。該方法不僅是傳統金屬催化C-N偶聯反應的補充,同時也為合成N-芳基阻轉異構體(atropisomers)衍生物和OLED材料提供了高效的途徑。
  • 化學學院施章傑教授課題組在惰性脂肪族C-H活化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2014/09/17 信息來源: 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傳統的有機化學的合成策略是通過官能團化學轉化合成有用的化合物。
  • Suzuki偶聯做不了的反應,挑戰性大位阻產物合成,廉價t-BuOK(叔丁醇鉀)助力實現
    該類反應的發現極大地推進了材料化學,藥物化學等的研發速度(圖片來源於網絡)。一般Suzuki偶聯常用於構建Csp2-Csp2鍵,Csp2-Csp3鍵等,今天下邊和大家分享一篇最近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Angew. Chem. Int.
  • 銅催化的好氧氧化交叉偶聯反應研究取得新突破
    銅催化的好氧氧化交叉偶聯反應研究取得新突破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31 23:01:41 上海交通大學田金淼課題組與蘭州大學塗永強教授合作,在銅催化的好氧氧化交叉偶聯反應的研究中取得一項新突破
  • 浙大陸展課題組JACS:末端炔烴的馬氏選擇性順序加氫/氫肼化
    目前,已有多種合成胺的方法,如亞胺的親核加成、金屬催化的交叉偶聯和氮賓插入。過渡金屬催化的不飽和碳-碳鍵的氫胺化是合成胺衍生物最直接、最具原子經濟性的方法之一。炔烴是通過氫胺化和氫化組合來合成脂肪族胺衍生物的優勢底物(Scheme 1a)。2005年,Doye課題組以鈦配合物作為催化劑用苯胺和氫矽烷首次實現了炔烴的分子間還原氫胺化。
  • ...教授課題組發表Ni催化的亞胺與苯乙烯及其衍生物加氫烯化反應
    另一種是在諸如Morita-Baylis-Hillman反應和C-H加成中活化烯烴與亞胺之間的偶聯反應。儘管取得了這些進展,來源豐富的烯烴如苯乙烯和α-烯烴與亞胺的偶聯仍然是一個挑戰。最近,文獻報導利用路易斯酸催化的苯乙烯及其衍生物與高度活化的亞胺直接偶聯得到烯丙基胺(Scheme 1c)。
  • 用於電致磷光變色和可見光誘導交叉脫氫偶聯的磷光生物原材料
    用於電致磷光變色和可見光誘導交叉脫氫偶聯的磷光生物原材料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7 13:17:28 西安交通大學何剛團隊研究開發了用於電致磷光變色和可見光誘導交叉脫氫偶聯的磷光生物原材料
  • JACS:Ni催化醇、滷代烴電催化C-C偶聯
    由於醇廣泛存在於化學科學領域,醇羥基代表了一種具有較高吸引力的分子用於構建C-C鍵。有鑑於此,清華大學李超等報導了通過陽極氧化三苯基膦離子、陰極上進行Ni催化還原交叉偶聯,實現了一種有效構建C(sp2)-C(sp3)化學鍵的方法學,該方法中,醇、芳基溴能作為偶聯試劑,這種Ni催化成對電催化反應方法學展示了廣泛底物兼容性,對廣泛的官能團有兼容性,能夠對天然產物、藥物活性分子實現後期芳基化修飾。
  • Angew:鎳催化烯烴與烯基溴化物的區域和對映選擇性烯基化反應
    Angew:鎳催化烯烴與烯基溴化物的區域和對映選擇性烯基化反應近日,南京大學朱少林教授課題組與上海大學龔和貴教授課題組共同合作在Angew. Chem. Int. Ed.上發表論文,報導了NiH催化的烯烴與烯基溴化物的遷移性加氫烯基化反應(hydroalkenylation),以高收率和優異的化學選擇性獲得苄位烯基衍生物。
  • 雲南大學邵志會課題組在Angew. Chem. Int. Ed.發表論文
    日前,雲南大學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自然資源藥物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邵志會教授課題組在手性催化與手性天然產物/手性藥物合成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2月11日,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化學領域國際頂級期刊(Angew. Chem. Int. Ed.
  • 精確構建納米催化材料用於揭示Suzuki交叉偶聯反應機理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鈴木-宮浦(Suzuki-Miyaura)反應,又稱鈴木反應,是在外界鹼源作用下,有機硼化物與有機滷代物發生的交叉偶聯反應。該反應於1979年由日本化學家Suzuki Akira第一次報導,在有機化學與藥物化學中用途廣泛。
  • 【人物與科研】南京工業大學姜耀甲教授課題組: 2H-氮雜環丙烯的雙官能化反應及潛在的生物偶聯應用
    2H-氮雜環丙烯的雙官能化反應及潛在的生物偶聯應用在生物連接領域,2H-氮雜環丙烯作為潛在的雙官能化連接體可與半胱氨酸衍生物反應。抗體偶聯藥物(ADC),是一種將藥物負載和抗體蛋白通過化學連接體連接在一起的化學藥物綴合物。其中,連接體作為抗體偶聯藥物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也引起了眾多科研工作者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