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催化的好氧氧化交叉偶聯反應研究取得新突破

2021-01-15 科學網

銅催化的好氧氧化交叉偶聯反應研究取得新突破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31 23:01:41

上海交通大學田金淼課題組與蘭州大學塗永強教授合作,在銅催化的好氧氧化交叉偶聯反應的研究中取得一項新突破。2020年12月28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德國應用化學》發表了這一成果。

研究人員首次成功實現了具有挑戰性的直接非對稱催化的2-萘胺和2-萘酚之間的好氧氧化交叉偶聯反應。通過他們開發的Cu(I)/SPDO體系,實現了3,3'-雙取代NOBIN的手性富集,該化合物可用於衍生各種手性配體和催化劑。該反應具有高手性選擇性(高達96% ee)和高產率(高達80%)。

機理研究認為該交叉偶聯反應包括一個自由基-陰離子偶聯過程。密度泛函理論計算表明,在L17的CF3和2-萘酚的H-1,8之間F-H相互作用,以及兩個交叉偶聯對象間的π-π堆積作用在該交叉偶聯反應的手性控制中扮演了關鍵的角色。

附:英文原文

Title: Enantioselective Synthesis of 3,3』‐Disubstituted 2‐Amino‐2'‐hydroxy‐1,1』‐binaphthyls by Copper‐Catalyzed Aerobic Oxidative Cross‐Coupling

Author: Xiao-Jing Zhao, Zi-Hao Li, Tong-Mei Ding, Jin-Miao Tian, Yongqiang Tu, Ai-Fang Wang, Yu-Yang Xie

Issue&Volume: 28 December 2020

Abstract: A challenging direct asymmetric catalytic aerobic oxidative cross‐coupling of 2‐naphthylamine and 2‐naphthol, using a novel Cu(I)/SPDO system we explored, has been successfully developed for the first time, achieving enantioenriched 3,3』‐disubstituted NOBINs, that could be readily derived to divergent chiral ligands and catalysts. This reaction features high enantioselectivities (up to 96% ee) and good yields (up to 80%). The mechanism studies propose the cross‐coupling involves a radical‐anion coupling process. The DFT calculations suggest that the F‐H interactions between CF  3  of L17 and H‐1,8 of 2‐naphthol, and the π‐π stacking between the two coupling partners would play vital roles in enantio‐control of this cross‐coupling reaction.

DOI: 10.1002/anie.202015001

Source: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015001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大在可見光催化脫羧偶聯反應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近年來,光催化反應在合成化學領域不斷取得突破,一系列光催化反應體系被發現,並成功應用於各種複雜化合物的合成中,展現出突出的合成價值和應用潛力。雖然這種光能利用方式已廣泛應用於光伏器件中,但以催化還原催化循環的機制應用於合成領域仍是未被提出過的新概念。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傅堯和尚睿研究團隊長期致力於發展生物質來源的有機羧酸脫羧轉化領域的研究。
  • 上海有機所氧化三氟甲基化反應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幾十年來, 化學家發展了各種不同類型的向有機分子引入三氟甲基的反應,但這些方法存在反應條件苛刻、原料難得及選擇差等缺點。近二年來, 在金屬有機化學研究的推動下,三氟甲基化反應成為研究熱點並取得了重大突破。
  • 生物物理所等生物催化交叉偶聯-光碟機動滷代芳烴羥化脫滷酶研究獲進展
    生物物理所等生物催化交叉偶聯-光碟機動滷代芳烴羥化脫滷酶研究獲進展 2021-01-12 生物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精確構建納米催化材料用於揭示Suzuki交叉偶聯反應機理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鈴木-宮浦(Suzuki-Miyaura)反應,又稱鈴木反應,是在外界鹼源作用下,有機硼化物與有機滷代物發生的交叉偶聯反應。該反應於1979年由日本化學家Suzuki Akira第一次報導,在有機化學與藥物化學中用途廣泛。
  • 四川大學曾小明課題組JACS:Cr-催化醚與酯的交叉還原偶聯
    跳轉閱讀化學加搜索:2萬多家企業,300多萬產品,1.2億條化合物數據…… 近些年來,過渡金屬催化的交叉偶聯反應逐漸發展成為構建C-C鍵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其中,交叉還原偶聯反應也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 通過矽的交叉偶聯實現擴環反應合成多元苯甲矽環(六-八環)
    矽環的合成在有機合成、藥物化學以及材料化學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由於缺乏通用的合成方法,從而導致合成含矽的四氫化萘以及苯並環庚矽烷的研究相對較少。近日,南開大學趙東兵課題組在Angew發表論文,基於Pd-催化矽的交叉偶聯反應,實現了一種高效且通用的擴環方法,可以製備多種含矽的四氫化萘以及苯並環庚矽烷衍生物。
  • 蘭州化物所在光/鎳協同催化醛與1,3-二烯的還原偶聯研究中取得進展
    金屬銥或釕催化的醇和1,3-二烯的借氫偶聯是很好的解決方法之一。金屬鎳催化的醛與1,3-丁二烯的還原偶聯反應,得到的全部是線性區域選擇性的烯丙基化或高烯丙基化產物。然而,目前鎳催化的該類反應多數需要有毒和易燃的有機金屬試劑(Et2Zn/Et3B)或矽烷作為還原劑,尚未有支鏈選擇性產物的報導。
  • 銅氧化加成問題再出奇招!
    【背景介紹】通過過渡金屬催化進行片段偶聯轉變大大擴展了獲得有價值的複雜有機分子的機會。該領域的研究一直致力於使用穩定且高度易得的芳基滷化物作為用於官能化芳烴的偶聯。過渡金屬催化的芳烴官能化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被廣泛用於分子合成。 其中,銅催化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一個特殊的平臺,因為高價銅傾向於用各種各樣的偶聯片段進行還原消除。 然而,氧化加成的緩慢性質限制了銅廣泛促進滷代芳烴偶聯的能力。
  • 清華羅三中課題組Angew:第一例催化不對稱烯胺-苯炔的偶聯反應
    由於苯炔是高反應活性和非極性的中間體,基於苯炔中間體的不對稱催化是挑戰性難題。近日,清華大學羅三中教授課題組在Angew發表論文,報導了一種電化學氧化生成苯炔和環己炔中間體的方法,並成功與手性伯胺催化相結合,從而實現第一例催化不對稱烯胺-苯炔(環己炔)的偶聯反應。研究發現乙酸鈷可穩定原位生成的芳炔中間體並促進其與烯胺的偶聯。此外,該催化體系可用於構建具有季碳手性中心的α-芳基或環己烯衍生物。
  • 光促進的碘代碳硼烷與端炔的交叉偶聯反應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炔烴是一類重要的中間體及功能砌塊,如何實現高效、綠色、簡倢的炔基化是該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其中,過渡金屬催化的滷代物與端炔的交叉偶聯反應是一種常見的炔基化方法。然而,在無過渡金屬催化劑作用下,用光來實現這類反應的研究非常有限,也具挑戰性。
  • JACS:Ni催化醇、滷代烴電催化C-C偶聯
    電催化學術QQ群:740997841有鑑於此,清華大學李超等報導了通過陽極氧化三苯基膦離子、陰極上進行Ni催化還原交叉偶聯,實現了一種有效構建C(sp2)-C(sp3)化學鍵的方法學,該方法中,醇、芳基溴能作為偶聯試劑,這種Ni催化成對電催化反應方法學展示了廣泛底物兼容性,對廣泛的官能團有兼容性,能夠對天然產物、藥物活性分子實現後期芳基化修飾。
  • 【人物與科研】溫州醫科大學吳戈課題組:銅催化馬來醯亞胺與仲胺和Bunte鹽的氧化硫胺化反應
    銅催化馬來醯亞胺與仲胺和Bunte鹽的氧化硫胺化反應近年來,過渡金屬Bunte鹽與碳親核試劑的氧化偶聯已取得了創新性的研究進展,例如,華東師範大學姜雪峰教授報導了在二氧化碳反應氛圍下,銅催化芳硼酸與Bunte鹽的硫化反應;通過配體調控策略實現鈀催化芳基三乙氧基矽烷轉化為芳硫醚或硫代酯化合物;南京理工大學的易文斌教授報導了銅催化炔酸的脫羧硫化反應。
  • 成都生物所在銅催化二烯的不對稱硼化偶聯反應研究中獲進展
    成都生物所在銅催化二烯的不對稱硼化偶聯反應研究中獲進展 2016-10-25 成都生物研究所 2015, 21, 4918),實現了共軛二烯、聯硼片那醇酯和亞胺的高活性、高支鏈選擇性、高非對映選擇性、高對映選擇性的偶聯反應(高達99% 收率,大於20/1 非對映選擇性和99% 對映選擇性)。
  • 為什麼金屬催化中鈀研究的最多,它有何特性?
    事實上,Hafner也是第一個分離鈀-烯丙基配位化合物的化學家,他的這一發現也為20世紀最偉大科學發現之一提供了靈感:鈀催化交叉偶聯反應。鈀並非是第一個用於偶聯反應的過渡金屬,下圖顯示了金屬催化的偶聯反應發現和發展時間線(Angew. Chem. Int.
  • 廈大徐海超課題組Angew: 脂肪族C-H與雜芳烴的光電化學交叉偶聯
    廈門大學徐海超教授課題組致力於利用有機電化學發展可持續的有機氧化還原反應。近年來,該課題組又將電化學與光化學結合完成了光電化學催化下雜環芳烴與有機三氟硼酸鹽和羧酸的烷基化反應 (Angew. Chem. Int. Ed. 2019, 58, 4592.;Angew. Chem. Int. Ed. DOI:10.1002/anie.202002900)。
  • 有機人名反應——Hiyama-Denmark偶聯
    Hiyama-Denmark偶聯(Hiyama-Denmark Coupling)Hiyama-Denmark偶聯反應是Hiyama偶聯反應的改進,在這種偶聯反應中,鈀催化的脫質子化矽醇與乙烯基和芳基滷化物偶聯生成交叉偶聯產物。
  • 華中師範大學在電催化還原CO2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電催化二氧化碳還原反應(CO2RR)可以通過可再生能源電能將溫室氣體二氧化碳轉化為有價值的化學物質和燃料,對可再生能源的存儲和緩解氣候變化都至關重要,從而吸引了國際研究領域的廣泛關注,其中的關鍵是高效催化材料製備以及相關催化機理。
  • 甲烷氧化偶聯和非氧化偶聯制乙烯或將重創中國煤制烯烴
    就尋找新的原料來源而言,國內外有兩條路線,即天然氣中的甲烷和煤。我國煤資源十分豐富,價格也便宜,以煤製取甲醇,再經過甲醇裂解得到烯烴,也是一條很好的途徑,這是國內研究並且取得工業化成功的一項重大成果,已經對中國的乙烯工業產生重大的影響。
  • 天津大學鄒吉軍|共軛聚合物基材料用於非均相光催化有機轉化反應
    共軛聚合物(CP)基材料由於其獨特的性質,如結構可設計性、可回收性、高化學穩定性和低成本,最近在多種光催化應用中顯示出巨大潛力,這些材料有望成為光氧化還原反應中傳統分子或無機光催化劑的非常有前景的替代品。在這篇綜述中,我們旨在總結基於CP的光催化劑在非均相光催化有機轉化(包括氧化、還原、偶聯和環加成反應)方面的最新進展。
  • 利用催化Curtius重排反應實現C-N鍵的高效構建
    自1990年以來,過渡金屬催化C—N偶聯反應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如Ullmann偶聯、Buchwald-Hartwig胺化和Chan-Lam偶聯等反應已被廣泛報導,然而這些反應依舊不能完全滿足化學工作者對於C—N鍵構築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