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在可見光催化脫羧偶聯反應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2020-12-05 中國科大新聞網

光催化利用光照來激發電子引發化學反應,能夠在溫和條件下實現化學鍵的斷裂與重組。相比於傳統的加熱反應,具有綠色清潔、安全環保和易於控制等優點。近年來,光催化反應在合成化學領域不斷取得突破,一系列光催化反應體系被發現,並成功應用於各種複雜化合物的合成中,展現出突出的合成價值和應用潛力。然而,目前光催化劑主要為貴金屬配合物(Ir、Ru等)和有機染料,催化體系通過吸收可見光來激發電子從基態躍遷到激發態,進而與底物發生單電子轉移(SET)實現催化循環(圖1-1。而這種可見光誘導的分子內電荷轉移需要分子中含有大π離域結構或者金屬-配體絡合共軛產生帶隙,才能在低能量可見光範圍內具有吸收效應,因此為了實現可見光激發的電子躍遷,需要引入複雜分子結構,會不可避免地增加光催化劑的成本。

光誘導分子間的電荷轉移可以通過非共價鍵的方式在電子給體和受體之間發生,並不限定每一個底物(給體或受體)都要在特定波長範圍內具有吸收效應,只需要滿足給體和受體結合形成的複合物在特定波長的範圍內具有吸收即可,這樣就可以簡化光催化體系構成,降低催化劑成本。雖然這種光能利用方式已廣泛應用於光伏器件中,但以催化還原催化循環的機制應用於合成領域仍是未被提出過的新概念。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傅堯和尚睿研究團隊長期致力於發展生物質來源的有機羧酸脫羧轉化領域的研究。基於綠色催化的理念,該團隊首次提出了基於可見光激發的分子間電荷轉移用於光氧化還原催化的新概念,發現了一種簡單易得、高效環保的非金屬陰離子複合物光催化體系,成功實現了溫和條件的脫羧偶聯反應,突破了傳統反應需要貴金屬光催化劑或有機染料的限制。研究成果以「Photocatalytic decarboxylative alkylations mediated by triphenylphosphine and sodium iodide」為題,於2019329日以研究長文的形式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Science》上。

文中通過理論計算發現碘化鈉、三苯基膦以及活性羧酸酯通過庫侖力形成電荷轉移複合物(CTC)釋放能量值為3.8 kcal/mol。按照Marcus理論,碘到鄰苯二甲醯亞胺片段的電子轉移能壘為61.2 kcal/mol,而不加入三苯基膦時,類似的電子轉移過程必須克服更高的能壘(86.5 kcal/mol)。三苯基膦一方面可以促進電子的轉移,另一方面可以捕獲碘自由基形成Ph3P–I•理論計算結果表明Ph3P–I•具有還原能力,其自旋密度離域於碘原子和膦原子之間,這種陰離子複合物類似於氧化還原型光催化劑的氧化態的形式,具有參與構建光誘導的氧化還原循環圈的可能(圖1-2)。

1.催化劑體系和電荷能量轉移模型(左)、光催化反應裝置(右)

結合上述理論計算研究,該研究團隊成功實現了催化脂肪羧酸衍生物脫羧反應,生成的烷基自由基中間體可以和多種底物結合,實現溫和條件下的Minisic反應和Heck反應。通過該催化體系,多種天然、非天然胺基酸可以與烯醇矽醚發生反應,並且放大到克級規模時仍可保持較高的催化效率,為β-氨基酮類化合物的製備提供一種有效途徑。更有價值的是,該催化體系與商業化的手性磷酸協同催化時,胺基酸可以與氮雜環反應,實現氮雜環C2位不對稱α-氨基烷基化反應,為含氮雜環類藥物分子的不對稱修飾提供了一種有效手段。此外,天然產物和合成化學品中廣泛存在的烷基胺類衍生物還可以發生脫氨Heck反應。(圖2

2.光誘導非金屬陰離子複合物催化的脫羧脫胺偶聯反應

這種新型非金屬陰離子複合物光催化體系大大降低了催化劑成本,可應用於多種重要的功能分子的合成,解決了過渡金屬在功能化合物和藥物合成中殘留等問題,為生物質羧酸分子轉化、手性藥物合成和多肽修飾提供了新的手段,具有重要的合成化學價值和良好的工業應用前景。

該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基金委、中科院和合肥大科學中心的支持。

論文連結: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3/6434/1429


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科研部

相關焦點

  • 封面文章:藥明康德開發出適於DEL的可見光介導的脫羧偶聯反應
    值得關注的是,過去的十幾年裡,與可見光介導的有機化學反應相關的報導呈指數型增長。與傳統的合成方法相比,可見光介導的有機反應具有反應條件溫和、步驟簡單和環境友好等優點。同時,在C(sp3)-C(sp2)與C(sp3)-C(sp3)構建上,可見光催化體系展現出了優異的催化合成價值和應用潛力,廣泛應用於複雜化合物的合成中[2]。
  • 銅催化的好氧氧化交叉偶聯反應研究取得新突破
    銅催化的好氧氧化交叉偶聯反應研究取得新突破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31 23:01:41 上海交通大學田金淼課題組與蘭州大學塗永強教授合作,在銅催化的好氧氧化交叉偶聯反應的研究中取得一項新突破
  • 芳基羧酸的脫羧硼酯化反應
    然而,脫羧轉化為硼酸或硼酯的反應仍受制於芳基羧酸的種類和轉化類型。限制因素主要是過渡金屬(Cu,Ag,Pd)催化氧化還原脫羧需要較高的活化能。最近,氧化還原脫羧的新方法如通過光氧化還原催化或通過引入氧化還原的活化基團(如NHPI酯)等已逐漸應用於脂肪族羧酸的交叉偶聯反應中。雖然這些新方法主要用於脂肪族羧酸脫羧偶聯,但本文作者推測其也能應用到較難的芳基和烯基羧酸脫羧偶聯中。
  • 利用催化Curtius重排反應實現C-N鍵的高效構建
    自1990年以來,過渡金屬催化C—N偶聯反應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如Ullmann偶聯、Buchwald-Hartwig胺化和Chan-Lam偶聯等反應已被廣泛報導,然而這些反應依舊不能完全滿足化學工作者對於C—N鍵構築的需求。
  • 我校在可見光不對稱催化領域研究取得新進展
    光學純α-羥基酮作為一類重要的手性骨架廣泛存在於眾多具有生理活性的天然及非天然產物中,並可作為合成子用於複雜手性化合物的製備。然而,不對稱催化還原1,2-二酮作為其最為直接簡便的製備方法,其高立體選擇性是迄今尚未得到解決的科學難題。可見光催化還原1,2-二酮於1990年即被報導。
  • Cu催化(雜)芳基氯化物和溴化物的偶聯反應組裝α-(雜)芳腈
    Cu催化(雜)芳基氯化物和溴化物的偶聯反應組裝α-(雜)芳腈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3 15:22:56 近日,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教授Dawei Ma及其研究小組的最新研究提出了銅催化
  • 蘭州化物所在光/鎳協同催化醛與1,3-二烯的還原偶聯研究中取得進展
    醛的烯丙基化是構建C-C鍵合成高烯丙基醇的重要方法。傳統合成方法需要烯丙基金屬試劑,具有成本高和步驟多等問題。金屬銥或釕催化的醇和1,3-二烯的借氫偶聯是很好的解決方法之一。金屬鎳催化的醛與1,3-丁二烯的還原偶聯反應,得到的全部是線性區域選擇性的烯丙基化或高烯丙基化產物。
  • NiO修飾Ni納米顆粒可見光催化製備高級烴類
    是替代石油、實施煤碳潔淨高值利用的重要技術,在工業和學術界引起科研工作者的極大關注。Ni基催化劑因為其C-C偶聯效率低下,更趨向於催化生成低值的甲烷,Ni基催化劑又被稱為甲烷化催化劑。鑑於費託反應的重要意義,發展新的清潔、綠色的新型能源路線,特別是在溫和條件下提高Ni基催化劑高選擇合成高附加值的高碳烷烴,依舊是一個挑戰。
  • 光促進的碘代碳硼烷與端炔的交叉偶聯反應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炔烴是一類重要的中間體及功能砌塊,如何實現高效、綠色、簡倢的炔基化是該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其中,過渡金屬催化的滷代物與端炔的交叉偶聯反應是一種常見的炔基化方法。然而,在無過渡金屬催化劑作用下,用光來實現這類反應的研究非常有限,也具挑戰性。
  • 華中師範大學在電催化還原CO2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電催化二氧化碳還原反應(CO2RR)可以通過可再生能源電能將溫室氣體二氧化碳轉化為有價值的化學物質和燃料,對可再生能源的存儲和緩解氣候變化都至關重要,從而吸引了國際研究領域的廣泛關注,其中的關鍵是高效催化材料製備以及相關催化機理。
  • 資助成果 | 我國學者在團簇基能源光催化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MOC-16@CZIF光催化產氫反應中質子轉移和電子傳遞過程示意圖;B. 基於Pd催化中心的積累TON和TOF值(可見光照射,l> 420 nm;光強:100 mW/cm2)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准號:21875293, 21821003, 21890380, 21720102007)資助下,中山大學石建英等在團簇基能源光催化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揚大氧化脫羧合成1-烯烴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近日,揚州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王喜慶團隊在通過氧化脫羧合成1-烯烴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期刊ACS Catalysis上。
  • 銀催化自由基脫羧官能團反應研究獲進展
    由於羧酸的廉價易得和高穩定性,以及滷代烷在有機合成的重要應用價值,Hunsdiecker反應長期以來受到有機化學家的重視。最早的方法是將羧酸製成嚴格無水的羧酸銀鹽,再與溴單質作用,操作不便。隨後發展了多種改良法,旨在提高該反應的實用性。但是,這些方法均有著各自的局限性,限制了該反應在有機合成中的應用。
  • 廈門大學發展了可控光催化生物質選擇轉化方法
    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王野教授課題組與程俊教授課題組合作,在生物質光催化選擇轉化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研究團隊發展了一種調控TiO2表面結構以控制生物質轉化途徑的新方法,率先實現多種木質纖維素平臺分子的光催化還原選擇性調控,獲得高產率的加氫產物(精細化學品)或偶聯產物(燃料前驅體)。
  • 東華大學楊建平、羅維團隊在CO2電催化還原領域取得突破
    近日,東華大學材料學院楊建平研究員和羅維研究員團隊在CO2電催化還原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非均相單原子催化劑設計用於CO2電催化還原》 (HeterogeneousSingle‐Atom Catalysts for Electrochemical CO2 Reduction Reaction)為題,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
  • MacMillan教你如何選擇光催化反應器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光催化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MacMillan課題組首先設計了一臺光催化反應器,用於光催化反應中光能的捕獲和催化劑的激發。我們知道,在可見光催化中光催化劑是一種能捕獲光能的分子,並將可見光轉化為化學能,利用這一技術促進了許多像光催化水的分解、CO2還原以及太陽能收集等重要研究的發展。最近,將可見光催化應用於合成有機化學已經成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領域。尤其是在最近10年裡,在有機化學領域報導了大量的光催化研究。
  • Angew:NHC催化實現烯烴的自由基醯基氟烷基化反應
    近日,成都大學四川抗生素工業研究所李俊龍教授課題組和成都中醫藥大學韓波教授課題組共同合作在Angew發表論文,報導了通過N-雜環卡賓有機催化多組分反應,實現烯烴與芳族醛、氟烷基試劑的自由基醯基氟烷基化反應。值得注意的是,該催化體系,包括苯乙烯、環狀內部烯烴、吲哚、乙烯基醚、乙烯基酯、未活化的簡單烯烴等,均體現較好的兼容性。
  • 趙惠民團隊Nature:可見光,照亮酶催化不對稱合成的新徵程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副標題:光酶催化對映選擇性分子間自由基氫烷基化反應大家都知道,生命體內也時時刻刻發生著化學反應,我們的呼吸、運動、消化、生長都離不開這些反應。理論上,γ-手性羰基化合物可以通過羰基α-滷代物與非活化烯烴在光作用下發生分子間自由基氫烷基化反應得到,但該反應即使對於酶催化來說也極具挑戰,原因有四:(一)產生的親電自由基中間體需要有足夠長的壽命以保證其選擇性地發生交叉偶聯反應而不是脫滷;(二)這種雙分子轉化要求羰基化合物和烯烴都要結合在酶催化中心並相互靠近;(三)新生成的C(sp3)-C(sp3)鍵可自由旋轉且兩個前手性的自由基中間體具有高度的柔性
  • 清華羅三中課題組Angew:第一例催化不對稱烯胺-苯炔的偶聯反應
    由於苯炔是高反應活性和非極性的中間體,基於苯炔中間體的不對稱催化是挑戰性難題。近日,清華大學羅三中教授課題組在Angew發表論文,報導了一種電化學氧化生成苯炔和環己炔中間體的方法,並成功與手性伯胺催化相結合,從而實現第一例催化不對稱烯胺-苯炔(環己炔)的偶聯反應。研究發現乙酸鈷可穩定原位生成的芳炔中間體並促進其與烯胺的偶聯。此外,該催化體系可用於構建具有季碳手性中心的α-芳基或環己烯衍生物。
  • 上海有機所在活細胞內的光催化生物相容反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上海有機所在活細胞內的光催化生物相容反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9-01-03 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相比於直接光照射方法,光催化氧化還原反應使用能量較低的可見光,底物在不存在光催化劑時對光惰性因而便於貯存。但目前將光催化氧化還原反應應用於細胞存在以下困難:一、常用的過渡金屬光催化劑具有潛在的細胞代謝毒性,會使其應用受到限制;二、細胞內廣泛存在的氧氣及各種抗氧化劑會影響自由基活性物種壽命及光催化氧化還原反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