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與科研】南京工業大學姜耀甲教授課題組: 2H-氮雜環丙烯的雙官能化反應及潛在的生物偶聯應用

2021-02-15 學研惠

2H-氮雜環丙烯的雙官能化反應及潛在的生物偶聯應用

在生物連接領域,2H-氮雜環丙烯作為潛在的雙官能化連接體可與半胱氨酸衍生物反應。抗體偶聯藥物(ADC),是一種將藥物負載和抗體蛋白通過化學連接體連接在一起的化學藥物綴合物。其中,連接體作為抗體偶聯藥物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也引起了眾多科研工作者的興趣。而半胱氨酸作為一種含硫的胺基酸廣泛存在於生物體中,游離的殘基存在於多種抗體表面。所以對於半胱氨酸類的衍生物的修飾,在醫藥分子領域意義頗深。近期,姜耀甲教授課題組基於前期在光催化2H-氮雜環丙烯醯胺類化合物合成方面的研究,設計了一種2H-氮雜環丙烯醯胺類化合物,可用作新型的雙硫醇鍵官能化試劑。在反應過程中斷開2H-氮雜環丙烯的碳氮雙鍵,通過硫醇類化合物的加成並開環,可作為雙官能化連接體在生物化學領域有較大的潛在應用價值。

 

首先,作者嘗試了一系列具有不同官能團的2H-氮雜環丙烯類化合物以探究該反應的底物適用性。實驗結果表明這些底物反應得到的雙硫開環產物都具有良好的收率。其中,醯胺類的2H-氮雜環丙烯的收率可達到85%。

(來源:Org. Lett.)

 

隨後,作者在最優反應條件下探索了不同取代基的硫醇化合物的反應情況。很多含有用官能團的硫醇都可以反應得到相應產物。其中具有富電子基團的苯硫酚的反應效果更好,並且開環後的雙官能化的產物收率可以達到92%-94%。


(來源:Org. Lett.)
 

基於以上實驗結果,作者提出了反應可能路徑。苯硫酚進攻2H-氮雜環丙烯的碳氮雙鍵,產生兩種中間體(烯醯胺4aa和氮雜環丙烷5aa)。為了驗證假設,作者在標準反應條件下獨立檢測4aa5aa1a的反應。發現只有氮雜環丙烷5aa可以完全與2a反應得到所需的產物3aa,收率為78%,該結果驗證了氮雜環丙烷中間體5aa是經過路徑B反應得到最終產物的。

同時,為了進一步證明方法在生物化學中應用的實用性,作者嘗試探索半胱氨酸衍生物與2H-氮雜環丙烯的反應。作者研究了苯環對位帶有甲氧基,氯代和氰基官能團的不同2H-氮雜環丙烯的反應情況。實驗結果顯示,對甲氧基的2H-氮雜環丙烯能在與半胱氨酸的反應中完全轉化,並達到了很高的收率(分離收率達到了87%)。

在確定了所需要的半胱氨酸連接體後,作者嘗試了多條含有游離巰基的不同的多肽鏈,反應均可在室溫條件下的水溶液中反應,並且對於氨基,羥基,羧基等其他胺基酸殘基有很好的耐受性。

總而言之,作者已經開發出了一種通過硫醇加成促使2H-氮雜環丙烯開環的方法,並且這種2-甲氧羰醯胺的2H-氮雜環丙烯可用作新型的生物相容性雙功能硫醇的連接體。該連接反應所需要的反應條件溫和且具有廣泛的底物範圍,不需要加入任何催化劑且具有優異的化學選擇性。該方法對於其他的親核官能團都具有很好的耐受性,所構建出的抗體偶聯藥物雙官能化的連接體具有很大的應用前景。

 

該項研究成果發表於Organic letters(DOI: 10.1021/acs.orglett.0c00415),碩士生陳陽是該文章第一作者。該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基金(21971112)、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BK20160977)的資助,同時還得到南京工業大學的科研啟動經費支持。

相關焦點

  • 南京師範大學謝蘭貴課題組:關於烯烴硫化芳基化反應的科研報導
    ,2012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有機化學專業,獲博士學位,導師:王中夏教授;2012-2015年先後在德國馬普煤化所和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導師:Nuno Maulide教授;2016獲歐盟研究委員會瑪麗居裡項目資助,在英國牛津大學擔任瑪麗居裡研究員,合作導師:Darren Dixon教授;2018加入南京師範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
  • 氮雜環化合物實現綠色合成
    1910次閱讀 作者:楊芳 周偉   來源:中國化工報    2012年09月26日 收藏   中化新網訊  日前,南京工業大學工程碩士張敬先的論文
  • 蘇州大學朱晨教授課題組:烯基自由基參與的遠程惰性C(sp3)-H鍵三氟甲硫基烯基化反應
    因此,朱晨課題組對於實現自由基參與的遠程惰性C(sp3)-H鍵的三氟甲硫基烯基化反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根據調查研究,此類反應還未見文獻報導。在有機合成化學中,實現惰性C(sp3)-H鍵的官能團化一直是前沿的研究領域。隨著自由基化學的飛速發展,自由基參與的氫轉移(HAT)反應為實現碳氫鍵活化提供了一種有效的策略。
  • 常州大學徐華棟課題組實現高效製備結構多樣的1,5-氮雜螺[2,4]庚烷類化合物
    圖1、烯基疊氮合成1,5-氮雜螺[2,4]庚烷類化合物1,5-氮雜螺[2,4]庚烷類結構存在於眾多有生物活性的結構中,如具有抗腫瘤作用的凌草甲素和抗HIV作用的核苷酸衍生物均含有這一結構單元,其氮雜環丙烷結構是潛在的藥效基團
  • 鎳催化烯基溴化物與烯烴的區域選擇性和對映選擇性苄基烯基化反應
    該反應以容易獲得的烯烴為原料,可在較遠的位置選擇性地實現C(sp3)-H官能團化。由於低價位容易獲得多種氧化態,以及交叉偶聯化學,最近已證明鎳氫催化烯烴的遠程加氫官能化可以實現一系列的官能化反應。這些反應包括在遠端或近端C(sp3)-H位置的芳基化,烷基化,硫醇化和胺化反應(圖1a)。
  • Angew:鎳催化烯烴與烯基溴化物的區域和對映選擇性烯基化反應
    Angew:鎳催化烯烴與烯基溴化物的區域和對映選擇性烯基化反應近日,南京大學朱少林教授課題組與上海大學龔和貴教授課題組共同合作在Angew. Chem. Int. Ed.上發表論文,報導了NiH催化的烯烴與烯基溴化物的遷移性加氫烯基化反應(hydroalkenylation),以高收率和優異的化學選擇性獲得苄位烯基衍生物。
  • C-H鍵活化再登《自然》,餘金權教授一把萬用刀,實現C-H鍵多種官能化
    研究者首先從特定的原料出發構建核心分子骨架,再經由這一結構、通過不同的反應路線發散地合成一系列天然產物分子。例如,2017年,四川大學的秦勇教授團隊便藉助光引發的自由基串聯途徑快速構建了柯楠因型(Corynanthe-type)的單萜並吲哚生物鹼結構,再通過後續轉化完成了多達33種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天然產物分子的匯聚式合成。
  • 廈大徐海超課題組Angew: 脂肪族C-H與雜芳烴的光電化學交叉偶聯
    廈門大學徐海超教授課題組致力於利用有機電化學發展可持續的有機氧化還原反應。近年來,該課題組又將電化學與光化學結合完成了光電化學催化下雜環芳烴與有機三氟硼酸鹽和羧酸的烷基化反應 (Angew. Chem. Int. Ed. 2019, 58, 4592.;Angew. Chem. Int. Ed. DOI:10.1002/anie.202002900)。
  • M.C.White組《自然》:雜環化合物的選擇性α-C-H鍵氧化甲基化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甲基在生物活性分子中普遍存在,根據美國亞利桑那大學J n Njar arson教授團隊統計的「2018年全球前200位的藥品」,一半以上的藥物分子至少包含一個甲基基團。
  • 廈門大學王野教授近期催化成果集錦
    廈門大學王野教授課題組長期從事多相催化研究,近年來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合成氣、二氧化碳以及其他C1分子的催化轉化,(2)光催化和電催化用於C1分子和生物質的化學合成,(3)生物質的催化轉化(木質纖維素及相關平臺分子),(4)甲烷和低烷烴的C-H活化和選擇性轉化。今年來,王野教授及其合作者在上述相關領域有重要研究結果相繼發表。
  • 南開大學汪清民課題組:2-雜芳環聯苯骨架的高效構築
    近日,南開大學汪清民教授課題組發展了鈷催化的C-H/C-H交叉偶聯反應,可以高效構築2-雜芳環最高效的合成聯芳骨架化合物的方法是C-H/C-H偶聯反應。遊勁松課題組報導了一例鈷催化的芳雜環與苯甲醯胺類底物的交叉偶聯反應,該反應啟發作者使用鈷催化的C-H/C-H交叉偶聯反應實現聯苯骨架引入芳雜化。
  • 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釕誘導的雜原子官能化炔烴環化反應:進展,挑戰和前景
    香港城市大學化學系黃駿弦課題組綜述了過渡金屬釕所誘導的雜原子官能化炔烴環化反應,重點提出由釕配合物誘導的炔烴活化中,傳統的亞乙烯基機理並非理所當然,為探索利用過渡金屬活化炔烴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 南方科技大學劉心元教授課題組JACS取得新進展
    Fu課題組首次報導了鎳催化的經自由基歷程的不對稱Suzuki−Miyaura C(sp3)−C(sp2)偶聯反應(圖1A)。然而,該領域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催化體系不多,產物的ee值不高以及親電試劑的種類較少等。因此,發展更多的高對映選擇性Suzuki−Miyaura C(sp3)−C(sp2)偶聯反應仍是非常必要的。銅催化的烷基滷代物的消旋Suzuki−Miyaura偶聯反應有一些報導。
  • 有機人名反應——De Kimpe氮雜環丙烷的合成
    De Kimpe氮雜環丙烷的合成(De Kimpe Aziridineid=20200911172832De Kimpe氮雜環丙烷的合成,是指α-氯代亞胺和親核試劑(如,氫負離子,氰基或格氏試劑)反應製備氮雜環丙烷類化合物的反應。
  • 武漢大學孔望清教授課題組最新科研進展
    課題組成立於2017年9月,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廉價過渡金屬不對稱催化反應、串聯環化反應以及具有生物活性天然產物和藥物分子的高效合成研究孔望清,武漢大學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06年至2011年在浙江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中國科學院院士麻生明教授。2011年至2014年加入瑞士蘇黎世大學(UZH),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合作導師Cristina Nevado。2014年至2017年在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大學(EPFL),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合作導師是Jieping Zhu。
  • 南開大學攻克氮雜環化學合成難題
    中化新網訊 日前,困擾有機化學界多年的一個氮雜環化學合成難題,被南開大學的科研團隊攻克。該校陳弓、何剛團隊首次實現了對具有高「環張力」的苯並氮雜環丁烷類化合物的高效合成,填補了含氮雜環分子研究的一項重要空白。近日出版的英國《自然·化學》雜誌發表了介紹該成果的論文。  雜環化合物是由碳原子和非碳原子共同組成環狀骨架結構的一類化合物。
  • Angew:NHC催化實現烯烴的自由基醯基氟烷基化反應
    近日,成都大學四川抗生素工業研究所李俊龍教授課題組和成都中醫藥大學韓波教授課題組共同合作在Angew發表論文,報導了通過N-雜環卡賓有機催化多組分反應,實現烯烴與芳族醛、氟烷基試劑的自由基醯基氟烷基化反應。值得注意的是,該催化體系,包括苯乙烯、環狀內部烯烴、吲哚、乙烯基醚、乙烯基酯、未活化的簡單烯烴等,均體現較好的兼容性。
  • 南京大學王新平課題組自由基合成與性質研究取得系列進展化學加
    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王新平課題組自2011年以來一直致力於自由基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質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今年上半年,課題組在雙自由基、主族金屬自由基以及基於自由基的磁性多穩態等方向再次取得系列研究進展。 研究成果以若干篇論文形式發表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 餘金權教授與Houk教授聯合再發《自然》子刊,遠程C-H鍵活化取得新...
    餘金權教授研究團隊在遠程C-H鍵官能化反應的研究中取得了諸多突破性進展,尤其是他們提出的U型模板配體策略,打破了傳統C-H鍵活化通過底物中不同C-H鍵空間位阻及電子特性的差異來控制反應區域選擇性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