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孔望清教授課題組最新科研進展

2020-12-10 CBG資訊


導語

茚滿酮和螺茚滿酮骨架作為主要的結構單元,存在於多種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產物和藥物分子中,如Pauciflorol F、Donepezil和Exiguaquinol等(圖1)。傳統的方法通過鄰羰基芳基滷化物和炔烴的環化反應只能得到α,β-不飽和茚滿酮或茚醇產物,最終合成茚滿酮仍需進行額外的氧化/還原步驟。近日,武漢大學高等研究院孔望清課題組利用鎳催化不對稱炔烴和鄰溴芳香醛的借氫環化策略,實現了茚滿酮和螺茚滿酮吡咯烷衍生物的高區域選擇性和高非對映選擇性合成。相關成果發表於Angew. Chem. Int. Ed.(DOI: 10.1002/anie.202013792)。


圖1. 一些含有茚滿酮或螺茚滿酮骨架的代表性天然產物和藥物


孔望清課題組簡介


課題組成立於2017年9月,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廉價過渡金屬不對稱催化反應、串聯環化反應以及具有生物活性天然產物和藥物分子的高效合成研究。三年多來,課題組已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Nat. Commun., ACS Catal., Chem. Sci., Org. Lett., Chem. Commun.等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發表論文十餘篇,多篇論文被Synfacts、有機化學等期刊作為亮點進行介紹,累計被引用2200餘次。

課題組主頁:http://wqkong.whu.edu.cn/


孔望清教授簡介


孔望清,武漢大學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06年至2011年在浙江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中國科學院院士麻生明教授。2011年至2014年加入瑞士蘇黎世大學(UZH),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合作導師Cristina Nevado。2014年至2017年在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大學(EPFL),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合作導師是Jieping Zhu。他獲得的主要獎項包括:寶鋼優秀學生獎(2009),浙江省優秀畢業生(2011),蘇黎世大學博士後基金(2011),諾華製藥博士後獎學金(2012)。2017年全職加入武漢大學高等研究院,開展獨立科學研究工作。


前沿科研成果:鎳催化氫轉移環化高非對映選擇性合成茚滿酮和螺茚滿酮


使用過渡金屬催化鄰羰基芳基滷化物和炔烴的環化反應是構建茚滿酮骨架最直接方法之一。傳統方法通過鄰羰基芳基滷化物和炔烴的環化反應只能得到α,β-不飽和茚滿酮或茚醇產物,最終合成茚滿酮仍需進行額外的氧化/還原步驟。近年來發展的借氫催化(或稱氫轉移)策略,已成為構建C-C鍵的有力工具。受此啟發,作者使用鄰滷代芳基甲醛底物與炔烴在還原條件下進行反應,一步實現了茚滿酮的高非對映選擇性合成。近期,孔望清教授課題組還報導了兩個不對稱內炔烴的鎳催化區域選擇性還原偶聯,用於合成五取代的1,3-二烯(Chem. Sci., 2020, 11, 10204-10211)。該反應成功的關鍵是採用了可離去臨時導向基策略。在此基礎上,作者利用相同策略成功實現了鄰羰基芳基滷化物與不對稱炔烴環化反應中的區域選擇性調控。進一步地,作者將不對稱炔烴拓展至1,6-烯炔底物,通過多米諾環化反應合成了一系列螺茚滿酮吡咯烷衍生物。


圖2. 研究背景與反應設計(來源: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作者以鄰溴苯甲醛及二苯乙炔為底物,對反應條件進行了系統的優化(詳見SI)。反應以Ni(OAc)2·4H2O為催化劑,dppe為配體,鋅粉為還原劑,在NMP/HFIP(3/1)的混合溶劑中於100 oC下以88%的分離收率得到了單一構型的目標產物3aa


接下來作者開始考察該反應的底物適應性(圖3)。首先作者嘗試了一系列對稱的雙芳基乙炔,反應能夠得到中等到不錯的產率。底物為具有可離去臨時導向基的不對稱炔烴時,反應也能夠以中等到良好的收率得到對應的目標產物,且具備高區域選擇性和高非對映選擇性。值得一提的是,裸露的羥基和氨基也可以良好兼容。鄰溴芳基甲醛部分能夠兼容芳基上不同位點的給電子或吸電子基團,雜環甲醛也能得到中等的產率。


圖3. 茚滿酮的合成(來源: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該反應機理,作者設計並進行了一系列的機理實驗(圖4)。在標準條件下,反應僅進行12h後分別以69%和21%的產率得到了目標產物茚滿酮3aa和α,β-不飽和茚醇4aa。隨後4aa被投入反應,在標準條件下以62%的產率得到了3aa。這些結果表明,α,β-不飽和茚醇4aa是該反應的關鍵中間體。作者通過進一步的控制反應發現若不添加鎳催化劑,反應無法得到目標產物3aa,可見氫轉移過程中鎳催化劑是不可或缺的。用4ba進行反應,加入當量D2O後,反應以75%產率得到了在羰基α位87%氘代的產物3ba。作者還合成了羥基α位氫被氘代的α,β-不飽和茚醇4aa-[D]投入反應,以93%產率得到了羰基α和β位分別被60%和32%氘代的目標產物3aa


作者還設計了交叉實驗,用以研究氫轉移過程是一個分子內還是分子間的過程。作者在反應中投入α,β-不飽和茚醇4aa-[D]和α,β-不飽和茚滿酮5ba的1:1混合物,同時觀測到了被氘代的產物3aa3ba。這說明分子間的氫轉移是可行的。另外,作者合成了Ni-H物種(Cy3P)2NiHCl,將其與α,β-不飽和茚滿酮5ba進行當量反應成功以37%的產率得到目標產物3ba,這驗證了α,β-不飽和茚滿酮5ba也是反應的關鍵中間體的猜想,且反應過程中確有Ni-H物種生成。


圖4. 機理研究(來源: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基於以上實驗結果,作者提出了可能的反應機理(圖5)。若這一機理切實可行,那麼使用1,6-烯炔底物,通過分子內的氫轉移環化有望實現螺茚滿酮的合成。這一結構也存在於許多藥物活性分子中,具有相當的實用性和合成挑戰性。


圖5. 可能的反應機理及進一步的反應設計(來源: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按照這一反應設計思路,作者改進了反應條件(見SI),以1,6-烯炔為底物,成功以高非對映選擇性合成了螺茚滿酮吡咯烷衍生物(圖6)。炔烴端能兼容缺電子、富電子芳環或雜芳環,也可以是烷基取代或無取代。結構複雜的生物活性分子雌酮也能順利引入。烯烴部分可以是單取代端烯、1,1-二取代端烯或是三取代的十二元環內烯。至於鄰滷代芳基甲醛部分,相比於碘或氯,溴代物的反應活性更高。芳環上取代基的取代位點和電子效應不影響反應,使用羥基裸露的底物或噻吩甲醛也能夠得到中等的收率。


圖6. 螺茚滿酮吡咯烷的合成(來源: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該方法學的實用性在Pauciflorol F和Isopaucifloral F的簡明合成中得到了進一步體現(圖7)。 Pauciflorol F和Isopaucifloral F是衍生自白藜蘆醇的多酚天然產物,具有廣泛的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性、抗HIV、抗真菌、抗炎症、抗生性和抗癌活性。目前最有效的合成方法是Sarpong等人(Org. Lett. 2009, 11, 5450-5453)開發的鈀催化的Larock環化,其由二苯乙炔和溴苯甲醛通過三步反應合成Pauciflorol F。本文作者採用鎳催化的氫轉移環化策略,利用不對稱的二芳基乙炔1s與鄰溴芳香醛2n反應,得到了一對區域異構體3sn3sn』,隨後使用文獻報導的去甲基化方法,便可以兩步實現Pauciflorol F和Isopaucifloral F的合成。


圖7. Pauciflorol F和Isopaucifloral F的簡明形式合成

總結:本工作發展了一種鎳催化不對稱炔烴和鄰溴芳香醛的借氫還原環化反應。該反應可以直接合成茚滿酮和螺茚滿酮吡咯烷衍生物,兼容多種官能團,產率較高,且具有出色的區域選擇性和非對映選擇性。初步的機理研究表明,鄰溴芳香醛和炔烴先通過環化反應形成α,β-不飽和茚醇中間體,隨後經過氫轉移過程得到茚滿酮或螺茚滿酮吡咯烷衍生物。


這一成果近期發表在Angew. Chem. Int. Ed.上(DOI: 10.1002/anie.202013792)。該論文由孔望清教授指導完成,作者為碩士研究生陳亞特博士研究生丁正天以及碩士研究生王一鳴和劉文峰。該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武漢大學的支持。

相關焦點

  • 武漢科大林良旭課題組2020年科研取得新進展
    近日,武漢科技大學「二維功能材料研究團隊」林良旭教授課題組,在國際知名刊物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影響因子25.245)發表題為「Engineering 2D Materials: A Viable Pathway for Improved Electrochemical
  • 南開大學黃有教授課題組最新科研進展
    黃有教授課題組現有研究人員10人,包括教授1名,博士研究生6名,碩士研究生3名。1986年本科畢業於河南師範大學化學系,1997年於浙江大學化學系獲得有機化學博士學位。1997-1999年,在南開大學元素所進行博士後工作(合作導師:陳茹玉院士),1999-2002年,在大阪大學藥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合作導師:Hidenobu Ohmori 和 Hatsuo Maeda)。2011年起,在南開大學化學院擔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 武漢理工大學李能教授課題組綜述論文在Cell子刊《Chem》刊登
    未來網高校頻道9月30日訊(記者 高越 通訊員 林釗宇)近日,武漢理工大學李能教授課題組應邀在國際著名刊物《細胞》(Cell)的子刊《Chem》上撰寫題為「Surface and Heterointerface Engineering of Two-Dimensional MXenes
  • 北京大學徐冰君教授課題組最新科研進展
    近日,北京大學徐冰君教授課題組在該研究領域取得了新突破。徐冰君教授課題組簡介徐冰君教授課題組長期致力於運用和發展原位表徵技術在分子層面上闡明反應機理,以此指導新能源和綠色化學領域中催化材料和過程的設計。
  • 湖南師範大學宋建新教授課題組最新科研進展
    近日,湖南師範大學宋建新教授課題組在該研究領域取得了新突破(宋建新研究員課題組簡介分別於1996年及1999年本科及碩士畢業於湖南師範大學化學化工學院,1999年進入湖南大學攻讀博士學位,2002年赴美國佛羅裡達大學進行訪問研究。2006年獲得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赴日本京都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2011年回到湖南師範大學執教。2019年獲湖南省「芙蓉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
  • JACS報導武漢理工大學張高科教授課題組最新研究成果
    未來網高校頻道3月27日訊(記者 張程 通訊員 林釗宇)近日,國際化學領域的頂級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美國化學會志》在線發表了武漢理工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及矽酸鹽建築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教授張高科及其課題組吳曉勇副教授最新的研究成果
  • 東南大學趙遠錦教授課題組心臟晶片研究獲重要進展
    日前,東南大學生物科學與醫學工程學院趙遠錦教授課題組在心臟晶片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課題組成員基於微流控技術開發了系列仿生螺旋纖維,並將其作為微彈簧用於心肌細胞收縮力學的傳感。
  • 武漢大學方國家課題組在全無機鈣鈦礦光伏電池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期,武漢大學物理學院方國家教授課題組與吳奕初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學路新慧教授課題組合作,在全無機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SCs)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論文第一署名單位是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博士生馬俊傑為第一作者,方國家教授、路新慧教授和吳奕初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湖北省科技計劃資金的資助。
  • 武漢大學汪成課題組「綜述」三維共價有機框架
    )發表了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汪成教授課題組綜述文章。文中著重介紹了武漢大學汪成課題組在三維共價有機框架領域的研究進展,包括新拓撲設計策略、原子水平結構解析、新型構築基元和應用拓展等。該論文第一作者為博士後桂波,通訊作者為汪成教授。
  • 武漢大學宋保亮課題組《自然》發文揭示膽固醇合成調控新機制
    11月11日,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宋保亮教授課題組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自然》)發表論文,揭示了進食誘導膽固醇合成增加的調控機制。
  • 【CBG人物】武漢大學雷愛文教授研究團隊:無外加氧化劑條件下,可見光促進氧化C(sp3)-H磷醯化合成α-氨基磷酸酯
    近日,雷愛文教授研究團隊在含磷化合物的催化合成方面又取得了一些新進展。在此,CBG資訊第一時間關注並報導了「老朋友」的最新研究成果。課題組成立於2005年3月。來源: 武漢大學雷愛文,武漢大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2005年起就職於武漢大學
  • 武漢工程大學李鵬程課題組在碳納米管/聚合物複合材料領域獲進展
    近日,世界知名出版社愛思唯爾(Elsevier)的學術期刊CompositesScience and Technology(中科院一區,IF:6.309)報導了武漢工程大學特聘教授李鵬程課題組在碳納米管/聚苯胺複合熱電材料的最新研究進展,題為「Facilegreen strategy for
  • 2018江蘇南京大學匡亞明學院董昊教授課題組招聘專職科研崗人員公告
    現熱忱歡迎有志於此的青年才俊加入我們的隊伍,進一步拓展相關領域的研究,以期取得突破性進展。三、工資福利待遇(1)稅前年薪18萬元起,特別優秀者可面議;(2)可申請校內博士後公寓,可享受子女入學入託、醫療等福利待遇;(3)課題組可協助申請「博士後創新人才支持計劃」(資助兩年60萬元,其中40萬元為博士後日常經費,20萬元為博士後科學基金);(4)課題組可協助申請國家博士後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四、申請程序及提交材料
  • 武漢理工大學教授王攀簡歷照片 陶崇園事件最新進展
    武漢理工大學教授王攀簡歷照片 陶崇園事件最新進展》》武漢理工大學研究生陶崇園墜樓事件始末 死亡原因真相  2019年3月25日,武漢理工大學墜亡研究生陶崇園的姐姐發博稱,王攀對其在陶崇園教育培養過程中自己的不當言行表示道歉,並賠償65萬。
  • 武漢大學在《自然》發表「人工光合作用」最新研究成果!
    格林威治時間9月9日《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武漢大學在人工光合作用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趕緊和珞珞珈珈一起走近這群科研人。第一署名單位為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博士後江卓和2015級博士徐曉暉為共同第一作者,武漢大學鄧鶴翔教授、昝菱教授,上海科技大學Osamu Terasaki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 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張俐娜逝世
    10 月 18 日凌晨,武漢大學對外發布公告,我國著名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俐娜,因病醫治無效,於 2020 年 10 月 17 日 20 時在武漢逝世,享年 80 歲。張俐娜於 1963 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系,1985 年曾獲日本政府學術振興協會獎學金 (JSPS) 赴大阪大學研究一年多,2011 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也是武漢大學第一位女院士,2014 年成為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
  • 西南大學徐茂文教授課題組硫鈉電池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國際知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西南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徐茂文教授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Metal chalcogenide hollow polar bipyramid prisms as efficient sulfur hosts for Na-S
  • 武漢科技大學在超分子化學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武漢科技大學「超分子材料與分子納米器件團隊」梁峰教授課題組立足自身特色,與納米科學和生物醫學領域的專家合作,在刺激響應性導電水凝膠、二維材料、腫瘤精準診療等領域取得階段性研究成果,發表多篇高水平研究論文。
  • 東南大學王金蘭教授課題組取得新進展
    未來網高校頻道11月8日訊(記者 胡曉萌 通訊員 林釗宇)近日,東南大學王金蘭教授課題組在固氮催化劑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以「Metal-Free Single Atom Catalyst for N2 Fixation Driven by Visible Light」為題發表在化學類頂級期刊
  • 2019湖北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光電國家研究中心舒學文教授課題組誠聘...
    舒學文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在英國從事科研工作多年,長期從事光纖通信、光纖傳感器件與飛秒雷射等方面的研究,尤其在光纖光柵研究領域進行了多項開拓性研究,在國際上最先發現了長周期光柵的雙諧振現象及其敏感區,發明了分布式GT諧振器,提出了虛擬諧振器的新概念並實現了世界虛擬型GT諧振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