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徐冰君教授課題組最新科研進展

2020-12-14 CBG資訊


導語

長期以來,Ga/H-ZSM-5被認為是烷烴非氧化脫氫和芳構化反應的有效催化劑。然而,催化烷烴脫氫的活性位點以及反應路徑仍然存在爭議。通常,人們通過浸漬法將Ga引入H-ZSM-5,然後在空氣氣氛下焙燒製備Ga2O3負載在H-ZSM-5外表面的催化劑。在高於500 °C的氫氣氣氛下處理後,Ga3+物種被還原並分散到沸石的微孔中,從而取代Brønsted酸(BAS)的質子。已有文獻提出了形成不同的Ga物種(圖1)。然而,這些不同位點在很大程度上是從間接實驗表徵和計算研究中推論得出。目前缺乏有效的原位表徵對Ga/H-ZSM-5中Ga物種形態進行確定。近日,北京大學徐冰君教授課題組在該研究領域取得了新突破。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J. Catal.(DOI: 10.1016/j.jcat.2020.11.004)。


圖1: Ga/H-ZSM-5中可能存在的Ga活性位點(來源:J. Catal.)


徐冰君教授課題組簡介


徐冰君教授課題組長期致力於運用和發展原位表徵技術在分子層面上闡明反應機理,以此指導新能源和綠色化學領域中催化材料和過程的設計。目前的研究方向包括:1. 新能源與綠色化學中的熱、電催化劑的設計;2. 氣固、液固界面催化反應中的原位表徵與機理研究;3. 發展高時間與空間分辨的原位界面表徵技術。


徐冰君教授簡介


徐冰君,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2007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獲學士和碩士學位。2011年在哈佛大學獲物理化學理學博士。2011年至2013年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化工系做博士後。其後擔任美國德拉瓦大學化學與生物分子工程系助理教授,並於2019年起任德拉瓦大學化學與生物分子工程系Centennial Development講席副教授。2020年起任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徐冰君教授在Nat. Chem., Nat. Energy, Nat. Commun.,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Sci. Adv., Proc. Natl. Acad. Sci.等高水平雜誌上發表論文一百餘篇,還擔任Science Advances 副主編,物化學報副主編,Scientific Reports 編委等學術兼職。


前沿科研成果:利用原位透射紅外光譜研究Ga/H-ZSM-5中Ga的物種形態


儘管人們已經對Ga/H-ZSM-5的還原過程有了大致的理解,例如Ga2O3被還原後擴散到分子篩孔道內與BAS發生交換。但是,形成的Ga物種與分子篩的Si/Al比和催化劑的Ga/Al比之間的關係仍沒有一致的結論。為了解決該問題,徐冰君課題組採用了原位透射紅外光譜技術系統研究了具有三種Si/Al比(15、28和39)和寬範圍的Ga/Al比(0-1.7)的Ga/H-ZSM-5的還原過程。在550 ℃氫氣氣氛下還原30 min後,將催化劑真空降溫到150 ℃,並引入吡啶定量剩餘的BAS濃度。在H-ZSM-5上引入吡啶後(Si/Al = 15),出現在1540 cm-1的峰歸屬於質子化吡啶鎓離子,可以用來定量BAS的濃度。當Ga/Al比從0增加到0.7時,1540 cm-1的積分面積減少75%(圖2),然後在更高的Ga/Al比下1540 cm-1的積分面積減少並穩定在大約80%。即使Ga/Al比為1.7,BAS也不能完全被Ga物種取代。在Ga/BAS比達到0.7之前,消耗的BAS百分比與Ga/BAS比之間的斜率接近1(圖2),相當於一個Ga原子替代了一個BAS。在具有較高Si/Al比(28和39)的Ga/H-ZSM-5上也觀察到了類似的趨勢。


圖2: Ga/H-ZSM-5還原過程Ga與BAS交換(來源:J. Catal.)


在確定了Ga與BAS交換的比例後,課題組發現建立還原Ga/H-ZSM-5後形成的GaHx與Si/Al比和Ga/Al比的關係能夠區分不同的Ga物種。在550 ℃氫氣氣氛下還原30 min後,GaH和GaH2(分別在2053 cm-1和2037 cm-1)在550 ℃真空條件下被檢測到(圖3)。在Si/Al比為15的樣品上,形成GaHx的峰面積與Ga/Al比的關係表明:在低Ga含量下,GaHx的強度隨著Ga/Al比幾乎呈線性增加,然後趨於平穩,之後隨著Ga/Al的增加而緩慢降低(圖3)。吡啶紅外結果表明,在Ga/Al比超過0.7以後,還原後的Ga物種才會停止交換BAS(圖2)。GaHx的形成和BAS消耗的不同趨勢表明,並非所有與BAS交換的Ga物種都能形成GaHx。在Si/Al比為28的樣品上形成的GaHx峰面積明顯低於Si/Al比為15的樣品。此外,在Si/Al比為39的樣品上,即使Ga/Al比達到1.3時,仍然未檢測到GaHx的存在。一般認為BAS在高Si/Al比的分子篩中以孤立形式存在,在與Ga交換後形成了孤立的Ga+物種。在Si/Al比為39的樣品上未能檢測到GaHx表明孤立的Ga+無法形成GaHx。另一方面,較低的Si/Al比存在質子對,經與Ga+交換後,會生成能夠形成GaHx的Ga+−H+物種(圖3)。


圖3: H2作為探針分子區分還原Ga/H-ZSM-5中形成的兩種Ga物種(來源:J. Catal.)


課題組又發現水分子可以作為探針區分兩種Ga物種。將還原後的樣品冷卻至150 ℃並引入水,會在2052 cm-1處檢測到一個較強的峰(圖4)。該峰可以歸屬於GaOOH的Ga-OH振動峰。作者通過研究水對不同Ga/Al比樣品的影響後發現:在低Ga/Al比情況下,水對還原後的樣品的影響遠小於具有高Ga/Al比的樣品。並且GaOOH峰面積與Ga/Al比的關係不同於GaHx和Ga/Al比的關係(圖4和圖3),這表明只有孤立的Ga+物種被氧化形成GaOOH。在Si/Al比為39的樣品中,在150 ℃下引入水同樣可以檢測到GaOOH,這與孤立的Ga+物種被氧化形成GaOOH的結論是一致的。


圖4: H2O作為探針分子區分還原Ga/H-ZSM-5中形成的兩種Ga物種(來源:J. Catal.)


綜上,課題組已經證明原位紅外光譜是研究Ga/H-ZSM-5中Ga物種形態的有效手段。通過吡啶紅外光譜確定了在低Ga/Al比下,一個Ga原子消耗一個BAS。還原後,存在兩種Ga物種,包括Ga+−H+和孤立的Ga+。H2和H2O作為探針分子能夠區分兩種不同的Ga物種(圖5)。


圖5: H2和H2O作為探針分子區分還原Ga/H-ZSM-5中形成的兩種Ga物種(來源:J. Catal.)


這一成果以「Ga Speciation in Ga/H-ZSM-5 by In-situ Transmission FTIR Spectroscopy」為題發表在Journal of Catalysis上(DOI: 10.1016/j.jcat.2020.11.004),第一作者是德拉瓦大學博士生袁勇。(論文作者為:Yong Yuan, Casper Brady, Leelavathi Annamalai, Raul F. Lobo, Bingjun Xu)。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美國能源部先進位造辦公室(DE-EE0007888-6.5. RAPID)以及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CBET-1803246)的資助。

相關焦點

  • 又一名學者回國任教:徐冰君已是北大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
    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官網資料顯示,此前在美國德拉瓦大學任教的徐冰君已出任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徐冰君,本碩均在復旦大學化學系就讀,哈佛大學化學系物理化學理學博士。
  • 湖南師範大學宋建新教授課題組最新科研進展
    近日,湖南師範大學宋建新教授課題組在該研究領域取得了新突破(宋建新研究員課題組簡介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湖南省教育廳重點項目、湖南省高校創新平臺項目、湖南省普通高校學科帶頭人培育項目、湖南省「芙蓉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人才項目以及湖南師範大學人才引進項目等經費的資助。
  • 武漢大學孔望清教授課題組最新科研進展
    三年多來,課題組已在J. Am. Chem. Soc.孔望清,武漢大學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06年至2011年在浙江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中國科學院院士麻生明教授。2011年至2014年加入瑞士蘇黎世大學(UZH),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合作導師Cristina Nevado。2014年至2017年在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大學(EPFL),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合作導師是Jieping Zhu。
  • 北京大學深圳研究院潘鋒教授課題組在鋰離子電池方面的研究進展
    在過去的大量的研究中,科研人員利用了電子或X射線等光譜儀器對SEI膜進行細緻的研究,這些技術的問題是在研究過程中對脆弱的SEI膜產生了一定的結構破壞。此外,這些光譜技術絕大多數只能進行非原位測試,這增加了深入了解SEI膜生成機理的難度。
  • 南開大學黃有教授課題組最新科研進展
    黃有教授課題組簡介黃有教授課題組現有研究人員10人,包括教授1名,博士研究生6名,碩士研究生3名。2011年起,在南開大學化學院擔任教授、博士生導師。黃有教授先後獲得南開大學敬業獎教金教學二等獎,南開大學校級「教工先鋒崗」先進個人,南開大學第五屆「良師益友」提名獎等榮譽稱號。
  • Science Advances副主編回國,全職加盟北京大學
    近日,Science Advances副主編、美國德拉瓦大學化學與生物分子工程系副教授徐冰君全職歸國,加盟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 2019北京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邢國剛教授課題組博士後招聘公告
    邢國剛教授,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神經生物學系副主任,教育部和衛健委神經科學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主持和承擔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課題、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國家衛健委行業專項基金等多項與省部級課題。
  • 北京大學潘鋒教授課題組在鋰電池、鈉離子電池等 研究領域取得系列...
    早日入駐化學加,更多優質客戶到你家 導讀 近期,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學院潘鋒教授課題組在鋰電池、鈉離子電池等電池材料研究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 北京大學發布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納米能源材料特刊
    該特刊為慶祝北京大學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MSE)成立十周年特邀約稿,共收錄8篇綜述、11篇進展報告和1篇研究新聞熱點,綜合概括了北京大學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以及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物理學院、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等院系教師在納米與能源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這些領域包括催化、高效能源轉化和儲存系統、低維材料與複合結構,以及多孔材料在能源和環境領域的應用。
  •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申佔龍教授課題組與合作者在Cell發表研究成果...
    2020年4月16日,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胃腸外科申佔龍教授課題組與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BIOPIC)、生命科學學院、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ICG)張澤民教授課題組及美國安進(Amgen)公司Jackson G.
  • 心理學系方方教授課題組在視覺系統神經可塑性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1月20日,《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 24(2), 222-227)刊發了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方方教授課題組的論文「Function and structure of human left fusiform cortex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perceptual learning of faces」,報導了他們利用功能性和結構性磁共振腦成像以及心理物理學
  •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吳虹課題組在Nature發文……【北大發布(4.27...
    「北京大學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在非富勒烯受體有機太陽能電池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通過側鏈和端基同時氟化策略設計併合成了具有三維堆積和激子/電荷傳輸的稠環電子受體光伏材料,相關工作發表在《先進材料》上。」「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電子學系、區域光纖通信網與新型光通信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李廉林研究員課題組與東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崔鐵軍教授課題組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研製了2.4GHz這一無線保真頻段的電磁感知系統原型,實現了兆赫茲幀率的高質量微波成像和高精度肢體語言識別,為開發高效率、低能耗、低成本的感知系統開闢了新思路
  • 楊競課題組:神經元軸突退行性病變的最新研究方法及領域前沿進展
    北京大學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楊競研究員在近期出版的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 和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al Neuroscience分別撰寫著作章節,論述神經元軸突退行性病變的最新研究方法及領域前沿進展
  • 北京大學工學院侯仰龍教授課題組在分子影像診療探針領域取得重要...
    北京大學工學院侯仰龍教授課題組長期致力於低維磁性納米材料的設計合成,研究反應條件、表面結構、界面能等因素對材料成核與生長的影響規律,探索其界面結構、電子結構及微磁學結構與材料表觀性能之間的構效關係,進而在維度、尺寸、形貌、結晶性和異質界面等多個方面實現協同調控。
  • 北京大學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科研成果彙編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他們2020年取得的科研成果。  02周曉林課題組在Cerebral Cortex、NeuroImage發表文章 在內疚情緒認知神經科學研究上取得新進展  2020開年之初,北京大學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PI、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周曉林教授課題組就人際內疚情緒產生的認知神經基礎發表了兩篇論文。
  • 合作耶魯、北大等名校教授,天津女副教授最新科研成果,登上自然子刊!
    近日,天津大學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微納測試課題組劉晶副教授以&34;為第一單位,與合作者美國耶魯大學Fengnian Xia教授、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Di Xiao教授、西班牙巴塞隆納科學與技術學院F.Javier García de Abajo教授和北京大學孫棟教授,在國際刊物《自然-材料》
  • 席振峰/張文雄課題組在白磷直接合成有機膦方面取得重要新進展
    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席振峰/張文雄課題組在最新一期《美國化學會志》(Shanshan Du,Jimin Yang,Jingyuan Hu,Zhengqi Chai,Gen Luo,Yi Luo,*Wen-Xiong Zhang,* and Zhenfeng Xi,J.
  • 東南大學趙遠錦教授課題組心臟晶片研究獲重要進展
    日前,東南大學生物科學與醫學工程學院趙遠錦教授課題組在心臟晶片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課題組成員基於微流控技術開發了系列仿生螺旋纖維,並將其作為微彈簧用於心肌細胞收縮力學的傳感。
  • 清華材料學院朱宏偉教授課題組合作在孿晶結構催化水分解取得新進展
    清華材料學院朱宏偉教授課題組合作在孿晶結構催化水分解取得新進展清華新聞網10月10日電 10月4日,清華大學材料學院朱宏偉教授課題組合作在《先進能源材料》(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上發表了題為《孿晶結構BiVO4光陽極促進載流子的分離和傳輸提高產氧性能
  • 北京大學黃春輝課題組取得錫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新進展
    錫基鈣鈦礦與鉛基的相比具有更加合適的帶隙、更為優異的載流子傳輸能力以及環境友好的特性,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廣泛關注。然而,Sn2+易被氧化成Sn4+,使得其電池的效率和穩定性遠落後於鉛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