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潘鋒教授課題組在鋰電池、鈉離子電池等 研究領域取得系列...

2020-11-30 騰訊網

早日入駐化學加,更多優質客戶到你家

導讀

近期,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學院潘鋒教授課題組在鋰電池、鈉離子電池等電池材料研究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1、與華科合作在Cell子刊發表新一代鋰電池從基礎到產業化綜述與展望文章

隨著5G、可穿戴電子、電動車和大規模儲能的發展,對鋰電池的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發展新一代鋰電池。鋰電池(屬於鹼金屬電池,AMB)因其比容量高,氧化還原電位低而成為了最有前景的下一代高比能電池體系。然而,枝晶生長和嚴重的安全隱患限制了鋰電池的產業化。經過多年的發展,在鹼金屬負極的產業化的過程中,其在安全性和循環壽命方面仍然存在巨大的挑戰。

鹼金屬負極三部曲:從實驗室到產業化

近期,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學院潘鋒教授課題組與華中科技大學黃雲輝團隊合作在國際頂級能源雜誌Joule(Cell 子刊)期刊上發表題為「鹼金屬負極:從實驗室到產業」的綜述和展望論文(Alkali-Metal Anodes: From Lab to Market ,Joule (2019) 3, 2334)。文章將鹼金屬負極的產業化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鹼金屬負極的基礎研究;第二階段是鹼金屬負極在特定電池體系中的應用,如鹼金屬-硫電池、鹼金屬-氧氣電池和固態電解質;第三階段是如何實現產業化,討論了面向產業化安全、成本和實際能量密度方面的要求。文章在概括鹼金屬研究進展的基礎上,試圖探索鹼金屬負極在特定電池體系中的應用,並重點討論了在該領域的基礎研究與應用開發及產業化之間的內在聯繫,以期為鹼金屬負極的未來發展提供參考。

固態電池界面工程的典型策略和理論解釋

在下一代電池體系中的應用中,鹼金屬負極被認為是下一代電池理想的電極材料,因為他們有一個完美匹配高比容量的硫和氧氣正極。此外,全固態電池良好的安全性能也為鹼金屬負極的應用帶來了新的機遇,它包括鋰、鈉和鉀金屬負極及硫為正極的固態電池。。

鹼金屬硫電池中的負極保護典型策略

產業化應用中涉及的主要問題包括電池性能的真實評估、電池安全性的考慮、電池成本的控制以及電池的可加工性。雖然目前鹼金屬負極的產業化進程還處於初級階段,其存在的安全性差,庫倫效率低等問題還有待解決。文章相信在學術界和產業界的共同努力下新一代電池最終會實現產業化。

圖 新一代不同電池配置的特點

向經緯博士和楊盧奕博士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黃雲輝、袁利霞和潘鋒教授為共同通信作者。該工作得到了國家材料基因工程重點研發計劃、廣東省重點實驗室、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等項目的大力支持。

文章連結: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254243511930371X

2、發現具有H+/Zn2+協同嵌入機制的高性能安全的水系二次電池

中國可再生能源非常豐富,包括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等,這些新能源產生的電能需要儲存起來,大規模儲能電池未來在中國具有非常廣闊的發展空間,此外大規模使用電動車需要低成本和高安全的新型電池體系。水系Zn/MnO2可充放電的二次電池具有成本低廉、環境友好、且能量密度較高的諸多優勢,是未來大規模儲能電池和電動車動力電池重要候選體系。

傳統的鹼性Zn-MnO2電池存在容量衰減快、庫倫效率低和析氫副反應嚴重的一系列問題,因此發展具有優異可充放性能的中微酸性體系Zn-MnO2電池是當前科研界和產業界共同關心的問題。為了儘可能的增加MnO2正極材料的容量,提高循環穩定性,人們針對MnO2正極做了非常多的研究工作,包括調控晶體結構、生長方式、調控電解液等。其中還有的關鍵科學問題是放電過程中Mn2+溶出、H+/Zn2+嵌入/脫出引起的相轉變、層狀結構坍塌、電化學惰性副產物生成等均會造成MnO2正極材料容量的快速衰減,這極大的制約了Zn/MnO2電池的產業化進程。在諸多的容量衰減原因之中,H+/Zn2+嵌入/脫出引起的相轉變過程被認為是MnO2材料衰減的最本質原因。如能通過晶體結構及形貌的調控設計,得到一種在H+/Zn2+嵌入/脫出中能保持極好結構穩定性的錳氧化物材料,Zn/MnO2電池的循環穩定性就能得到極大提高。

圖1 H+/Zn2+在錳氧化物納米片充放電過程中協同的高容量的充放電

新材料學院潘鋒教授團隊近期調控設計並得到了一種具有特殊納米片層結構的錳氧化物,並首次提出了錳氧化物H+/Zn2+協同嵌入的機制,相關成果以「Unravelling H+/Zn2+ Synergistic Intercalation in a Novel Phase of Manganese Oxide for High-Performance Aqueous Rechargeable Battery」為題發表在國際著名科技期刊Small(doi.org/10.1002/smll.201904545.,IF 10.857)上。該研究採用簡單的水熱反應,製備得到了單斜晶系(P21/c(14))的錳氧化物納米片(MnO2H0.16(H2O)0.27,MON),其中納米片層厚度僅~2.5nm,該特殊結構極大的降低了離子擴散距離,促進了H+/Zn2+脫出/嵌入(充放電)的反應動力學。其次,該研究採用多種實驗表徵方法,結合第一性原理計算,首次提出並驗證了H+/Zn2+在MON充放電過程中協同的嵌入/脫出的觀點。最後,該研究也發現了H+的嵌入/脫出是MON正極材料高倍率性能的本質原因。

能夠發現並得到這種新型錳氧化物並非偶然。此前新材料學院潘鋒教授團隊針對MnO2製備過程晶體生長機制和相結構的演化、充放電機制和相應衰減機理進行了詳細研究,相關成果以「Tuning phase evolution of β-MnO2 during microwave hydrothermal synthesis for high-performance aqueous Zn ion battery」為題發表在國際著名科技期刊Nano Energy(doi.org/10.1016/j.nanoen.2019.103942,IF 15.548)上。

圖2 製備過程晶體生長機制和相結構的演化

研究發現了只有熱力學穩定的MnO2相同時具備高容量和高循環穩定性,這點對於其他的過渡族金屬氧化物正極也有一定的普適性,如Co3O4、NiOOH等。同時,該研究發現H+的嵌入/脫出是β-MnO2正極材料充放電的本質,且首次闡述清楚了MnO2正極材料容量衰減的機制。該研究對MnO2正極材料的產業化製備具有積極的意義。

以上兩項工作都是在潘鋒教授指導下,由團隊成員趙慶賀(特聘研究員)、陳鑫(18級碩士生)和劉明薔(17級碩士生)共同完成。該工作得到了國家材料基因工程重點研發計劃、廣東省重點實驗室、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等項目的大力支持。

文章連結: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smll.201904545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211285519306494

3、新材料學院與中科院化學所共同設計併合成具有「無機類苯環」功能結構基元的高性能鈉電池材料

鋰離子電池已經成功並廣泛應用與手機、電腦和電動車上。大規模的電動車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應用需要資源豐富和成本低的原料,鈉比鋰的儲量在地球更豐富因而成本更低,因此發展高容量高穩定鈉離子電池是當前能源科技研發的前沿。鈉離子層狀氧化物正極材料以其優越的離子電導率、高比容量和更廉價的原料成本正在成為鋰離子正極材料的有力替代者。然而,由於鈉離子的半徑大其層狀插層材料在電化學循環過程中,容易受到因過渡金屬層相對滑動引起的不可逆相變,導致該類正極材料始終存在循環穩定性欠佳的問題。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學院潘鋒課題組與中科院化學所郭玉國課題組合作,運用材料基因組學的共同設計併合成了基於過渡金屬d-軌道構成「無機類苯環」功能結構基元的具有超高穩定性的新型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NaNi2/3Sb1/3O2,該成果以「An Ordered Ni6-Ring Superstructure Enables a Highly Stable Sodium Oxide Cathode」為題於近日發表在新材料領域知名期刊Advanced Materials (doi.org/10.1002/adma.201903483,IF=25.809)上。

新材料學院潘鋒團隊在新材料的設計階段時發現,這種具有高穩定性的鈉電池材料的結構是由一種六邊形的結構基元構成的。這種六邊形的結構基元是以一個SbO6八面體為中心,周邊排布六個NiO6八面體,且六個Ni離子排布成以Sb離子為中心的六邊形結構。通過結構化學和量子化學計算發現Ni-O-Ni 結構形成的90度超交換作用在晶體結構中連接起來,形成一個由過渡金屬d-軌道構成「無機類苯環芳香性」結構,由此給這種Na 電池材料提供了額外的穩定性。此外,該電池在充放電過程中的相變結構也被計算準確找到,為此類材料的相變和穩定性提供了理論基礎。

能夠發現並設計該種材料並非偶然,此前潘鋒教授團隊在研究錳酸鎳鋰(LiNi0.5Mn0.5O2)材料中率先提出鋰電池層狀材料存在「無機類苯環芳香性」結構基元(J. Mater. Chem. A, 2018, 6, 9893-9898)。該研究從剖析結構基元的方式發現了電子交換作用和電子離域/局域化在過渡金屬排序現象起到的關鍵作用,基於過渡金屬自旋電子交換作用和電子局域/離域模型,發現了六個錳離子形成的六元環通過Mn4+直接交換形成的離域基團具有「無機類苯環」芳香性。這些研究為進一步設計和開發高性能的儲能與動力電池材料提供結構化學的基礎。

該兩項研究成果由潘鋒老師指導,由博士生翁謀毅和胡宗祥分別完成。該系列工作得到了國家材料基因工程重點研發計劃、廣東省重點實驗室、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等項目的大力支持。

文章連結:https://onlinelibrary_wiley.gg363.site/doi/abs/10.1002/adma.201903483

4、在《化學研究述評》發表鋰電池層狀材料研究進展總結和展望封面文章

作為一種理想的清潔能源,鋰離子電池(LIB)長期以來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儘管LIB已在可攜式電子設備、電動汽車等領域有著廣泛應用,但其更大規模的應用仍受到能量密度、製造成本和循環壽命等瓶頸問題的限制。LiTMO_2 (TM=Ni,Mn,Co,or 〖Ni〗_x Mn_y Co_z,x+y+z=1)材料則是頗具前景的、能優化上述問題的正極材料,開發富鎳層狀過渡金屬氧化物也逐漸成為對該類材料研究的焦點。然而,當Ni含量增高時,材料中的Ni/Li反位所導致的結構紊亂成為了一個關鍵的研究問題,因為它會對鋰離子擴散、循環穩定性、首圈效率和整體電極性能產生不利影響;另一方面,適量的Ni/Li反位又能對材料電化學循環中的結構穩定性和熱穩定性頗有裨益。通過調控Ni/Li反位現象從而高效地提升LiTMO_2材料的性能,這一領域已引發了大量的研究和關注。

新材料學院潘鋒教授團隊近幾年在此領域進行了大量的機理探索,在國際著名科技期刊(J. Am. Chem. Soc. 2015, 137, 8364-8367; J. Am. Chem. Soc. 2016, 138, 13326-13334; J. Phys. Chem. Lett. 2017, 8, 5537-5542; Nano energy 2018, 49, 77-85; J. Am. Chem. Soc. 2018, 140, 12484-12492; J. Mater. Chem. A 2019, 7, 513-519等)發表了十多篇文章,近期受邀為化學領域著名綜述期刊《化學研究述評》(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撰寫鋰電池層狀材料中Ni/Li反位的起源和控制及其對電化學和電池性能的影響等機理研究進展總結和展望綜述論文(Acc. Chem. Res. 2019, 10.1021/acs.accounts.9b00033),併入選封面文章。

該綜述對層狀過渡金屬氧化物LiTMO_2(TM=Ni,Mn,Co,or 〖Ni〗_x Mn_y Co_z,x+y+z=1)中的Ni/Li反位現象,從電化學影響、出現的原因和控制的方法三個角度做出了綜述,並對其原子尺寸、磁相互作用和動力學遷移三項主要影響因素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總結,對高性能層狀過渡金屬氧化物電極材料的進一步研究具有啟發意義。

該評述第一作者是鄭家新副教授,團隊肖蔭果副教授、劉同超博士生和國外的合作者參與了該工作,通訊作者是潘鋒教授。該系列工作得到了國家材料基因工程重點研發計劃、廣東省重點實驗室、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等項目的大力支持。

連結: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accounts.9b00033

來源 | 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 編輯 | 化學加

入駐化學加智庫,參與更多產學研合作

相關焦點

  • 北京大學深圳研究院潘鋒教授課題組在鋰離子電池方面的研究進展
    圖1 在原子尺度原位和聯動探測鋰電池負極界面構建SEI膜機理       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學院潘鋒教授課題組與國際知名實驗室緊密合作,將電化學方法與稱量原子/分子重量石英微天平(EQCM)、觀察原子尺度形貌的原子力顯微鏡
  • 鈉離子電池:鋰電池盛世下的「後起之秀」
    2017年7月初,一篇《鈉電池企業Aquion Energy破產 都是鋰電池惹的禍?》的文章,將鈉離子電池推到了人們視野中。不難發現,近半年來鈉離子電池的研究發展進入密集化時期,雖然還沒有進入商業化,但是鈉離子電池無疑成為鋰電池盛世下的「後起之秀」。
  • 新材料學院潘鋒課題組對低成本電池正極材料MnO2的研究與發展進行...
    近年來,MnO2由於成本低廉、高理論容量等優點被作為多種離子電池正極宿主材料而廣泛研究,包括應用在Li+、Na+、K+、Zn2+、Mg2+等正極材料,但MnO2材料低的電子/離子電導率、低的可逆放電容量、緩慢的擴散動力學和較差的循環穩定性,限制了其產業化應用潛力。
  • 北京大學在鋰電池錳基尖晶石正極材料方面取得進展
    近日,北京大學新材料學院潘鋒教授團隊在鋰電池錳基尖晶石正極材料方面研究工作中取得重要進展。正極材料通常被認為是決定鋰離子電池性能的決定性因素。圖1 協同Jahn-Teller效應的抑制機制近日,在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潘鋒教授和鄭家新副教授共同指導下
  • 楊金虎教授鈉離子電池負極材料可逆晶態相變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楊金虎教授鈉離子電池負極材料可逆晶態相變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來源: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16-12-13  瀏覽:
  • 南京師大周小四教授課題組在鉀離子電池領域取得系列重要研究進展
    隨著鋰離子電池在電動汽車領域被廣泛地應用,人們對鋰資源的需求量大大增加。然而,鋰元素在地殼中的儲量僅為0.0017 wt%,無法滿足大規模儲能及電動汽車等領域日益發展的需求。因此,從能源的可持續發展和利用的角度來看,尋求低成本、高安全和長循環壽命的新型二次電池體系至關重要。
  • 北京大學新材料學院:發現自旋電子超交換相互作用如何調控鋰電池...
    【成果簡介】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學院潘鋒教授團隊通過第一性原理計算,發現三元層狀正極材料中過渡金屬離子之間「自旋電子超交換」作用。本工作由新材料學院潘鋒教授、鄭家新副研究員指導碩士生滕高烽、辛潮博士後、博士生卓增慶共同完成,研究成果以「Role of Superexchange Interaction on Tuning of Ni/Li Disordering in Layered Li(NixMnyCoz)O2」為題發表J. Phys. Chem. Lett.上。
  • 北京大學潘鋒團隊發現新型光催化材料,常溫常壓下可同時催化形成兩種固氮產物
    02、研究進展近日,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學院潘鋒教授領導的清潔能源中心研究團隊成功合成了一種W18O49納米線光催化劑,它可以在常溫常壓下通過還原和氧化兩種反應途徑,同時產生NH4+和NO3-實現氮的固定。
  • 北京大學侯仰龍教授近年來在新能源領域重要工作概覽
    主要從事多功能磁性材料、新能源材料的控制合成及其在納米生物醫學與能源領域的應用探索研究。發展了單分散磁性納米材料的通用製備方法,探索了磁性納米顆粒在腫瘤等重大疾病的診斷與治療的應用;設計製備了若干納米結構雜化材料用於高性能的鋰電池電極等。迄今發表學術論文180餘篇,引用16600餘次,谷歌H因子68。申請專利14項,已授權12項。
  • 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挺「錳」 有望取代鋰電池
    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挺「錳」 有望取代鋰電池科技日報南京12月6日電 (通訊員 崔玉萌 記者張曄)鋰離子電池應用越來越貼近百姓生活,但地球上鋰資源十分有限,且開採成本高。開發一種替代電池成為各國科學家努力的重要方向。
  • 物電院魯兵安教授課題組在儲能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原標題:物電院魯兵安教授課題組在儲能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日前,我校物理與微電子科學學院魯兵安教授課題組在儲能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課題組楊鈺樺博士為第一作者、魯兵安教授為通訊作者,在ACS Nano(影響因子12.88)發表了題目為《Bacteria Absorption-Based Mn2P2O7-Carbon @ Reduced Graphene Oxides for High Performance Lithium-Ion Battery Anodes》的論文。
  • 莫一非&陳海龍AEM綜述:鈉離子電池電極材料的計算研究
    在目前的各種儲能技術中,鋰離子電池佔據了大部分的可攜式電子市場,並成為了電動汽車等儲能系統的首要選擇。但是, 有限的鋰資源會推高鋰電池材料的價格,從而阻礙鋰電池的大規模應用。因此,開發廉價可替代鋰電池的相關儲能技術十分重要。鈉離子電池因為具有鈉資源豐富,成本低廉等優點,從而在能源存儲領域受到了廣泛關注。
  • 北京大學潘鋒團隊:調控質子傳輸能提升高水系鋅離子電池能量密度
    水系鋅離子電池是未來高安全的儲能和車用動力電池。微酸性水系以MnO2為正極的鋅二次電池(Zn-MnO2)有著良好的安全性、較高的元素豐度和不錯的環境相容性,使其成為大規模儲能領域下一代電池的候選之一,但由於其電池內部反應的複雜性,其儲能機制在當今科學界一直存在爭論。
  • 我校張立學教授課題組在電化學儲能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新聞網訊  近日,化學化工學院張立學教授課題組與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楊東江教授課題組等密切合作,在鹼金屬離子電池碳基電極材料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Effect of Intrinsic Defects of Carbon Materials on the Sodium Storage
  • 鮑哲南:更高能量的鈉離子電池,成本比鋰電池至少低20%
    該材料擁有極高的電池容量且循環壽命大幅增加,有望取代因礦產資源儲量有限而價格高昂的鋰離子電池。圖 | 著名華裔材料科學家史丹福大學教授鮑哲南(左)、崔屹(中)以及本次論文的第一作者、史丹福大學博士後 Min ah Lee (右)這種新型的材料使用了全新的思路,大大提升了鈉離子電池的性能——其循環電池容量達到了 484mAh/g,陰極能量密度更是高達 726Wh/kg。
  • 北理工吳鋒院士團隊在鈉離子電池材料結構設計和性能優化取得進展
    近日,北京理工大學材料學院吳鋒院士團隊在鈉離子電池材料的結構設計和性能優化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該工作由吳鋒院士團隊的吳川教授課題組完成,北京理工大學材料學院博士後李雨為第一作者,北京理工大學吳鋒院士、吳川教授和武漢理工大學麥立強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 廈大在鈉離子電池層狀金屬氧化物正極材料空氣穩定性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廈門大學楊勇教授課題組在鈉離子層狀氧化物正極材料的空氣穩定性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The stability of P2-layered sodium transition metal oxides in ambient atmospheres」為題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 北京大學在複合膜調控水系鋅離子電池實現超長循環取得突破
    水系鋅離子電池具有高安全性、低成本等優勢,因而成為下一代具有產業化前景的儲能技術之一。但水系鋅離子電池商業化應用面臨鋅負極上鋅枝晶生長、電解液析氫、鹼式硫酸鋅副產物生成等問題。通常有機塗層可以有效阻止陰離子、自由水與鋅負極接觸,隔離陰離子可以有效緩解鋅離子沉積過程中陰離子聚集引起的空間電場不均問題,達到鋅離子均勻沉積的目的,同時還可以隔離陰離子、自由水與鋅負極接觸還可以有效抑制電池主要的副反應,但目前採用的有機塗層缺乏鋅離子傳輸通道,導致電池極化增大,而水系鋅離子電池電化學窗口較窄,極化增大對水系鋅電池的發展非常不利。
  • 清華大學張強團隊:在鋰電池電解液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理解電解液溶劑化結構及其構效關係,開發設計更加穩定、高效的電解液體系,是抑制電解液–負極界面反應、穩定金屬鋰負極,實現鋰金屬電池實用化的必然要求。最近,清華大學化工系張強團隊基於鋰鍵化學理論,深入理解了電解液組分間相互作用關係及其對電解液性質的影響,實現了高效電解液體系的理性設計,並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研究進展。
  • 「電池國家隊」研發出新型鈉離子電池,價格比肩鉛酸電池
    上世紀 70 年代,鈉離子電池和鋰離子電池都是電池領域科學家研究的重點方向。讓兩者真正分野的索尼在 90 年代成功將鋰電池商用化,在消費電子領域大面積鋪開了鋰離子電池。商用化的順利進行反向抑制了鈉離子電池技術路線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