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師大周小四教授課題組在鉀離子電池領域取得系列重要研究進展

2021-01-11 網易

  隨著鋰離子電池在電動汽車領域被廣泛地應用,人們對鋰資源的需求量大大增加。然而,鋰元素在地殼中的儲量僅為0.0017 wt%,無法滿足大規模儲能及電動汽車等領域日益發展的需求。因此,從能源的可持續發展和利用的角度來看,尋求低成本、高安全和長循環壽命的新型二次電池體系至關重要。鈉離子電池由於鈉元素在地殼中的豐富儲量(2.3 wt%),一直被視為將來能夠替代鋰離子電池用於大規模儲能的新型二次電池技術之一。近幾年來,與鋰、鈉同族的鉀離子電池也開始逐漸進入人們的視線。其優點主要有:1)鉀元素(1.5 wt%)在地殼中與鈉元素一樣蘊藏豐富,遠高於鋰元素;2)鉀在常用的碳酸酯類電解液中的標準氫電極電位最低(K+/K: −2.88 V,Na+/Na: −2.56 V,Li+/Li: −2.79 V),儘管K的原子量較Na更大,鉀離子電池也可能獲得更高的能量密度;3)在電解液中K+的溶劑化程度最低,對應的溶劑化離子半徑也最小,在電解液中的遷移速率更快。因此,鉀離子電池是非常值得關注的一種新型儲能電池體系。然而,在電極材料中的K+半徑(1.38Å)比Li+(0.76Å)和Na+(1.02Å)更大,許多適合嵌鋰/鈉的材料變得難以嵌鉀或因脫嵌過程體積變化過大而變得不穩定。因而對鉀離子電池電極材料的篩選變得更為苛刻,卻又至關重要。近幾年,我校化科院周小四教授課題組在鉀離子電池領域進行深入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進展。

  

  成果(1):梳理了目前常見的鉀離子電池層狀正極材料,重點分析和探討了層狀正極材料的儲鉀機制和性能優化,並展望了未來層狀正極材料的發展趨勢和應用前景。相關成果以「Recent progress and prospects of layered cathode materials for potassium-ion batteries」為題發表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Materials(DOI: 10.1002/eem2.12166)。Energy & Environmental Materials是Wiley公司在材料和化學領域的新期刊,即時影響因子達到13.5。

  

  層狀材料在鹼金屬離子二次電池中具有深遠的研究背景,從最初不含Li+的TiS2正極,到含Li+的LiCoO2,Li-Ni-Co-Mn-O三元材料,再到高容量的富鋰相;負極一側則有石墨,過渡金屬硫化物等。其中,層狀過渡金屬氧化物在鋰、鈉離子電池中具有優異電化學性能,這也使得研究者嘗試了以鉀取代的層狀KxMO2作為正極材料。文章中對這類材料的結構,儲鉀性能與機制,以及改性方式等進行詳細總結。然而,它們在鉀離子電池中普遍存在比容量和平均電壓偏低的問題。造成該現象的主要原因是離子半徑較大的K+相互之間具有較大的靜電排斥力,也使得K+變得難以再嵌入層間。這種靜電排斥力也使得KxMO2中的x值小於1,將會影響其在全電池中的應用。針對這些問題,文章中提出層狀材料的改性和結構設計可以從兩方面進行:1)在層間引入以H2O分子為代表的支柱成分,通過擴展層間距提供更多的儲鉀空間,同時層間的支柱成分也會對相鄰的K+起到屏蔽作用;2)在MOx多面體之間增加XOy陰離子基團,使得相鄰K+之間的距離增加,而陰離子基團的誘導效應也使Mn+/M(n−1)+的氧化還原電位更高。此外,其它類型的層狀正極材料(包括層狀的硫化物、聚陰離子化合物和有機物)各自的優缺點以及改性方式等在文章中也得到一一介紹。我校化科院博士後廖家英是該論文的第一作者(2020年8月正式進站),南京師範大學為唯一通訊單位,周小四教授為通訊作者。

  成果(2):提出一種通用的策略,將超小CoMx納米晶體(M = S, O, Se和Te)嵌入分級多孔碳納米纖維以實現高性能鉀的存儲。相關成果以「A general strategy for embedding ultrasmall CoMxnanocrystals (M = S, O, Se, and Te) in hierarchical porous carbon nanofibers for high-performance potassium storage」為題發表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上(DOI: 10.1039/dota11273a)。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是RSC系列能源材料領域的經典期刊,影響因子:11.301。

  

  強耦合過渡金屬基化合物/碳納米結構由於其優異的結構穩定性以及兩者的有效結合所產生的顯著協同效應,是目前最具潛力的大規模儲能負極材料之一。這項工作中開發了一種通用的策略來製備一種新的分級多孔結構,該結構由均勻包埋在碳納米纖維中的超細鈷基納米顆粒組成。該合成方法的優點是利用了碳納米纖維襯底中空間受限的反應,既能有效抑制鈷基納米粒子的聚集,又能使導電碳納米纖維與鈷基納米粒子之間緊密融合。通過碳化和硫化處理,將一種Co2+-2-甲基咪唑−聚丙烯腈(ZIF-67−PAN)無機/有機前驅體成功轉化為均勻分散在多級多孔納米炭纖維中的鈷基納米粒子。這種製備方法可以普適,將各種鈷基化合物,包括超小的Co3O4、CoSe、CoTe納米顆粒包埋到碳納米纖維支架中,生成分級多孔複合納米纖維。所製備的分級多孔複合材料在鉀離子電池中表現出優異的性能。例如,CoS2超細納米粒子包埋在分級多孔碳納米纖維中(CoS2@HCFs)在0.1 A g−1電流密度下可逆容量為428 mAh g−1,在5 A g−1的電流下可逆容量達到148 mAh g−1,在0.1 g−1的電流,循環1000圈後,容量為268 mAh g−1。化科院在讀碩士研究生賴晨玲是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南京師範大學為唯一通訊單位,周小四教授和包建春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成果(3):耦聯Co3[Co(CN)6]2納米立方體與還原氧化石墨烯用於高倍率、長循環的鉀存儲。相關結果以「Coupling Co3[Co(CN)6]2 nanocubes with reduced graphene oxide for high-rate and long-cycle-life potassium storage」為題發表在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DOI: 10.1016/j.jechem.2020.10.039)。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是我國能源化學領域的首本期刊,影響因子:7.216。

  

  作為普魯士藍類似物之一,Co3[Co(CN)6]2由於其良好的儲鉀能力已被開發為非常有前景的鉀離子電池負極材料。不幸的是,Co3[Co(CN)6]2具有較低的電子電導率,在鉀化和去鉀化過程中,其結構很容易崩塌,從而導致差的倍率性能和循環穩定性。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文章中首先通過一種改進的共沉澱法製備了Co3[Co(CN)6]2納米立方體。隨後,通過簡單的超聲和之後的冷凍乾燥讓氧化石墨烯(GO)對Co3[Co(CN)6]2納米立方體進行均勻包裹。最後,將得到的棕色粉末在H2/Ar氣氛下於300 ℃下退火2h,還原GO,所得到的還原GO(rGO)和Co3[Co(CN)6]2之間形成化學鍵以得到穩定的Co3[Co(CN)6]2/rGO複合材料。該材料通過C?O?Co鍵成功地將均勻的Co3[Co(CN)6]2納米立方體與rGO結合在一起。這些化學鍵將Co3[Co(CN)6]2與rGO之間的距離縮短到埃米級,從而顯著提高了Co3[Co(CN)6]2的電子電導率。此外,rGO完全包裹了Co3[Co(CN)6]2納米立方體,使得Co3[Co(CN)6]2的結構具有很高的穩定性,因此可以承受鉀離子的重複嵌入/脫出而沒有明顯的形態和結構變化。

  受益於上述結構優勢,Co3[Co(CN)6]2/rGO納米複合材料在0.1 A g−1的電流密度下具有400.8 mAh g−1的高可逆容量,在5 A g−1時顯示出115.5 mAh g−1的高倍率容量,在0.1 A g−1時經過1000次循環後仍能保持231.9 mAh g−1的容量。此外,還研究了不同量的rGO和不同大小的Co3[Co(CN)6]2納米立方體對鉀存儲性能的影響。這項工作為顯著提高普魯士藍類似物的電化學性能提供了一條理想的途徑。我校化科院在讀碩士研究生徐一帆是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南京師範大學為唯一通訊單位,周小四教授為通訊作者。

  成果(4):荸薺衍生的斜坡主導的高效碳負極用於高安全性鉀離子存儲。相關成果以「Water Chestnut-Derived Slope-Dominated Carbon as a High-Performance Anode for High-Safety Potassium-Ion Batteries」為題發表在ACS Applied Energy Materials上(ACS Appl. Energy Mater. 2020, 3, 11410−11417)。ACS Applied Energy Materials是能源類新興期刊,最新影響因子:4.473。

  

  長期以來,鉀離子電池碳負極的循環性能和倍率性能較差,嚴重製約了其整體電化學性能的發展。這項工作通過900ºC中溫碳化策略製備出荸薺衍生的斜坡主導的碳負極(WC900)。為了調節生物質衍生碳的微觀結構,通常採用的策略是將前驅體在高於1000 ºC,或者高於1500 ºC的溫度下熱解。這種高溫策略通常會引起缺陷含量的減少,從而導致斜坡區域容量的顯著降低。若在不降低整體容量的基礎上獲得高倍率性能的鉀離子電池,則需將比容量限制在坡面區域內。基於此,提出了一種中溫策略(適度降低熱解溫度),並採用低成本高含氧的荸薺前驅體,展示了這種簡單製備方法的實用性。對其進行電化學性能測試發現,在100 mA g−1的電流密度下,WC900的初始可逆容量為253.2 mAh g−1,循環1000次後,其可逆容量仍可達到220.5 mAh g−1,在1000 mA g−1時倍率性能為134.8mAh g−1。與3,4,9,10-苝四羧酸(PTCDA)正極組裝成全電池時,其初始可逆容量在25mA g−1時達到124.3 mAh g−1,即使在50 mA g−1的電流密度下經過300次循環後其容量仍可保持84.7%。儲鉀性能的提高源於較大的氧缺陷濃度、較高比表面積和隨機取向的短石墨烯納米片。密度泛函理論計算表明,氧摻雜可以有效地改變碳的電荷密度分布,並促進荸薺衍生碳負極對K+的吸附,從而增加鉀離子的儲存。該工作為設計和合成低成本、高速率、高循環性能和高安全性的斜坡主導的碳負極提供了一種新途徑。化科院在讀碩士研究生徐振樺是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南京師範大學為唯一通訊單位,周小四教授為通訊作者。

  來源:南京師範大學

  「在看"一下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我校張立學教授課題組在電化學儲能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新聞網訊  近日,化學化工學院張立學教授課題組與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楊東江教授課題組等密切合作,在鹼金屬離子電池碳基電極材料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Effect of Intrinsic Defects of Carbon Materials on the Sodium Storage
  • 浙江師大胡勇團隊在超級電容器領域取得系列重要階段進展
    近日,浙師大省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省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胡勇教授團隊在超級電容器領域取得了重要階段進展,分別在國際權威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 物電院魯兵安教授課題組在儲能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原標題:物電院魯兵安教授課題組在儲能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日前,我校物理與微電子科學學院魯兵安教授課題組在儲能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課題組楊鈺樺博士為第一作者、魯兵安教授為通訊作者,在ACS Nano(影響因子12.88)發表了題目為《Bacteria Absorption-Based Mn2P2O7-Carbon @ Reduced Graphene Oxides for High Performance Lithium-Ion Battery Anodes》的論文。
  • 北京大學潘鋒教授課題組在鋰電池、鈉離子電池等 研究領域取得系列...
    早日入駐化學加,更多優質客戶到你家 導讀 近期,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學院潘鋒教授課題組在鋰電池、鈉離子電池等電池材料研究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 華東師大青年學者在超分子光化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華東師大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徐林教授課題組和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孫海濤研究員課題組跨學科合作研究在超分子光化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化學領域頂級期刊《美國化學會志》上發表。
  • 中國海洋大學柳偉團隊在鉀離子超級電容器研究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半島記者 劉金震 通訊員 崔永朋近日,中國海洋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柳偉教授在新型鉀離子超級電容器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中國海洋大學博士生崔永朋為第一作者,柳偉教授為通訊作者,中國海洋大學為唯一署名單位。隨著鋰離子電池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在動力汽車和大規模儲能方面的推廣應用,導致全球鋰資源日趨緊張,嚴重限制了鋰離子電池的廣泛應用。作為鋰離子電池潛在的替代品,鉀離子儲能器件研發受到廣泛關注。鉀離子因電化學性能與鋰離子相近,儲量豐富,來源廣泛,價格低廉,從而在儲能領域表現出良好的應用前景。
  • 河北科技大學王波團隊在鉀離子電池碳負極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河北科技大學材料學院王波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在鉀離子電池碳負極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在《納米能源》(Nano Energy,2020,104979,DOI:org/10.1016/j.nanoen.2020.104979)正式發表。
  • 南京大學王新平課題組自由基合成與性質研究取得系列進展化學加
    自由基在化學反應、催化、生物化學和功能材料等領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王新平課題組自2011年以來一直致力於自由基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質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今年上半年,課題組在雙自由基、主族金屬自由基以及基於自由基的磁性多穩態等方向再次取得系列研究進展。 研究成果以若干篇論文形式發表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 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與合作者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最近,北京大學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與合作者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工作發表在能源領域著名期刊《能源與環境科學》(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和化學領域著名期刊《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
  • 南科大郭旭崗團隊在太陽能電池領域取得系列研究進展
    近期,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簡稱「材料系」)教授郭旭崗課題組在有機和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先後在材料和化學領域高水平期刊連續發表6篇論文,包括《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2篇,《中國科學:化學》(SCIENCE CHINA Chemistry
  • 武漢大學方國家課題組在全無機鈣鈦礦光伏電池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期,武漢大學物理學院方國家教授課題組與吳奕初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學路新慧教授課題組合作,在全無機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SCs)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全無機鈣鈦礦CsPbX3 有優異的熱穩定性, 具有連續可調的寬帶隙(1.73〜2.3 eV),在半透明電池以及疊層太陽能電池等領域具有很好的應用潛力,吸引了廣泛的關注。但是,全無機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在相穩定性方面以及光電轉換效率方面仍面臨挑戰。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與之匹配的空穴傳輸材料。
  • 南師大研究人員在納米孔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打開APP 南師大研究人員在納米孔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微流控 發表於 2020-11-17 09:21:43 近日,南京師範大學化科院古志遠教授課題組在納米孔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 裴豔中教授課題組熱電材料研究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然而,要獲得與現有熱機相當的轉換效率,材料的平均熱電優值(zT)需達3.0左右,現有研究zT峰值可達2.0左右。因此,提高材料熱電性能是提升轉換效率並推進其大規模應用的關鍵。      裴豔中教授2012年加盟我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在高性能熱電材料研究與開發方面取得了系列進展。
  • 朱俊傑課題組在可編程聚合物庫及生物邏輯運算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朱俊傑課題組在可編程聚合物庫及生物邏輯運算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2020-03-21 13: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華東師大在超分子光化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在科學技術快速發展、人類社會複雜性以及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相互關係複雜性的日益增長的今天,學科在繼續分化的同時,正向著高度綜合化、整體化的方向發展,跨學科合作研究已成為當代科學進步的重要議題之一。隨著高等院校科學研究的日益規模化和前沿領域的不斷深化,科研活動不僅依賴於科學家的個人努力和學科成員之間的合作,跨學科研究合作已經成為科學研究的主要形式。
  • 湖南師範大學張友玉教授課題組在DNA納米傳感器用於溶酶體酸化與鉀離子流相關性研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點擊上方小程序查看更多醫藥化工企業近日,湖南師範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張友玉教授課題組在DNA納米傳感器用於溶酶體酸化與鉀離子流相關性研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張友玉教授課題組以兩個不同發射波長的上轉換納米顆粒為發射體,以金納米顆粒為淬滅劑,讓其與DNA triplex和quadruplex組裝,構建了兩種新型DNA納米傳感器,用於溶酶體腔內pH和K+的同時成像分析,以此探究溶酶體的酸化機制。結果表明:DNA triplex和quadruplex傳感器成功實現了對溶酶體內的pH和K+的同時成像。
  • 華東師範大學青年學者在超分子光化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華東師大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徐林教授課題組和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孫海濤研究員課題組跨學科合作研究在超分子光化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化學領域頂級期刊《美國化學會志》上發表。
  • 楊金虎教授鈉離子電池負極材料可逆晶態相變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楊金虎教授鈉離子電池負極材料可逆晶態相變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來源: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16-12-13  瀏覽:
  • 我校教師團隊在鋰離子電池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美國得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約翰•B•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教授、紐約州立大學賓漢姆頓分校M•斯坦利•威廷漢(M.stanley Whittlingham)教授和日本化學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 因在鋰離子電池研發領域作出的貢獻而獲獎。
  •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鈣鈦礦太陽電池是光伏領域近年來興起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由於其優良的自組裝特性、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能夠通過簡單的低溫溼法工藝實現大面積的太陽電池組件製備、原材料的豐富低廉和器件效率的飛速發展,使得其在未來的商業化應用中呈現出巨大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