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潘鋒團隊:調控質子傳輸能提升高水系鋅離子電池能量密度

2020-12-04 小材科研

水系鋅離子電池是未來高安全的儲能和車用動力電池。微酸性水系以MnO2為正極的鋅二次電池(Zn-MnO2)有著良好的安全性、較高的元素豐度和不錯的環境相容性,使其成為大規模儲能領域下一代電池的候選之一,但由於其電池內部反應的複雜性,其儲能機制在當今科學界一直存在爭論。

近日,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的潘鋒教授團隊通過合成一種Ni摻雜的α-MnO2,運用實驗和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相結合,發現調控結構可以提升質子(H+)傳輸(基於Grotthuss質子傳輸機理)速率,提高氫離子和鋅離子嵌入量,提升水系Zn-MnO2二次電池的能量密度。該成果近期以「Boosting the Energy Density of Aqueous Batteries via Facile Grotthuss Proton Transport」為題,在線發表在化學領域國際頂級期刊《德國應用化學》(Angewandte Chemie ,2020,doi.org/10.1002/ange.202011588)上。

圖1 Grotthuss傳輸原理以及TO畸變如何促進H+的傳輸

研究團隊發現MnO2在放電過程中存在四方/正交(tetragonal/orthorhombic, TO)畸變,這種畸變極大程度降低了放電時α-MnO2的[2×2]孔道內相鄰Mn-O鍵之間的距離,從而促進了質子在孔道內的Grotthuss傳輸。同時,Ni摻雜也會促進TO這一畸變,進一步提高了Ni摻雜的α-MnO2的擴散動力學。由於與質子的直接躍遷相比,基於Grotthuss機制進行擴散傳輸會極大降低質子遷移的擴散勢壘,因此這種擴散機制能顯著改善質子的傳輸動力學,並允許質子快速進入α-MnO2晶格中的氧化還原位點。該基於TO畸變的H+的Grotthuss擴散機制不僅在Zn-MnO2電池領域,在其他所有涉及H+傳輸的領域都有廣泛的借鑑意義。在可見的未來,隨著大規模儲能領域的進一步發展,這種基於Grotthuss擴散機制的水系Zn-MnO2二次電池會表現出極高的應用價值。

趙慶賀博士、碩士生宋奧野和工程師趙文光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通訊作者為李舜寧博士和潘鋒教授。該工作得到了國家材料基因工程重點研發計劃、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大力支持。

來源:北京大學

論文連結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011588

相關焦點

  • 北京大學在複合膜調控水系鋅離子電池實現超長循環取得突破
    水系鋅離子電池具有高安全性、低成本等優勢,因而成為下一代具有產業化前景的儲能技術之一。但水系鋅離子電池商業化應用面臨鋅負極上鋅枝晶生長、電解液析氫、鹼式硫酸鋅副產物生成等問題。通常有機塗層可以有效阻止陰離子、自由水與鋅負極接觸,隔離陰離子可以有效緩解鋅離子沉積過程中陰離子聚集引起的空間電場不均問題,達到鋅離子均勻沉積的目的,同時還可以隔離陰離子、自由水與鋅負極接觸還可以有效抑制電池主要的副反應,但目前採用的有機塗層缺乏鋅離子傳輸通道,導致電池極化增大,而水系鋅離子電池電化學窗口較窄,極化增大對水系鋅電池的發展非常不利。
  • 北京大學潘鋒教授課題組在鋰電池、鈉離子電池等 研究領域取得系列...
    文章將鹼金屬負極的產業化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鹼金屬負極的基礎研究;第二階段是鹼金屬負極在特定電池體系中的應用,如鹼金屬-硫電池、鹼金屬-氧氣電池和固態電解質;第三階段是如何實現產業化,討論了面向產業化安全、成本和實際能量密度方面的要求。
  • 北京大學深圳研究院潘鋒教授課題組在鋰離子電池方面的研究進展
    該工作是在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學院潘鋒教授、美國陸軍實驗室 許康教授、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Khalil Amine教授和陸俊研究員的共同指導下,由新材料學院2014級博士生劉同超和碩士生林凌漂(文章的共同一作)及團隊相關人員一起完成。
  • 湖北大學王浩團隊《AEM》鋅離子電池研究領域重要進展
    湖北大學物電學院(微電子學院)王浩教授團隊在鋅離子電池研究領域取得進展,研究成果「Valence Engineering via In-situ Carbon Reduction on Octahedron Sites Mn3O4 for Ultra-Long Cycle Life
  • 構築更好的鋅離子電池
    近幾十年來,鎳鎘、鎳氫、鉛酸、鋰離子電池等多種電池技術在電動汽車,可攜式電子設備及儲能系統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然而,現有的電化學儲能設備,在壽命、能量密度、環境影響和安全性等方面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例如,鎳鎘電池、鎳氫電池和鉛酸電池在過去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其能量密度低、壽命短、環境汙染大,限制了其進一步的應用。
  • 北京大學新材料學院:發現自旋電子超交換相互作用如何調控鋰電池...
    【成果簡介】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學院潘鋒教授團隊通過第一性原理計算,發現三元層狀正極材料中過渡金屬離子之間「自旋電子超交換」作用。正極材料是鋰離子電池的核心部分,直接決定了鋰電池的能量密度、充放電循環性能、安全性、成本等。目前參與意義的正極材料有磷酸鐵鋰(LiFePO4)和三元層狀材料(Li(NixMnyCoz)O2),其中三元層狀材料具有較高的能量密度,是目前鋰離子電池廣泛應用的正極材料(如特斯拉電動汽車所採用的正極材料),也是鋰離子電池領域研究了幾十年、研究最為廣泛的一類材料。
  • 上海大學魯雄剛教授團隊開發出高性能水系鋅離子電池的正極材料
    由於磷酸鐵鋰電池能量密度提升空間有限,隨著對動力電池能量密度要求的大幅提升,動力電池向鎳鈷錳NCM三元材料轉換已成為必然選擇。然而,安全性較差的有機系電解液仍舊阻礙了鋰離子電池邁向大規模商業化應用。鑑於此,發展安全係數高、易於製備、離子電導率高的水系電解液展現出巨大的競爭力。
  • 吳浩斌&盧雲峰:離子整流半固態界面助力高能量密度鋰金屬電池
    利用兼具高遷移數和高擴散係數的離子導體作為保護層,可實現鋰金屬負極在高面容量條件下安全循環。該工作採用金屬有機框架(MOFs)構築固定陰離子的半固態界面(SSI)作為離子傳輸整流層,可抑制鋰枝晶生長。經保護的薄鋰箔,搭配實用的高載量正極和貧量電解質,可實現高能量密度鋰金屬電池。
  • 評述:水系可充鋅電池的發展及挑戰
    電極材料的溶解一方面會不可避免地導致電極上活性物質的流失,另一方面溶解的過渡金屬離子可能會沉積在負極表面導致嚴重的鈍化,造成電化學性能的下降與電池壽命的降低。Zn2+與主體結構之間的靜電作用:由於Zn2+具有較高的電荷密度, 其與電極材料之間會產生較強的靜電作用力,並且Zn2+在晶格中擴散較慢,容易在晶格中積累。
  • 鋅碘單液流電池能量密度大幅提高
    原標題:鋅碘單液流電池能量密度大幅提高 記者從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獲悉,該所儲能技術研究部李先鋒研究員、張華民研究員領導研究團隊創新性地提出鋅碘單液流電池的概念,實現鋅碘單液流中電解液的利用率達到近100%,進而大幅提高了電池的能量密度。
  • 我國科學家在水系鋅離子電池電鍍動力學研究方面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材料所(籌)光子信息與能源材料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陸子恆與香港理工大學助理教授張標協作,對有機配位小分子對水系鋅離子電池電化學電鍍過程的調控機制進行研究,實現了高效穩定的鋅負極電鍍過程。
  • 鋅碘單液流電池概念問世 大幅提高電池能量密度
    經濟日報訊 記者蘇大鵬報導: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研究員李先鋒、張華民領導的研究團隊創新性提出鋅碘單液流電池的概念,實現鋅碘單液流中電解液的利用率達到近100%,大幅提高了電池的能量密度。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能源環境科學》上。
  • 深圳先進院等在水系鋅離子電池電鍍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材料所(籌)光子信息與能源材料研究中心陸子恆助理研究員與香港理工大學張標助理教授協作,對有機配位小分子對水系鋅離子電池的電化學電鍍過程的調控機制進行研究,實現了高效穩定的鋅負極電鍍過程。
  • 進展 | 一體化構型的高柔性、長壽命鋅離子電池研究進展
    當器件處於彎曲狀態時,上述三種構件由於不同的曲率半徑而在它們之間易產生相對位移或脫離,進而導致接觸電阻激增、電/離子傳輸阻滯,使電化學性能惡化。所以,傳統構件分離式的器件構型在將器件向高柔性方向拓展時具有極大的局限性。
  • 強耦合效應二維異質結材料成功用於鋅離子電池—新聞—科學網
    V2O5/石墨烯異質結新材料,實現了對釩基正極材料的有效保護,極大緩解了釩溶解問題,獲得了高安全、低成本、長壽命水系鋅離子電池。 近年來,水系二次鋅離子電池憑藉其安全性能高、成本低、環境友好和鋅儲量豐富等優勢,在儲能設備中展現出巨大的應用前景。釩基材料是一種典型的高容量鋅離子電池正極材料,但存在溶解、體積膨脹、電子導電性差等問題,導致器件循環性能差。因此,亟待開發長壽命、高容量、高導電的釩基正極材料。
  • 基於多電子反應的高能量密度電池:熱力學分析與動力學優化
    電池的能量密度與電化學反應中的轉移電子數直接相關,利用具有多電子反應特性的高比能電極材料實現多電子反應,可以顯著提升電池的能量密度。 文章首先根據離子存儲的熱力學特性差異,梳理了不同反應類型,及其對應的代表性電極材料,詳細闡述了多電子反應過程中不同的離子傳輸和電極反應模式: 1 通過一價陽離子嵌入富陽離子型材料或多價陽離子嵌入材料中的單離子嵌入反應;
  • 新材料學院潘鋒課題組對低成本電池正極材料MnO2的研究與發展進行...
    近年來,MnO2由於成本低廉、高理論容量等優點被作為多種離子電池正極宿主材料而廣泛研究,包括應用在Li+、Na+、K+、Zn2+、Mg2+等正極材料,但MnO2材料低的電子/離子電導率、低的可逆放電容量、緩慢的擴散動力學和較差的循環穩定性,限制了其產業化應用潛力。
  • 【技術前沿】一種可充電鋅空氣電池
    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青年研究員王飛團隊通過國際合作開發了一種可充電鋅空氣電池。日前,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科學》。
  • 《德國應用化學》封面文章:北大設計出高工作電壓及倍率性能的水系K-Na混合離子電池
    作為一種能滿足規模儲能需求的新型電池體系,可充電水系金屬離子電池因具有高安全性,低成本和環境友好等優勢,近二十年來在能量存儲領域引起了較為廣泛的關注
  • 香港中大成功研發新型高能量電池 刷新能量密度紀錄
    新華社香港4月12日電(記者丁梓懿)香港中文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最近研發了一種高能量新型鋅-碘溴液流電池,能量密度達每升101瓦時,刷新了目前水系液流電池能量密度的紀錄。研究團隊預計這種電池可在5至8年內應用於電動汽車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