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新材料學院:發現自旋電子超交換相互作用如何調控鋰電池...

2020-12-04 OFweek維科網

【成果簡介】

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學院潘鋒教授團隊通過第一性原理計算,發現三元層狀正極材料中過渡金屬離子之間「自旋電子超交換」作用。本工作由新材料學院潘鋒教授、鄭家新副研究員指導碩士生滕高烽、辛潮博士後、博士生卓增慶共同完成,研究成果以「Role of Superexchange Interaction on Tuning of Ni/Li Disordering in Layered Li(NixMnyCoz)O2」為題發表J. Phys. Chem. Lett.上。在美國伯克利國家實驗室楊萬裡教授參與軟X射線的實驗測量和機理討論。以上工作得到了國家材料基因組重大專項(2016YFB070060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os. 21603007 and 51672012)、深圳市科技創新委 (Nos.JCYJ20150729111733470 and JCYJ20151015162256516)的資助支持。

【圖文導讀】

圖1 鋰電池三元層狀正極材料結構

(a)鋰電池三元層狀正極材料結構;

(b)Ni/Li反位(TM)6?O3?Ni?O3?Li(TM)5結構基元;

(c)過渡金屬層中反位Li的離子環境。

圖2 三元層狀材料Ni/Li反位後形成180°超交換相互作用

【研究內容】

鋰離子電池作為清潔能源,被廣泛應用於日常電子產品、人工智慧、電動汽車、無人機等前沿科技領域。正極材料是鋰離子電池的核心部分,直接決定了鋰電池的能量密度、充放電循環性能、安全性、成本等。目前參與意義的正極材料有磷酸鐵鋰(LiFePO4)和三元層狀材料(Li(NixMnyCoz)O2),其中三元層狀材料具有較高的能量密度,是目前鋰離子電池廣泛應用的正極材料(如特斯拉電動汽車所採用的正極材料),也是鋰離子電池領域研究了幾十年、研究最為廣泛的一類材料。對這類材料進行結構與性能相關性的深入研究,不僅對產業應用有重要意義,也為探索發現更好的正極材料奠定基礎。

在這類層狀材料中,過渡金屬離子層與鋰層交替排列,之間通過氧層間隔開。研究發現Ni/Li反位很容易發生在三元層狀材料中(見圖1),對其性能發揮產生影響,如影響鋰離子的擴散速度、容量發揮和引發結構相變等,也有少數報導指出適量的Ni/Li反位有利於電化學循環過程中的結構穩定。所以Ni/Li反位對電化學性能的影響以及如何調控Ni/Li反位,成為大家普遍關心和研究的重要課題。傳統觀點認為Ni/Li反位是由於Ni2+與Li+具有相似的離子半徑,Ni2+容易反位到Li(3b)的位置,但這很難解釋高Ni層狀材料中含有較多的Ni3+,但Ni/Li反位卻更容易發生。因此對其背後的機理進行重新研究和深入認識具有基礎理論和產業應用意義。

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學院潘鋒教授團隊通過第一性原理計算,發現三元層狀正極材料中過渡金屬離子之間「自旋電子超交換」作用(兩個過渡金屬(TM)的自旋電子通過所共同連結的氧原子(O)的電子作為橋梁進行電子「超」交換相互作用,如圖2所示),從而對Ni/Li反位起到關鍵性的調製作用。Ni/Li反位後,反位Ni2+會發生自旋反轉,與過渡金屬層的過渡金屬離子(Ni2+, Ni3+,Mn4+)形成180°的超交換作用。由於反位Ni2+的3d軌道與O2-的2p軌道形成較強的σ鍵,這種180°超交換作用大大強於原過渡金屬層狀內的90°超交換相互作用。在反位Ni2+與過渡金屬層過渡金屬離子形成的180°超交換相互作用中,Ni2+-O2-Ni2+最強,Ni2+-O2-Co3+最弱,所以Ni/Li反位最易發生在反位後能形成較多線性Ni2+-O2-Ni2+的位置。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在以往的實驗報導中發現高Ni尤其是含有更多Ni2+的三元層狀材料中含有較多的Ni/Li反位,而在「Ni=Mn」三元層狀正極材料中,Co能抑制Ni/Li反位。基於超交換作用模型,課題組還發現在高Ni含有Ni2+/Ni3+混合價態的層狀材料中,Ni3+會優先反位到Li層形成Ni2+,發生自旋反轉形成更多的線性Ni2+-O2-Ni2+超交換作用。同時由於電荷補償作用,原Ni3+附近的Co3+會變到Co4+,這也是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預測在高Ni三元層狀材料中有Co4+存在。該預測也得到了美國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同步輻射軟X射線吸收譜的證實。上述發現不僅為三元層狀正極材料長期以來的Ni/Li反位現象提供了很好的機理解釋,也為今後三元正極材料的反位缺陷可控調製、新型三元材料的設計提供了重要線索,如尋找可替換Co的更便宜的金屬離子。

相關焦點

  • 北京大學潘鋒教授課題組在鋰電池、鈉離子電池等 研究領域取得系列...
    早日入駐化學加,更多優質客戶到你家 導讀 近期,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學院潘鋒教授課題組在鋰電池、鈉離子電池等電池材料研究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 美找到自旋軌道強相互作用的新材料
    美國能源部阿爾貢先進光源(APS)實驗室研究發現,一種含有重元素銥的氧化材料,受到銥5d層價態上的自旋軌道相互作用的控制,顯示出非同尋常的性質。該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期《物理評論快報》上。研究人員本來認為,銥在5d層的電子波會和鄰位有很強的重疊並「綁」在一起,再加上一個來自氧離子的強大晶體場圍繞著銥離子,5d層電子的角動量和自旋軌道相互作用幾乎會「被消滅掉」。這次研究卻發現,5d層電子存在很大的軌道角動量,約是它們自旋角動量的3倍,由此在銥原子中形成很強的自旋軌道耦合。
  • 信息學院電子學系郭弘教授團隊在原子共磁力儀系統研製及自旋-引力...
    2020/10/18 信息來源: 信息科學技術學院 編輯:悠然 | 責編:白楊
  • Rev.綜述:自旋電子學材料第一性原理設計
    儘管自旋電子器件具有很多潛在優勢,但同時也面臨著很多問題,例如完全自旋極化載流子的產生和注入、自旋的長程傳輸以及自旋方向的調控和探測。這些問題的解決一方面依賴於器件製造工藝的優化和發展,另一方面也需要有目的性地進行新型自旋電子材料的設計。根據材料電子和磁學特性的不同,自旋電子材料可分為以下幾類:磁性金屬、拓撲絕緣體(TI)和磁性半導體。
  • 極端光學團隊在強雷射光子的自旋軌道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極端光學創新研究團隊」劉運全教授和龔旗煌院士等結合高分辨光電子成像技術,對光場調控對強雷射場中光子自旋軌道相互作用進行了開創性研究。光子的自旋-軌道相互作用,在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的研究以及應用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光子的自旋-軌道相互作用可以分為自旋-軌道轉換和軌道-自旋轉換。光子的自旋-軌道轉換在近十年來得到廣泛的研究,然而它的逆過程——軌道-自旋轉換至今仍未在實驗中得到很好的觀測和調控。
  • 鑽石或是自旋電子元件潛在材料
    最近,研究人員探尋了一種被稱為自旋電子學的新技術潛力。自旋電子學依靠探測並控制粒子自旋。該技術或能帶來新的更加高效和強大的設備。 在一篇日前發表於美國物理聯合會(AIP)出版集團所屬《應用物理快報》的論文中,研究人員測量了電荷載子的自旋同鑽石中的磁場發生相互作用的強度有多大。這種關鍵屬性證實,鑽石可作為自旋電子元件的一種頗有前景的材料。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自旋波電子學物理、材料與器件」啟動會在北京...
    2016年10月3-4日,由北京大學物理學院俞大鵬院士牽頭,北京大學、南京大學、電子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共同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量子調控與量子信息」重點專項——「自旋波電子學物理、材料與器件」項目啟動會在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召開。北京大學王傑副校長、科學研究部周輝部長應邀出席了會議。
  • 自旋電子學:新型材料中量子自旋液態的觀察
    量子物理學從根本上改變人類對物質結構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解,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們正在努力利用這一學科在工程應用中所獲得的新知識來引發技術革命。自旋電子學,英語:Spintronics,即是這樣的一個新興的領域,旨在通過使用電子自旋作為一種傳輸信息的方式,從而超越傳統電子學的極限。
  • 當材料內部電子相互作用時,會產生新的物理行為,如莫特絕緣體!
    當材料內部的電子相互作用時,會產生新的物理行為,如莫特(Mott)絕緣體行為、非傳統超導行為和量子自旋液體行為。當電子被限制在較低維度(如二維平面)時,這些效應可能會變得更強。開展這項研究的研究人員之一麥可·F·克洛米(Michael F.Crommie)說: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三維(3D)材料1T-TaSe2和1T-TaS2表現出由電子-電子相互作用產生的新行為。然而,理解這類材料的一個挑戰是:它們是由二維(2D)層堆疊而成,層之間的耦合使層內發生的事情變得模糊不清。
  • GaN襯底調控增強MoS2室溫谷極化率
    傳統意義上,電子具有電荷和自旋兩個自由度:對電子電荷自由度的電學調控,奠定了二極體和電晶體等現代電子學基礎;而與電子自旋自由度相關的自旋電子學,為實現更高密度、更高速度和更低功耗的信息存儲與處理提供了可能。谷自由度有望成為除電荷、自旋之外的第三個電子自由度。以谷自由度作為信息載體設計的多功能谷電子學器件具有集成高、處理速度快、能耗低及信息不易丟失等優點。
  • 新材料組合帶來更強大電子「自旋」
    這項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種開發拓撲材料中與自旋相關現象的新穎策略,同時可以激勵自旋電子領域的多項發展。 在自旋電子學是一個現代科技行業,其中電子自旋或電子角動量發揮著主要的作用。實際上,在現代電子學中廣泛使用的磁力材料,正是因為集體自旋陣列才具有奇異特性。自旋電子學(Spintronics),也稱磁電子學。
  • 自旋熱電子研究獲進展
    Jauho日前提出,在二維非磁半導體中,利用自旋能斯特效應可產生由溫度梯度驅動的純自旋流,並設計了一個H形器件,不僅能用來檢測預言的新效應,也可作為二維熱電池的原型器件。研究結果日前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 據介紹,電子不僅具有電荷,同時具有自旋自由度。
  • 進展|HgCr2Se4的高壓調控研究取得新進展
    上世紀70年代人們發現尖晶石結構的ACr2X4(A = Cd, Hg, X=Se, S)具有鐵磁半導體性質,其中Cr3+離子局域磁矩通過超交換形成長程鐵磁序,而s-d交換相互作用使s軌道電子主導的導帶發生較大的自旋劈裂。由於這類材料中自旋和電荷自由度間的強烈耦合造成了許多有趣現象,在過去幾十年吸引了較多關注。
  • 極端光學研究團隊實現常溫下對谷極化發光的高效調控
    近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納光電子前沿科學中心、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極端光學團隊」呂國偉研究員和龔旗煌院士等在二維材料谷極化發光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團隊利用掃描探針操控納米顆粒組裝成超小型手性光學天線,實現在常溫下對單層二硫化鉬谷極化發光偏振度與輻射方向的高效調製。
  • 鈣鈦礦:新一代自旋電子器件的「神奇材料」
    導讀近日,美國猶他大學的研究人員展示了採用鈣鈦礦打造的兩個自旋電子器件,論證了鈣鈦礦將成為新一代電子學「自旋電子學」這一新興領域中的「神奇材料」。之前一直受忽視的電子另一特性「自旋」(它可以被理解為一種角動量,要麼「向上」,要麼「向下),獲得了科學界的普遍重視。如今,「自旋電子學」成為了一個熱門的前沿科技領域,自旋電子學研究有望帶來性能更好、能耗更低的新一代電子器件。自旋與磁學的關係密切。
  • 稀土再建奇功:電場對自旋的高效相干操控
    然而即便如此,一百多年後的今天,想在固體材料中實現電與磁的有效耦合仍然充滿挑戰。這主要是由於磁性質來源於材料的電子自旋運動,而電性質則源於材料的電子軌道運動,兩種相對獨立的運動模式導致大部分材料中難以觀測到磁電耦合現象,也難以實現磁電交叉控制——用外部磁場調控材料中的電子軌道行為,或者用電場調控材料中的電子自旋。
  • ...單相鈣鈦礦氧化物:超交換誘導原子尺度多活性中心協同電催化產氫
    結合實驗和理論研究,作者發現STRO優異的HER催化活性源於Ti3+-O-Ru5+超交換相互作用促成的協同活性中心以及增強的導電能力。2017年畢業於南京工業大學化工學院,獲得材料化學與工程博士學位,2017年12月加入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Monash university)開展博士後研究。目前為澳大利亞研究理事會優秀青年研究員(ARC DECRA Fellow)。主要研究方向為燃料電池、金屬空氣電池、電解水等清潔能源存儲與轉換技術相關的電催化劑開發,涉及到的反應有氧還原,氧析出,氫析出等。
  • 電子學院王肖沐/施毅團隊在新型谷電子器件方面取得...
    電子學院王肖沐/施毅團隊在新型谷電子器件方面取得最新成果 2020-08-30 16: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三元鋰電池是什麼技術?四元鋰電池又是什麼技術?
    三元鋰電池是指正極材料使用鎳鈷錳酸鋰或者鎳鈷鋁酸鋰的三元正極材料的鋰電池,而這些元素的比例決定了電池的儲電性能和充放電效率以及穩定性,現在市面上的大部分三元電池都是採取了公認比較穩定的比率進行搭配,所以在安全性上比較有保證,但是在性能表現上就顯得有些受限了。
  • 四元鋰電池是什麼技術?
    說起三元鋰電池電池大家可能比較熟悉。通常採用的正極材料是鎳鈷錳或者是鎳鈷鋁。這個4元鋰電池是什麼技術呢?我們要知道,不論是鎳鈷錳或者是鎳鈷鋁鋰電池,這些金屬元素它們是按照嚴格的比例,在這個比例之下,他們的儲電性能和充放電效率以及穩定性達到了一個非常合適的程度,也可以說不會再有更大的提高。基本上現在市面上所售賣的鋰電池都是有非常穩定的比例搭配的。這也是保證他們的續航裡程和安全性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