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學院電子學系郭弘教授團隊在原子共磁力儀系統研製及自旋-引力...

2020-11-25 北大新聞網

2020/10/18 信息來源: 信息科學技術學院

編輯:悠然 | 責編:白楊

共磁力儀以高靈敏度原子磁力儀為基礎,通過對磁場的高精度調控,實現對角加速度、引力場以及新奇異物理場的高精度測量,具有重要的基礎科研價值及實際應用價值。共磁力儀通常利用處於同一個原子氣室中不同種類的原子來實現對磁場微小變化的共模感知和抑制。由於不同原子在空間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分離,磁場梯度會影響共磁力儀的測量結果,是共磁力儀主要的系統誤差來源。

基於同一種原子的共磁力儀系統結構圖

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電子學系量子信息技術團隊與國防科技大學前沿交叉學科學院合作,提出了利用銣原子的兩個超精細能級實現共磁力儀的新方法,並成功構建該共磁力儀系統。系統核心元器件為北京大學量子信息技術團隊自研的鍍膜銣原子氣室,具有對雷射功率、雷射頻率、共模磁場、磁場梯度等重要系統誤差良好的抑制效果。利用該系統,研究人員對自旋與引力之間是否存在耦合效應這一前沿物理問題,開展了為期11天的測量以及結果分析,給出與目前國際最高水平相當的自旋-引力相互作用強度界定,並證明系統具備將現有耦合強度界定水平提升至少兩個數量級的潛力。

基於該原子共磁力儀系統對自旋-引力耦合作用為期11天的測量分析結果,與目前國際最高水平相當

相關研究成果以「Single-Species Atomic Comagnetometer Based on 87Rb Atoms」為題,於2020年5月13日在線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第124卷,文章號193002)。北京大學電子學系彭翔副教授與國防科大汪之國副教授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大學電子學系郭弘教授與國防科大羅暉教授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該項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H863計劃)、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支持。

相關焦點

  • ...基於原子磁力儀的無磁屏蔽人腦磁圖測量系統的研製中取得重要進展
    2020/10/26 信息來源: 信息科學技術學院 編輯:悠然 | 責編:山石 腦磁圖測量系統以高靈敏度磁力儀為基礎,通過記錄由腦部自發電流產生的磁場,無創傷性地探測腦部電磁生理信號
  • 我校唐文新教授團隊成功研製像差校正自旋極化低能電子顯微系統
    摘要近日,我校唐文新教授團隊成功研製像差校正自旋極化低能電子顯微系統並發表《Ultramicroscopy》封面文章。該項目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重大儀器專項和重慶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的共同資助。
  • 北大郭弘團隊實現國際傳輸距離最遠的相干態連續變量量子密鑰分發
    相干態連續變量量子密鑰分發(Continuous-Variable Quantum Key Distribution,簡稱CV-QKD)具有成碼高、採用光通信通用器件實現、可與現有光通信業務共纖同傳等突出優勢,具有重要的實際應用價值。由於CV-QKD系統量子態本身非常微弱,長距離傳輸會進一步降低信號的功率,增加系統的噪聲,導致信噪比極低,提取安全密鑰非常困難。
  • 科學家成功實現電子自旋信息在超導體內傳輸
    據科技日報10月19日報導,美國哈佛大學官網近日發出公告稱,該校保爾森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SEAS)科學家成功實現在超導材料內傳輸電子自旋信息,從而克服了量子計算的一大主要挑戰。這一發表在《自然·物理學》雜誌上的最新突破,將為構建量子傳導裝置奠定基礎。
  • 新型量子系統:有助於設計更好的自旋電子器件!
    導讀近日,美國普渡大學的研究人員們為量子系統創造了一個新的試驗場。在這個試驗場中,他們可以打開和關閉特定的粒子相互作用,從而有望帶來自旋電子學方面的新進展。背景自旋輸運電子器件有望徹底改變我們對於電子器件的印象,特別是在計算領域。標準的電子器件採用電子的電荷來編碼信息,而自旋電子學器件卻依賴於電子的另一個內稟特性:自旋。自旋可以被理解為一種角動量,要麼「向上」,要麼「向下」。
  • 物理學院王譯教授在《Science》上發表自旋電子學領域突破性工作
    物理學院王譯教授在《Science》上發表自旋電子學領域突破性工作 2019-11-29 21: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學家成功實現電子自旋信息在超導體內成功傳輸
    美國哈佛大學官網近日發出公告稱,該校保爾森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SEAS)科學家成功實現在超導材料內傳輸電子自旋信息,從而克服了量子計算的一大主要挑戰。這一發表在《自然·物理學》雜誌上的最新突破,將為構建量子傳導裝置奠定基礎。電子不僅只有所帶的電荷能傳遞信息,其不同的自旋態也攜帶著信息。
  • 當熱量不再是一個謎,自旋電子學變得更加真實!
    博科園-科學科普:物理學類自旋電子學的發展依賴於能夠控制磁極化電流流動材料我們材料知識中的這一熱缺口剛剛被一個波蘭-德國物理學家團隊填補,他們現在詳細描述了發生在鐵磁金屬和半導體之間的界面上的動態現象。自旋電子學被認為是電子學的繼承者,在自旋電子器件中,電流被自旋電流所代替。砷化鎵/矽化鐵異質結構似乎是這種應用的一種有前途的材料。每四個電子通過這個界面,就有三個電子攜帶磁矩方向的信息。然而到目前為止,對於決定熱流的界面的動態特性所知甚少。
  • 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磁力儀標定均勻磁場線圈系統成交公告
    北京國科軍友工程諮詢有限公司受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的委託,就磁力儀標定均勻磁場線圈系統項目(項目編號:GKJY-217035ZH-0502)組織採購,評標工作已經結束,成交結果如下:   一、項目信息   項目編號:GKJY-217035ZH-0502   項目名稱:磁力儀標定均勻磁場線圈系統
  • 電子自旋信息在超導體內成功傳輸,量子計算又一挑戰被克服
    美國哈佛大學官網近日發出公告稱,該校保爾森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SEAS)科學家成功實現在超導材料內傳輸電子自旋信息,從而克服了量子計算的一大主要挑戰。
  • 南昌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
    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成立於一九九九年二月,由下設電子科學工程。1985年2月原江西大學物理系無線電物理專業(58年設立的)獨立出來,成立江西大學電子科學系,1993年5月南昌大學成立後,與原江西工業大學電機系無線電技術教研室(58年成立的)合併,更名為信息科學工程系。
  • 自旋電子學:新型材料中量子自旋液態的觀察
    自旋電子學,英語:Spintronics,即是這樣的一個新興的領域,旨在通過使用電子自旋作為一種傳輸信息的方式,從而超越傳統電子學的極限。但是,可以使用自旋操作的設備的設計極具挑戰性,需要在異乎尋常的狀態下使用新的材料,有些科學家還沒有完全理解並且還沒有進行過實驗觀察。
  • ...自由翱翔」——電子信息學院教授帶你探秘飛行器的「電子大腦」
    「隨電逐風,自由翱翔」——電子信息學院教授帶你探秘飛行器的「電子大腦」 2020-05-06 22: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浙大杭州科創中心迎來諾獎講座,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Albert Fert教授親自揭秘自旋電子學的奧秘
    主講人是:200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自旋電子學的創始人Albert Fert教授,他將圍繞「自旋電子學將在資訊時代超越傳統電子學」的主題,通過線上遠程的方式講授自己最拿手的一課,為大家帶來一場面向未來的奇妙科技之旅!
  • 北航科研團隊在基於原子自旋效應的超高靈敏磁場與慣性測量研究中...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批准號:61227902)的資助下,我校房建成院士、江雷院士及樊瑜波教授等組成的北航交叉學科團隊與華東師範大學褚君浩院士團隊、山西大學張天才教授團隊、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王春儒研究員團隊、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劉伍明研究員團隊、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張紀峰研究員團隊合作,成功研製出了一套基於原子自旋效應的超高靈敏磁場與慣性測量實驗研究裝置
  • 自旋電子學的青山
    嚴謹地說,Grünberg那時取得的成果可能與量子材料並無密切關聯,但自旋電子學的概念卻是引導量子材料發展的旗幟之一,包括隧穿磁電阻、龐磁電阻、及至當前的拓撲量子材料,發展這些材料的一個核心目標即為自旋電子學應用。從這一意義上,Grünberg教授可以算是量子材料發展的開拓者之一。
  • Rev.綜述:自旋電子學材料第一性原理設計
    自旋電子學是下一代信息技術中最具希望的一種,它利用電子的自旋傳輸信息,並且具有很多優點,例如,數據處理速度快、電路集成度高、能耗低。
  • 大連理工大學在自旋電子學領域取得突破性研究進展
    大連理工大學在自旋電子學領域取得突破性研究進展 作者:謝小芳 2019-12-01 01:18   來源:大連日報   大連理工大學在自旋電子學領域取得突破性研究進展有望從根本上突破傳統晶片發熱耗電等瓶頸  11
  • 自旋電子學
    巨磁阻效應(GMR)的發現及應用讓電子工程師們認識了自旋,使他們恍然大悟:原來自旋是如此的有用啊!事實上,儘管電子學的發展和應用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但電路和電子器件中所利用和研究的基本上只是電流,也就是電荷的流動,與自旋完全無關。幾十年來,電子學固然功勞巨大,但人類的追求永遠沒有止境,手機的體積小了還想再小,計算速度快了還要更快。
  • 超快自旋電子學,誘人的前景!
    例如處理器的時鐘速度在過去20年裡沒有超過幾吉赫茲,或幾次每秒的運算,這是由於矽的電阻造成的限制,這導致全球日益迫切地尋找半導體電子產品的更優替代品。自旋電子學是最主要的候選者之一,它基於通過電子自旋攜帶信息的思想。利用自旋電流傳遞信息是一個令人興奮的前景,因為它比普通電流的能量消耗要低,但是還有許多實際困難需要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