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院王譯教授在《Science》上發表自旋電子學領域突破性工作

2020-11-27 澎湃新聞

物理學院王譯教授在《Science》上發表自旋電子學領域突破性工作

2019-11-29 21: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2019年11月29日,大連理工大學物理學院、三束材料改性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王譯教授與新加坡國立大學Hyunsoo Yang教授,在世界頂級期刊Science (《科學》)上發表重要工作:利用自旋波翻轉磁矩實現數據存儲與邏輯運算。

遵循摩爾定律飛速發展的現代電子器件尺寸越來越小,晶片中因電荷高速運動和頻繁碰撞引發嚴重發熱,不但造成高能耗,同時限制晶片處理速度與集成密度的提高,成為阻礙當前器件發展的一個嚴重問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能切身體會到電子產品耗電、發熱而帶來的嚴重不便。

聚焦上述關鍵科學技術問題,王譯教授與新加坡國立大學Hyunsoo Yang教授創新性提出利用自旋波(準粒子:磁振子)來驅動磁矩翻轉,實現晶片「0」和「1」的信息存儲和邏輯運算,這完全不同於以往通過有熱耗散電子自旋注入的傳統技術。自旋波不局限於電子導體,可以以「波」的方式在多種介質中無熱耗散、低阻尼、長距離傳播自旋信息,重要的是該過程不需要導電電荷參與,因此這種新機制可以從根本上突破傳統晶片發熱、耗電等瓶頸。

圖A-B:磁振子轉矩(A)與傳統電子自旋轉矩(B)對比示意圖;圖C:磁振子轉矩器件光學照片;圖D:磁振子轉矩驅動NiFe磁矩翻轉器件示意圖;圖E:Bi2Se3/NiO/NiFe器件的自旋轉矩鐵磁共振測量示意圖;圖F:磁振子轉矩強度與NiO厚度關係;圖G:不同厚度NiO器件中磁振子轉矩與溫度的關係;圖H:磁振子轉矩效應驅動磁矩翻轉磁光克爾成像。

在前期工作基礎上,他們設計了異質薄膜結構,反鐵磁絕緣體NiO作為磁振子高效傳輸通道,拓撲絕緣體Bi2Se3作為高強度磁振子產生源,開創性利用磁振子轉矩效應實現商業廣泛應用的NiFe和CoFeB鐵磁薄膜自旋磁矩180°翻轉。器件在室溫下運行,磁振子轉矩效應顯著,預期通過進一步調控器件,磁振子轉矩強度有望進一步增強。

此工作實驗證實了自旋波可有效翻轉自旋磁矩,開闢了實現低功耗、高速度信息存儲和邏輯運算晶片的新途徑,必將發展磁振子學新研究方向,激發磁振子器件廣泛探索,促進後摩爾時代器件革新。該工作中,我校王譯教授為第一作者,成果部分得到大連理工大學人才啟動資金的資助。

王譯,物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大連理工大學「星海青千」人才獲得者,入選2018年「大連市重點產業緊缺人才」。連續12年從事自旋電子學器件物理及應用研究。目前重點開展自旋軌道矩磁隨機存儲器的基礎應用研究。

王譯教授在Science (一作),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一作),Nature Communications(一作),Nano Letters(一作),Nature Materials,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Physics,Advanced Materials等國際著名期刊發表SCI論文24篇。現擔任Physics Review Letters, Nano Letters,ACS Nano, Journal of Magnetism and Magnetic Materials, 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等國際期刊審稿人。

新聞來源:大工新聞網

編輯:黃煒睿

校對:徐一丹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自旋電子學領域獲突破性進展—新聞—科學網
    王譯在《科學》上發表自旋電子學領域突破性工作 11月29日,大連理工大學物理學院、三束材料改性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王譯教授與新加坡國立大學Hyunsoo Yang教授,在 《科學》上發表重要工作:利用自旋波翻轉磁矩實現數據存儲與邏輯運算。
  • 大連理工大學在自旋電子學領域取得突破性研究進展
    大連理工大學在自旋電子學領域取得突破性研究進展 作者:謝小芳 2019-12-01 01:18   來源:大連日報   大連理工大學在自旋電子學領域取得突破性研究進展有望從根本上突破傳統晶片發熱耗電等瓶頸  11
  • 大連理工大學教授在《Science》上發表突破性成果!
    2019年11月29日,大連理工大學物理學院、三束材料改性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王譯教授與新加坡國立大學Hyunsoo Yang教授,在世界頂級期刊Science (《科學》)上發表重要工作:利用自旋波翻轉磁矩實現數據存儲與邏輯運算。
  • 信息學院電子學系郭弘教授團隊在原子共磁力儀系統研製及自旋-引力...
    由於不同原子在空間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分離,磁場梯度會影響共磁力儀的測量結果,是共磁力儀主要的系統誤差來源。基於同一種原子的共磁力儀系統結構圖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電子學系量子信息技術團隊與國防科技大學前沿交叉學科學院合作,提出了利用銣原子的兩個超精細能級實現共磁力儀的新方法
  • 自旋電子學的青山
    嚴謹地說,Grünberg那時取得的成果可能與量子材料並無密切關聯,但自旋電子學的概念卻是引導量子材料發展的旗幟之一,包括隧穿磁電阻、龐磁電阻、及至當前的拓撲量子材料,發展這些材料的一個核心目標即為自旋電子學應用。從這一意義上,Grünberg教授可以算是量子材料發展的開拓者之一。
  • 浙大杭州科創中心迎來諾獎講座,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Albert Fert教授親自揭秘自旋電子學的奧秘
    主講人是:200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自旋電子學的創始人Albert Fert教授,他將圍繞「自旋電子學將在資訊時代超越傳統電子學」的主題,通過線上遠程的方式講授自己最拿手的一課,為大家帶來一場面向未來的奇妙科技之旅!
  • 中國科大在氧化物自旋電子學研究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最近,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吳文彬課題組在氧化物自旋電子學研究領域取得突破。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Fe/Cr]N和[Co/Cu]N等人工反鐵磁體中巨磁阻 (Giant Magneto-Resistance, GMR) 效應的發現,促成了自旋電子學的誕生,同時也正是因為其在商業磁存儲等領域的成功應用,使得當今雲存檔和雲計算等新興產業成為可能。
  • ...深圳大學袁小聰教授在物理類頂尖期刊PRL上發表光子軌道角動量...
    近日,山東理工大學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滿忠勝副教授在光子軌道角動量研究領域獲得突破性進展,相關成果以「Dual Coaxial Longitudinal Polarization Vortex Structures」為題發表於國際物理領域頂級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物理評論快報)上。
  • 王建青教授講授納米結構金屬膜中的自旋電子學
    在信息技術、數字處理和儲存等關鍵技術的推新和突飛猛進的同時,急需走在前列的是尋找新功能材料和發現新的物理現象。在納米尺度下,電子及其磁自旋的量子特性在控制材料特徵和器件響應方面起主導作用。在過去的十幾年裡,一些新的發現為技術革新鋪平了道路,如巨磁阻現象在納米結構的金屬膜中被發現導致了磁數據儲存器的技術革命等。
  • 超快自旋電子學,誘人的前景!
    然而,由於物理定律的限制,這一改進過程預計在不久的將來會停滯不前。其中一些瓶頸已經開始發揮作用。例如處理器的時鐘速度在過去20年裡沒有超過幾吉赫茲,或幾次每秒的運算,這是由於矽的電阻造成的限制,這導致全球日益迫切地尋找半導體電子產品的更優替代品。自旋電子學是最主要的候選者之一,它基於通過電子自旋攜帶信息的思想。
  • 青島大學科研團隊在《Nature Materials》發表突破性科研成果
    近日,青島大學物理科學學院李強、李洪森教授在頂尖期刊《Nature Materials》發表突破性研究成果,通過原位磁性監測技術揭示Fe3O4的額外容量主要來源, 首次通過實驗證實了空間電荷存儲機制,明確了電子存儲位置。
  • 青島大學研究團隊在《自然·材料》發表突破性研究成果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孫軍 通訊員 孫竹媛)日前,青島大學物理科學學院教授李強和李洪森在世界頂尖期刊 Nature Materials(《自然·材料》)發表突破性研究成果,通過原位磁性監測技術揭示四氧化三鐵(Fe3O4)的額外容量主要來源,首次通過實驗證實了空間電荷存儲機制,明確了電子存儲位置
  • 航海學院胡海豹教授等在《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原創研究結果
    西工大新聞網9月2日電(李淼)日前,航海學院胡海豹教授與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周峰研究員團隊、英國帝國理工大學Daniele Dini教授團隊等合作,在美國科學促進會出版的《Science Advances》(Science子刊,是涵蓋所有學術領域的開放性、綜合性科學刊物)發表了題為「Significant
  • 鄭海務教授課題組在ACS Nano上發表關於壓電光電子學與鐵電極化...
    通過同時施加壓應變和外電場極化提高BLFO/ZnO光伏性能物理與電子學院河南省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國際聯合實驗室鄭海務教授課題組的研究成果「Enhanced Photovoltaic Performances of La Doped Bismuth Ferrite/Zinc Oxide Heterojunction by Coupling Piezo-Phototronic Effect and Ferroelectricity」在自然指數期刊、國際頂級期刊ACS Nano(中科院一區,IF=14.588)上在線發表( https:/
  • 打破摩爾定律物理極限,石墨烯自旋電子學引領次世代電子組件發展
    來自英國曼徹斯特(Manchester)、荷蘭、新加坡、西班牙、瑞士和美國研究人員所組成的團隊,發布了有關自旋電子學(Spintronics)計算機設備發展領域的新評論,該領域可以將石墨烯(Graphene)作為次世代電子組件的基本組成要素。
  • 磁振子自旋電子學領域重要進展:新型自旋閥結構
    然而,自旋電子學卻是一門不同於傳統的新學科,它採用電子的自旋或磁矩作為信息載體。「磁振子自旋電子學」(magnons spintronics)是一個新興的科研領域。筆者曾多次介紹「自旋電子學」的概念。那麼「磁振子」(magnon)又是什麼呢?
  • 山東理工大學作為第一完成單位在物理類頂尖期刊PRL上發表重大研究...
    近日,山東理工大學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滿忠勝副教授在光子軌道角動量研究領域獲得突破性進展,相關成果以「Dual Coaxial Longitudinal Polarization Vortex Structures」為題發表於國際物理領域頂級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物理評論快報)上。
  • 自旋電子學:新型材料中量子自旋液態的觀察
    量子物理學從根本上改變人類對物質結構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解,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們正在努力利用這一學科在工程應用中所獲得的新知識來引發技術革命。自旋電子學,英語:Spintronics,即是這樣的一個新興的領域,旨在通過使用電子自旋作為一種傳輸信息的方式,從而超越傳統電子學的極限。
  • 物理學院任捷團隊在《自然·通訊》上發表聲自旋傳輸調控研究的...
    物理學院任捷團隊在《自然·通訊》上發表聲自旋傳輸調控研究的重要進展 來源: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20-09-21  瀏覽:
  • 自旋熱電子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大學的碩士生喻小琴和教授朱振剛、蘇剛以及丹麥技術大學教授A.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