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在氧化物自旋電子學研究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2020-11-27 中國科大..

最近,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吳文彬課題組在氧化物自旋電子學研究領域取得突破。首次製備出基於全氧化物外延體系的人工反鐵磁體——[La2/3Ca1/3MnO3/CaRu1/2Ti1/2O3]N,觀察到隨外加磁場清晰的具有層分辨的分步磁化翻轉模式。成果以「All-oxide-based synthetic antiferromagnets exhibiting layer-resolved magnetization reversal」為題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 【Chen et al., Science 357, 191-194 (2017)】。文章合作單位為德國尤利希中子科學中心,第一作者為我校博士生陳斌斌,通訊作者為吳文彬教授。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Fe/Cr]N和[Co/Cu]N等人工反鐵磁體中巨磁阻 (Giant Magneto-Resistance, GMR) 效應的發現,促成了自旋電子學的誕生,同時也正是因為其在商業磁存儲等領域的成功應用,使得當今雲存檔和雲計算等新興產業成為可能。人工反鐵磁體是由鐵磁層和非磁層交替生長形成的多層膜材料(層數N,各層厚度在納米至亞納米量級),由於相鄰鐵磁層之間具有所謂的反鐵磁層間交換耦合,各層磁化在零場下呈反平行排列。相比於單相反鐵磁晶體中巨大的交換場(幾十萬高斯),人工反鐵磁體的層間交換作用要弱得多(幾十到幾千高斯),並且隨層厚等製備參數變化大小可調,使實際應用成為可能。當外加磁場克服層間耦合使相鄰鐵磁層的磁化平行時,人工反鐵磁體的電阻發生顯著變化,導致GMR效應。如今,人工反鐵磁體不僅成為多種新型自旋電子學器件的重要組成部分(諸如磁隨機存儲器等),也是研究反鐵磁材料的磁化動力學和磁疇結構等基礎問題的重要載體。

 

長期以來,針對人工反鐵磁體材料、物理和器件的研究多集中於過渡金屬及其合金材料。而過渡金屬氧化物作為另一大類材料體系,雖不乏鐵磁性和非磁性成員,但成功製備全氧化物人工反鐵磁體卻鮮有報導。這類材料因其高溫超導、龐磁電阻、磁電耦合、鐵電極化以及離子電導等一系列物理和化學效應,早已成為人們廣為關注的研究對象。同時,由於晶體結構上的相似性,它們易於相互外延生長,形成多功能器件;由於眾所周知的電荷、自旋、軌道、晶格多自由度相互作用和對稱性破缺等,其表面和外延異質界面往往會誘導出新的量子物態和新效應。可以說,在過去的十多年,隨著薄膜生長和檢測技術的不斷提升,有關氧化物外延異質界面的研究一直是精彩紛呈。然而,在這類材料中,作為一種最基本的器件結構單元——全氧化物人工反鐵磁體的缺失,無疑是一重大缺憾,也嚴重阻礙了相關氧化物電子學和自旋電子學器件的研製和發展。

 

事實上,鑑於氧化物材料豐富的物性和特有的優越性,如半金屬鐵磁性、抗氧化及熱穩定性,早在上世紀末人們就開始嘗試製備全氧化物反鐵磁體。然而,對該類材料也有如下問題必須解決。其一,磁性氧化物普遍存在所謂的「死層」,即隨著薄膜厚度降低,其鐵磁性衰退乃至消失,這極大地制約了氧化物人工反鐵磁體的研製;其二,薄膜厚度起伏易導致相鄰磁性層之間形成靜磁耦合,而非反鐵磁耦合,故構建超薄人工反鐵磁體要求高質量的異質外延生長,保證各層均具有原子級平整和清晰界面;其三,要實現層間反鐵磁耦合和具有層分辨的分步磁化翻轉模式,磁性層必須具有較強的單軸磁各向異性;其四,反鐵磁層間交換耦合源於RKKY相互作用或自旋極化隧穿,合適的非磁性層包括電子結構和缺陷態至關重要。吳文彬課題組長期從事複雜氧化物的外延生長及物性研究,近年來針對上述問題開展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 [Appl. Phys. Lett. 103, 262402 (2013); 104, 242416 (2014); Nat. Commun. 6, 8980 (2015); Nature Mater. 15, 956 (2016);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8, 34924 (2016)]。

 

他們發現La2/3Ca1/3MnO3(LCMO)/CaRu1-xTixO3(CRTO)界面由於Mn-O-Ru間電荷轉移可有效抑制LCMO鐵磁層的「死層」效應;兩種材料具有完全匹配的晶格參數和對稱性,可得到完好的界面保證了多層膜和超晶格的外延生長;其低對稱性正交結構使磁性層具有單軸磁各向異性;另外,在CRTO非磁層中Ru、Ti含量的變化導致其電子態和輸運性能可調。在此基礎上,他們在LCMO/CaRu1/2Ti1/2O3(CRTO)中發現了清晰的反鐵磁層間交換耦合效應,首次觀察到從表層和內部各磁性層分步磁化翻轉模式,給出了耦合強度隨各層厚度及溫度的變化規律,以及可能的耦合機制。該工作無疑對氧化物自旋電子學的發展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也為功能氧化物界面的深入探索提供了新的平臺和思路。

 

圖一為LCMO/CRTO人工反鐵磁體結構表徵。X射線線掃描及倒空間掃描顯示清晰的衛星峰及衛星斑點(A,B),表明樣品規整的層狀周期結構。STEM及EELS表徵(C,D)顯示LCMO與CRTO層之間界面明銳,離子互擴散極其微弱。高質量的外延質量是構建人工反鐵磁晶體的前提。

 

 

圖一:LCMO/CRTO人工反鐵磁晶體結構表徵:(A)X射線線掃描;(B)X射線倒易空間掃描;(C)斷面HAADF-STEM表徵;(D)界面EELS表徵

 

 

圖二:LCMO/CRTO人工反鐵磁體磁性表徵:(A)LCMO/CRTO與LCMO/CRO超晶格磁化曲線及磁滯回線;(B)具有不同周期LCMO/CRTO超晶格的磁滯回線;(C)LCMO/CRTO(N=4)超晶格兩種可能的中間態磁構型;(D)LCMO/CRTO(N=10)人工反鐵磁超晶格在不同外場下極化中子反射譜

 

如圖二A所示,相比於LCMO/CRO樣品典型的鐵磁特徵,LCMO/CRTO超晶格磁化強度在140 K以下開始迅速減小,磁滯回線顯示零場下剩餘磁化接近為零,並在±1/5Ms處(Ms為飽和磁化強度)出現磁化平臺。通過分析具有不同堆垛周期N的超晶格樣品磁滯回線(圖二B),研究人員將該磁化平臺歸結為表層和內部LCMO層磁化的分步翻轉,究其原因在於二者因相鄰LCMO層數不同而受到的層間耦合作用不同。且對於N > 3的超晶格,存在兩種等機率的磁化翻轉次序,繼而導致兩種不同的中間態磁化構型(圖二C)。以上結果與過渡金屬體系蒙特卡洛模擬結果相一致。

 

通過與德國尤利希中子科學中心研究員蘇夷希(科大93屆校友)合作,該體系中的反鐵磁耦合態進一步被極化中子反射(PNR)實驗證實(圖二D):零場下,PNR得出的磁結構周期為超晶格周期厚度的兩倍,表明相鄰LCMO層磁化反平行排列;而高場下,所有LCMO層磁化平行排列,磁結構周期與超晶格厚度周期相同。

 

通過控制中間非磁層厚度, LCMO/CRTO人工反鐵磁基本單元(N = 2)能實現較高場下磁性號疊加,同時保持弱場下的零磁化態(圖三A)。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類似的反鐵磁層間耦合作用在Tc接近室溫的La2/3Sr1/3MnO3(LSMO)/CRTO超晶格中亦能實現(圖三B)。考慮到該體系中適中的磁化翻轉場以及磁化構型對外場的靈敏響應,該結果將賦予其在生物檢測及自旋電子學器件領域具有應用前景。

 

 

圖三:基於CRTO非磁層的人工反鐵磁體的拓展:(A)兩個人工反鐵磁基本單元(N=2)的鐵磁型疊加;(B)LSMO/CRTO(N=8)人工反鐵磁晶體磁性表徵

 

《Science》雜誌的審稿人評價稱:「這是一項非常高水準的實驗工作」(The experimental work is of very high standard),「當前研究在樣品質量和表徵上堪稱絕技」

(The present study more generally is a tour de force in terms of sample quality and 

sample characterization)。

「我認為這些結果非常有趣且潛在地開闢了研究其它氧化物多層膜的一個新方向」(I find these results very interesting and potentially opening a new direction of research for other oxide multilayers)。 

        

該工作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以及合肥大科學中心的項目資助。

 

論文連結: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sci/357/6347/191.full.pdf

 

(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科研部)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大在自旋軌道耦合莫特絕緣體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大何俊峰研究組與國內外同行合作,對自旋軌道耦合莫特絕緣體展開研究,取得重要進展:團隊使用高分辨角分辨光電子能譜,首次在電子摻雜自旋軌道耦合莫特絕緣體(Sr2IrO發現和理解摻雜莫特絕緣體產生的奇異量子現象是凝聚態物理研究中的核心問題。摻雜莫特絕緣體的一個典型例子就是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
  • 中國科大在量子輸運、量子等離激元研究領域取得重要新進展
    中國科大在量子輸運、量子等離激元研究領域取得重要新進展 近期,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國際功能材料量子設計中心與中科院強耦合量子材料物理重點實驗室曾長淦教授研究組在低維量子輸運領域取得系列新進展
  • 大連理工大學在自旋電子學領域取得突破性研究進展
    大連理工大學在自旋電子學領域取得突破性研究進展 作者:謝小芳 2019-12-01 01:18   來源:大連日報   大連理工大學在自旋電子學領域取得突破性研究進展有望從根本上突破傳統晶片發熱耗電等瓶頸  11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低維量子輸運領域取得系列新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低維量子輸運領域取得系列新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017-10-19 19:38
  • 自旋電子學,取得重大突破!
    自旋電子學,取得重大進展!東京大學研究人員創造了一種電子元件,展示了對未來幾代計算邏輯和存儲設備非常重要的功能和能力。與以前嘗試創建具有相同行為的組件相比,電能效率提高了一到兩個數量級。這將在自旋電子學的新興領域得到應用。自旋電子學探索高性能、低功耗的邏輯和內存組件的可能性。
  • 我國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中國證券網訊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北京大學相關研究人員組成的聯合團隊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中國科大-北大聯合團隊在國際上首次理論提出並實驗實現超冷原子二維自旋軌道耦合的人工合成,測定了由自旋軌道耦合導致的新奇拓撲量子物性。
  •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半導體量子電晶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半導體量子電晶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我校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半導體門控量子點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自旋卡諾電子學研究進展
    傳統的熱電效應顯現了熱流和電流之間的關聯,由於自旋電子學的發展,可以想像熱流與自旋流之間也有相互作用,它開啟了一個新的領域——自旋卡諾電子學,它將熱電效應與自旋電子學相結合,通過增加自旋和磁有序這一自由度來提高熱效應的品質因數。本文主要介紹自旋卡諾電子學的研究進展,包括自旋相關的澤貝克效應、自旋澤貝克效應、磁性隧道結的熱電效應以及熱流自旋轉矩等相關問題。
  • 英特爾自旋電子學研究新進展 晶片體積功耗大幅縮減
    作為半導體領域的技術領先者,英特爾近些年來在前沿製程節點上投入了極大的研發力度。總體來說,在7nm以上製程節點上,EUV、III-V電晶體、新的材料、3D堆疊技術、自旋電子學等多維度新領域、新技術的研究是未來半導體晶片製程技術發展的關鍵。
  • 理解銅氧化物高溫超導特性的關鍵線索:電子自旋!
    它們的電子自旋並不是指向相同的方向,而是隨意地指向不同方向:有些「向上」,有些「向下」。下圖所示:通過 SARPES 技術所帶來的自旋解析度,伯克利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們揭示了 Bi-2212 在之前研究中未引起注意的磁特性。
  • 自旋電子學新研究進展
    導讀近日,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工程師們報告了幾項有關「自旋電子」器件的研究新進展,有望幫助我們開啟新一代計算和數據存儲技術。創新近日,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工程師們報告了幾項有關「自旋電子」器件的研究新進展,將幫助我們通向新一代計算和數據存儲技術。
  • 中國科大在超冷原子拓撲量子體系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大潘建偉教授及同事陳帥、鄧友金等與北京大學劉雄軍、維也納工業大學、卡爾加裡大學的合作者們,在超冷原子拓撲量子體系的實驗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他們用量子淬火動力學方法在人工合成的二維自旋軌道耦合超冷原子體系中得到了直接判斷體系拓撲的動力學判據,並據此精確測定了體系的拓撲相圖。
  • 自旋熱電子研究獲進展
    Jauho日前提出,在二維非磁半導體中,利用自旋能斯特效應可產生由溫度梯度驅動的純自旋流,並設計了一個H形器件,不僅能用來檢測預言的新效應,也可作為二維熱電池的原型器件。研究結果日前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 據介紹,電子不僅具有電荷,同時具有自旋自由度。
  • 中國科大等發現氫氣在氧化物表面活化的新模式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教授黃偉新與德國馬普學會Fritz-Haber研究所教授Hans-Joachim Freund合作,在H2與氧化物相互作用體系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發現了H2在具有氧缺陷的二氧化鈰(CeO2-x)表面發生均裂生成H-,同時氧化CeO2-x的新活化模式。
  • 自旋-軌道耦合體系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陳帥、鄧友金等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新進展。
  • 磁振子自旋電子學領域重要進展:新型自旋閥結構
    然而,自旋電子學卻是一門不同於傳統的新學科,它採用電子的自旋或磁矩作為信息載體。「磁振子自旋電子學」(magnons spintronics)是一個新興的科研領域。筆者曾多次介紹「自旋電子學」的概念。那麼「磁振子」(magnon)又是什麼呢?
  • 科學家在自旋極化輸運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鄭小宏小組與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山西大學等國內外單位合作,在基於二維垂直異質結獲得完全自旋極化電流的研究中取得新的進展
  • 中國科大實現通訊波段碳化矽色心的室溫自旋操控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郭光燦團隊在碳化矽色心自旋操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該團隊李傳鋒、許金時、王俊峰等人與其合作者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碳化矽中氮-空位(NV)色心的室溫相干操縱,並且實現了單個NV色心的可控制備和光探測磁共振譜的探測。這種色心的發光波長在通訊波段,在量子通信和量子網絡中具有重要用途。
  • 自旋電子學領域獲突破性進展—新聞—科學網
    王譯在《科學》上發表自旋電子學領域突破性工作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能切身體會到電子產品耗電、發熱而帶來的嚴重不便。 聚焦上述關鍵科學技術問題,王譯與Hyunsoo Yang創新性提出利用自旋波(準粒子:磁振子)來驅動磁矩翻轉,實現晶片「0」和「1」的信息存儲和邏輯運算,這完全不同於以往通過有熱耗散的電子自旋注入的傳統技術。
  • 中國科大雜化二維超薄結構電催化還原二氧化氮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謝毅、特任教授孫永福課題組在雜化二維超薄結構的合成及應用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謝毅課題組近年來一直從事低維固體的電聲輸運行為調控與能量轉化應用這一交叉領域研究,在無機二維超薄材料的精細結構、電子結構與光、電催化性能的調控規律方面開展深入研究,相關工作在國際重要刊物上發表了系列論文,是目前國際上在該領域持續活躍的幾個主要研究小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