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旋熱電子研究獲進展

2020-11-25 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大學的碩士生喻小琴和教授朱振剛、蘇剛以及丹麥技術大學教授A. P. Jauho日前提出,在二維非磁半導體中,利用自旋能斯特效應可產生由溫度梯度驅動的純自旋流,並設計了一個H形器件,不僅能用來檢測預言的新效應,也可作為二維熱電池的原型器件。研究結果日前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

據介紹,電子不僅具有電荷,同時具有自旋自由度。傳統半導體器件利用電場對電子的電荷自由度進行調控,產生高阻態和低阻態,構成計算機晶片中二進位運算的1和0態。目前電子器件的尺寸小到十幾個納米,基本接近其工作的物理極限。在此背景下,科學家提出:可利用電子的自旋自由度實現信息的存取與處理,實現更高密度且不易丟失的信息儲存,由此誕生了自旋電子學。

最近幾年,在考慮溫度梯度的基礎上,人們又發展出了自旋熱電子學,探索熱與電子自旋及電荷相互作用的規律及其應用。目前自旋熱電子學研究主要集中在自旋塞貝克效應。科學家最初的研究是在鐵磁金屬坡莫合金中,由於自旋發生劈裂,溫度梯度驅動下,在材料內產生自旋電壓。隨後,研究拓展到鐵磁絕緣體和磁性半導體,提出了縱向和橫向自旋塞貝克效應。在這些效應中,磁性金屬都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專家認為,國科大此項研究提出了一種產生純自旋流的新方案,是自旋熱電子學領域的重要進展,所提器件原型具有諸多優點,可能帶來實際的應用,也為器件廢熱的再利用提供了新思路。(來源:中國科學報 肖潔)

 

相關焦點

  • 自旋卡諾電子學研究進展
    傳統的熱電效應顯現了熱流和電流之間的關聯,由於自旋電子學的發展,可以想像熱流與自旋流之間也有相互作用,它開啟了一個新的領域——自旋卡諾電子學,它將熱電效應與自旋電子學相結合,通過增加自旋和磁有序這一自由度來提高熱效應的品質因數。本文主要介紹自旋卡諾電子學的研究進展,包括自旋相關的澤貝克效應、自旋澤貝克效應、磁性隧道結的熱電效應以及熱流自旋轉矩等相關問題。
  • 自旋電子學新研究進展
    導讀近日,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工程師們報告了幾項有關「自旋電子」器件的研究新進展,有望幫助我們開啟新一代計算和數據存儲技術。創新近日,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工程師們報告了幾項有關「自旋電子」器件的研究新進展,將幫助我們通向新一代計算和數據存儲技術。
  • 大連理工大學在自旋電子學領域取得突破性研究進展
    大連理工大學在自旋電子學領域取得突破性研究進展 作者:謝小芳 2019-12-01 01:18   來源:大連日報   大連理工大學在自旋電子學領域取得突破性研究進展有望從根本上突破傳統晶片發熱耗電等瓶頸  11
  • 一維自旋-電荷分離現象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研究員管習文、博士研究生何豐、研究員姜玉鑄與中科院院士、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林海青,美國萊斯大學教授Randy Hulet和浦晗合作,通過量子可積系統理論,得到一維超冷費米氣體獨特的分數化準粒子和自旋-電荷分離現象的精確結果,並給出實驗驗證該一維多體物理現象的具體方案,在低維量子多體普適規律研究中取得進展。
  • 自旋電子學領域獲突破性進展—新聞—科學網
    王譯在《科學》上發表自旋電子學領域突破性工作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能切身體會到電子產品耗電、發熱而帶來的嚴重不便。 聚焦上述關鍵科學技術問題,王譯與Hyunsoo Yang創新性提出利用自旋波(準粒子:磁振子)來驅動磁矩翻轉,實現晶片「0」和「1」的信息存儲和邏輯運算,這完全不同於以往通過有熱耗散的電子自旋注入的傳統技術。
  • 英特爾自旋電子學研究新進展 晶片體積功耗大幅縮減
    總體來說,在7nm以上製程節點上,EUV、III-V電晶體、新的材料、3D堆疊技術、自旋電子學等多維度新領域、新技術的研究是未來半導體晶片製程技術發展的關鍵。  近日有消息稱,英特爾在自旋電子學技術領域取得了新的進展。
  • 自旋電子學材料、物理與器件研究進展 | 本周物理學講座
    報告人:韓秀峰,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時間:2月28日(周四)18:30單位:中國科學院大學地點:雁棲湖校區 教1-109自旋電子學是基於電子的自旋、軌道和點和自由度,研究電子自旋相關輸運性質及自旋與磁、光、電、力 、熱、聲等物理場之間相互作用的新興學科。
  • 新型低維磁性材料研究獲進展
    對於二維自旋體系,量子漲落和熱漲落之間的競爭將主導磁相變行為,長程序反鐵磁相變有可能克服量子漲落而出現。但是,包含三角自旋網格特別是籠目(kagome)晶格的磁性材料,強烈的幾何阻挫和量子自旋漲落的作用會使長程有序的基態無法形成。對低維磁性材料的有序-無序量子相變現象的探索和對其機理的闡明是關聯電子體系中有待深入理解的基本物理問題,是目前材料科學和凝聚態物理領域最重要的研究熱點之一。
  • 自旋霍爾效應研究新進展
    自旋電子學是近年來飛速發展的前沿學科領域之一自旋軌道耦合是影響常見的半導體材料自旋調控和弛豫的重要物理機理, 因此是半導體自旋電子學器件應用必須考慮的關鍵因素。近年來,國際上關於半導體中自旋軌道耦合引致的各種新奇的物理現象進行了研究並取得了許多重要的進展,如本徵自旋Hall效應等。這些研究為在半導體中產生自旋流提供了新的途徑,並為未來的全電操縱的自旋電子學器件提供了物理基礎。
  • 自旋電子材料物理及器件的研製獲專家肯定
    由物理所主持的「973」項目「自旋電子材料物理及器件的研製」項目中期總結會於2004年5月下旬在中科院物理所召開。「973」項目責任專家劉冶國教授、薛增泉教授、歐陽世歙教授和項目組專家張殿琳院士、王崇愚院士、王佔國院士、基金委靳達申研究員等11位專家組成評審專家組參加評審。
  • 外爾費米子與鐵磁自旋波共舞研究獲進展
    雖然自由粒子形式的外爾費米子至今未能被實驗確認,但在外爾半金屬中卻能夠實現外爾費米子形式的準粒子,這為研究外爾費米子的行為提供了新途徑。固體中的外爾費米子準粒子還具有不同於真空中真實粒子的獨特物理性質和新奇現象,譬如費米弧和手性反常導致的磁阻效應、內稟反常霍爾效應、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等。因此,首個非磁性外爾半金屬TaAs家族材料的發現具有重要科學意義,推動了外爾半金屬的研究進展。
  • 外爾費米子與鐵磁自旋波共舞研究獲進展
    雖然自由粒子形式的外爾費米子至今未能被實驗確認,但在外爾半金屬中卻能夠實現外爾費米子形式的準粒子,這為研究外爾費米子的行為提供了新途徑。固體中的外爾費米子準粒子還具有不同於真空中真實粒子的獨特物理性質和新奇現象,譬如費米弧和手性反常導致的磁阻效應、內稟反常霍爾效應、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等。因此,首個非磁性外爾半金屬TaAs家族材料的發現具有重要科學意義,推動了外爾半金屬的研究進展。
  • 英特爾自旋電子學技術獲新進展 晶片尺寸可縮小5倍能耗降低至多30倍
    打開APP 英特爾自旋電子學技術獲新進展 晶片尺寸可縮小5倍能耗降低至多30倍 鳳凰科技 發表於 2018-12-04 14:10:54
  • 合肥研究院等在4d關聯電子體系中的自旋-軌道耦合效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軌道耦合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電子體系展現出與3d電子體系迥異的物理現象,如自旋-軌道誘導的金屬-絕緣體轉變、強磁各向異性導致的自旋液體行為然而,由於實驗現象的複雜性和理論計算技術的限制,人們對這類體系中一些非常基本的物理機制還不清楚,特別是自旋-軌道耦合與電子間的庫侖相互作用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方面。
  • 自旋-軌道耦合體系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陳帥、鄧友金等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新進展。
  • 基於電子順磁共振方法的跨膜轉運蛋白三維結構解析研究獲進展
    基於電子順磁共振方法的跨膜轉運蛋白三維結構解析研究獲進展 2016-02-23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膜蛋白三維結構分析一直以來都是結構生物學、細胞等生命活動重要分子機制研究的前沿科學問題。目前其主要研究方法有X射線晶體衍射、核磁共振和冷凍電鏡。這些方法有各自獨特的優勢,但也有其應用的局限性。近年來隨著電子順磁共振方法,特別是脈衝電子自旋共振方法的飛速發展,該方法越來越廣泛應用於研究膜蛋白,特別是真核膜蛋白的在不同功能狀態下的構象變化、動態特性及分子機制分析。
  • 新研究:通過自旋電子隨機存取存儲器深入研究自旋
    東京工業大學(Tokyo Tech)的科學家最近新研發的一種新的材料組合,是基於電子的固有特性自旋的磁性隨機存取存儲器。這項創新可能會勝過當前的存儲設備。他們的突破發表在一項新的研究中,描述了一種利用拓撲材料中與自旋相關的現象的新策略,並且可以促進自旋電子學領域的發展。此外,這項研究為自旋相關現象的潛在機制提供了更多的見解。
  • 科學家在自旋極化輸運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鄭小宏小組與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山西大學等國內外單位合作,在基於二維垂直異質結獲得完全自旋極化電流的研究中取得新的進展
  • 在強自旋-軌道耦合材料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員張昌錦課題組在5d強自旋-軌道耦合材料Sr2IrO4的研究中取得進展。
  • 電子渦旋束流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員通過電子云概念以及洛倫茲變換性質,研究電子渦旋束流的角動量性質,並結合不同外電場、磁場首次提出操縱電子渦旋束流及其角動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