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電子順磁共振方法的跨膜轉運蛋白三維結構解析研究獲進展

2020-11-24 中國科學院

基於電子順磁共振方法的跨膜轉運蛋白三維結構解析研究獲進展

2016-02-23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字體: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雙聘教授田長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張志勇及美國國家強磁場中心教授Likai Song密切合作,針對細菌氰根離子(CN-)解毒及跨膜轉運重要蛋白硫氰酸酶YgaP,通過系統構建位點特異性電子自旋標記(簡稱SDSL),應用電子順磁共振(簡稱EPR),特別是脈衝雙電子偶極耦合(簡稱DEER)方法,首次成功解析了YgaP的全長三維結構,並通過EPR動態特性、順磁增強分子易趨性分析、距離測量等分析方法研究了YgaP蛋白跨膜轉運酶催化產物硫氰根離子(SCN-)的分子機制。該研究成果以Structure of an E. coli integral membrane sulfurtransferase and its structural transition upon SCN−binding defined by EPR-based hybrid method 為題在線發表在《科學報告》雜誌上(Sci. Rep. 6, 20025; doi: 10.1038/srep20025 (2016))。

  膜蛋白三維結構分析一直以來都是結構生物學、細胞等生命活動重要分子機制研究的前沿科學問題。目前其主要研究方法有X射線晶體衍射、核磁共振和冷凍電鏡。這些方法有各自獨特的優勢,但也有其應用的局限性。近年來隨著電子順磁共振方法,特別是脈衝電子自旋共振方法的飛速發展,該方法越來越廣泛應用於研究膜蛋白,特別是真核膜蛋白的在不同功能狀態下的構象變化、動態特性及分子機制分析。EPR方法在膜蛋白研究中擁有獨特的優勢,包括比核磁共振高近三個數量級的靈敏度;對膜蛋白分子量大小無限制;獲得蛋白動力學信息;能檢測8埃到80埃的長程距離信息;能開展磷脂等類生理環境中的膜蛋白研究等。

  該工作中,研究人員首先使用連續波(Continuous wave, CW)EPR方法(包括譜線分析、功率飽和等方法)獲得YgaP蛋白跨膜結構域的動力學和易趨性信息,從而得到YgaP跨膜結構域的二級結構特徵;通過基於CW-EPR和脈衝DEER距離測量方法得到二體全長YgaP蛋白中單體內或單體間的距離約束信息;結合剛體(rigid-body)計算方法最終得到YgaP蛋白的三維結構。研究人員還應用EPR方法分析了YgaP蛋白與酶催化產物SCN-結合前後的動態特性和構象變化,結果表明YgaP蛋白第二跨膜螺旋(TMH2)在結合底物SCN-後運動性下降,TMH2間的距離變小。該研究為國際上首次報導綜合應用連續波、脈衝EPR及剛體計算方法的膜蛋白de novo結構解析和動態構象分析,並將為其他真核膜蛋白的結構研究提供一條新的途徑。

  該項研究獲得合肥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電子自旋共振設備、美國國家強磁場實驗室電子自旋共振設施部的設備支持,在中國科技部國家重點科學研究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合肥大科學中心等項目支持下完成。

  文章連結

系統構建位點特異電子自旋標記及電子順磁共振方法獲得膜蛋白三維結構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雙聘教授田長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張志勇及美國國家強磁場中心教授Likai Song密切合作,針對細菌氰根離子(CN-)解毒及跨膜轉運重要蛋白硫氰酸酶YgaP,通過系統構建位點特異性電子自旋標記(簡稱SDSL),應用電子順磁共振(簡稱EPR),特別是脈衝雙電子偶極耦合(簡稱DEER)方法,首次成功解析了YgaP的全長三維結構,並通過EPR動態特性、順磁增強分子易趨性分析、距離測量等分析方法研究了YgaP蛋白跨膜轉運酶催化產物硫氰根離子(SCN-)的分子機制。該研究成果以Structure of an E. coli integral membrane sulfurtransferase and its structural transition upon SCN−binding defined by EPR-based hybrid method 為題在線發表在《科學報告》雜誌上(Sci. Rep. 6, 20025; doi: 10.1038/srep20025 (2016))。
  膜蛋白三維結構分析一直以來都是結構生物學、細胞等生命活動重要分子機制研究的前沿科學問題。目前其主要研究方法有X射線晶體衍射、核磁共振和冷凍電鏡。這些方法有各自獨特的優勢,但也有其應用的局限性。近年來隨著電子順磁共振方法,特別是脈衝電子自旋共振方法的飛速發展,該方法越來越廣泛應用於研究膜蛋白,特別是真核膜蛋白的在不同功能狀態下的構象變化、動態特性及分子機制分析。EPR方法在膜蛋白研究中擁有獨特的優勢,包括比核磁共振高近三個數量級的靈敏度;對膜蛋白分子量大小無限制;獲得蛋白動力學信息;能檢測8埃到80埃的長程距離信息;能開展磷脂等類生理環境中的膜蛋白研究等。
  該工作中,研究人員首先使用連續波(Continuous wave, CW)EPR方法(包括譜線分析、功率飽和等方法)獲得YgaP蛋白跨膜結構域的動力學和易趨性信息,從而得到YgaP跨膜結構域的二級結構特徵;通過基於CW-EPR和脈衝DEER距離測量方法得到二體全長YgaP蛋白中單體內或單體間的距離約束信息;結合剛體(rigid-body)計算方法最終得到YgaP蛋白的三維結構。研究人員還應用EPR方法分析了YgaP蛋白與酶催化產物SCN-結合前後的動態特性和構象變化,結果表明YgaP蛋白第二跨膜螺旋(TMH2)在結合底物SCN-後運動性下降,TMH2間的距離變小。該研究為國際上首次報導綜合應用連續波、脈衝EPR及剛體計算方法的膜蛋白de novo結構解析和動態構象分析,並將為其他真核膜蛋白的結構研究提供一條新的途徑。
  該項研究獲得合肥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電子自旋共振設備、美國國家強磁場實驗室電子自旋共振設施部的設備支持,在中國科技部國家重點科學研究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合肥大科學中心等項目支持下完成。
  文章連結

系統構建位點特異電子自旋標記及電子順磁共振方法獲得膜蛋白三維結構

列印 責任編輯:葉瑞優

相關焦點

  • 合肥研究院線粒體蛋白跨膜轉運研究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中心王俊峰、周數研究團隊在線粒體蛋白跨膜轉運研究中取得進展,利用液體核磁共振技術,在國際上首次解析出酵母線粒體內膜Tim23通道蛋白與其底物肽段的複合物三維空間結構。
  • 解析肉鹼膜轉運蛋白晶體結構
    a 為平行於膜的視角,b為垂直於膜的視角。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江濤研究員領銜的科研小組在肉鹼膜轉運蛋白CaiT三維結構研究方面取得最新的進展,相關成果文章刊登在3月28的《自然—結構與分子生物學》(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上。
  • 王俊峰課題組在線粒體蛋白跨膜轉運研究領域中取得突破性進展
    近期,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強磁場中心王俊峰、周數研究團隊在線粒體蛋白跨膜轉運研究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利用液體核磁共振技術在國際上首次解析出酵母線粒體內膜Tim23通道蛋白與其底物肽段的複合物三維空間結構。
  • 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3三維結構揭示
    原標題: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3三維結構揭示  科技日報北京7月16日電 (記者林莉君)繼在國際上獲得第一個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三維結構後,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顏寧研究組再次解析出GLUT3的三維結構,清晰完整地展現了葡萄糖轉運蛋白工作的分子機理,為研製小分子腫瘤靶向藥物提供了直接結構依據。
  • 低溫電鏡解析蛋白結構十大進展
    這幾年,低溫電子顯微鏡的相關文章有很多:2015年一年,這個技術就用於100多個分子的結構研究。X-射線晶體衍射只能對單個、靜態的蛋白晶體成像,但低溫電子顯微鏡能夠對蛋白的多種構象進行成像,幫助科學家們推斷蛋白的功能。  現在低溫電鏡迅猛發展,專家們正在尋找更大的挑戰作為下一個解析目標。對很多人來說,最想解析的是夾在細胞膜內的蛋白。
  • 西湖大學再獲重要突破,首次實現跨膜孔蛋白的精確從頭設計
    通過對設計孔蛋白進行重組表達、純化、鑑定與結構驗證, 研究人員證明所設計的孔蛋白性質非常穩定(比如結構較之天然蛋白,具備對高溫更好的耐受性),並具有與計算設計模型相一致的三維結構。,研究人員設計了相應的跨膜孔蛋白。
  • 蛋白質三維結構解析固體核磁共振方法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波譜與原子分子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楊俊研究組,在發展蛋白質高分辨三維結構的固體核磁共振測定新技術和新方法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結果於近日在
  • 科普來了 | 科學家實現跨膜孔蛋白的精確從頭設計
    通道蛋白,是膜蛋白的一種,相當於這間屋子其中一扇窗戶,作為物質跨膜轉運的通道,它在神經信號傳遞、細胞程序性死亡等複雜的生理活動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很多重大人類疾病的藥物作用靶點,也作為蛋白質工具被廣泛應用於生物技術與研究。本次研究所設計的跨膜孔蛋白,就隸屬於通道蛋白。
  • 研究揭示糖轉運蛋白結構與機理
    ,報導了人的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4在大腸桿菌中的同源蛋白XylE的晶體結構,並且運用生化手段對其工作機理進行了研究。這類葡萄糖轉運蛋白家族包含多個成員,其中科學家對GLUT1、GLUT2、GLUT3、GLUT4這四個蛋白研究最為深入,且證實與多種人類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如嬰兒癲癇發作、Fanconi-Bickel綜合症、糖尿病、肥胖等。但是目前對於這一類重要蛋白的結構信息知之甚少。 顏寧教授領導的研究組一直將人體葡萄糖轉運蛋白及其在各物種中同源蛋白的結構與功能研究作為主要方向。
  • 非視覺阻遏蛋白與GPCR複合物的三維結構解析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課題組、餘學奎課題組和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叢堯課題組合作在GPCR跨膜信號轉導領域取得新進展——首次解析了非視覺阻遏蛋白(Arrestin2)與神經降壓素受體(NTSR1)複合物冷凍電鏡結構
  • 楊俊等膜蛋白的結構研究或進展
    膜蛋白所處的磷脂膜/去垢劑環境對膜蛋白的結構和功能有重要的影響。膜蛋白結構測定手段如X-射線晶體學和液體NMR很難在磷脂雙分子膜的環境下研究膜蛋白的結構,所以目前在PDB裡的絕大部分膜蛋白結構是在去垢劑的環境下測定的。但是在去垢劑的環境下的膜蛋白的結構是不是在磷脂雙分子環境下的真實結構是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
  • 科學家揭示葉酸ECF轉運蛋白結構和轉運機制
    4月14日,《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的最新研究進展,報導了來源於乳酸桿菌的能量耦合因子型(Energy Coupling Factor,ECF)葉酸轉運蛋白面向內(inward-facing)的晶體結構(見示意圖a),揭示了ECF轉運蛋白跨膜轉運葉酸的分子機制。葉酸參與細胞內眾多重要生化過程,包括DNA和胺基酸的合成。
  • 清華大學在世界上首次解析NAT家族蛋白結構
    UraA三維晶體結構各種核苷鹼基(nucleobases)以及維生素C的吸收由一類跨膜轉運蛋白家族NAT蛋白介導。而他們通過怎樣的機制完成跨膜轉運,一直是個謎。顏寧教授率領的科研小組自建立以來即致力於對膜轉運蛋白結構,特別是營養物質——質子共轉運蛋白的結構與分子機理的研究。
  • JACS:蛋白質三維結構解析固體核磁共振方法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波譜與原子分子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楊俊研究組,在發展蛋白質高分辨三維結構的固體核磁共振測定新技術和新方法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結果於近日在《美國化學會》(J. Am. Chem. Soc.)上在線發表。
  • ...顏寧團隊連續發表5篇Cell/Nature,提出了通用的解析膜蛋白的方法
    約30%的編碼基因編碼的膜蛋白(MPs)在眾多生理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膜蛋白是超過FDA批准藥物一半的靶標藥物。需要在近乎生理條件下對功能性膜蛋白進行高解析度的結構研究,以提供深入的機理理解並促進藥物發現。隨著單粒子冷凍顯微鏡(cryo-EM)的解析度革命,分離的膜蛋白的結構闡明已取得了快速進展。
  • 在世界上首次揭示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
    清華大學顏寧研究組取得生命科學基礎研究重大突破 在世界上首次揭示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  清華新聞網6月6日電(記者 顧淑霞)清華大學醫學院顏寧教授研究組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
  • Nature、Science和Cell三大期刊低溫電鏡解析蛋白結構重大研究
    這幾年,低溫電子顯微鏡的相關文章有很多:2015年一年,這個技術就用於100多個分子的結構研究。X-射線晶體衍射只能對單個、靜態的蛋白晶體成像,但低溫電子顯微鏡能夠對蛋白的多種構象進行成像,幫助科學家們推斷蛋白的功能。現在低溫電鏡迅猛發展,專家們正在尋找更大的挑戰作為下一個解析目標。對很多人來說,最想解析的是夾在細胞膜內的蛋白。
  • 中國科大解析人類溶酶體維生素B12外排蛋白ABCD4的電鏡結構
    >的近原子解析度三維結構,為深入理解該類膜蛋白轉運的分子機制以及其突變引發疾病的致病機理提供了基礎。  ABC膜轉運蛋白作為一類通過結合併水解ATP獲得能量實現物質跨膜運輸的多次跨膜蛋白,廣泛分布於原核和真核生物中。其轉運的底物包括離子、胺基酸、短肽、糖類以及脂質等,因而參與多種重要生理功能,並與腫瘤細胞的抗藥性密切相關。
  • 首次世界上實現跨膜孔蛋白的精確從頭設計
    通道蛋白,是膜蛋白的一種,相當於這間屋子其中一扇窗戶,作為物質跨膜轉運的通道,它在神經信號傳遞、細胞程序性死亡等複雜的生理活動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很多重大人類疾病的藥物作用靶點,也作為蛋白質工具被廣泛應用於生物技術與研究。本次研究所設計的跨膜孔蛋白,就隸屬於通道蛋白。
  • 科學家闡明一種離子通道蛋白結構—新聞—科學網
    安徽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沈兵教授團隊與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中心王俊峰、周數研究團隊合作,在細胞離子通道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他們解析了Tim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