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質三維結構解析固體核磁共振方法獲進展

2020-11-24 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波譜與原子分子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楊俊研究組,在發展蛋白質高分辨三維結構的固體核磁共振測定新技術和新方法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結果於近日在《美國化學會》(J. Am. Chem. Soc.)上在線發表。

 

相對於液體核磁共振和X射線晶體衍射技術,固體核磁共振技術能夠在接近天然環境的條件中來研究膜蛋白的結構。比如,在人工合成的磷脂雙分子層、生物膜提取物的環境中來研究膜蛋白結構。儘管固體核磁共振技術在膜蛋白三維結構研究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和良好的發展前景,但是由於起步較晚,該技術還有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其中一個重要瓶頸是難以獲得足夠數量的高質量長程距離約束條件,這嚴重阻礙了固體核磁共振的蛋白質三維結構的解析。

 

武漢物數所楊俊研究組的博士研究生李建平等與南開大學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合作,在固體核磁共振中建立和發展了一種PCS-Rosseta的蛋白質高分辨三維結構解析方法。通過引入一種分子探針在蛋白分子上的各個原子核產生了贗接觸位移(Pseudocontact Shifts,PCS)效應,得到的PCS值可以提供豐富的、高質量的結構和角度約束條件。僅利用PCS所提供的結構約束,並結合Rosetta的計算方法計算得到了高分辨的蛋白質三維結構。PCS-Rosetta方法在獲得長程距離約束方面具有數量多、高效率和高質量的優點,在魔角旋轉固體核磁解析膜蛋白高分辨三維結構中具有很大的潛力。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的重點支持。(來源: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JACS:蛋白質三維結構解析固體核磁共振方法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波譜與原子分子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楊俊研究組,在發展蛋白質高分辨三維結構的固體核磁共振測定新技術和新方法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結果於近日在《美國化學會》(J. Am. Chem. Soc.)上在線發表。
  • 基於電子順磁共振方法的跨膜轉運蛋白三維結構解析研究獲進展
    基於電子順磁共振方法的跨膜轉運蛋白三維結構解析研究獲進展 2016-02-23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首次成功解析了YgaP的全長三維結構,並通過EPR動態特性、順磁增強分子易趨性分析、距離測量等分析方法研究了YgaP蛋白跨膜轉運酶催化產物硫氰根離子(SCN-)的分子機制。
  • ...天然胺基酸和核磁共振方法實現蛋白質酪氨酸磷酸化的定性和定量...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和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田長麟教授、生物物理所王江雲研究員及龔為民研究員合作發展了新型非天然胺基酸,並應用這種19F同位素標記的非天然胺基酸和固體核磁共振方法實現了蛋白質酪氨酸磷酸化的定性和定量檢測。
  • 蛋白質結構解析六十年
    隨著這個理論被證偽,真正的遺傳物質DNA的結構被給予了很大關注。然而,蛋白質作為生命體的重要大分子,其重要性也從未被忽視,而且在1950年代開始,科學家一直在探尋DNA序列和蛋白質序列的相關性。與此同時,蛋白質測序和結構解析蛋白質結構的努力開始慢慢獲得回報。更多的生化研究揭示了蛋白質的功能重要性,因此蛋白質的三維結構的解析對於深入理解蛋白質功能和生理現象起著決定性作用。
  • 武漢物數所在蛋白質動態學研究的新技術新方法方面獲進展
    武漢物數所在蛋白質動態學研究的新技術新方法方面獲進展 2016-12-27 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 蛋白質作為生命組成的基本單元,其本身也是處於不斷運動的動態過程中。作為生命活動的執行者,蛋白質只有通過運動才能執行特定的生物學功能,因此對蛋白質結構的動態變化的了解是洞悉其功能的關鍵。然而受到研究手段的制約,蛋白質動態學的研究遠遠落後於其結構研究。  溶液核磁共振能夠在接近生理環境的溶液狀態下對蛋白質進行解析,是研究蛋白質動態結構的理想方法。
  • X射線晶體衍射、核磁共振和冷凍電鏡
    ——施一公目前常用的解析蛋白質結構的方法主要有X射線晶體衍射技術、核磁共振技術和冷凍電鏡技術。X射線晶體衍射技術晶體向來以其規律性和對稱性而備受推崇,直到17世紀才漸漸被科學地研究。晶體衍射技術可以解析出原子解析度的結構,但是該方法的局限之處在於,樣品必須是可結晶的。針對生物大分子,特別是膜蛋白和澱粉樣蛋白質,溶解度低,難以結晶或者不可結晶,則需要考慮使用其他的技術進行結構解析。
  • iCMR 2017特邀報告:固體核磁共振技術在膜蛋白研究中的應用
    第一屆磁共振網絡會議(iCMR 2017)特邀報告固體核磁共振技術在膜蛋白研究中的應用 王申林 研究員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報告摘要:  生物固體核磁共振技術是膜蛋白研究的新興技術手段,其優勢是可以在模擬生物膜的環境中研究膜蛋白的結構和動態學性質。
  • 楊俊等膜蛋白的結構研究或進展
    該研究組應用魔角旋轉固體NMR技術揭示了磷脂膜對膜蛋白的結構以及澱粉樣蛋白聚集機制的影響。固體NMR是一種強有力的結構分析手段,它能夠提供原子分辨的蛋白質分子的三維結構和分子間相互作用的位點,以及大時間尺度的動態過程等極為豐富的信息,在結構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領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固體NMR不受樣品狀態和分子量上限的制約,是研究膜蛋白和澱粉樣蛋白質纖維的重要工具。
  • 日本研發新技術可解析蛋白質二級結構
    ,他們成功開發出一種核磁共鳴法(NMR法),能夠在不使用同位素標記的情況下解析蛋白質的二級結構。蛋白質二級結構(secondary structure of protein)指它的多肽鏈中有規則重複的構象,是蛋白質整體形狀的基礎。蛋白質中的代表性二級結構為β-摺疊(β-sheet),是由伸展的多肽鏈組成的,可分為平行式和反平行式兩種類型。
  • 蛋白質結構解析六十年_資訊中心_儀器信息網
    然而,蛋白質作為生命體的重要大分子,其重要性也從未被忽視,而且在1950年代開始,科學家一直在探尋DNA序列和蛋白質序列的相關性。與此同時,蛋白質測序和結構解析蛋白質結構的努力開始慢慢獲得回報。更多的生化研究揭示了蛋白質的功能重要性,因此蛋白質的三維結構的解析對於深入理解蛋白質功能和生理現象起著決定性作用。
  • 在蛋白質動態學研究的新技術新方法方面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生物大分子動態學研究組在蛋白質動態學研究的新技術新方法發展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
  • 神經突觸高精度三維結構獲解析
    抑制性突觸中受體等蛋白分子與細胞器組織分布的三維可視化圖。深圳先進院供圖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雙聘教授畢國強和劉北明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周正洪合作,通過發展前沿冷凍電鏡斷層三維成像技術,解析了首個完整腦神經突觸在分子水平的高精度三維結構。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
  • 固體核磁共振:第N感「看」世界
    與人類發明的光學、X射線、電子成像等諸多技術相比,核磁共振的優勢很明顯,第一,核磁共振技術只用到低能量的電磁場,不損傷被測物體,人畜無害;所以核磁共振成像在醫學上是腫瘤診斷、腦科學研究的重要手段;第二,具有極高的化學解析度。核磁共振技術在生物和化學領域被用來鑑定化學分子結構和研究蛋白質結構和功能。核磁共振技術就像給人附上了第N感,讓人透過表象「看」到各種微觀和內部的世界。
  • 攻克生物學半世紀難題,「阿爾法摺疊」精準預測蛋白質三維結構
    據美國《科學》雜誌網站11月30日報導,「蛋白質結構預測關鍵評估」(CASP)競賽傳來喜訊:英國「深度學習」(DeepMind)稱其AI實現了上述成就,他們的方法將極大加快新藥研發進程。人體擁有成千上萬種不同的蛋白質,每一種蛋白質都包含幾十到幾百種胺基酸,這些胺基酸的順序決定了它們之間的作用,賦予蛋白質複雜的三維形狀,進而決定了蛋白質的功能。
  • 「阿爾法摺疊」精準預測蛋白質三維結構|胺基酸|x射線|生物學|蛋白...
    人工智慧(AI)再度發威,攻克了生物學領域一項重大難題:預測蛋白質如何從線性胺基酸鏈捲曲成3D形狀以執行任務。據美國《科學》雜誌網站11月30日報導,「蛋白質結構預測關鍵評估」(CASP)競賽傳來喜訊:英國「深度學習」(DeepMind)稱其AI實現了上述成就,他們的方法將極大加快新藥研發進程。
  • 蛋白質機器與生命過程調控重點專項3個項目啟動實施
    近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蛋白質機器與生命過程調控重點專項「蛋白質機器三維結構導向的新型藥物研發關鍵技術研究」、「信號轉導過程中蛋白質機器的活細胞標記與在體調控」和「蛋白質機器動態結構的核磁共振研究方法及應用
  • 【中國科學報】神經突觸高精度三維結構獲解析
    深圳先進院供圖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雙聘教授畢國強和劉北明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周正洪合作,通過發展前沿冷凍電鏡斷層三維成像技術,解析了首個完整腦神經突觸在分子水平的高精度三維結構。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  大腦中每個神經細胞通過上千個微小的「突觸」與其它神經細胞相互連接。
  • 生物固體核磁共振探頭最新技術突破
    生物固體核磁共振探頭最新技術突破 儀器信息網 2005/04/11 14:51:28 點擊 640 次
  • 蛋白質酪氨酸磷酸化定性定量檢測已實現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田長麟教授、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江雲研究員及龔為民研究員合作發展了新型非天然胺基酸,並應用這種19F同位素標記的非天然胺基酸和固體核磁共振方法實現了蛋白質酪氨酸磷酸化的定性和定量檢測
  • 小分子-膜蛋白質互作界面和結構調控分析研究獲進展
    小分子-膜蛋白質互作界面和結構調控分析研究獲進展 2019-04-17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該方法是一種分析蛋白質互作界面和結構變化的質譜新方法,與傳統氫氘交換、羥基自由基氧化等質譜方法相比具有穩定性好、標記效率和特異性高、數據處理簡單等優點,可以應用於蛋白-蛋白、蛋白-小分子等生物分子互作界面和結構調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