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射線晶體衍射、核磁共振和冷凍電鏡

2020-12-07 科學你我他

結構生物學是現代生命科學研究的前沿主流學科之一,對生物大分子結構與功能的深入研究不僅可以解決一系列重大的基礎科學問題,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生命現象本質,而且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將極大地促進基於生物大分子結構的新藥研究及開發。——施一公

目前常用的解析蛋白質結構的方法主要有X射線晶體衍射技術、核磁共振技術和冷凍電鏡技術。

X射線晶體衍射技術

晶體向來以其規律性和對稱性而備受推崇,直到17世紀才漸漸被科學地研究。1611年,約翰內斯·克卜勒(Johannes Kepler)發現了雪花的對稱六角結構。從1895年威廉·倫琴(Wilhelm Rntgen)發現X射線,到1912年單晶X射線衍射技術提出並開發,再到1958年肌紅蛋白作為首個運用X射線晶體衍射技術解析出來的蛋白質結構,該技術已經成為解析蛋白質結構中最重要、最有力的工具。

圖源: 阿里雲

截止今天,PDB資料庫中已錄入的生物大分子結構將近17萬個,其中近90%的結構都來自於X射線晶體衍射技術,可見其功能的強大。晶體衍射技術可以解析出原子解析度的結構,但是該方法的局限之處在於,樣品必須是可結晶的。針對生物大分子,特別是膜蛋白和澱粉樣蛋白質,溶解度低,難以結晶或者不可結晶,則需要考慮使用其他的技術進行結構解析。

核磁共振技術

自1946年首次觀測到凝聚態核磁信號以來,NMR技術經歷了70多年的飛速發展,其應用也逐漸擴展到化學、醫學、材料科學和生命科學等領域。20世紀80年代,該技術開始應用於蛋白質結構解析,進一步促進了NMR技術在生命科學領域的應用。

核磁共振實驗室。圖源: 維基百科

目前,用於解析蛋白質結構的核磁共振技術主要分為液體核磁共振技術和固體核磁共振技術。兩者研究的對象不同,簡單來說,前者是以液體樣品為研究對象,後者則是以固態樣品為研究對象。

液體核磁共振解析生物大分子的結構時受限於其分子量,一般情況下常用來分析50 kDa以下的蛋白質。在一些特殊情況下,也可以用來解析100 kDa以上的膜蛋白。固體核磁共振技術,則不受限於樣品的分子量大小,且針對澱粉樣蛋白質纖維這種不結晶且不溶於水的樣品,或者是磷脂環境下的膜蛋白(近天然環境中下的結構)以及其他生物大分子複合物,則優勢明顯,成為結構解析生物大分子結構的有力工具。

NMR技術解析的7K3G蛋白模型。圖源: PDB

NMR不僅可以解析出原子解析度水平的結構,同時還可以提供動力學以及分子間相互作用等重要信息。不過,該技術需要藉助於2H,13C和15N同位素標記的樣品,成本較高;同時,核磁數據的解析、譜圖信號的歸屬也是一項複雜的工作,尤其是分子量大的生物大分子,核磁譜圖複雜,也為後續的結構解析工作帶來了挑戰。

冷凍電鏡技術

1968年科學家首次運用電子顯微鏡三維重建技術,重建了T4噬菌體(屬於大腸桿菌T系噬菌體,為烈性噬菌體)尾部的三維結構。1974年低溫電子顯微鏡技術得以提出並發展。經過30多年的發展,Cryo-EM已成為研究生物大分子結構的有力工具。

大腸桿菌的顯微照片。圖源: 維基百科

近年來,Cryo-EM技術取得了革命性的進展,特別是在單一粒子分析方面。自2013年以來,隨著電子探測器和圖像處理的巨大進步,Cryo-EM單粒子分析進展非常迅速,Cryo-EM的解析度現在可與單晶 X 射線衍射相媲美。

目前,Cryo-EM正在成為解析生物大分子高解析度結構的有力工具。該技術的優點主要體現在可以通過快速冷凍處理技術,保持樣品的原生狀態,不需要蛋白質結晶,僅用毫克級樣品(約0.1毫克),即可獲得高解析度的結構。此外該技術對樣品純度的要求並不苛刻,對於某些難以通過表達純化獲得較高純度的膜蛋白來說,非常友好。

圖源: 阿里雲

目前Cryo-EM對生物大分子的結構測定,能夠比較容易地獲得大型複合物(300 kDa以上的蛋白質)在原子解析度水平的結構。然而,針對200 kDa以下的蛋白質,因為其顆粒在冷凍樣品中襯度不足,會導致很難獲取其高解析度的結構信息。

上文簡述的三種方法,各有所長。其實,沒有任何一種技術是萬能的,我們在做科研的過程中必須要有全局意識,並在每一階段及時權衡利弊。將傳統技術與新技術進行優勢互補,有機結合,不斷以協作共贏的態度去尋求突破。

相關焦點

  • 劃時代的冷凍電鏡技術--中國數字科技館
    蛋白質結構解析的常用實驗方法有兩種:X射線衍射晶體學成像和核磁共振成像。  作為最早用於結構解析的實驗方法之一,X射線衍射晶體學成像運用了幾十年。X射線是一種高能短波長的電磁波(本質上屬於光子束),被德國科學家倫琴發現,故又被稱為倫琴射線。
  • 程亦凡在Cell發文介紹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
    研究這些過程中的大分子和複合體,確定它們的分子結構,可以得到最詳細的基礎信息。除此之外,獲得藥物靶標的分子結構也是藥物開發的標準程序,人們可以在此基礎上設計和優化治療性的化合物。   不久以前,單顆粒冷凍電鏡(cryo-EM)還不是大多數結構生物學家們的第一選擇。2013年以前,蛋白資料庫(PDB)中的絕大多數分子結構還是X射線晶體衍射獲得的。
  • 漲知識丨冷凍電鏡是什麼?為什麼能夠斬獲今年諾貝爾化學獎?
    生命活動的關鍵密碼在於核酸和蛋白質,核酸因攜帶遺傳物質備受科研界關注,而蛋白質作為生命活動的主要執行者,其結構解析在1960年代崛起。X射線晶體學成像、核磁共振在此前的近80年時間裡是生物分子模型的兩大主要獲得手段。X射線晶體學是最早用於結構解析的實驗方法之一。
  • 基於冷凍電鏡的新技術MicroED解析1.4埃晶體結構
    Alpha-突觸核蛋白(Alpha-synuclein)是路易小體(Lewy body)的主要成分,與帕金森病和其他神經退行性病變密切相關。近來程博士在冷凍電鏡方面陸續發表了多項重要成果,受到了廣泛的關注。2015年,程亦凡博士成為了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研究員。  Alpha-突觸核蛋白的毒性核心由11個殘基組成,被稱為NACore。NACore可以形成有序的三維晶體,但這種晶體實在太小,光學顯微鏡觀察不到,也難以進行X射線衍射。於是研究人員採用了以冷凍電鏡(cryo-EM)為基礎的新技術,MicroED。
  • 程亦凡談冷凍電鏡技術發展——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副教授...
    畢竟雖然冷凍電鏡和X射線晶體學、核磁共振被稱作結構生物學研究的三大利器,但不得不承認冷凍電鏡是三者當中最弱的一種技術手段,在現在已解析的一千多種膜蛋白結構當中,90%以上都採用的是X射線晶體學方法,而核磁共振在小分子量的蛋白結構解析中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 未來篇 | 冷凍電鏡,能否「飛入尋常百姓家」?
    因此,科學家們一邊在慶祝新的解析度記錄的誕生,一邊在想方設法讓冷凍電鏡變得更快、操作更簡便、價格更親民,希望它能夠成為「飛入尋常百姓家」的分析工具。X射線晶體衍射依然是解析蛋白質結構的主要手段。只要能夠獲得高質量的蛋白晶體,X射線晶體衍射獲得的蛋白質結構解析度要高於冷凍電鏡。
  • 冷凍電鏡的解析度革命
    Amunts等人利用冷凍電鏡獲得線粒體核糖體大亞基3.2埃的解析度結構,還有最近利用冷凍電鏡獲取的其他一些高解析度結構,這些成就預示著分子生物學研究的新時代,獲取近原子解析度的大分子結構將不再是X射線晶體學和核磁共振的特權。
  • 冷凍電鏡新應用:微電子衍射技術確定小分子結構
    研究亮點:報導了一種冷凍電鏡(cryoEM)方法——微電子衍射(MicroED)技術用於對有機小分子進行簡便、準確的結構測定。隨著倫琴發現了X射線以及勞埃發現了X射線衍射現象,人們認識微觀世界的手段被極大豐富,在發展了近百年的今天,其重要性依舊,在化學、分子生物學、藥學、物理學以及材料學等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
  • 冷凍電鏡牛X在哪裡?5位科學家說:它徹底「消滅」了結構生物學
    理察·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以表彰他們對於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的研究發展所作出的貢獻,三位科學家同時還簡化和改進了生物分子的成像。按照X射線晶體學發展的軌跡,首先諾獎先建立方法學的人,然後就很可能是一系列重要生物學功能的蛋白複合物的了。他們在介紹他們三位為啥會獲得諾獎的時候能把我們的研究結果放在第一個圖,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激勵和鼓勵。
  • 冷凍電鏡助力施一公發表諾獎級別研究成果
    第一篇文章報導了通過單顆粒冷凍電子顯微技術(冷凍電鏡)解析的酵母剪接體近原子解析度的三維結構,第二篇文章在此結構的基礎上進行了詳細分析,闡述了剪接體對前體信使RNA執行剪接的基本工作機理。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閆創業博士、醫學院博士研究生杭婧和萬蕊雪為兩篇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
  • 冷凍電鏡技術「接管」結構生物學—新聞—科學網
  • Structure:二型分子伴侶晶體和電鏡結構
    10月13日,結構生物學著名期刊《結構》(Structure)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孫飛研究組和微生物研究所董志揚研究組合作完成的關於二型分子伴侶開口狀態的晶體與電鏡結構最新研究成果。
  • 蔣華良:冷凍電鏡結構測定發現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傳導新化學修飾
    孫金鵬、張巖和徐華強等利用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獲得了GPR97-Go-氫化可的松以及GPR97-Go-倍氯米松兩個三元複合物的三維結構,分別率分別為2.9 和3.1。在解析結構過程中,他們發現Go蛋白C末端有多餘的電鏡密度,長度約17 ,看上去似乎像長鏈脂肪酸。
  • 冷凍電鏡技術為何能獲得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及其發展趨勢
    幾十年來,分析蛋白結構有一個無冕之王——X射線晶體衍射。在X射線晶體衍射中,科學家們讓蛋白結晶,然後利用X射線照射,隨後根據X射線的衍射來重建蛋白的結構。在蛋白質數據銀行(Protein Data Bank)的100000多條蛋白詞目裡,超過90%的蛋白結構是利用X射線晶體衍射技術解析得到的。儘管X射線晶體衍射一直是結構生物學家的最佳工具,但是它存在較大的限制。
  • 第一次,冷凍電鏡看見單個原子!
    Henderson三位科學家,以表彰他們在冷凍電鏡領域的貢獻。這使得蛋白質結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清晰,幾乎與X射線晶體學獲得的結構一樣好,X射線晶體學是一種更古老的技術,當蛋白質晶體受到X射線轟擊時,它會從蛋白質晶體的衍射圖案中推斷出結構。2013年以來,冷凍電鏡一直在尋找突破,以擺脫X-射線晶體學,成為結構生物學領域的絕對霸主。但是,它還存在一個關鍵問題懸而未決:解析度不夠高!
  • 光學「鑷子」與X射線結合,可分析液體中的晶體!
    利用相干x射線衍射技術,科學家可以高精度地測量納米晶材料的表面形貌和應變。然而,進行這樣的測量需要精確控制微小晶體相對於入射x射線的位置和角度。傳統上,這意味著將晶體粘在表面上,從而使晶體變形,而改變其結構,並可能影響反應活性。阿貢傑出研究員琳達楊(Linda Young)表示:用光學鑷子,可以捕捉到溶液中單個粒子的原始狀態,並觀察它的結構演變。
  • 「冷凍電鏡技術」是什麼竟讓研究它的物理學家,摘得諾貝爾化學獎
    化學獎頒給 Jacques Dubochet, Joachim Frank 與 Richard Henderson,以表彰他們發展了革命性的冷凍電鏡技術,以很高的解析度確定了溶液裡的生物分子的結構。小夥伴們知道冷凍電鏡技術是什麼嗎?為什麼它能摘得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呢?快和知力君一起來了解一下。冷凍電鏡是個什麼技術?
  • 冷凍電鏡技術突破原子解析度障礙
    圖片來源:PAUL EMSLEY如果想繪製出蛋白質最微小的部分,科學家通常選擇不多:使數百萬個單個蛋白質分子排列成晶體,然後用X射線晶體學分析它們;或者快速冷凍蛋白質的副本,然後用電子轟擊它們,這是一種低解析度的方法,叫做冷凍電鏡技術
  • 從原理、功能到結構,細數掃描電鏡和透射電鏡的區別
    當一束高能的入射電子轟擊物質表面時,被激發的區域將產生二次電子、俄歇電子、特徵x射線和連續譜X射線、背散射電子、透射電子,以及在可見、紫外、紅外光區域產生的電磁輻射。同時,也可產生電子-空穴對、晶格振動(聲子)、電子振蕩(等離子體)。原則上講,利用電子和物質的相互作用,可以獲取被測樣品本身的各種物理、化學性質的信息,如形貌、組成、晶體結構、電子結構和內部電場或磁場等等。
  • 《晶態聚合物結構和X射線衍射(第二版)》出版
    一本較全面反映X射線在聚合物各領域應用的科學專著《晶態聚合物結構和X射線衍射(第二版)》近日由科學出版社出版,與讀者見面。該書由中科院長春應化所莫志深、張宏放、張吉東三位科技工作者共同編著,由莫志深研究員統稿、審校,是作者多年科研、教學和實踐成果的有機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