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凍電鏡牛X在哪裡?5位科學家說:它徹底「消滅」了結構生物學

2021-01-20 果殼


出品:科普中國  果殼網

編輯:Ent  婉珺  小米  曉嵐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獎頒給了雅克·杜波謝(Jacques Dubochet), 約阿希姆·弗蘭克 (Joachim Frank) 和 理察·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以表彰他們對於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的研究發展所作出的貢獻,三位科學家同時還簡化和改進了生物分子的成像。這項技術使得生物化學邁向了新的時代。我們很有可能在近期內獲得原子級別解析度下的生命複雜機械的詳細圖像。

因為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的出現,我們能看到的微觀世界從圖片左側的樣子,變成了右側這樣。圖片來源: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 製圖:Martin Högborn


來看看科學家們的精彩點評吧:



高寧(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聯合生命中心研究員):


聽到導師約阿基姆·弗蘭克(Joachim Frank)得獎的消息後,我的心情有些激動。前天作為果殼網諾貝爾獎線上直播生理學或醫學專場的嘉賓,我感覺自己走錯了片場(笑)。


近幾年,冷凍電鏡在生物物理,特別是結構生物學領域掀起了一輪新的革命。尤其在近三四年來,依靠冷凍電鏡技術,很多具有非常重要生物學功能的生物大分子複合物的三維結構得到解析。所以說冷凍電鏡技術徹底改變了結構生物學的研究方式。


冷凍電鏡的重要性,在我看來就是它徹底地「消滅」了結構生物學。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冷凍電鏡技術在這兩年的突破,使得解析生物大分子複合物的三維結構變得越來越容易、越來越常規。所以這個發展趨勢,就是以電鏡為主的技術越來越平臺化,入門的門檻越來越低,會更多地普及生物研究的方方面面。




楊茂君(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生命聯合中心研究員,國家傑出青年,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冷凍電鏡近年來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這一系列突破讓以前很多不能做的研究變成了可能。而這一切最新的突破所用的方法,主要就是這三位科學家建立的,所以他們得獎是實至名歸的事。


目前冷凍電鏡技術逐漸成熟,未來的發展將包括數據計算的算法等一系列更加友好界面軟體的開發等等(以前主要是硬體的發展)。通過冷凍電鏡,可以對以前不了解的重要的蛋白質複合物進行研究,可以看到某些蛋白質具有怎樣的生物學功能。這方面的研究將來還是很發展前景的。


中國的清華大學冷凍電鏡中心近年來發表了很多具有重要的影響的工作,比如施一公教授的剪切體,我所做的呼吸鏈複合物等。這些工作在以前都是很難做成的,正是冷凍電鏡發展起來之後,才使得我們能在短期內就取得了這一系列的重大突破。


目前來說,中國冷凍電鏡的應用的發展遠遠超過世界上其他國家,未來的發展重點將是一系列具有重要生物學功能的蛋白質複合物,以及這些蛋白質複合物的生命科學中的應用等。想信在未來還會持續成為生命科學研究領域的熱門手段。冷凍電鏡的重要發展就是使得解析像呼吸鏈複合物這樣重要蛋白的結構成為了可能。按照X射線晶體學發展的軌跡,首先諾獎先建立方法學的人,然後就很可能是一系列重要生物學功能的蛋白複合物的了。他們在介紹他們三位為啥會獲得諾獎的時候能把我們的研究結果放在第一個圖,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激勵和鼓勵。



尹航(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千人計劃」國家特聘專家):

 

冷凍單分子電鏡技術獲得諾貝爾獎實至名歸。這是結構生物學上面的一個革命性的突破,尤其是對生物大分子複合物的結構分析超越了以前基於X光衍射和核磁共振的傳統方法。


而今天獲獎的三位科學家在冷凍單分子電鏡技術的發展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就像我們經常說的,這是天賦和天才的區別,有天賦的人,能夠擊中別人都擊不中的目標,而天才呢,則能夠擊中別人甚至都看不到的目標。在二三十年以前,大家都認為晶體衍射可能會是解決生物大分子最主要、最有效的技術,而只有他們看到了電鏡技術的潛力,發展了革命性的技術突破,獲得了眾多夢寐以求的分子結構。


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裡面,冷凍單分子電鏡技術已經成為了結構生物學裡發展最快的一個領域。在全世界各個主要的研究機構裡面,冷凍單分子電鏡技術都是著重發展的領域。而我們中國,尤其是我們清華大學,在這個領域走在世界的前面。我們中國的學者包括施一公教授、顏寧教授、楊茂君教授、王宏偉教授以及華裔的程亦凡教授等等,在這個領域都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而在我們國內所做出原創性工作,對於理解mRNA修飾,阿爾茲海默症的發病機制等重要的生物學問題都起到了突出的貢獻。在下面的幾年裡面,我認為我們會在電鏡技術有原理性的突破。


最後,本次諾貝爾獎也再次證明了化學作為一個中心學科,它和物理學、生物學的交叉,起到了互相補充、互相支持的作用。而冷凍電鏡技術和其他的潛在候選者來比較,可能是作為一個成熟的、已經在科研中起到直接貢獻的技術受到了委員會的青睞。



陳維軍(德國蔡司公司資深算法科學家,光學顯微鏡、電子顯微鏡成像專家):


通過快速冷凍溶液,使生物樣品維持原來形態,在納米尺度的電子顯微鏡技術的幫助下獲得原汁原味的,原子解析度的三維空間結構:這是物理成像與化學需求的結合,巧妙的概念,精緻的實驗手段。



郭強(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博士後)


冷凍電子顯微技術,是指通過將生物樣品快速降溫使其固定在玻璃態的冰中,繼而用透射電子顯微鏡成像的技術。電子顯微技術已經獲得過多次諾貝爾獎,本次再次授予化學獎實際是對其在結構生物學,尤其是單顆粒重構技術的肯定。


本次獲獎的三位科學家,Jacques Dubochet的工作集中在「冷凍」這個詞上,他成功實現了將蛋白樣品固定在玻璃態的冰中,使得在電子顯微鏡的高真空環境觀察接近生理狀態下的蛋白成為可能。Joachim Frank 和Richard Henderson則是在提供了單顆粒重構結構的理論依據和技術路線。在這三位科學家工作的基礎上,隨著硬體水平的不斷提高,冷凍電鏡目前已經真正成為結構生物學的常規技術手段。與晶體學相比,冷凍電鏡可以用於解析更大的,具有結構柔性的複合物的結構。


說到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早在八十年代初從事材料學研究的郭可信教授等就發現電子顯微鏡在生物領域的潛力,培養並鼓勵一批物理背景的學者進入生物領域,他們不少目前已經成為行業中堅,以郭可信先生名字命名的冷凍電鏡會議也是行業非常高水準的重要會議。


清華大學也在09年起就大力發展冷凍電鏡的研究,其電鏡平臺(國家蛋白平臺)也一度是全球最大的冷凍電鏡中心(不僅規模大,而且非常非常高產)。


中國電鏡平臺分布。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本文來自果殼網,謝絕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繫sns@guokr.com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ID:Guokr42

果殼整天都在科普些啥啊!

嚇得我二維碼都歪了!


為啥這樣的二維碼也能掃?

掃碼發送【二維碼】告訴你原理~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本文由科普中國、果殼網聯合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大事記:冷凍電鏡的發展歷程-結構生物學研究利器
    2017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三位科學家雅克·杜波切特、阿希姆·弗蘭克和理察·亨德森,表彰他們以很高的解析度確定了溶液裡生物分子的結構,發展了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
  • 冷凍電鏡技術「接管」結構生物學—新聞—科學網
  • 「冷凍電鏡技術」是什麼竟讓研究它的物理學家,摘得諾貝爾化學獎
    化學獎頒給 Jacques Dubochet, Joachim Frank 與 Richard Henderson,以表彰他們發展了革命性的冷凍電鏡技術,以很高的解析度確定了溶液裡的生物分子的結構。小夥伴們知道冷凍電鏡技術是什麼嗎?為什麼它能摘得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呢?快和知力君一起來了解一下。冷凍電鏡是個什麼技術?
  • 冷凍電鏡是個啥,有多牛?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發明冷凍電鏡的三位學者。
  • 冷凍電鏡技術揭開重要蛋白原子結構
    原標題:冷凍電鏡技術揭開重要蛋白原子結構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30日報導,英國科學家利用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重要成果——冷凍電鏡技術,攻克了與基因表達有關的一種重要蛋白的結構難題。
  • 冷凍電鏡技術如何革新生物學
    2013年年底,結構生物學經歷了一場「解析度革命」,許多生物大分子的神秘面紗紛紛被揭開。冷凍電子顯微鏡(以下簡稱「冷凍電鏡」)是結構生物學的重要研究工具、重要突破,其結構解析的解析度已從納米尺度進入埃尺度(即原子尺度),成為可以與X射線晶體學相媲美的結構解析方法。
  • 結構生物學重要進展:兩個新工具助力冷凍電鏡結構解析
    Julia Mahamid 等研究人員合作開發出優化多顆粒冷凍電鏡結果的軟體工具。北京時間 2021 年 2 月 5 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 Nature Methods 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研究人員報導了軟體工具 M,可為冷凍電鏡(cryo-EM)數據建立基於參照的多顆粒優化框架,並將綜合的空間變形模型與電子光學像差的計算機校正相結合。M 為幀系列和斷層掃描傾斜系列數據提供了統一的優化框架。
  • 未來篇 | 冷凍電鏡,能否「飛入尋常百姓家」?
    今年5月報導的這個GABA受體結構第一次生動地說明,冷凍電鏡這項技術能夠為我們提供足夠多的細節信息。這項工作還用冷凍電鏡解析了apoferritin蛋白的結構,解析度達到1.2 Å,打破了已有的冷凍電鏡解析度記錄。最終獲得的蛋白質結構中,每個氫原子都清晰可見,這也是冷凍電鏡第一次真正獲得了原子級別解析度的蛋白質結構。
  • 牛X的冷凍電鏡!背靠背2篇Nature,首次看見單個原子!
    至今,冷凍電子顯微鏡(Cryo-EM)已在結構生物學、化學、納米科技等領域大放異彩,取得一系列突破性科研成果。冷凍電鏡作為一種能幫助我們探尋生命微觀奧秘的有力技術,在激蕩中,已然走過 40 年時光,如今步入了看清原子的時代。
  • 第一次,冷凍電鏡看見單個原子!
    冷凍電鏡使得高解析度觀測蛋白質等活性生物大分子結構成為可能,為結構生物學迎來了一個嶄新的時代。20世紀70年代以來,冷凍電鏡的發展已有數十年歷史,它通過在電子樣品上發射電子並記錄所得圖像來確定其形狀。這使得蛋白質結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清晰,幾乎與X射線晶體學獲得的結構一樣好,X射線晶體學是一種更古老的技術,當蛋白質晶體受到X射線轟擊時,它會從蛋白質晶體的衍射圖案中推斷出結構。2013年以來,冷凍電鏡一直在尋找突破,以擺脫X-射線晶體學,成為結構生物學領域的絕對霸主。但是,它還存在一個關鍵問題懸而未決:解析度不夠高!
  • 原子尺度上的追逐|專訪王宏偉:如何搶佔全球冷凍電鏡先機
    通過這五位和高精尖中心深度交集的科學家向讀者展現出:伴隨著該中心的發展壯大,近幾年來中國結構生物學如何再次站上世界前列。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執行主任王宏偉教授「就結構生物學領域來說,清華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經過這5年的發展,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應當說是名列前茅的。
  • 冷凍電鏡技術揭示生物分子細節(科技大觀)
    如今,科學家在透射電子顯微鏡之上發明了冷凍電鏡,實現了生物分子「近原子級」的解析度,讓人類終於可以一窺究竟生物分子是如何執行其功能。在過去幾年裡,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逐漸成為結構生物學的重要研究工具。冷凍電鏡技術的三位先驅者,也憑藉對冷凍電鏡技術的開拓和持續推進,獲得了2017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 冷凍電鏡為啥這麼牛?與雲計算有什麼關係?月新生科做出了什麼貢獻?
    冷凍電鏡的全稱是低溫冷凍電子顯微鏡。隨著近年來軟體以及硬體的瓶頸式突破與飛速式發展,冷凍電鏡技術逐漸成為了結構生物學領域的主流技術之一。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就頒發給了三位在冷凍電鏡技術方面做出卓越成績的科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Joachim Frank、蘇格蘭分子生物學家和生物物理學家Richard Henderson、瑞士洛桑大學生物物理學榮譽教授Jacques Dubochet。冷凍電鏡與雲計算冷凍電鏡是怎麼出現的呢?
  • mTORC1和mTORC2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
    他是冷凍電子顯微鏡結構生物學研究領域的專家,解析了mTORC1蛋白質複合物、mTORC2蛋白質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作為第一作者,發表於Science、eLife等國際著名期刊上。 內容簡介:mTOR信號轉導通路是一種非常保守的細胞信號轉導通路,它在真核生物的四個界:動物(如果蠅、小鼠、人)、植物(如擬南芥)、原生生物(如纖毛蟲)、真菌界(如酵母)中都普遍存在。
  • 冷凍電鏡三維分子成像國際研討會舉行—資訊—科學網
    蛋白質功能研究基於其結構分析,所以蛋白質分子到亞細胞器和細胞等不同層次的結構研究,已成為當前蛋白質科學領域關注的新前沿。近年來迅速發展的生物冷凍電鏡技術,隨著透射電鏡自身硬體水平、計算方法,尤其是直接電子探測成像技術的發展與提高,其對生物超大分子複合體的結構解析能力已達到近原子解析度水平,成為架設在從細胞水平到原子解析度水平之間的重要橋梁。
  • 冷凍電鏡+清華大學=7篇Cell、Nature、Science
    該研究中,科學家小組拿到了結構穩定、均一性好的呼吸體超級複合物,同時驗證了一系列小分子化合物對呼吸體超級複合物的特異調節作用,為進一步的藥物開發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藉助冷凍電鏡技術,並利用單顆粒三維重構的方法,研究小組最終獲得了整體5.4埃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其中複合物I和複合物III的解析度達到3.97埃(圖a)。
  • 冷凍電鏡在膜蛋白結構研究中的應用、優勢與展望——訪荷蘭...
    而冷凍電鏡技術(cryo-EM)正是可以幫助我們解讀蛋白質等重要細胞機制的結構生物學。近期,國外媒體採訪了格羅寧根大學(University of Groningen) 結構生物學系高解析度cryo-EM負責人Cristina Paulino(助理教授),請其介紹了cryo-EM在其團隊研究膜蛋白結構和功能方面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 清華大學高寧研究組報導酵母核糖體組裝前體的高分辨冷凍電鏡結構
    這一問題已困擾相關領域科學家近30年。核糖體自身是一個由核糖核酸(RNA)和蛋白質組成的超大複合物(半徑20納米),其三維結構和分子機制的研究一直是生命科學基礎研究中的重要方向。2009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即授予了首次解析出細菌核糖體原子解析度的三位結構生物學家。真核細胞核糖體裝配過程是個高度複雜的動態過程,有超過300種不同功能的輔助裝配因子(蛋白質或者RNA)參與其中。
  • 前瞻·共贏‖水木未來第二屆冷凍電鏡與藥物創新發現論壇
    前言· 水木未來(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結構和計算驅動的新型藥物研發公司,創立了亞太區第一個商業化冷凍電鏡服務平臺,已成功為來自中國、美國、歐洲的30餘家創新藥企和頂級科研機構提供了結構生物學和藥物發現服務。
  • 冷凍電鏡大突破,更快、更好、更便宜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Jacques Dubochet, Joachim Frank和Richard Henderson三位科學家,以表彰他們在冷凍電鏡領域的貢獻。冷凍電鏡使得高解析度觀測蛋白質等活性生物大分子結構成為可能,為結構生物學迎來了一個嶄新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