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記:冷凍電鏡的發展歷程-結構生物學研究利器

2020-12-05 騰訊網

2017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三位科學家雅克·杜波切特、阿希姆·弗蘭克和理察·亨德森,表彰他們以很高的解析度確定了溶液裡生物分子的結構,發展了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有人調侃說一幫物理學家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窺探了生物世界,這不應該被稱為諾貝爾理綜獎嗎?

冷凍電子顯微鏡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存在呢?居然可以做到跨天地人三界(大誤,劃掉),成為跨物理、化學和生物三界的明星?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聊聊這個跨界明星的故事,它是如何打開人類的眼界,使人們進入生物體內的微觀世界中,向我們展示了高清的生命細節。

冷凍電子顯微鏡,簡稱冷凍電鏡(Cryo-EM),在生物學和材料科學的研究中有很大的用處,研究人員可以通過它獲得樣品的電子顯微圖像,重構出蛋白質或材料樣品的三維結構。冷凍電子顯微學解析生物大分子及細胞結構的基本過程包括樣品製備、電子顯微鏡成像、圖像處理及結構解析等幾個基本步驟。過去30年來,制約冷凍成像應用的瓶頸主要是冷凍成像和圖像處理算法,近年,兩大技術有了重大突破。

電子顯微鏡發明於1931年,但在生物學研究領域的應用滯後於材料學,原因在於生物樣品需要含水分才能穩定,而電子顯微鏡必須在高度真空的條件下工作。1974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員Robert Glaeser和他的學生Ken Taylor 首次提出並測試了冷凍含水生物樣品的電鏡成像,有效降低輻照損傷對高解析度結構的破壞和維持高真空條件,實現了高解析度成像。這是冷凍電鏡(Cryo-EM)的雛形。1982年,研究員Dubochet領導的小組開發出了真正成熟可用的冷凍制樣技術,可以製作不形成冰晶體的玻璃態冰包埋樣品。2013 年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 的研究員程亦凡和David Julius得到膜蛋白TRPV1 的3.4埃( )的三維結構,結果發表在《Nature》上。此後生物科學領域的研究者應用冷凍電鏡(Cryo-EM)這項技術發現了更多科研成果,豐富了蛋白質、DNA、RNA等重要分子的晶體結構和它們之間相互作用和反應機理的資源庫。

新冠病毒(2019-nCoV)的主要蛋白酶的晶體結構(PDB ID:6Y2E,解析度:1.75 )冷凍電鏡的實體圖

冷凍電鏡的樣品製備、觀測、圖像處理、三維重構實驗步驟示意圖

相關焦點

  • 冷凍電鏡技術「接管」結構生物學—新聞—科學網
  • 冷凍電鏡:新時代蛋白質科學和藥物研發的利器
    冷凍電鏡新技術的不斷湧現將為蛋白質科學、生物醫學及細胞生物學的發展提供更大的機遇。在國家大力倡導新基建的背景下,建設電鏡中心等先進產業創新基礎設施必將有效推動上海及張江生物蛋白質科學和生物醫藥產業的快速發展。
  • 冷凍電鏡牛X在哪裡?5位科學家說:它徹底「消滅」了結構生物學
    近幾年,冷凍電鏡在生物物理,特別是結構生物學領域掀起了一輪新的革命。尤其在近三四年來,依靠冷凍電鏡技術,很多具有非常重要生物學功能的生物大分子複合物的三維結構得到解析。所以說冷凍電鏡技術徹底改變了結構生物學的研究方式。冷凍電鏡的重要性,在我看來就是它徹底地「消滅」了結構生物學。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 冷凍電鏡技術如何革新生物學
    2013年年底,結構生物學經歷了一場「解析度革命」,許多生物大分子的神秘面紗紛紛被揭開。冷凍電子顯微鏡(以下簡稱「冷凍電鏡」)是結構生物學的重要研究工具、重要突破,其結構解析的解析度已從納米尺度進入埃尺度(即原子尺度),成為可以與X射線晶體學相媲美的結構解析方法。
  • 結構生物學重要進展:兩個新工具助力冷凍電鏡結構解析
    Julia Mahamid 等研究人員合作開發出優化多顆粒冷凍電鏡結果的軟體工具。研究人員報導了軟體工具 M,可為冷凍電鏡(cryo-EM)數據建立基於參照的多顆粒優化框架,並將綜合的空間變形模型與電子光學像差的計算機校正相結合。M 為幀系列和斷層掃描傾斜系列數據提供了統一的優化框架。
  • 程亦凡談冷凍電鏡技術發展——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副教授...
    如果在兩年前,我們說冷凍電鏡(cryo-EM)是結構生物學研究的重要工具,很多人都應該不以為然。畢竟雖然冷凍電鏡和X射線晶體學、核磁共振被稱作結構生物學研究的三大利器,但不得不承認冷凍電鏡是三者當中最弱的一種技術手段,在現在已解析的一千多種膜蛋白結構當中,90%以上都採用的是X射線晶體學方法,而核磁共振在小分子量的蛋白結構解析中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 冷凍電鏡發展的成功,振奮人心
    圖為 冷凍電鏡後的細胞正如諾貝爾獎所得,冷凍電鏡技術「使得生物化學進入一個新時代」,為細胞生物學、醫學、遺傳學等領域都具有廣闊的前景。圖為冷凍電鏡臺 冷凍電鏡究竟是什麼?當人們開始要研究一個新結構的時候,這樣使用染色體的方法會更容易,因為這樣可以立刻看到非常清楚的形狀。當人們利用染色這種方法,只是對分子做一種粗略的研究。但這種方法現在仍然很流行,儘管這隻適用於研究工作的開始階段。
  • 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帶來結構生物學領域新革命
    前不久,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德裔生物物理學家阿希姆·弗蘭克和英國分子生物學家和生物物理學家理察·亨德森,以表彰他們發展了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浙江大學對冷凍電鏡技術同樣十分重視,由學校自籌資金6000萬建立冷凍電鏡中心,這在國內首開先例。
  • 冷凍電鏡單顆粒技術的發展、現狀與未來
    冷凍電鏡是重要的結構生物學研究方法,它與另外兩種技術:X射線晶體學(X-ray crystallography)和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一起構成了高解析度結構生物學研究的基礎,在獲得生物大分子的結構並揭示其功能方面極為重要。  電子顯微三維重構技術起源於1968 年,D.J.
  • 冷凍電子顯微學與「細胞器、亞細胞及原位結構生物學研究」專題...
    儀器信息網訊 第六屆全國冷凍電子顯微學與結構生物學專題研討會在北京隆重召開,研討會由中國生物物理學會冷凍電子顯微學分會(以下簡稱:中國冷凍電鏡分會)主辦,北京大學承辦,中國電子顯微鏡學會低溫電鏡專業委員會協辦。
  • mTORC1和mTORC2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
    他是冷凍電子顯微鏡結構生物學研究領域的專家,解析了mTORC1蛋白質複合物、mTORC2蛋白質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作為第一作者,發表於Science、eLife等國際著名期刊上。Aylett採用冷凍電子顯微鏡方法,解析了mTORC1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並解析了相關的mTORC2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闡明了mTORC1和mTORC2複合物的組裝機理,發表於Science、eLife等國際著名期刊上。
  • 「冷凍電鏡技術」是什麼竟讓研究它的物理學家,摘得諾貝爾化學獎
    化學獎頒給 Jacques Dubochet, Joachim Frank 與 Richard Henderson,以表彰他們發展了革命性的冷凍電鏡技術,以很高的解析度確定了溶液裡的生物分子的結構。小夥伴們知道冷凍電鏡技術是什麼嗎?為什麼它能摘得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呢?快和知力君一起來了解一下。冷凍電鏡是個什麼技術?
  • 冷凍電鏡發展進入全原子動力學分析階段
    冷凍電鏡發展進入全原子動力學分析階段 2019-01-21 科技日報 馬愛平 【字體:大 中 小】 ,標誌冷凍電鏡的發展開始進入全原子動力學分析的新階段。」
  • 標配Titan Krios G3i冷凍電鏡解析原子解析度結構
    責編 | 酶美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已成為繼X-射線晶體學之外,用來表徵生物學樣品高解析度結構的常用工具。,這就使得開發有效方法來評估冷凍電鏡所獲得的高解析度結構細節成為必要。今年早些時候Wah Chiu課題組開發了Q-score軟體【2】,用於評估解析度高達1.5 Å的冷凍電鏡結構。在本研究中,科研人員進一步改進了Q-score方法,使其適用於解析度可達1 Å的結構數據。藉助新的Q-score系統,研究人員評估了解析度從1.01-1.75 Å載鐵蛋白的結構,跟預期相符,解析度越高,Q-score的值也就略高。
  • 崔屹《ACS Nano》綜述:教你玩轉「冷凍電鏡」
    2017年諾貝爾獎頒給了雅克·杜波謝(Jacques Dubochet)、約阿希姆·弗蘭克(Joachim Frank) 和 理察·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就是因為他們用冷凍電鏡觀察到了生物分子的「原始狀態」,為結構生物學的發展開啟了一扇大門。 冷凍電鏡之所以適用於那些脆弱的體系,是因為它可以在低電子能量下進行檢測與成像。
  • 漲知識丨冷凍電鏡是什麼?為什麼能夠斬獲今年諾貝爾化學獎?
    2013年成為了一道分水嶺,冷凍電鏡在這一年臻於成熟。冷凍電鏡打開了長期停滯的局面。研究人員無需將大分子樣品製成晶體,通過對運動中的生物分子進行冷凍,即可在原子層面上進行高分辨成像。隨後,蛋白質或複合蛋白結構解析領域諸多被稱為諾獎級的論文陸續發表,背後的利器正是冷凍電鏡,這項技術應用也正式迎來井噴式發展階段。
  • 化學交聯質譜讓結構生物學研究如虎添翼
    在用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研究結構生物學屢創佳績的當下,很多研究者都把樣品一分為二,一份做冷凍電鏡,一份做交聯質譜。那麼交聯質譜如何讓結構生物學研究如虎添翼?交聯質譜的價值董夢秋談到,「近年來質譜技術在結構生物學領域的重要性愈發彰顯。現在結構生物學家研究的蛋白質複合體越來越大,種類、狀態越來越多,即使有強大的電鏡和晶體學手段也不一定能看清所有的關鍵性的結構細節、狀態間的差異,或者不能確定組成亞基的化學計量比,他們的需求帶動了交聯質譜、native MS和氫氘交換等技術的應用和發展。
  • Megabodies助力單粒子冷凍電鏡揭示蛋白質結構
    Megabodies助力單粒子冷凍電鏡揭示蛋白質結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7 14:42:23 比利時 VIB-VUB結構生物學中心Jan Steyaert和英國劍橋大學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A.
  • 被Nature翻牌的bioRxiv——冷凍電鏡發展到原子級別解析度水平
    撰文 | 雪月載鐵蛋白的冷凍電鏡圖。來源:Paul Emsley / 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它打開了一個全新的宇宙」:顯微成像技術首次看到了單個原子!值得一提的,Nature的這篇報導在推特上讓諸多結構生物學領域的專家學者幹到驚訝萬分(驚訝包含兩層意思,一層是驚訝電鏡技術額發展,另一層是驚訝Nature開始這麼重視未經同行評議的預印本雜誌)。
  • 我國科學家拓展冷凍電鏡解析生物大分子結構的分辨極限
    冷凍電鏡(cryo-EM)單顆粒分析技術已經成為結構生物學眾多結構解析方法中異軍突起的一支,在膜蛋白的結構解析中更是發揮著與日俱增的作用。目前的冷凍電鏡單顆粒技術已經能較容易地將分子量大於300千道爾頓且生化性質穩定的蛋白質解析至近原子解析度(約3 埃水平)。但由於小分子量蛋白質(一般為小於200千道爾頓)顆粒在冷凍樣品中襯度不足等原因,小分子量蛋白質的高分辨解析工作對目前的技術手段而言仍然是很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