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帶來結構生物學領域新革命

2020-12-05 太平洋電腦網

前不久,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德裔生物物理學家阿希姆·弗蘭克和英國分子生物學家和生物物理學家理察·亨德森,以表彰他們發展了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浙江大學對冷凍電鏡技術同樣十分重視,由學校自籌資金6000萬建立冷凍電鏡中心,這在國內首開先例。

浙江大學冷凍電鏡中心 趙經緯

在12月3日的浙江省第八屆分析測試學術報告會上,來自浙江大學冷凍電鏡中心的趙經緯教授做了題為《冷凍電鏡技術及其在生物結構研究中的應用》的精彩報告,讓我們更深入的了解到了冷凍電鏡技術的特點與應用。

顯微鏡從光學顯微鏡、電子顯微鏡到興起不久的冷凍電子顯微鏡,顯微鏡的發展讓人類看得更細,增加了人類在很多尺度上認識微觀世界的可視範圍。近幾年,冷凍電鏡在生物物理,特別是結構生物學領域掀起了一輪新的革命。尤其在近三四年來,依靠冷凍電鏡技術,很多具有非常重要生物學功能的生物大分子複合物的三維結構得到解析。

正因為如此,不需要晶體、樣品可以保存在天然環境中、可以研究亞穩態結構、樣品需要量少、樣品純度要求不高的冷凍電子顯微鏡成為了顯微鏡領域的香餑餑。冷凍電鏡技術使得解析生物大分子複合物的三維結構變得越來越容易、越來越常規,同時,也將會更多的普及到生物研究的方方面面。另外,趙經緯還介紹了冷凍樣品的製備方法,將生物分子通過快速冷凍的方法,冷凍到玻璃態中。

隨後,趙經緯介紹了冷凍電鏡在生物學中的應用。趙經緯說,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主要應用在單個蛋白質分子結構分析方面,比如病毒酸鹼度感應器和基因複製調控機理。在該領域,世界上不少結構生物學家都傾向於採用這一技術。在生物醫學中利用冷凍電鏡進行電子斷層三維重構,在研究病毒的感染、複製的過程表現出了不俗的成效。

本次報告趙經緯教授主要介紹了原理、應用以及對於未來冷凍電鏡漫長發展過程的展望。趙經緯說,在新時代的浪潮中,冷凍電鏡技術如何發展,如何創新將成為該領域下一階段的研究方向。但是,這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諸位同仁攜手同行,砥礪奮進。

相關焦點

  • 結構生物學領域迎來「不結晶」革命—新聞—科學網
    >冷凍電鏡通過揭示細胞隱藏機制開啟一場風暴
  • 結構生物學裡程碑:低溫電子顯微鏡技術時代來臨
    在劍橋大學一幢建築的地下室裡,一場技術革命正在醞釀。  一個笨重的、大約3米高的金屬盒子通過連接細胞的橙色纜線,安安靜靜地傳輸著以萬億字節計算的數據。這是世界上最先進的低溫電子顯微鏡之一:低溫電子顯微鏡通過電子束對冷凍的生物分子進行成像,從而得到分子的三維結構。
  • 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探索生命奧秘的「利器」!
    大家好,小林今天和大家聊一聊這個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這項技術可能大多數人都不了解,也有可能聽都沒聽說過,甚至有人會說這麼高大上的東西和我們平常老百姓有啥關係?但今天小林就和您講一講它和我們普通老百姓的關係。
  • 冷凍電鏡技術「接管」結構生物學—新聞—科學網
    冷凍電鏡技術「接管」結構生物學
  • 大事記:冷凍電鏡的發展歷程-結構生物學研究利器
    ,發展了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 冷凍電子顯微鏡,簡稱冷凍電鏡(Cryo-EM),在生物學和材料科學的研究中有很大的用處,研究人員可以通過它獲得樣品的電子顯微圖像,重構出蛋白質或材料樣品的三維結構。冷凍電子顯微學解析生物大分子及細胞結構的基本過程包括樣品製備、電子顯微鏡成像、圖像處理及結構解析等幾個基本步驟。
  • 利用X射線晶體學及冷凍電子顯微鏡成像技術確定大分子結構
    生物大分子採用的三維結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它們在不同細胞過程中的作用。從X射線晶體學到冷凍電子顯微鏡的幾種不同的成像技術已成功地用於眾多大分子的結構表徵。圖片來源:Sergei Drozd / Shutterstock.com什麼是大分子?
  • 冷凍電鏡牛X在哪裡?5位科學家說:它徹底「消滅」了結構生物學
    這項技術使得生物化學邁向了新的時代。我們很有可能在近期內獲得原子級別解析度下的生命複雜機械的詳細圖像。因為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的出現,我們能看到的微觀世界從圖片左側的樣子,變成了右側這樣。近幾年,冷凍電鏡在生物物理,特別是結構生物學領域掀起了一輪新的革命。尤其在近三四年來,依靠冷凍電鏡技術,很多具有非常重要生物學功能的生物大分子複合物的三維結構得到解析。所以說冷凍電鏡技術徹底改變了結構生物學的研究方式。冷凍電鏡的重要性,在我看來就是它徹底地「消滅」了結構生物學。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 Nature背靠背:技術革命!冷凍電鏡技術首次達到了原子解析度
    單粒子電子冷凍顯微鏡(cryo-EM)是解決生物大分子三維結構的有力方法。透射電子顯微鏡,檢測器和自動程序的技術發展,加上用戶友好的圖像處理軟體以及不斷增長的計算能力,使cryo-EM在過去十年中成為成功且不斷擴展的技術。
  • 冷凍電子顯微學與「細胞器、亞細胞及原位結構生物學研究」專題...
    儀器信息網訊 第六屆全國冷凍電子顯微學與結構生物學專題研討會在北京隆重召開,研討會由中國生物物理學會冷凍電子顯微學分會(以下簡稱:中國冷凍電鏡分會)主辦,北京大學承辦,中國電子顯微鏡學會低溫電鏡專業委員會協辦。
  • 結構生物學的下一個突破
    原創 李賽、徐家璐 返樸因為單顆粒冷凍電鏡厚積薄發的技術突破,結構生物學在2013年底經歷了一場「解析度革命(resolution revolution)」,從此幾家歡喜幾家愁。
  • 2017諾貝爾化學獎:三科學家發明冷凍電子顯微鏡
    三位獲獎科學家都已七十多歲,是冷凍電鏡領域的「元老派」。雅克·杜伯謝1942年出生於瑞士艾格勒,現為瑞士洛桑大學名譽生物物理學教授;約阿希姆·弗蘭克1940年出生於德國錫根,現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物理學及生物科學教授;理查·亨德森1945年出生於蘇格蘭愛丁堡,現為英國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項目主任。
  • 冷凍電鏡的解析度革命
    精確認識細胞當中的大分子結構對於理解它們的功能至關重要。Amunts等人利用冷凍電鏡獲得線粒體核糖體大亞基3.2埃的解析度結構,還有最近利用冷凍電鏡獲取的其他一些高解析度結構,這些成就預示著分子生物學研究的新時代,獲取近原子解析度的大分子結構將不再是X射線晶體學和核磁共振的特權。
  • 結構生物學的下一個突破:cryo-ET
    ​因為單顆粒冷凍電鏡厚積薄發的技術突破,結構生物學在2013年底經歷了一場「解析度革命 (resolution revolution) 」,從此幾家歡喜幾家愁。過去十幾年,每當有人問我結構生物學的未來,我的答案從未改變:「實時觀察細胞內部近原子解析度的結構」。目前還沒有技術可以達到這一時空解析度,而最接近的就是cryo-ET (冷凍電鏡斷層成像)。可以預見,這個技術的不斷發展終將帶來另一場解析度革命,其意義輻射生命科學許多分支。
  • 結構生物學的下一個突破:cryo-ET
    過去十幾年,每當有人問我結構生物學的未來,我的答案從未改變:「實時觀察細胞內部近原子解析度的結構」。目前還沒有技術可以達到這一時空解析度,而最接近的就是cryo-ET (冷凍電鏡斷層成像)。可以預見,這個技術的不斷發展終將帶來另一場解析度革命,其意義輻射生命科學許多分支。Cryo-ET仍舊處於蓬勃發展的階段,在我赴普林斯頓任教前的幾個月,成功幫清華引進了年輕的Cryo-ET專家李賽博士。
  • Nature:核糖體與SRP及其受體組成特殊複合體的冷凍電子顯微鏡結構
    近日法國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EMBL)的科學家首次確定了在新合成蛋白質轉運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的一個「核糖體-蛋白質」複合物的結構。研究結果發表在近期的 Nature Structural and Molecular Biology 雜誌上。
  • 劃時代的冷凍電鏡技術--中國數字科技館
    獲獎理由是「開發出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也稱為低溫電子顯微鏡技術)用於確定溶液中的生物分子的高解析度結構」,簡化了生物細胞的成像過程,提高了成像質量。1975年,電子顯微鏡誕生40年之際,因亨德森在細菌視紫紅質上的嘗試,證明了電子顯微鏡在生物領域的適用性。他將未脫離細胞膜的細菌視紫紅質直接放置在電子顯微鏡下進行觀察,藉助表面覆蓋的葡萄糖防止真空乾涸,並採用強度更低的電子束流,觀察到細菌視紫紅質在細胞膜上規整排列且朝向一致。
  • 電子冷凍顯微鏡:利用廉價技術製作高解析度圖像
    新技術的開發者在2017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方法是:將樣品快速冷凍,然後用電子轟擊。在傳統電子顯微鏡的情況下,首先從樣品中提取所有的水。這是必要的,因為調查是在真空中進行的,這意味著水會立即蒸發,使成像不可能。然而,由於水分子在生物分子中起著如此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蛋白質中,它們不能使用傳統的電子顯微鏡進行檢查。
  • 冷凍電子顯微鏡首次看到了單個原子
    改變分子成像技術的改變遊戲規則的技術稱為冷凍電子顯微鏡,可產生迄今為止最清晰的圖像,並且首次可分辨蛋白質中的單個原子。通過使用低溫電子顯微鏡達到原子解析度,研究人員將能夠以前所未有的細節了解蛋白質的工作原理,而這些工作原理是其他成像技術(例如X射線晶體學)無法輕易檢查的。
  • 《科學》特刊聚焦五大生物學革命性技術
    近年來,現代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從早先觀察細胞結構的顯微鏡到允許改造編輯生物生命密碼的工具,全新的技術正在加速我們對生物系統的理解,並且正在向應用領域滲透。基因編輯、精準醫療、高通量測序等詞開始被大眾談起。而這些生物技術在解決資源、環境、健康等問題上有著巨大的潛力。
  • 新冠病毒原子圖曝光:低溫電子顯微鏡助力研製疫苗
    (cryo-EM)技術,創建了首個新冠病毒附著並感染人類細胞部分的3D原子尺度結構圖。該研究團隊已向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發送了新冠病毒S蛋白高清結構圖片,包括中國的許多團體,這將有助於中國疫苗的研發。該模型結構還能夠幫助科學家開發新蛋白,結合到刺突的不同部位,阻止其發揮功能,治療已經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