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特刊聚焦五大生物學革命性技術

2021-01-09 新華網客戶端

  近年來,現代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從早先觀察細胞結構的顯微鏡到允許改造編輯生物生命密碼的工具,全新的技術正在加速我們對生物系統的理解,並且正在向應用領域滲透。基因編輯、精準醫療、高通量測序等詞開始被大眾談起。而這些生物技術在解決資源、環境、健康等問題上有著巨大的潛力。

  近期,《科學》雜誌出了技術轉化生物學特刊。特刊包含1篇社論、4篇綜述和1篇研究性論文,其中不乏盧冠達、莊小威、程亦凡、謝曉亮等華人科學家的身影。這些文章突出報導了強大的新技術,這些技術正在打破生物學研究中可能的壁壘。

  CRISPR-Cas技術

  CRISPR-Cas系統的多樣性、模塊化和有效性正在推動一場生物技術革命。在第一篇綜述中,加文·諾特(Gavin Knott)和詹妮弗·杜德納(Jennifer Doudna)概述了CRISPR-Cas系統,討論了CRISPR-Cas系統與其他基因編輯技術的區別,以及該系統如何用於治療人類遺傳性疾病(如肌營養不良症)和設計農作物的遺傳特性。

  體內DNA編寫技術

  盧冠達(Timothy Lu)和法希姆·法爾扎法德(Fahim Farzadfard)在第二篇綜述中討論了另一種動態基因組工程技術——體內DNA編寫(in vivo DNA writing),享有細胞DNA「錄音機」的美稱。該技術能將基因組DNA轉化為在活細胞內記錄存儲生物和人工信息的介質。作者概述了該技術一系列潛在的用途,包括了創建活體生物傳感器,進而追蹤整個發育過程中的細胞譜系,並討論了技術特點和現階段的局限。

  超高解析度顯微技術

  在第三篇綜述中,莊小威團隊概述了超高解析度顯微方法、先進的功能和在生物學上不斷拓展的應用。由於突破了衍射極限這一傳統光學顯微鏡長久以來的障礙,超高解析度成像方法能夠顯示生物系統中早先無法觀察到的分子細節,因此可用於細胞結構和生命系統的納米級三維成像,幫助理解生命的分子基礎,如揭示神經元突觸的形式和功能。儘管該技術仍然存在局限性,但有朝一日,技術進一步的發展將能夠全面了解信號通路及其相關分子組成。

  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

  在第四篇綜述中,程亦凡關注另一種類型的成像——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cryo-EM,冷凍電鏡),它開創了結構生物學的新紀元。該綜述概述了冷凍電鏡技術的發展歷程,並討論了它們的突破性進展和未來發展方向。其中,單一微粒冷凍電子顯微術(single particle cryo-EM)幫助研究人員解析近原子解析度的蛋白質三維結構。程亦凡認為,這一技術徹底改變了結構生物學中複雜問題的解決方式,為基於結構的其他研究打開了新的大門。

  Dip-C——全新的基因組3D結構重建

  最後,在本期的報告中,謝曉亮團隊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基因組三維結構重建方法。除了序列之外,基因組的3D結構在基因表達調控中起著重要作用。雖然先前的研究已經報導了小鼠單倍體細胞的3D基因組結構,但重建二倍體哺乳動物細胞的3D基因組結構仍然是一個挑戰。研究人員新開發單細胞染色質構象捕獲技術(Dip-C)成功重建單個二倍體人類細胞的3D基因組結構。研究還表明3D基因組結構取決於來源的組織,對各種組織中細胞類型的系統調查有可能促使細胞分化、癌症、學習記憶以及衰老等領域的新發現。

  至於這項技術優勢在哪裡以及有哪些應用?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譚隆志博士介紹:「Dip-C 技術的優勢主要有兩點。首先它的解析度高,超過了普通光學顯微鏡,可以研究基因的精細結構,比方說我們觀察了H19/IGF2 這個經典的印跡位點。更重要的是,利用父母基因組之間僅0.1%的細微差異,我們得以區分這兩套染色體,首次獲得了雙倍體細胞的三維結構。以往的技術只能研究單倍體,因此只能研究一種特殊的小鼠單倍體細胞系,對正常細胞、尤其是人類細胞無能為力。所以 Dip-C 特別適合研究各種人類組織,比如說我們全身和大腦裡的各種神經元、免疫細胞、上皮細胞等,為我們建高解析度人類細胞圖譜提供了絕佳工具。另外很多疾病,尤其是癌症,會伴有明顯的染色質結構和表觀基因組異常。醫學上癌症裡很重要的指標之一,就是細胞核的大小和形態,所以 Dip-C 也非常適合研究這些疾病。」(馮 梟 作者系中山大學碩士研究生)

相關焦點

  • Nature最新特刊:關於單細胞生物學
    Illustration by Jasiek Krzysztofiak/Nature; Images: Morphart Creation/Shutterstock, Jezper/Shutterstock細胞理論是細胞作為生命基本單位的概念,是生物學的基石
  • 前沿| Nature發布計算和理論神經科學特刊:剖析機器學習推動下的...
    理論神經科學,加上必要的計算技術,能確保我們的努力不僅僅是大規模的收集工作。本期,Nature Neuroscience 呈現了一批論文綜述與觀點討論,包含了一系列當下該領域突出的思考,從神經迴路和網絡到認知評估和精神疾病。神經機制的深刻見解都是來源於基於理論的研究。
  • ...Nature發布計算和理論神經科學特刊:剖析機器學習推動下的神經...
    理論神經科學,加上必要的計算技術,能確保我們的努力不僅僅是大規模的收集工作。本期,Nature Neuroscience 呈現了一批論文綜述與觀點討論,包含了一系列當下該領域突出的思考,從神經迴路和網絡到認知評估和精神疾病。神經機制的深刻見解都是來源於基於理論的研究。
  • 【人物聚焦】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江實驗室腦...
    【人物聚焦】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江實驗室腦與智能科技研究院院長張旭:探究「盜夢空… 2020-12-01 15: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十大最具革命性的科學理論
    不管怎樣,科學已經深深地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能夠以科學的思想和觀念,去認識和理解極其複雜的客觀世界和精神世界,而科學革命能夠出人意料地變革人們的思想觀念、推動人類歷史的進程。那麼,可否將龐大、系統而複雜的科學,用若干實例給予一個提綱挈領的總結或說明呢?
  • 聚焦臺灣 寶島五大"顯示器"廠商簡介
    聚焦臺灣 寶島五大"顯示器"廠商簡介 2009年06月10日 16:59作者:廠商投稿編輯:李麗琴文章出處:泡泡網原創     世界級液晶專家--
  • 冷凍電鏡技術「接管」結構生物學—新聞—科學網
  • 科學家發布革命性螢光標記技術
    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開發了一個革命性的新工具,可以在動物大腦中永久性標記神經元活動。在神經元激發鈣離子流入時,這個工具(螢光蛋白CaMPARI)會從綠色變為紅色。此前,研究者們需要在正確的時間用顯微鏡聚焦正確的細胞才能觀察到神經元活動,現在這個永久性的螢光標記為他們帶來了解放。
  • 可能引發科學技術革命性發展的太赫茲技術
    太赫茲技術為科學技術創新、國民經濟發展、國家安全建設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手段,可能引發科學技術的革命性發展。因此,了解太赫茲波的生物學效應也越來越重要。太赫茲波的生物學效應是指太赫茲波照射到生物機體時,將能量傳遞給有機體引起的任何改變。太赫茲波的光子能量僅為0.4 ~ 41meV,遠低於電離或轉移生物分子周圍的價電子所需的能量。因此,一直以來,太赫茲波被認為是一種非電離輻射,會在一定條件下對生物體產生特有的效應。
  • 合肥建設五大研究院 打造科學中心「三大核心片區」
    據合肥晚報報導,2017年1月,合肥繼上海張江之後獲批成為第二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三年來,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環境四大領域,堅持「尖端引領、集中布局」原則,發揮「基礎研究領先、應用研發見長」優勢,聚焦重點、精準發力,科學中心創新體系不斷完善,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成果競相湧現,尖端科技與新興產業深度融合態勢逐步增強。
  • 雷射掃描共聚焦顯微鏡系統及其在細胞生物學中的應用
    已廣泛應用於細胞生物學、生理學、病理學、解剖學、胚胎學、免疫學和神經生物學等領域[1、2、3],對生物樣品進行定性、定量、定時和定位研究具有很大的優越性,為這些領域新一代強有力的研究工具。  創建於1983年的美國Meridian公司,在90年代推出的「雷射掃描共聚焦顯微鏡」這一項具有劃時代的義意的高科技產品,曾獲得美國「政府新產品獎」和兩次「高科技領先技術獎」,它能達到每秒120幅畫面的高速掃描雷射共聚焦觀察,可提供實時,真彩色的雷射共聚焦原色圖象。
  • 生殖生物學領域期刊 | Reproductive Sciences
    生殖生物學領域期刊 | Reproductive Sciences
  • 新一代生物技術革命到來!看合成生物學如何顛覆人類認知
    而後,基因測序技術、DNA 重組技術以及基因編輯技術的建立,實現了人類 「讀基因」、「編基因」 和 「寫基因」 的夢想。生物學概念開始與工程學概念結合,合成生物學時代的到來,或將引領新一代生物技術革命。合成生物學作為生命科學領域的新興工程科學,近年來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被認為是引領生物科技產業第三次革命並將推動第五次工業革命的新學科。
  • 特刊| 數位化時代,如何用AI加速醫療創新?
    前言 【特刊】是我們為了讓大家更好地了解微軟加速器優秀校友企業而推出的系列報導。【特刊】針對零售、醫療、製造業、金融科技、汽車、房地產科技等重點行業,分享校友企業根據行業數位化和智能化轉型需求,所提供的數據端、客戶端、運用端等各個環節的創新解決方案。 除此之外,我們還將為您帶來校友企業創始人介紹,他們如何與微軟攜手合作,實現基於微軟雲的聯合銷售的優秀案例。讓我們共同攜手、雲創天下!
  • 合成生物學:生命科學的「利器」
    也就是從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前半葉,基於數理化技術與方法的實驗科學催生了認識生命共同本質的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遺傳學和發育生物學,而進化論的誕生,則最先將人類對生命的認識,提升到了理論的高度。在同一時代,DNA測序技術的建立,實現了人類「讀基因」的夢想;DNA重組技術的建立,實現了人類「寫基因」的夢想;再加上在基因定向突變與敲除基礎上的「編基因」夢想的實現,分子生物學及基因工程技術在上世紀80年代,將生命科學推向了歷史上第一次革命的頂峰。
  • 攻關核心技術!江北新區聚焦「腦科學」研究
    其中特別提到將在全省率先開展腦科學研究,立足核心科學開展創新工作,切實擔當起國家級新區的使命。   發力「硬科技」 率全省之先發展腦科學   腦科學是當前自然科學領域的「終極疆域」。《實施方案》在高標準建設重大研發平臺中,專門提出啟動江北新區腦科學與類腦研究產業技術創新計劃,引進和培育一批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領域的新型研發機構、頂尖人才團隊和創新型企業。
  • 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與哈佛世界知名學者共建合成生物學研究所
    10月26日,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與哈佛大學遺傳學教授喬治·丘奇達成合作協議。
  • Scientific Reports新特刊開放徵稿|Remote sensing of Earth...
  • SJ-10返回式衛星科學實驗:微重力科學及生命科學
    與此科學研究相關的空間實驗共有28項,其中微重力物理實驗18項(微重力流體物理6項、微重力燃燒4項、空間材料科學8項),空間生命科學實驗10項(輻射生物學3項、重力生物學3項、空間生物技術4項)。SJ-10號試驗衛星是「十二五」期間(2011-2015年)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計劃的四顆科學衛星之一。
  • 北京大學發布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納米能源材料特刊
    2016年9月7日,材料科學領域頂級期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在線刊登了北京大學特刊「Nanomaterials for Energy at Peking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