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J-10返回式衛星科學實驗:微重力科學及生命科學

2020-07-08 科學出版社

2016年4月6日,專門用於微重力物理科學和空間生命科學實驗的中國第24顆返回式衛星「實踐十號」(SJ-10)發射成功。12天後,衛星的返回艙與留軌艙分離,並在內蒙古四子王旗成功回收;衛星留軌艙繼續在軌開展了一周的燃燒和流體物理實驗。SJ-10號衛星的任務是通過衛星在近地軌道運行提供的長時間微重力環境開展微重力科學實驗研究。與此科學研究相關的空間實驗共有28項,其中微重力物理實驗18項(微重力流體物理6項、微重力燃燒4項、空間材料科學8項),空間生命科學實驗10項(輻射生物學3項、重力生物學3項、空間生物技術4項)。SJ-10號試驗衛星是「十二五」期間(2011-2015年)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計劃的四顆科學衛星之一。

SJ-10返回式衛星科學實驗:微重力科學及生命科學

圖1 SJ-10 satellite was launched successfully at Jiuquan Satellite Launch Center( 6 April 2016, Photo courtesy of Q. Kang)

微重力實驗是微重力科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發展的基礎。長時間的微重力實驗通常在空間站、太空梭、衛星等空間軌道飛行器平臺設施上進行。返回式衛星則是開展微重力空間實驗並可實現樣品回收進行後續研究的有效工具,從20世紀80年代末起,我國主要將這種衛星的發射用於遙感觀測,也開始用於微重力實驗。從90年代末開始,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進行了包括「神舟飛船」任務、「天宮空間實驗室」任務的多次空間微重力實驗,載人空間站也在近年將完成建設並全面布局了多種微重力科學實驗。

SJ-10返回式衛星科學實驗:微重力科學及生命科學

21世紀初,中國國家航天局組織了微重力研究專家組,專家組下設微重力流體物理、微重力燃燒、空間材料科學、空間基礎物理、輻射生物學、重力生物學和空間生物技術等7個專項組。

2006年9月9日,中國國家航天局與中國科學院合作完成了SJ-8返回式衛星發射任務,SJ-8衛星的返回艙主要用於育種試驗,留軌艙用於微重力實驗研究(2008年8月,SJ-8衛星微重力研究成果發表在了《微重力科學與技術》第20卷第2期特刊上)。SJ-10微重力衛星計劃最初是由國家航天局在2000年中期組織開展的,2004年底到2005年初從200多個申請項目中評選出了10個微重力科學實驗項目和10個空間生命科學實驗項目。2005年10月,國家航天局審查通過了空間實驗的任務建議書(包括與法國航天局合作的兩項實驗和與歐洲航天局合作的一項實驗)。2006年5月,國家航天局又通過了對衛星工程方案的審查。隨後,成立了「空間環境利用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論證工作組,衛星任務正式命名為「實踐十號」。然而一年後,國家航天局終止了該項深化論證。2011年,國家同意由中國科學院先導專項計劃重啟SJ-10任務。重新論證工作於2012年底完成,SJ-10項目的工程設施於2013年初開始。依照時間計劃,原定於2015年底發射的衛星推遲了4個月。空間實驗任務完成後,2017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中國科學院設立了SJ-10任務空間實驗後續研究聯合基金,這項撥款用於對空間實驗結果分析研究的支持。

SJ-10返回式衛星科學實驗:微重力科學及生命科學

圖2 The test of payloads and satellite( Photo courtesy of SJ-10 mission department).

aThe desktop test of payloads;bThe satellite test of payloads;cSJ-10 satellite test

相關空間實驗研究在兩本專著中做了詳細介紹,一本是胡文瑞院士和康琦研究員主編的《實踐十號返回式衛星科學實驗 Ⅰ:微重力科學(英文版)》,另一本是段恩奎研究員和龍勉研究員主編的《實踐十號返回式衛星科學實驗 Ⅱ:生命科學(英文版)》。第一本專著包含流體物理、微重力燃燒科學和空間材料科學方面的空間實驗結果;第二本書包含輻射生物學、重力生物學、生物技術及生物實驗設施研究方面的空間實驗結果。

對於書中作者們在各自領域的貢獻,以及圖書編輯和工程任務組織者們所付出的辛勤勞動,筆者深表感謝。同時,筆者也感謝施普林格的李健博士和唐駿博士、科學出版社的牛宇鋒編輯對這套圖書的出版給予的熱情幫助。筆者還要感謝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大力支持。

SJ-10返回式衛星科學實驗:微重力科學及生命科學

實踐十號返回式衛星科學實驗 Ⅰ:微重力科學(英文版)

SJ-10返回式衛星科學實驗:微重力科學及生命科學

ISBN:978-7-03-061942-6

SJ-10返回式衛星科學實驗:微重力科學及生命科學

即刻購書

內容簡介

SJ-10返回式衛星科學實驗:微重力科學及生命科學

實踐十號返回式衛星科學實驗 Ⅱ:生命科學(英文版)

SJ-10返回式衛星科學實驗:微重力科學及生命科學

ISBN:978-7-03-062078-1

即刻購書

內容簡介

SJ-10返回式衛星科學實驗:微重力科學及生命科學

本期編輯丨小文

相關焦點

  • 科學網—空間科學實驗是返回式衛星的未來
    ——唐伯昶回憶與實踐十號的那些事兒
  • 前沿 | 微重力科學和空間生命科學
    採用探空火箭開展微重力實驗,則可以獲得數分鐘到十數分鐘的高質量的微重力時間。但是,探空火箭的成本較高。ESA和NASA每年利用探空火箭進行微重力和生命科學實驗的次數都在一到兩位數規模以內。利用探空火箭進行微重力和生命科學實驗,均需要將樣品回收,因此要同時考慮樣品的回收技術。世界上絕大部分的探空火箭發射場都在陸地上的無人地帶,通過降落傘回收樣品。
  • 微重力科學和空間生命科學
    由於高空氣球的飛行高度最高也只有40~50km,用高空氣球的方式開展微重力實驗,獲得的微重力時間並沒有提升多少。採用探空火箭開展微重力實驗,則可以獲得數分鐘到十數分鐘的高質量的微重力時間。但是,探空火箭的成本較高。ESA和NASA每年利用探空火箭進行微重力和生命科學實驗的次數都在一到兩位數規模以內。利用探空火箭進行微重力和生命科學實驗,均需要將樣品回收,因此要同時考慮樣品的回收技術。
  • 中國新一代商業返回式衛星有望明年完成首發星驗證
    新華社北京12月7日電(記者王秉陽)記者日前獲悉,我國正在研發的新一代商業「可重複使用返回式空間環境利用衛星」有望明年完成首發星的驗證。
  • 我國返回式衛星研製開啟「快、好、省」模式
    於4月6日發射並於4月18日成功回收的實踐十號衛星,不僅啟動了我國首次大規模無人空間微重力試驗任務,而且開啟了衛星研製「快、好、省」時代的先河。  記者從該衛星研製單位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了解到,在如何更快研製衛星、更好滿足用戶需求以及低成本研製方面,該院通過實踐十號邁出了探索的步伐,獲得了有益的經驗。
  • 中科院空間科學衛星科學研究聯合基金項目指南—新聞—科學網
    三、2017年度資助計劃、資助領域和研究方向 (一)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申請代碼1:A02) 2017年度空間科學衛星科學研究聯合基金(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對以下六個研究領域的24個研究方向進行資助,擬資助培育項目24項左右,直接費用平均資助強度約為140萬元/項,資助期限為3年,研究期限應填寫「201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
  • 【中國新聞網】中科院在軌科學衛星健康運行 三四年內將發射多顆...
    中國科學院2020年度工作會議17日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透露,該院成功研製發射並在軌運行的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中國首顆X射線調製望遠鏡衛星「慧眼」、中國首顆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實驗衛星「太極一號」,目前狀態良好、健康運行。根據中科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安排,未來3至4年內,還將陸續發射多顆科學衛星。
  • 中國首個量子衛星探秘[圖]
    實踐十號衛星科學應用系統副總師、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段恩奎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介紹說,依據對衛星下傳數據中已獲得的空間實驗結果初步分析,實踐十號返回式微重力衛星科學實驗進展順利,總體達到了預期的科學實驗要求,取得了預期的科學實驗。
  • 唐伯昶與返回式衛星的48年
    他一生致力於航天事業,曾任神舟一號飛船副總設計師、第四代返回式衛星總設計師、第五代返回式衛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從1975年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成功返回,到2016年實踐十號返回成功,中國一共進行了25顆返回式衛星的研製,唐伯昶全程參與。  唐伯昶從小家境貧寒。上高中時,唐伯昶愛上了二胡和詩歌。但立志報國的他,希望學習一門國家急需的專業來建設祖國。
  • 歷史上今天航天事件1992年8月25日我國回收一顆返回式衛星
    歷史上今天的航天事件  1992年8月25日,我國成功地回收一顆返回式衛星,該星是8月9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發射升空的,衛星在軌運行16天,工作正常,順利返回。  8月25日11時20分,這顆我國目前在軌工作壽命最長的衛星,在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的組織下,裝載著遙感資料和搭載物品安全返回四川省中部預定地區。  至此,我國已發射13顆返回式衛星,回收成功率保持100%,標誌著我國衛星回收控制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 微重力衛星升天:說說大家對微重力的幾大誤解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寒木釣萌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2016年4月6日凌晨,中國微重力衛星「實踐十號」成功升空,其目的是利用太空中的微重力環境進行科學研究。這個微重力又是怎麼回事?還有,在微重力環境下,有哪些神奇的效應?微重力環境下的大不同太空環境與地面截然不同,很多地面上的經驗決不能輕易照搬到太空,否則將可能帶來災難。而人類要進軍太空,就要深入研究太空微重力環境下各種與眾不同的現象,並掌握其規律以便在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等方面獲得新突破。
  • 科學實驗衛星:空間科學研究「群星」閃耀—新聞—科學網
    從「悟空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慧眼號」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到「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五年來,我國已成功發射四顆科學實驗衛星
  • 什麼是「微重力」?
    2016年4月6日凌晨,中國微重力衛星「實踐十號」發射升空,據說其目的是利用太空中的微重力環境進行科學研究。那麼,這裡說的「微重力」是什麼呢? 小編答 科學上講的「微重力」,其實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失重」。在微重力環境下,有效重力水平極低,僅為地球表面重力的百萬分之一。嚴格地講,有效重力要達到這個數值才算是微重力。
  • 【中國科學報】空間科學追夢人
    作為載人航天工程應用系統的牽頭負責單位,中國科學院組織研製了300多臺套有效載荷,成功開展了40餘項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試(實)驗,在對地觀測及地球環境監測、空間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空間材料科學、微重力流體物理、空間天文探測、空間環境探測、應用新技術等領域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價值的科學與應用成果。把實驗室搬到太空發展載人航天重在空間應用。
  • 「實踐十號」衛星將在太空做哪些新奇有趣的實驗?
    中國4月6日發射的實踐十號返回式衛星上,將在未來兩周進行19項新奇又有趣的實驗,既尋找人類未來宇宙生存之法,又助人類在地球上的生活更美好。  這顆衛星的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胡文瑞說:「實踐十號上開展的科學實驗都是全新探索,都是國外沒有開展過的,每個都具有創新性和很強的科學研究價值,將孕育學術上重大問題的突破。」
  •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升空
    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安裝太陽翼(2016年7月27日攝)。 新華社發(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供圖) 16日1時40分,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搭載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東風航天城順利發射升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