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空間科學實驗是返回式衛星的未來

2020-12-04 科學網
空間科學實驗是返回式衛星的未來
——唐伯昶回憶與實踐十號的那些事兒

 

■本報記者 倪思潔

唐伯昶的人生,與共和國返回式衛星的發展融在一起。從1975年我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成功返回,到2016年實踐十號返回成功,中國一共進行了25顆返回式衛星的研製。每一次,唐伯昶都在。

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總體部的辦公室裡,這位經歷了無數次衛星發射和回收的新型返回式衛星總指揮、總設計師,特意把實踐十號模型擺在了辦公桌上,因為這顆衛星見證了技術與科學的完美融合——它不僅是25顆返回式衛星中的一顆,還是我國首顆微重力科學實驗衛星。

設計:「協調一致確保實驗順利完成」

「一別京城到酒泉,沙漠景物似昨年。炎炎赤日照戈壁,滾滾黃沙蔽日天。」近50年來,作為衛星的工程總設計師,唐伯昶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酒泉衛星發射場,對衛星、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等各系統早已了如指掌。

接到實踐十號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胡文瑞的多次邀請後,唐伯昶決定接受中科院的聘請,出任衛星工程總設計師。「衛星工程是個大系統,工程總設計師的責任就是要使技術能夠準確把握、協調一致,確保任務順利完成。」唐伯昶說。

根據實踐十號衛星工程目標,需要通過衛星系統、運載火箭系統、發射場系統、測控系統、地面支撐系統和科學應用系統協調工作,完成多項科學研究空間實驗任務,實現科學實驗樣品的回收和科學數據的下傳。

雖然實踐十號衛星平臺和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都屬於成熟型號,但為了讓衛星與科學實驗更完美地對接,唐伯昶依然對發射場、衛星平臺等方面的技術進行了嚴格審查和把控。

「其中一項就是在發射塔架上增加一個起吊工具。」唐伯昶說。過去,在衛星發射前,要先把衛星放到運載火箭上,之後把衛星的「頭殼」取下來,把載荷放進去,再依靠吊車把「頭殼」裝上。為了減少轉載時間,避免生命科學實驗在地面就開始反應,發射場和工程設計所人員增加塔上起吊工具,加速了實驗箱的射前安裝進度。

為了控制衛星上的實驗溫度,衛星設計組人員還專門改造了衛星平臺,使回收艙的實驗環境可以恆定在22攝氏度左右。

這類改進得到了科學家們的認可,也為後來科學實驗的成功夯實了基礎。

「科仙欲問天,出嫁送居延。火箭英姿爽,衛星靚麗嫣。漂浮微重力,實驗運行圈。發射東風鎮,歸來大草原。」2016年2月,唐伯昶在酒泉發射場滿懷信心。

回收:「凡是第一次都難免會擔心」

「落點中心凝視望,衛星再入飛來向。已過預時無跡象,偏航向。回艙已在西邊降。向著簡陽飛車往,黃昏看到回艙樣。轉運山間抬大槓,公路放。汽車再轉飛機上。」

1975年12月,唐伯昶在四川用這首詞記錄了當時的緊張與慌忙。那一年,我國第二顆返回式衛星剛剛成功回收不久。

40年後,2016年4月6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實踐十號由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發射升空。12天後,在西安測控中心,唐伯昶和團隊成員們一起實時監控著實踐十號的歸來。

對於回收,唐伯昶早已沒有40年前的那種緊張,「對於衛星落回有效區域,我們還是比較有信心的」 ,不過,回收的那天,唐伯昶心裡仍不輕鬆,因為這一次為了保護好返回艙內的實驗樣品,回收落點從以往的四川挪到了內蒙古四子王旗,這意味著衛星軌道、點火時間要重新計算,回收設施也要重新安排。

「凡是第一次都難免會擔心。」唐伯昶最擔心的是時間長了樣品可能失效。與其他返回式衛星不一樣,實踐十號搭載了由中科院11個研究所和6所高校承擔的19個科學實驗項目,11項科學實驗在回收艙進行。

4月18日16時30分,回收艙準確降落在四子王旗預定著陸區域,回收艙著陸狀態正常、外觀良好,11臺科學實驗載荷及樣品快速交付科學應用系統。

「天公作美時機好,雪後初晴少許風。正確調姿回國內,準時再入落圈中。陸航武直迎歸女,吉兆藍天映彩虹。怒放天花開大傘,朱和鎮裡賀成功。」在四子王旗,唐伯昶寫下了這首七律以賀新功。

未來:「真正作用是做科學實驗」

「衛星天上作科研,四月陽春上九天。導線燃燒觀火焰,細胞分裂看圖傳。功能爐內單晶亮,植物箱中稻麥鮮。在軌溫精微重好,各科成果領前沿。」

2016年4月,唐伯昶在酒泉發射場期待著星上的實驗箱能產出更多成果。其中輿論關注度最高的,是小鼠胚胎發育實驗。我國科學家成功觀測到小鼠早期胚胎在太空中發育的全過程,在世界上首次證明了哺乳動物胚胎細胞可以在太空中發育。

令唐伯昶感慨的還有中科院在空間科學衛星任務中的成熟與成長和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在有效載荷總體和工程大總體雙重職責中發揮的統籌協調作用,「我們很高興地看到,中科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裡的實踐十號和其他三顆衛星,使中科院在工程總體方面提高了一大步」 。

「現在,返回式衛星真正的作用就是做科學實驗。」在唐伯昶看來,以往主要用於國防、遙感探測等領域的返回式衛星,將成為微重力實驗的最佳平臺。隨著返回式衛星回收利用效率的提升,其研製及發射成本會進一步降低。

「丙戌巡迴又丙申,古稀已到尚全勤。星船廿五輝千載,國獎三回值萬金。散曲詩詞為愛好,人生足跡見詩文。二胡演奏雲追月,千米連遊到八旬。」

2016年5月19日,實踐十號任務完成後,唐伯昶在70歲生日寫下了航天人的豪邁與自信。他也期盼著,有更多科研項目可以用上返回式衛星的平臺,為中國科技發展再添輝煌。

《中國科學報》 (2018-01-31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SJ-10返回式衛星科學實驗:微重力科學及生命科學
    2016年4月6日,專門用於微重力物理科學和空間生命科學實驗的中國第24顆返回式衛星「實踐十號」(SJ-10)發射成功。12天後,衛星的返回艙與留軌艙分離,並在內蒙古四子王旗成功回收;衛星留軌艙繼續在軌開展了一周的燃燒和流體物理實驗。SJ-10號衛星的任務是通過衛星在近地軌道運行提供的長時間微重力環境開展微重力科學實驗研究。
  • 中國新一代商業返回式衛星有望明年完成首發星驗證
    新華社北京12月7日電(記者王秉陽)記者日前獲悉,我國正在研發的新一代商業「可重複使用返回式空間環境利用衛星」有望明年完成首發星的驗證。
  • 唐伯昶與返回式衛星的48年
    他一生致力於航天事業,曾任神舟一號飛船副總設計師、第四代返回式衛星總設計師、第五代返回式衛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從1975年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成功返回,到2016年實踐十號返回成功,中國一共進行了25顆返回式衛星的研製,唐伯昶全程參與。  唐伯昶從小家境貧寒。上高中時,唐伯昶愛上了二胡和詩歌。但立志報國的他,希望學習一門國家急需的專業來建設祖國。
  • 科學實驗衛星:空間科學研究「群星」閃耀—新聞—科學網
    從「悟空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慧眼號」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到「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五年來,我國已成功發射四顆科學實驗衛星
  • 我國返回式衛星研製開啟「快、好、省」模式
    於4月6日發射並於4月18日成功回收的實踐十號衛星,不僅啟動了我國首次大規模無人空間微重力試驗任務,而且開啟了衛星研製「快、好、省」時代的先河。  記者從該衛星研製單位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了解到,在如何更快研製衛星、更好滿足用戶需求以及低成本研製方面,該院通過實踐十號邁出了探索的步伐,獲得了有益的經驗。
  • 新一代返回式衛星明年發射 可重複使用15次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宣布,明年我國將發射一顆可重複使用返回式衛星,其返回模塊未來十年將可重複使用15次。 所謂返回式衛星(retrievable satellite),是指一種具有返回功能的多用途中型衛星(medium satellite for multiple uses),也是我國衛星工程領域研製起步最早、發展最悠久的衛星系列。
  • 科學網—實驗衛星:空間科學「群星」閃耀
    ■本報見習記者 高雅麗 從「悟空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到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從「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到
  • 歷史上今天航天事件1992年8月25日我國回收一顆返回式衛星
    歷史上今天的航天事件  1992年8月25日,我國成功地回收一顆返回式衛星,該星是8月9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發射升空的,衛星在軌運行16天,工作正常,順利返回。  8月25日11時20分,這顆我國目前在軌工作壽命最長的衛星,在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的組織下,裝載著遙感資料和搭載物品安全返回四川省中部預定地區。  至此,我國已發射13顆返回式衛星,回收成功率保持100%,標誌著我國衛星回收控制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 紀念中國返回式衛星首次發射成功45周年
    採訪人:成都七中萬達「未來科學家班」學生代表 被採訪人:李頤黎 採訪人: 大家好。我是成都七中萬達學校「未來科學家班」的學生代表,今天是中國返回式衛星首次發射成功紀念日,在這個大喜的日子裡,我有幸書面採訪航天專家李頤黎老師。李頤黎老師於2020年6月17日被我們成都七中萬達學校和四川省宇航發展研究會聘請為成都七中萬達學校「未來科學家班」專家顧問。
  • 前沿 | 微重力科學和空間生命科學
    返回式微重力實驗衛星在地球軌道上運行的人造衛星做圓周運動時的離心力如果與地球引力相等,衛星將在軌道上持續運行而不會掉下來。在地球的引力場條件下,這樣的軌道速度稱為「第一宇宙速度」。根據軌道的高度不同,速度為 7.6~7.8km/s。當衛星達到這樣的軌道速度以後,由於離心力抵消了地球引力,在人造衛星上將出現模擬的微重力環境。
  • 中科院空間科學衛星科學研究聯合基金項目指南—新聞—科學網
    空間科學衛星科學研究聯合基金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中國科學院共同出資設立,旨在發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導向和協調作用,吸引和調動全國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研究力量,充分利用中國科學院研製的空間科學衛星平臺開展前沿領域和綜合交叉領域研究,開拓新的研究方向,發揮空間科學衛星的效能,促進開放和交流,提升我國基礎科學自主創新能力,培養空間科學衛星科學研究人才,促進空間科學科研成果的產出。
  • 中國首個量子衛星探秘[圖]
    實踐十號衛星科學應用系統副總師、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段恩奎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介紹說,依據對衛星下傳數據中已獲得的空間實驗結果初步分析,實踐十號返回式微重力衛星科學實驗進展順利,總體達到了預期的科學實驗要求,取得了預期的科學實驗。
  • 看看中國首顆返回式衛星的故事
    人類太空飛行器從太空返回,最初是通過返回式衛星實現的。45年前,我國首顆返回式衛星成功回收,成為中國航天史上重要的裡程碑。讓我們來回顧一下當年的故事。發射這些衛星並不是為了送美國國旗上一趟太空,而是拍攝並送回有關蘇聯的照片。從那以後,返回式衛星成為了美蘇在高科技領域爭奪的制高點,並成為爭奪空間霸權、進行戰略偵察、獲取各種情報的主要手段。
  • 【中國新聞網】中科院在軌科學衛星健康運行 三四年內將發射多顆...
    中國科學院2020年度工作會議17日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透露,該院成功研製發射並在軌運行的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中國首顆X射線調製望遠鏡衛星「慧眼」、中國首顆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實驗衛星「太極一號」,目前狀態良好、健康運行。根據中科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安排,未來3至4年內,還將陸續發射多顆科學衛星。
  • 我國曆次發射衛星一覽表(1970-1999)
    序號 運載火箭名稱 發射日期 衛星名稱1長徵1號1970.4.24東方紅1號科學試驗衛星2長徵1號1971.3.3實踐1號科學實驗衛星3長徵2號1974.11.5返回式衛星4風暴1號1975.7.26科學探測和技術試驗衛星5長徵2號1975.11.26第1顆返回式衛星
  • 液體·家蠶·幹細胞:「實踐十號」上的三堂太空實驗課—新聞—科學網
    液體·家蠶·幹細胞:「實踐十號」上的三堂太空實驗課
  • 2020年前後 我國將研製發射五顆科學衛星
    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吳季表示,中科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十二五」期間共布局4顆科學衛星,現已成功發射三顆,即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目前,處於積累數據階段。
  • 兩彈一星返回式衛星北鬥 他的人生鮮為人知卻處處留痕
    楊嘉墀是航天技術和儀器儀表自動化專家,中國自動化學科的創建人之一,中國返回式衛星研製的開拓者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促進北鬥導航系統應用的牽頭建議人 1956年,響應新中國「向科學進軍」的召喚,楊嘉墀義無反顧地變賣家當,購買了一批當時國內科研事業發展所需的儀器。
  • 微重力科學和空間生命科學
    當衛星達到這樣的軌道速度以後,由於離心力抵消了地球引力,在人造衛星上將出現模擬的微重力環境。雖然並非真正的微重力環境,但這個模擬環境存在的時間與人造衛星的軌道壽命一樣長,是以周、月、年來計算的。因此,人造衛星是開展長期微重力和生命科學實驗的最佳實驗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