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前後 我國將研製發射五顆科學衛星

2020-11-26 人民網

原標題:2020年前後 我國將研製發射五顆科學衛星

  昨天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獲悉,我國「十三五」空間科學任務已全面啟動,預計在2020年前後將研製發射愛因斯坦探針等5顆科學衛星。

  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吳季表示,中科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十二五」期間共布局4顆科學衛星,現已成功發射三顆,即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目前,處於積累數據階段。

  根據《「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中科院除繼續實施空間科學衛星系列任務,確保暗物質衛星、量子衛星、實踐十號、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衛星產出重大科學成果外,預計在2020年前後,我國將研製發射愛因斯坦探針(EP)、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ASO-S)、全球水循環觀測衛星(WCOM)、磁層-電離層/熱層耦合小衛星星座探測計劃(MIT)、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SMILE)5顆科學衛星。這些科學衛星未來將在地球空間耦合規律、引力波電磁對應體探測、全球變化與水循環、太陽磁層與爆發活動關係等方面取得大量原創性成果。未來,中科院還將遴選一批空間科學領域的新項目。記者 劉歡

  新聞內存

  5顆衛星科學目標

  1、愛因斯坦探針:

  想觀測行星湮滅或恆星被黑洞吃掉等天體時域變化,必須要有大視場和長時間凝視。這恰恰是「愛因斯坦探針」的重要觀測方式。該星將發現和研究各種尺度上隱身的沉寂黑洞;探測引力波暴電磁波對應體並精確定位;系統性的深度探測和研究各類X射線暫現天體,快速定位並發布預警。

  2、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

  同時觀測太陽最劇烈的兩個爆發——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研究二者之間的相互關係和形成規律;觀測全日面太陽矢量磁場,研究太陽耀斑爆發和日冕物質拋射與太陽磁場之間的因果關係;觀測太陽大氣不同層次對太陽爆發的響應,研究太陽爆發能量和傳輸機制及動力學特徵。

  3、全球水循環觀測衛星:

  首次展開全球水循環關鍵要素的多要素、高精度、同時相綜合觀測,實現對地球系統中水的分布、傳輸與相變過程的機理及水循環系統的時空分布特徵認識上的突破;揭示全球變化背景下水循環變化特徵,深化理解水循環對全球變化的響應與反饋作用的科學規律。

  4、磁層-電離層/熱層耦合小衛星星座探測計劃:

  圍繞地球空間暴的起源與演化和行星大氣演化兩個重大科學問題,聚焦於電離層氧離子上行,深刻理解上行離子加速機制與傳輸規律;揭示磁層電離層/熱層耦合過程及在空間暴觸發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大幅提升對空間暴的認知水平和預報能力;研究地球粒子外流和逃逸過程,深化對行星演化的理解。

  5、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

  揭示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大尺度結構和基本模式;認知磁層亞暴整體變化過程和周期變化;確定日冕物質拋射事件驅動磁暴的發生和發展。這將成為地球空間探測新的裡程碑,實現從局部探測到全球性探測的跨越式發展。

  相關新聞

  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徵集「太空夢」

昨天,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瞄準未來10至15年我國空間科學發展需求,發布「太空夢」徵集令,面向全國空間科學相關研究院所、高等院校及工業部門,徵集空間科學任務概念建議。

  「空間科學領域還有大量的創新想法沒有釋放出來,只要有好的想法就可以告訴我們!」國家科學中心主任吳季表示,參與本次徵集並通過遴選的空間科學任務概念建議將獲得經費資助,並有望在「十三五」時期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的空間科學背景型號項目或預先研究項目中予以支持。

  本次空間科學任務概念建議的徵集要求已在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官網(www.nssc.ac.cn)發布。徵集為期一個月,入選建議預計將於2017年春節前公布。(記者 劉歡)

(責編:陰重宇(實習生)、林露)

相關焦點

  • 2020年前後將發射多顆科學衛星 向全國遴選空間科學任務
    2016年12月2日訊,昨天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獲悉,目前,5顆科學衛星正在立項、研究中。在2020年前後,將發射愛因斯坦探針(EP)、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ASO-S)、全球水循環觀測衛星(WCOM)、磁層-電離層-熱層耦合小衛星星座探測計劃(MIT)、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SMILE)等多顆科學衛星。
  • 中國規劃2020年前後發射5顆新科學衛星 探索什麼
    新華社北京6月1日新媒體專電(記者喻菲 胡龍江)中國計劃在未來5年左右研製並發射5顆新的科學衛星,有望在空間科學、技術和應用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創新突破。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吳季透露,目前中科院已遴選出5個空間科學衛星項目,爭取在2020年前後發射。這5個項目包括:中歐聯合空間科學衛星任務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計劃(SMILE)、磁層-電離層-熱層耦合小衛星星座探測計劃(MIT)、全球水循環觀測衛星(WCOM)、愛因斯坦探針(EP)和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ASO-S)。
  • 中山大學將參與研製並發射極地衛星,系我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
    原標題 中山大學將參與研製並發射極地衛星,系我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2月3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劉良龍)12月3日,中山大學舉行「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衛星遙感高峰論壇」。
  • 「悟空」之後 中國未來5年將再研製發射5顆空間科學衛星
    【觀察者網綜合】據中青在線12月1日報導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消息,繼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後,我國還將在未來5年研製發射5顆空間科學衛星。
  • 2020年將有10顆衛星升空
    2020年的到來可以說是不順的一年,中國受到新冠病毒疫情的影響,很多行業都被耽誤了,不過也不是沒有好消息中國北鬥星我們的驕傲,我國的北鬥星衛星組網是按照相關規劃,北鬥星衛星將迎來組網衛星的高密度發射,今年計劃發射18顆北鬥星三號衛星,最後一顆衛星下月發射。
  • 中國將發射世界首顆量子衛星
    開啟量子通信新時代 新華網 2016年08月17日 10:46隨著我國 發射的世界上 首顆量子科學實驗 衛星「墨子號」的順利升空, 中國將成為 全球第一個實現 衛星和地面之間量子通信的國家,我國將實現「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的...
  • 我國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升空 10年後百姓受益
    記者昨天從中國科學院獲悉,昨日凌晨1時40分04秒,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升空,標誌著我國空間科學研究又邁出重要一步。墨子號承載著在國際上率先探索星地量子通信可能性的使命,並將首次在空間尺度驗證已有百年歷史的量子理論的真實性。
  • 我國將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概念股精選
    今日股市行情預測  =====全文閱讀=====  至誠網(www.zhicheng.com)07月8日訊    今日獲悉,下個月,我國將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科學實驗中心即設在中國科技大學上海研究院。
  • 我國今明兩年將再發射4顆海洋衛星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17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主任蔣興偉近日在世界海洋科技論壇分論壇「海洋觀測與探測技術論壇」上透露,截至今年8月,我國自主研製並發射了7顆海洋衛星,與法國聯合研製並發射1顆;9月和11月將發射2顆,明年將發射2顆;目前已經立項2顆,正準備立項5顆。
  • 中國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衛星「墨子號」將驗證量子力學理論
    據新華社報導,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此次發射任務的圓滿成功,標誌著中國空間科學研究又邁出重要一步,將使我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構建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
  • 研製速度更快 第23顆北鬥導航衛星成功發射
    原標題:第二十三顆北鬥導航衛星成功發射 6月12日23時30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了第二十三顆北鬥導航衛星。完成在軌測試後,這顆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將接入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為用戶提供服務。
  • 「胖五」復飛、「嫦五」登月:2019年我國宇航發射次數將保持「30+」
    新華社北京1月29日電(記者董瑞豐、胡喆)「胖五」復飛、「嫦娥五號」登月、「鴻雁」星座加速組網……中國航天科技集團29日對外公布,2019年計劃實施30餘次宇航發射,預計發射太空飛行器50餘顆。其中,載人航天工程長徵五號乙運載火箭已經全面進入試樣研製,空間站核心艙研製工作按計劃順利實施,後續將開展發射場合練及首飛任務前的準備工作,為空間站建造階段全面展開奠定基礎。
  • 我國第四顆海洋水色系列衛星,發射成功
    從國家航天局、自然資源部獲悉:2020年6月11日2時31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海洋一號D星。該星將與海洋一號C星組成我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大幅提升我國對全球海洋水色、海岸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有效觀測能力,對開展全球氣候變化研究、應對人類共同面臨的全球氣候變暖和生態文明建設等具有重要意義,將開啟我國自然資源衛星陸海統籌發展新時代,助力海洋強國建設。
  • 【2016年】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發射
    2016年8月16日 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發射 2016年8月16日,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搭載航天科技抓總研製的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我國自主研發的量子衛星突破了一系列關鍵技術,包括高精度跟瞄、星地偏振態保持與基矢校正、星載量子糾纏源等,它的發射將使中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構建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試驗體系,對於推動我國空間科學衛星系列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 中國首顆!中大將研製發射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
    會上進行了聯合中心揭牌儀式,並宣布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將聯合研製並發射一顆極地衛星,這將是我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預計2022年發射升空。目前衛星平臺和載荷的設計已基本完成。「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揭牌儀式據了解,聯合中心從國家重大需求和科學目標出發,開展原創載荷的論證、研究與開發,將聯合推動創新型通量衛星、冰衛星等全球變化衛星系列工程立項,獲取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原創性科學觀測數據。
  • 全球首顆量子通信衛星今成功發射 「墨子號」的獨門絕技有哪些?
    原標題:全球首顆量子通信衛星今成功發射 「墨子號」的獨門絕技有哪些?   8月16日凌晨1時40分,由我國科學家自主研製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將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這將是跨度最大、史上最安全的通信網絡。
  • 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升空
    愛因斯坦在許多人心中已成科學真理的代名詞,但了解科學史的人都知道,愛因斯坦代表的經典物理學派與玻爾等人代表的量子學派之間的論戰已近百年,許多問題還沒有最後答案。而中國即將發射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將有可能幫助解決關於量子糾纏的問題。
  • 第21顆北鬥三號衛星成功發射 計劃2020年全球提供服務
    6月25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官方公眾號宣布,北鬥三號IGSO-2衛星發射成功!航天科技集團表示,6月25日2點09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北鬥三號第2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IGSO-2)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 我國引力波探測計劃首顆技術驗證衛星「天琴一號」成功發射
    12月20日11時22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中巴地球資源衛星04A星,此次任務同時搭載了主載荷由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引力中心與中山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天琴中心共同研製的「天琴一號」技術試驗衛星。這也是我國首顆由高校牽頭,國家立項的技術試驗衛星。
  • 中國將發射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
    中新社廣州12月4日電 (記者許青青)由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共建的「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衛星遙感高峰論壇3日在中山大學舉行。記者了解到,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將聯合研製並發射一顆極地衛星,這將是中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預計2022年發射升空。目前衛星平臺和載荷的設計已基本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