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20年前後 我國將研製發射五顆科學衛星
昨天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獲悉,我國「十三五」空間科學任務已全面啟動,預計在2020年前後將研製發射愛因斯坦探針等5顆科學衛星。
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吳季表示,中科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十二五」期間共布局4顆科學衛星,現已成功發射三顆,即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目前,處於積累數據階段。
根據《「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中科院除繼續實施空間科學衛星系列任務,確保暗物質衛星、量子衛星、實踐十號、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衛星產出重大科學成果外,預計在2020年前後,我國將研製發射愛因斯坦探針(EP)、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ASO-S)、全球水循環觀測衛星(WCOM)、磁層-電離層/熱層耦合小衛星星座探測計劃(MIT)、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SMILE)5顆科學衛星。這些科學衛星未來將在地球空間耦合規律、引力波電磁對應體探測、全球變化與水循環、太陽磁層與爆發活動關係等方面取得大量原創性成果。未來,中科院還將遴選一批空間科學領域的新項目。記者 劉歡
新聞內存
5顆衛星科學目標
1、愛因斯坦探針:
想觀測行星湮滅或恆星被黑洞吃掉等天體時域變化,必須要有大視場和長時間凝視。這恰恰是「愛因斯坦探針」的重要觀測方式。該星將發現和研究各種尺度上隱身的沉寂黑洞;探測引力波暴電磁波對應體並精確定位;系統性的深度探測和研究各類X射線暫現天體,快速定位並發布預警。
2、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
同時觀測太陽最劇烈的兩個爆發——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研究二者之間的相互關係和形成規律;觀測全日面太陽矢量磁場,研究太陽耀斑爆發和日冕物質拋射與太陽磁場之間的因果關係;觀測太陽大氣不同層次對太陽爆發的響應,研究太陽爆發能量和傳輸機制及動力學特徵。
3、全球水循環觀測衛星:
首次展開全球水循環關鍵要素的多要素、高精度、同時相綜合觀測,實現對地球系統中水的分布、傳輸與相變過程的機理及水循環系統的時空分布特徵認識上的突破;揭示全球變化背景下水循環變化特徵,深化理解水循環對全球變化的響應與反饋作用的科學規律。
4、磁層-電離層/熱層耦合小衛星星座探測計劃:
圍繞地球空間暴的起源與演化和行星大氣演化兩個重大科學問題,聚焦於電離層氧離子上行,深刻理解上行離子加速機制與傳輸規律;揭示磁層電離層/熱層耦合過程及在空間暴觸發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大幅提升對空間暴的認知水平和預報能力;研究地球粒子外流和逃逸過程,深化對行星演化的理解。
5、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
揭示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大尺度結構和基本模式;認知磁層亞暴整體變化過程和周期變化;確定日冕物質拋射事件驅動磁暴的發生和發展。這將成為地球空間探測新的裡程碑,實現從局部探測到全球性探測的跨越式發展。
相關新聞
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徵集「太空夢」
昨天,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瞄準未來10至15年我國空間科學發展需求,發布「太空夢」徵集令,面向全國空間科學相關研究院所、高等院校及工業部門,徵集空間科學任務概念建議。
「空間科學領域還有大量的創新想法沒有釋放出來,只要有好的想法就可以告訴我們!」國家科學中心主任吳季表示,參與本次徵集並通過遴選的空間科學任務概念建議將獲得經費資助,並有望在「十三五」時期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的空間科學背景型號項目或預先研究項目中予以支持。
本次空間科學任務概念建議的徵集要求已在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官網(www.nssc.ac.cn)發布。徵集為期一個月,入選建議預計將於2017年春節前公布。(記者 劉歡)
(責編:陰重宇(實習生)、林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