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前後將發射多顆科學衛星 向全國遴選空間科學任務

2020-12-02 北晚新視覺網

2016年12月2日訊,昨天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獲悉,目前,5顆科學衛星正在立項、研究中。在2020年前後,將發射愛因斯坦探針(EP)、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ASO-S)、全球水循環觀測衛星(WCOM)、磁層-電離層-熱層耦合小衛星星座探測計劃(MIT)、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SMILE)等多顆科學衛星。

至2020年將發射多顆科學衛星

「十三五」期間的空間科學任務現已全面啟動,根據9月份剛剛發布的《中國科學院「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將大力推動「十二五」立項的科學衛星儘快產出科學成果,包括暗物質衛星、實踐十號衛星和量子衛星等,力爭在空間天文、空間物理、微重力科學和空間生命科學、量子通訊等領域獲得重大科學發現與突破。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相裡斌介紹,中科院「十三五」空間科學衛星任務部署包括繼續實施空間科學衛星系列任務,確保暗物質衛星、量子衛星、實踐十號、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衛星產出重大科學成果。

並將爭取在2020年前後,發射愛因斯坦探針(EP)、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ASO-S)、全球水循環觀測衛星(WCOM)、磁層-電離層-熱層耦合小衛星星座探測計劃(MIT)、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SMILE)等多顆科學衛星,在地球空間耦合規律、引力波電磁對應體探測、全球變化與水循環、太陽磁層與爆發活動關係等方面取得原創性成果,實現我國空間科學衛星系列的持續、健康發展。

還將遴選兩批背景型號和預先研究項目,為「十四五」做好準備。

搭建面向全國的空間科學創新平臺

此外,中國科學院決定由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牽頭,瞄準未來10至15年我國空間科學發展需求,搭建面向全國的空間科學創新平臺,面向全國空間科學相關研究院所、高等院校及工業部門,徵集空間科學任務概念建議。中國科學院希望通過空間科學創新平臺,通過科學目標凝練、探測方案優化、關鍵技術攻關及前瞻技術預研,為未來在空間開展科學探測和實驗做好準備。

「空間科學領域還有大量的創新想法沒有釋放出來,只要有好的想法就可以告訴我們,我們對它進行資助!」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吳季表示,參與本次徵集並通過遴選的空間科學任務概念建議將獲得經費資助,並有希望經過進一步遴選,在「十三五」時期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的空間科學背景型號項目或預先研究項目中予以支持。

吳季研究員介紹,本次徵集的空間科學任務概念建議須由我國科學家自主原創提出,面向空間科學學科前沿,並有望在基礎科學前沿孕育重大科學突破。「旨在通過這一空間科學創新平臺,引領空間科學發展,帶動空間技術創新,為我國科學家實現空間科學夢提供可靠的組織保障。」

本次空間科學任務概念建議的徵集工作已於即日啟動,相關要求已在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官網發布(www.nssc.ac.cn)。為期一個月的徵集結束後,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將組織專家對徵集到的任務概念建議進行遴選,入選建議預計將於2017年春節前公布。

【相關連結】

愛因斯坦探針

科學目標:發現和研究各種尺度上隱身的沉寂黑洞;探測引力波暴電磁波對應體並精確定位;系統性的深度探測和研究各類X射線暫現天體,快速定位並發布預警。

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

科學目標:同時觀測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研究二者之間的相互關係和形成規律;觀測全日面太陽矢量磁場,研究太陽耀斑爆發和日冕物質拋射與太陽磁場之間的因果關係;觀測太陽大氣不同層次對太陽爆發的響應,研究太陽爆發能量和傳輸機制及動力學特徵。

全球水循環觀測衛星

科學目標:將首次展開全球水循環關鍵要素的多要素、高精度、同時相綜合觀測,實現對地球系統中水的分布、傳輸與相變過程的機理及水循環系統的時空分布特徵認識上的突破;揭示全球變化背景下水循環變化特徵,深化理解水循環對全球變化的響應與反饋作用的科學規律。

電磁-電離層-熱層耦合小衛星星座

科學目標:圍繞地球空間暴的起源與演化和行星大氣演化兩個重大科學問題,聚焦於電離層氧離子上行,深刻理解上行離子加速機制與傳輸規律;揭示磁層電離層/熱層耦合過程及在空間暴觸發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大幅提升對空間暴的認知水平和預報能力;研究地球粒子外流和逃逸過程,深化對行星演化的理解。

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

科學目標:揭示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大尺度結構和基本模式;認知磁層亞暴整體變化過程和周期變化;確定日冕物質拋射事件驅動磁暴的發生和發展。將成為地球空間探測新的裡程碑,將實現從局部探測到全球性探測的跨越式發展。

 

來源:北京晚報 北晚新視覺網  記者 孫樂琪

相關焦點

  • 2020年前後 我國將研製發射五顆科學衛星
    原標題:2020年前後 我國將研製發射五顆科學衛星   昨天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獲悉,我國「十三五」空間科學任務已全面啟動,預計在2020年前後將研製發射愛因斯坦探針等5顆科學衛星。
  • 中國規劃2020年前後發射5顆新科學衛星 探索什麼
    新華社北京6月1日新媒體專電(記者喻菲 胡龍江)中國計劃在未來5年左右研製並發射5顆新的科學衛星,有望在空間科學、技術和應用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創新突破。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吳季透露,目前中科院已遴選出5個空間科學衛星項目,爭取在2020年前後發射。這5個項目包括:中歐聯合空間科學衛星任務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計劃(SMILE)、磁層-電離層-熱層耦合小衛星星座探測計劃(MIT)、全球水循環觀測衛星(WCOM)、愛因斯坦探針(EP)和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ASO-S)。
  • 「悟空」之後 中國未來5年將再研製發射5顆空間科學衛星
    【觀察者網綜合】據中青在線12月1日報導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消息,繼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後,我國還將在未來5年研製發射5顆空間科學衛星。
  • 中國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衛星「墨子號」將驗證量子力學理論
    據新華社報導,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此次發射任務的圓滿成功,標誌著中國空間科學研究又邁出重要一步,將使我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構建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
  • 我國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升空 10年後百姓受益
    記者昨天從中國科學院獲悉,昨日凌晨1時40分04秒,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升空,標誌著我國空間科學研究又邁出重要一步。墨子號承載著在國際上率先探索星地量子通信可能性的使命,並將首次在空間尺度驗證已有百年歷史的量子理論的真實性。
  • 昨晚西昌又發射衛星了 一箭雙星!西昌發射場2020年發射任務收官!
    昨晚西昌又發射衛星了 一箭雙星!西昌發射場2020年發射任務收官!「此次任務是中心衛星發射快速組網和補網能力的鞏固接續之戰。」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主任張學宇說,「西昌發射場全體科技人員向疫戰、向天行,始終堅持首次標準,堅定百倍信心,堅決完成好這發任務,為全年畫上一個圓滿句號。」
  • 中國將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幾十年來,科學家用光子、原子、離子等東西做了許多實驗,結果都偏向量子論一方:沒有隱變量的存在,量子態的糾纏是非定域性的。  不過貝爾設計的實驗是假想實驗,現實中很難完全滿足實驗原則的要求,迄今還沒有一個實驗可靠到能蓋棺定論。擴大實驗距離,正是消除漏洞的手段之一,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可以把實驗距離擴大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有希望得出更加可信的結果。
  • 中國將發射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
    中新社廣州12月4日電 (記者許青青)由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共建的「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衛星遙感高峰論壇3日在中山大學舉行。記者了解到,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將聯合研製並發射一顆極地衛星,這將是中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預計2022年發射升空。目前衛星平臺和載荷的設計已基本完成。
  • 中山大學將參與研製並發射極地衛星,系我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
    原標題 中山大學將參與研製並發射極地衛星,系我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2月3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劉良龍)12月3日,中山大學舉行「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衛星遙感高峰論壇」。
  • 追逐引力波之光「極目」科學衛星發射成功
    2020年12月10日4時14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十一號遙九固體運載火箭將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GECAM)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作為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空間科學實驗室掛牌後發射的首顆科學衛星,中國科學院與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將這顆衛星命名為「懷柔一號」。
  • 我國將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概念股精選
    今日股市行情預測  =====全文閱讀=====  至誠網(www.zhicheng.com)07月8日訊    今日獲悉,下個月,我國將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科學實驗中心即設在中國科技大學上海研究院。
  • 美將發射多顆衛星觀測太陽和空間天氣—新聞—科學網
    據新華社電 美國航天局6月20日宣布,該機構確定了兩項觀測太陽活動和空間天氣的新任務,將在2022年8月前為此發射多顆衛星
  • 科學網—空間科學實驗是返回式衛星的未來
  • 羅俊代表:「天琴二號」計劃2025年前後發射
    21日,全國人大代表、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首席科學家羅俊院士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經過多方評估,天琴一號六大技術在軌驗證全部通過,每項技術指標都優於任務目標,達到國內同類技術的最高水平。羅俊院士說:「目前衛星狀態良好,下一階段將進入拓展實驗階段。」
  •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2020年航天任務完美收官
    12月27日23時44分,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託舉著遙感三十三號衛星順利升空,衛星準確進入預定軌道,標誌著酒泉衛星發射中心2020年航天任務完美收官。2020,開頭一如既往的美好。元旦過後,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科技人員在為快舟一號甲發射任務緊張忙碌著。
  • 慧眼發射:四顆中國星,圓滿完成空間戰略先導專項十二五任務
    自東方紅衛星發射以來,中國航天技術已經有了長足進步。但空間科學領域,由於缺乏自主的科學衛星,長期使用國外數據,科學家們的研究受到很大限制。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專項正在打破這一僵局。HXMT衛星的成功發射,和暗物質衛星、實踐十號衛星、量子通信衛星一起,為空間戰略先導專項十二五期間的任務畫上了完美句號。
  • 中國預計2022年發射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
    中山大學官網 圖中新社廣州12月4日電 由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共建的「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衛星遙感高峰論壇12月3日在中山大學舉行。記者了解到,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將聯合研製並發射一顆極地衛星,這將是中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預計2022年發射升空。目前衛星平臺和載荷的設計已基本完成。
  •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升空
    16日1時40分,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升空。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攝  新華社發(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供圖) 16日1時40分,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搭載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東風航天城順利發射升空。
  • 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升空
    愛因斯坦在許多人心中已成科學真理的代名詞,但了解科學史的人都知道,愛因斯坦代表的經典物理學派與玻爾等人代表的量子學派之間的論戰已近百年,許多問題還沒有最後答案。而中國即將發射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將有可能幫助解決關於量子糾纏的問題。
  • 中國民用空間基礎設施:88顆衛星布局 2025年前後建成
    中新社北京5月6日電 (記者張素)記者6日從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舉辦的CAST空間技術論壇上獲悉,中國計劃在2025年前後完成民用空間基礎設施的88顆衛星布局。「88顆衛星分為三類,分別是遙感衛星、通信衛星、導航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