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俊代表:「天琴二號」計劃2025年前後發射

2021-01-08 人民日報

21日,全國人大代表、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首席科學家羅俊院士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經過多方評估,天琴一號六大技術在軌驗證全部通過,每項技術指標都優於任務目標,達到國內同類技術的最高水平。羅俊院士說:「目前衛星狀態良好,下一階段將進入拓展實驗階段。」

天琴一號衛星設計概念圖 (來源:中山大學天琴中心提供)

技術驗證結果超乎預期

羅俊介紹,「天琴一號」的核心任務是驗證空間慣性基準技術,好比引力波「探頭」,這是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體系中的核心技術之一,它包括高精度慣性傳感、微牛級連續可調微推進和無拖曳控制三大關鍵技術。其餘三大技術分別為高精度雷射幹涉測量技術、高穩定度溫度控制技術和高精度質心控制技術。

其中,高精度慣性傳感技術在軌測試結果,比國內現有水平提高了兩個數量級以上,標誌著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個掌握高精度慣性基準技術的國家。微牛頓量級可變推力冷氣推進系統在軌試驗結果也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2019年12月20日,天琴一號衛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順利發射升空。 (圖片來源:中山大學宣傳部提供)

據介紹,由國家航天局正式立項的首顆空間引力波探測關鍵技術試驗驗證衛星「天琴一號」於去年年底在太原發射成功,承擔著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六大技術的在軌驗證任務,任務為期六個月。

「技術驗證結果超乎預期的優良表現,除了所驗證技術本身的成熟之外,離不開衛星平臺的優良表現,這是科研機構與工業部門的一次漂亮協作。」羅俊表示,「天琴一號」的成功得益於國家的大力支持,得益於多個部委、高校和企業的通力協作,創新基礎研究走向轉化應用、服務國家戰略的合作機制。

「天琴二號」計劃2025年前後發射

根據公開的「0123計劃」技術路線圖,天琴計劃將分階段,分別通過搭載、發射高精度空間慣性基準技術試驗衛星(單星),發射星間雷射幹涉測量技術試驗衛星(雙軌四星)使引力波探測關鍵技術走向成熟,並最終發射三顆天琴衛星組成編隊進行空間引力波探測。

羅俊透露,「天琴二號」項目建議書已於春節前交給上級有關部門,各項工作正在穩步推進,關鍵技術取得突破,部分技術已經成熟,並在「天琴一號」上經過檢驗。「天琴二號」計劃在2025年前後發射。

根據技術路線圖,「3」是指2035年前後,在距離地球約10萬公裡的軌道上部署三顆衛星,構成邊長約為17萬公裡的等邊三角形編隊,在太空中建成一個探測引力波的天文臺——「天琴」。目前,中山大學天琴中心、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等多個團隊正團結協作,不斷推進各項工作。

記者獲悉,「天琴計劃」分步實施、「沿途下蛋」,一方面各步驟任務有自己的科學產出或重大應用,另一方面又分階段推動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關鍵技術走向成熟,從而保障空間引力波探測任務的最終開展,為我國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做出應有貢獻。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們是靠技術引進,消化國外的技術,在目前的國際形勢下,開展原創性的基礎研究非常重要。」羅俊說,基礎研究的突破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厚積薄發。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羅俊代表:天琴二號預計2025發射 將提升我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能力
    來源:經濟日報5月26日,全國人大代表羅俊接受媒體連線採訪時透露,天琴二號衛星預計將於2025年前後發射,屆時將提升我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羅俊代表介紹,面向我國自主空間引力波探測的「天琴計劃」已進入第三階段任務,即發射「天琴二號」衛星編隊,該衛星編隊直接瞄準我國下一代重力衛星。國際大地測量協會「重力委員會」執行常委、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鍾敏研究員說,重力衛星是地球近地軌道衛星中精度要求最高的衛星。
  • 羅俊代表:「天琴一號」完成在軌技術驗證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羅俊代表: 「天琴一號」完成在軌技術驗證本報記者 龍躍梅 通訊員 黃 豔 盧旖維5月21日,全國人大代表、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首席科學家羅俊院士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透露「天琴一號」其餘三大技術分別為高精度雷射幹涉測量技術、高穩定度溫度控制技術和高精度質心控制技術。據介紹,由國家航天局正式立項的首顆空間引力波探測關鍵技術試驗驗證衛星「天琴一號」於去年年底在太原發射成功,承擔著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六大技術的在軌驗證任務,任務為期6個月。
  • 專家談「天琴計劃」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天琴計劃」又有哪些新進展?
  • 兩會時刻 | 「天琴計劃」首席科學家羅俊:「天琴一號」具有兩個啟示
    兩會時刻 | 「天琴計劃」首席科學家羅俊:「天琴一號」具有兩個啟示 2020-05-24 03: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天琴」將奏何妙音?——「天琴一號」發射成功背後的我國引力波...
    ——「天琴一號」發射成功背後的我國引力波探測之問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鄭天虹、肖思思、馬曉澄、胡喆  12月20日,隨著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騰空而起,「天琴一號」技術試驗衛星成功飛向太空。  這是我國首顆由國家立項面向未來引力波空間探測的技術試驗衛星,其成功發射意味著中國醞釀近20年的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方案距離實現邁出了重要一步。在這個歷史性的時刻,不妨讓我們走近「天琴一號」,揭開「天琴工程」的神秘面紗。  「天琴一號」要做什麼?
  • 「天琴計劃」將打造51萬公裡長的「引力波琴弦」,首星技術超指標
    在引力波的領域,美國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是我國也不算落後,2019年8月31日我國首顆空間引力波探測衛星「太極一號」在太原衛星發射基地發射升空;2019年12月20日,我國另一個引力波探測計劃——「天琴」中的首顆衛星天琴一號也在太原衛星發射基地發射升空!
  • 我國引力波探測計劃首顆技術驗證衛星「天琴一號」成功發射
    12月20日11時22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中巴地球資源衛星04A星,此次任務同時搭載了主載荷由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引力中心與中山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天琴中心共同研製的「天琴一號」技術試驗衛星。這也是我國首顆由高校牽頭,國家立項的技術試驗衛星。
  • 天琴團隊的科研報國路:從引力到引力波,36年專注一個問題
    從1984年開始,一群中國科學家用36年的時間,探索引力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對於一位科學家的科研生涯來講,36年很長。但是,在西方科學家主導了300多年的領域裡,中國科學家測出了世界最精確的萬有引力常數G的值,提出了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這樣看來36年又很短。 基礎研究如何報效國家和社會?羅俊院士和天琴團隊在探索科學問題的過程中,用一個又一個重量級成果給出了答案。
  • 中國或再次引領全球,砸下150億啟動「天琴計劃」,讓美國都羨慕
    同時我國也投入150億元,開啟全新的太空探索計劃,並且將其命名為「天琴計劃」。根據了解,這一計劃最早是在2014年華中科技大學的國際會議上,由中國科學院羅俊院士提出。隨後在2015年中山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聯手進行相關研究,制定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事實上最早提出這一設想的應該是愛因斯坦,當時此人提出相對論的概念。
  • 「天琴計劃」立新功:測出國內最準地月距離
    「中山大學天琴計劃雷射測距臺站成功測得了月球表面上5組反射鏡的回波信號,測出國內最準的地月距離,且精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這意味著,中國科學家攻克了地月雷射測距技術,至此,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成功測得全部5個反射鏡的國家。」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首席科學家羅俊接受採訪時說。
  • 中國啟動「天琴計劃」,劍指引力波,2035年人類科技將飛躍
    特別是近200年來的科學家們,他們提出的科學理論直接就奠定了現代的科學基礎。甚至有一些超前的科學理論至今還沒有被破解,或者說是被證實。如愛因斯坦所寫的關於引力波的事物知道近兩三年才被科學家們證實是真實存在的。要知道這個引力波的理論是早已經出現了幾十年了。
  • 「天琴一號」技術試驗衛星升空
    央廣網廣州12月20日消息(記者鄭澍)今日11時22分,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場,搭載天琴一號衛星的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衝上雲霄。升空10多分鐘後,天琴一號衛星與運載火箭順利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這是我國首顆由國家立項、面向未來引力波空間探測的技術試驗衛星,其成功發射意味著中國醞釀近20年、正式提出5年多的天琴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正式進入「太空試驗」階段。中國人自己的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方案距離實現又推進了一步。「天琴計劃」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於2014年3月在一次國際研討上提出的。
  • 「天琴一號」衛星首輪實驗結果發表
    中科院院士、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首席科學家羅俊說,「天琴一號」的核心任務是驗證空間慣性基準技術,這是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體系中的核心技術之一,包括高精度慣性傳感、微牛級連續可調微推進和無拖曳控制三大關鍵技術,以及高精度雷射幹涉測量技術、高穩定度溫度控制技術和高精度質心控制技術。
  • 「天琴一號」首輪實驗結果發表:優於預期目標
    來源:人民日報本報廣州8月23日電 (賀林平、黃燕)近日,「天琴一號」試驗衛星第一輪實驗結果在國際學術期刊《經典引力和量子引力》發表。結果顯示,「天琴一號」在軌驗證的所有技術指標不僅超過任務預期目標,也超過國內同類技術的最高水平,部分技術指標比國內現有指標提高兩個量級及以上。
  • 中國引力波探測計劃「天琴」「太極」各進一步 與國外競爭白熱化
    2019年12月20日,「天琴一號」衛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而「太極一號」衛星則更早一步,於2019年8月31日成功發射。 這兩顆衛星的順利運行標誌著中國引力波探測計劃「天琴」計劃和「太極」計劃各進一步。
  • 天琴計劃正在緊張籌備,或將引領世界探索宇宙
    2014年的時候,中國科學院羅俊院士首次提出了我們要探測引力波的想法。2015年7月,這個計劃在中山大學被正式提出,這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  天琴計劃  。說起來,這個名字不僅好聽,而且非常「應景」,引力波就像琴弦一樣會振動,也需要懂的人才能聆聽。
  • 「天琴一號」衛星首輪實驗結果發表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8月21日,《經典和量子引力》刊發了「天琴一號」試驗衛星第一輪實驗結果。文章稱,實驗結果顯示,「天琴一號」在軌驗證的所有技術指標超過任務預期目標,部分技術指標比國內現有指標提高兩個量級及以上。
  • 「天琴計劃」全球招募研究人員 年薪百萬
    「天琴計劃」全球招募研究人員 年薪百萬 2016-02-23 14:46:53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新網廣州2月23日電 (許青青)記者23日從廣州中山大學獲悉,該校牽頭的中國引力波探測工程「天琴計劃
  • 天琴計劃:那些宇宙探秘者的故事
    2014年,中國科學院院士羅俊提出「天琴計劃」它的目標是2035年前後在距離地球約10萬公裡的軌道上,部署3顆全同衛星構成邊長約17萬公裡的等邊三角形編隊,在太空中建成一個引力波天文臺,探測引力波。塗良成在節目中說,「我們還有一項技術是用雷射幹涉測距,這兩項技術之後,我們再發射三顆衛星上去,衛星和衛星之間構成一個精確的編隊,這就是最終的『天琴』。」要實現空間引力波探測,需要面對極大的技術挑戰,很多技術指標要求遠高於現有技術水平數量級。
  • 空間引力波探測試驗衛星「天琴一號」完成在軌技術驗證
    中山大學校長、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首席科學家羅俊21日接受記者採訪時披露,經過多方評估,去年年底發射升空的技術試驗衛星「天琴一號」六大技術在軌驗證全部通過,每項技術指標均優於任務目標。「天琴一號」是由國家航天局正式立項的空間引力波探測關鍵技術試驗衛星,於去年12月20日在山西太原發射成功,承擔著「天琴計劃」六大技術的在軌驗證任務,任務為期6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