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全國人大代表、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首席科學家羅俊院士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經過多方評估,天琴一號六大技術在軌驗證全部通過,每項技術指標都優於任務目標,達到國內同類技術的最高水平。羅俊院士說:「目前衛星狀態良好,下一階段將進入拓展實驗階段。」
天琴一號衛星設計概念圖 (來源:中山大學天琴中心提供)
技術驗證結果超乎預期
羅俊介紹,「天琴一號」的核心任務是驗證空間慣性基準技術,好比引力波「探頭」,這是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體系中的核心技術之一,它包括高精度慣性傳感、微牛級連續可調微推進和無拖曳控制三大關鍵技術。其餘三大技術分別為高精度雷射幹涉測量技術、高穩定度溫度控制技術和高精度質心控制技術。
其中,高精度慣性傳感技術在軌測試結果,比國內現有水平提高了兩個數量級以上,標誌著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個掌握高精度慣性基準技術的國家。微牛頓量級可變推力冷氣推進系統在軌試驗結果也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2019年12月20日,天琴一號衛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順利發射升空。 (圖片來源:中山大學宣傳部提供)
據介紹,由國家航天局正式立項的首顆空間引力波探測關鍵技術試驗驗證衛星「天琴一號」於去年年底在太原發射成功,承擔著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六大技術的在軌驗證任務,任務為期六個月。
「技術驗證結果超乎預期的優良表現,除了所驗證技術本身的成熟之外,離不開衛星平臺的優良表現,這是科研機構與工業部門的一次漂亮協作。」羅俊表示,「天琴一號」的成功得益於國家的大力支持,得益於多個部委、高校和企業的通力協作,創新基礎研究走向轉化應用、服務國家戰略的合作機制。
「天琴二號」計劃2025年前後發射
根據公開的「0123計劃」技術路線圖,天琴計劃將分階段,分別通過搭載、發射高精度空間慣性基準技術試驗衛星(單星),發射星間雷射幹涉測量技術試驗衛星(雙軌四星)使引力波探測關鍵技術走向成熟,並最終發射三顆天琴衛星組成編隊進行空間引力波探測。
羅俊透露,「天琴二號」項目建議書已於春節前交給上級有關部門,各項工作正在穩步推進,關鍵技術取得突破,部分技術已經成熟,並在「天琴一號」上經過檢驗。「天琴二號」計劃在2025年前後發射。
根據技術路線圖,「3」是指2035年前後,在距離地球約10萬公裡的軌道上部署三顆衛星,構成邊長約為17萬公裡的等邊三角形編隊,在太空中建成一個探測引力波的天文臺——「天琴」。目前,中山大學天琴中心、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等多個團隊正團結協作,不斷推進各項工作。
記者獲悉,「天琴計劃」分步實施、「沿途下蛋」,一方面各步驟任務有自己的科學產出或重大應用,另一方面又分階段推動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關鍵技術走向成熟,從而保障空間引力波探測任務的最終開展,為我國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做出應有貢獻。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們是靠技術引進,消化國外的技術,在目前的國際形勢下,開展原創性的基礎研究非常重要。」羅俊說,基礎研究的突破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厚積薄發。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