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琴計劃:那些宇宙探秘者的故事

2020-08-01 珠海高新區
天琴計劃:那些宇宙探秘者的故事

2014年,

中國科學院院士羅俊提出

「天琴計劃」

它的目標是2035年前後

在距離地球約10萬公裡的軌道上,

部署3顆全同衛星

構成邊長約17萬公裡的

等邊三角形編隊,

在太空中建成一個引力波天文臺,

探測引力波。

天琴計劃:那些宇宙探秘者的故事


近日,天琴中心常務副主任塗良成,做客珠海傳媒集團電視欄目《灣區會客廳》,為我們分享宇宙探秘者的故事。

「2000年之前我們就開始全面布局引力波探測技術,其中最核心的技術是引力波的探頭,我們叫作慣性傳感器。從2000年到2013年,項目從地面實驗室進展到太空試驗階段。2013年首次進行衛星搭載,2019年的『天琴一號』是第三次衛星搭載。」塗良成在節目中說,「我們還有一項技術是用雷射幹涉測距,這兩項技術之後,我們再發射三顆衛星上去,衛星和衛星之間構成一個精確的編隊,這就是最終的『天琴』。」


要實現空間引力波探測,

需要面對極大的技術挑戰,

很多技術指標要求

遠高於現有技術水平數量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天琴計劃」

依託各種引力實驗、

大科學裝置建設的

多點發力、分步實施,

最終目標是探測空間引力波,

但在推進過程中也「沿途下蛋」

催生出了大量的科研成果。


「比如,我們通過臺站把雷射打到月球上面測距,已經能夠測得非常準確。就是說對要探測的空間目標,我們已經能夠實現非常精準的定位,這項技術可以應用到很多領域中。」塗良成說,「科學研究和技術應用是兩方面,但是兩個輪子必須互相驅動。『天琴』引力波探測是非常遙遠的事情,但是技術發展到某個階段,就可能產生一些『果子』,摘下來應用到別的地方就開闢了新的領域。」


「天琴計劃」

困難之多、難度之大,

可見一斑。

那麼探測引力波意義在哪?

又會給我們帶來什麼?

天琴計劃:那些宇宙探秘者的故事

看似複雜的研究,當它一系列的關鍵技術實現突破,將間接改變影響人類的生活。比如,精確測量地球重力,會使我們更加深刻地了解地球水資源、礦產資源的分布與變化,從而更加有利於保護資源、更加有益於我們認識世界。

「引力波探測可能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大家都在研究和探索,而『天琴計劃』開始預備的時候就在強調自己做。之前我們也想如果能夠跟國外合作,把技術拿過來用,又容易又快。最後發現,實際去操作這些事情的時候,別人就告訴你,這個東西不能跟你共享。原話就是『這東西不是商品,必須拿東西交換』。」塗良成說,「拿什麼東西交換?就是要把我們最想要的東西給他來交換,這樣最終結果還是不能在我們手裡。我們因此更加堅定了信心,要自己做下去。」

隨著國家對基礎研究越來越重視並不斷加大投入,一種全新的合作模式展開。國家、地方、高校、研究院所、企業共同聯合研發科學試驗,發揮國家主管機關的政策引領、地方資金支持、高校的科學研究基礎和企業的工程研製經驗等優勢。因「興趣」使然,圓一個「中國夢」,「天琴計劃」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才參與進來。

天琴計劃:那些宇宙探秘者的故事

「天琴計劃」從2014年提出到現在,6年的時間取得了很大進展。「雖然進展比我們預期要快,但也是這個節點該發生的事情。背後有太多的人,默默無聞地、日復一日地反覆做這件事情,反覆驗證技術的穩定性、可靠性。」此外,塗良成介紹,「天琴計劃」落戶在珠海,有良好的實驗環境「山洞實驗室」,且珠海的測距臺站是北半球國際臺站裡最靠南的,具有良好的方位優勢。


來源:珠海特區報

相關焦點

  • 天琴計劃正在緊張籌備,或將引領世界探索宇宙
    任何天體在宇宙中運行的同時,都會憑藉自身的質量造成時空的漣漪,這就是引力波  。普通的天體所產生的引力波非常微弱,而像黑洞併合、中子星相撞這樣的極端宇宙事件,是探測引力波的絕佳對象,同時引力波也是我們了解這些極端事件中一些細節的最完美工具。
  • 一起了解中國版引力波探測計劃:中山大學「天琴計劃」
    目前最有可能的是被選中成為歐空局宇宙視野(Cosmic Vision)計劃的第三次大科學任務,於2034年發射升空。NASA重返eLISA的工作也已經於近期啟動。  我國科學家於2009年10月和2011年8月分別召開第332次和403次香山會議,就引力波探測的相關理論與實驗工作進行了深入的討論,並先後提出ASTROD和ALIA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
  • 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關鍵技術獲得重大進展
    新華社廣州9月28日電(記者黃豔、鄭天虹)在近地軌道上發射三顆衛星,構成等邊三角形衛星編隊,通過慣性傳感器、雷射幹涉測距等系列核心技術,「感知」來自宇宙的引力波信號,探索宇宙的秘密。三顆星,形似太空裡架起的一把豎琴,可聆聽宇宙深處引力波的「聲音」,這是我國科學家提出的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27日,在廣州召開的香山科學會議第S45次學術討論會傳來了關於「天琴計劃」的最新消息。
  • 天琴計劃堪比嫦娥上天的航天成就
    人類文明發展取決於基礎科學的突破程度,科學家一生都致力於基礎科學研究,包含數學、物理學、天文學、地球科學等等,其中天文學與物理學是人類進行宇宙探索的基礎,也是中國目前研究的重要領域。早在二零一四年,我國就提出了天琴計劃,計劃在十萬公裡高度的地球軌道上部署三顆衛星組成的長十七萬公裡的等邊三角形。編隊用來探測引力波信號,並利用引力波深入研究基礎物理、天文學和宇宙學,研究空間引力波探測將帶動一大批高尖端核心技術的進步與發展。如精確測量地球重力場,使人類更加深刻了解地球水資源和礦產資源的分布和變化。
  • 「天琴計劃」基礎設施奠基
    本報珠海3月20日電 (記者賀林平)我國首個開展空間引力波探測的重大基礎科研項目「天琴計劃」20日在中山大學珠海校區奠基,正式啟動了其基礎設施工程建設。目前,中山大學天琴研究中心正在「引力理論與實驗分析」「衛星平臺與控制」「精密光學測量與遙感」「地月系統物理實驗」等方面組建科研團隊。
  • 中國引力波探測計劃「天琴」「太極」各進一步 與國外競爭白熱化
    2019年12月20日,「天琴一號」衛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而「太極一號」衛星則更早一步,於2019年8月31日成功發射。 這兩顆衛星的順利運行標誌著中國引力波探測計劃「天琴」計劃和「太極」計劃各進一步。
  • 引力波探測參與者:LIGO與中國天琴計劃不矛盾
    8、有人說,LIGO項目探測到了引力波,是否中國的「天琴計劃」就不要繼續了?天琴計劃可探測更多信息陳雁北: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說法,地面和天空探測是不同的波段,看到的圓是不同的,學到的知識也是不一樣的。不同的波段會有不同現象,能看到不同的東西,這個計劃本身是沒有矛盾的。
  • 「引力波」項目參與者:LIGO和天琴計劃不矛盾
    原標題:LIGO和天琴計劃不矛盾 不同的波段會有不同現象,能看到不同的東西,這個計劃本身是沒有矛盾的。   如果考慮到地面已經探測到引力波,對於空間探測將是一個鼓勵,「天琴計劃」很可能會相比地面探測到的黑洞更大,可能看到星系中心大質量黑洞的併合過程,它們可以研究了解到宇宙早期星系演化的過程,這個是地面上探測不到的,因此「天琴計劃」可以探測到更多新的信息,兩個項目研究是完全沒有矛盾的。
  • 科學家探測到引力波 中大"天琴計劃"將尋找宇宙弦音
    現在:  「天琴計劃」還有進行必要嗎?  LIGO已經探測到引力波了,那「天琴計劃」還有意義嗎?  引力波論文作者之一、LIGO科學合作組織核心成員、加州理工學院教授陳雁北在接受訪談時表示:「網上有人說發現引力波了,天琴計劃是不是就不要搞了?這是非常錯誤的說法。
  • 「天琴計劃」將打造51萬公裡長的「引力波琴弦」,首星技術超指標
    引力是宇宙天體間的主要作用力,雖然它早在400多年前就被牛頓發現了,但是一直以來人類對引力的認知都很淺顯,只知道它是宇宙中物質間的一種相互作用力罷了,直到近一二十年來,人類才開始從表面到本質來認識引力,並且發現它可以表現為一種「波」,體現為時空曲率的擾動以行進波的方式向外傳遞,於是
  • 「天琴」將奏何妙音?——「天琴一號」發射成功背後的我國引力波...
    「天琴計劃」是由中山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羅俊於2014年提出、以中國為主導的國際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2035年前後,在距離地球約10萬公裡的軌道上部署三顆衛星,構成邊長約為17萬公裡的等邊三角形編隊,在太空中建成一個探測引力波的天文臺。因為三顆衛星組成的編隊在天空中形似豎琴,故名天琴。
  • 「天琴計劃」全球招募研究人員 年薪百萬
    「天琴計劃」全球招募研究人員 年薪百萬 2016-02-23 14:46:53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新網廣州2月23日電 (許青青)記者23日從廣州中山大學獲悉,該校牽頭的中國引力波探測工程「天琴計劃
  • 兩會時刻 | 「天琴計劃」首席科學家羅俊:「天琴一號」具有兩個啟示
    兩會時刻 | 「天琴計劃」首席科學家羅俊:「天琴一號」具有兩個啟示 2020-05-24 03: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專家談「天琴計劃」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天琴計劃」又有哪些新進展?
  • 中國或再次引領全球,砸下150億啟動「天琴計劃」,讓美國都羨慕
    同時我國也投入150億元,開啟全新的太空探索計劃,並且將其命名為「天琴計劃」。根據了解,這一計劃最早是在2014年華中科技大學的國際會議上,由中國科學院羅俊院士提出。隨後在2015年中山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聯手進行相關研究,制定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事實上最早提出這一設想的應該是愛因斯坦,當時此人提出相對論的概念。
  • 在太空中立起的「天琴」,能夠幫助我們捕捉宇宙之音?
    在引力波天文學時代到來之前,人類只能夠通過電磁波等傳統手段觀測宇宙,只有圖像,沒有聲音,像看無聲電影一樣。「天琴計劃」的開啟,不僅讓我們可以傾聽宇宙的聲音,而且幫助我們收集到更多種類豐富的引力波信號。什麼是黑洞?它是如何成長的?引力波又是什麼?是誰發出的引力波,該怎麼探測?實現空間引力波探測,具體要怎麼做?「天琴」除了看到雙黑洞併合,還能發現什麼?
  • 中山大學「天琴計劃」牽頭國內引力波研究
    據新華社廣州2月14日電 從中山大學獲悉:該校正牽頭國內引力波研究,計劃用20年時間,完成總投資約為150億元的「天琴計劃」。
  • 羅俊代表:「天琴二號」計劃2025年前後發射
    21日,全國人大代表、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首席科學家羅俊院士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經過多方評估,天琴一號六大技術在軌驗證全部通過,每項技術指標都優於任務目標,達到國內同類技術的最高水平。羅俊院士說:「目前衛星狀態良好,下一階段將進入拓展實驗階段。」
  • 「天琴計劃」重大進展!科研綜合樓一期項目竣工驗收
    「天琴計劃」重大進展!」科研綜合樓(一期)項目已於近日順利通過竣工驗收,標誌著「天琴計劃」項目建設迎來重大進展。 「天琴計劃」是中山大學發起的、以空間引力波探測研究為主的國家級重大科學研究計劃,該項目配套的科研教學場地主要包括雷射測距臺站、「天琴計劃」科研綜合樓(一期)
  • 「天琴計劃」立新功:測出國內最準地月距離
    記者 鄭 楊攝  一個口徑1.2米的反射式望遠鏡、一個工作溫度在零下200多攝氏度的多通道超導單光子探測器、一個高重頻短脈衝固體雷射器、一個雷射測距光學平臺——5月25日,經濟日報記者在位於廣東珠海鳳凰山頂的天琴計劃雷射測距臺站內,看到了由上述部件組成可以測出地月距離的科技「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