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中國科學院院士羅俊提出
「天琴計劃」
它的目標是2035年前後
在距離地球約10萬公裡的軌道上,
部署3顆全同衛星
構成邊長約17萬公裡的
等邊三角形編隊,
在太空中建成一個引力波天文臺,
探測引力波。
近日,天琴中心常務副主任塗良成,做客珠海傳媒集團電視欄目《灣區會客廳》,為我們分享宇宙探秘者的故事。
「2000年之前我們就開始全面布局引力波探測技術,其中最核心的技術是引力波的探頭,我們叫作慣性傳感器。從2000年到2013年,項目從地面實驗室進展到太空試驗階段。2013年首次進行衛星搭載,2019年的『天琴一號』是第三次衛星搭載。」塗良成在節目中說,「我們還有一項技術是用雷射幹涉測距,這兩項技術之後,我們再發射三顆衛星上去,衛星和衛星之間構成一個精確的編隊,這就是最終的『天琴』。」
要實現空間引力波探測,
需要面對極大的技術挑戰,
很多技術指標要求
遠高於現有技術水平數量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天琴計劃」
依託各種引力實驗、
大科學裝置建設的
多點發力、分步實施,
最終目標是探測空間引力波,
但在推進過程中也「沿途下蛋」
催生出了大量的科研成果。
「比如,我們通過臺站把雷射打到月球上面測距,已經能夠測得非常準確。就是說對要探測的空間目標,我們已經能夠實現非常精準的定位,這項技術可以應用到很多領域中。」塗良成說,「科學研究和技術應用是兩方面,但是兩個輪子必須互相驅動。『天琴』引力波探測是非常遙遠的事情,但是技術發展到某個階段,就可能產生一些『果子』,摘下來應用到別的地方就開闢了新的領域。」
「天琴計劃」
困難之多、難度之大,
可見一斑。
那麼探測引力波意義在哪?
又會給我們帶來什麼?
看似複雜的研究,當它一系列的關鍵技術實現突破,將間接改變影響人類的生活。比如,精確測量地球重力,會使我們更加深刻地了解地球水資源、礦產資源的分布與變化,從而更加有利於保護資源、更加有益於我們認識世界。
「引力波探測可能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大家都在研究和探索,而『天琴計劃』開始預備的時候就在強調自己做。之前我們也想如果能夠跟國外合作,把技術拿過來用,又容易又快。最後發現,實際去操作這些事情的時候,別人就告訴你,這個東西不能跟你共享。原話就是『這東西不是商品,必須拿東西交換』。」塗良成說,「拿什麼東西交換?就是要把我們最想要的東西給他來交換,這樣最終結果還是不能在我們手裡。我們因此更加堅定了信心,要自己做下去。」
隨著國家對基礎研究越來越重視並不斷加大投入,一種全新的合作模式展開。國家、地方、高校、研究院所、企業共同聯合研發科學試驗,發揮國家主管機關的政策引領、地方資金支持、高校的科學研究基礎和企業的工程研製經驗等優勢。因「興趣」使然,圓一個「中國夢」,「天琴計劃」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才參與進來。
「天琴計劃」從2014年提出到現在,6年的時間取得了很大進展。「雖然進展比我們預期要快,但也是這個節點該發生的事情。背後有太多的人,默默無聞地、日復一日地反覆做這件事情,反覆驗證技術的穩定性、可靠性。」此外,塗良成介紹,「天琴計劃」落戶在珠海,有良好的實驗環境「山洞實驗室」,且珠海的測距臺站是北半球國際臺站裡最靠南的,具有良好的方位優勢。
來源:珠海特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