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天琴計劃」牽頭國內引力波研究

2021-02-16 雷射製造網LaserfairCom

據新華社廣州2月14日電 從中山大學獲悉:該校正牽頭國內引力波研究,計劃用20年時間,完成總投資約為150億元的「天琴計劃」。目前,中山大學珠海校區正在建設引力波研究所需的地面基礎設施。已經啟動山洞超靜實驗室和雷射測距地面臺站基礎設施建設,部分技術研究已有具體進展。


據了解,引力波是加速中的質量在時空中所產生的波動,也被比喻為時空的「漣漪」。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認為,任何有質量的物體加速運動都會對周圍的時空產生影響,其作用的形式就是引力波。

此前,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負責人宣布,科學家首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這距離1916年愛因斯坦預言引力波存在剛好100年。

據介紹,中山大學「天琴計劃」以引力波研究為中心,開展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任務的預先研究,制定中國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的實施方案和路線圖,並開展關鍵技術研究。主要分為四個階段實施:第一階段,完成月球/衛星雷射測距系統、大型雷射陀螺儀等「天琴計劃」地面輔助設施;第二階段,完成無拖曳控制、星載雷射幹涉儀等關鍵技術驗證,以及空間等效原理實驗檢驗;第三階段,完成高精度慣性傳感、星間雷射測距等關鍵技術驗證,以及全球重力場測量;第四階段,完成所有空間引力波探測所需的關鍵技術,發射三顆地球高軌衛星進行引力波探測。

(來源:人民日報)

圖文均來自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

相關焦點

  • 「天琴計劃」全球招募研究人員 年薪百萬
    「天琴計劃」正在全球招募研究人員。  2015年7月,中山大學正式啟動了中國本土的空間引力波探測項目「天琴計劃」,該計劃以引力波研究為中心,開展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任務的預先研究,制定中國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的實施方案和路線圖,並開展關鍵技術研究。  該計劃擬發射三顆全同衛星,組成一個等邊三角形陣列,衛星本身作高精度無拖曳控制以抑制太陽風、太陽光壓等外部幹擾,衛星之間以雷射精確測量由引力波造成的距離變化。
  • 一起了解中國版引力波探測計劃:中山大學「天琴計劃」
    其中,ASTROD計劃瞄準10-3~10-5Hz的引力波,幹涉儀臂長為3×108公裡,是一個技術難度比LISA還高的空間任務概念。ALIA採取與LISA完全相同的軌道與天線構型,只是幹涉儀臂長縮短10倍,探測引力波頻段也提高10倍。  天琴計劃的出發點是切實根據我國的技術能力實際和未來幾十年的發展前景,提出我國自主開展空間引力波探測的可行方案。
  • 我國引力波探測計劃首顆技術驗證衛星「天琴一號」成功發射
    12月20日11時22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中巴地球資源衛星04A星,此次任務同時搭載了主載荷由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引力中心與中山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天琴中心共同研製的「天琴一號」技術試驗衛星。這也是我國首顆由高校牽頭,國家立項的技術試驗衛星。
  • 科學家探測到引力波 中大"天琴計劃"將尋找宇宙弦音
    引力波模擬圖  【「天琴」的前世今生】  過去:  引力波探測熱潮一度中斷  2015年7月,中山大學正式啟動的「天琴計劃」,其研究方向即為引力波,並且向全世界招募研究人員。當時不少國內的中國科學家馬上行動了起來,引發過熱潮。  1979年7月在義大利召開的第二屆格拉斯曼廣義相對論國際會議上,來自中山大學的陳嘉言教授在會上作了《北京—廣州引力波探測》的報告,由於在引力波研究方面的貢獻,被聘為會議顧問委員會委員,這是中國的引力波研究第一次被國際社會認可。
  • 中國引力波探測計劃「天琴」「太極」各進一步 與國外競爭白熱化
    2019年12月20日,「天琴一號」衛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而「太極一號」衛星則更早一步,於2019年8月31日成功發射。 這兩顆衛星的順利運行標誌著中國引力波探測計劃「天琴」計劃和「太極」計劃各進一步。
  • 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關鍵技術獲得重大進展
    三顆星,形似太空裡架起的一把豎琴,可聆聽宇宙深處引力波的「聲音」,這是我國科學家提出的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27日,在廣州召開的香山科學會議第S45次學術討論會傳來了關於「天琴計劃」的最新消息。題為「天琴計劃與國際合作」的香山科學會議第S45次學術研討會吸引了來自美國、德國、俄羅斯、義大利、澳大利亞以及國內的中山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系統的多個研究所、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等數十名專家,他們對「天琴計劃」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關注。
  • 引力波探測參與者:LIGO與中國天琴計劃不矛盾
    8、有人說,LIGO項目探測到了引力波,是否中國的「天琴計劃」就不要繼續了?天琴計劃可探測更多信息陳雁北: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說法,地面和天空探測是不同的波段,看到的圓是不同的,學到的知識也是不一樣的。不同的波段會有不同現象,能看到不同的東西,這個計劃本身是沒有矛盾的。
  • 「引力波」項目參與者:LIGO和天琴計劃不矛盾
    8.有人說,LIGO項目探測到了引力波,是否中國的「天琴計劃」就不要繼續了?   天琴計劃可探測更多信息   陳雁北: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說法,地面和天空探測是不同的波段,看到的圓是不同的,學到的知識也是不一樣的。
  • 一箭九星 「天琴一號」出徵探測引力波
    亮點1  「天琴計劃」在太空搭建引力波探測「天文臺」  「天琴計劃」2014年由中山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羅俊提出,以中國為主導的國際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天琴一號」技術試驗衛星由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抓總研製,是空間引力波探測的探路者。
  • 「天琴計劃」立新功:測出國內最準地月距離
    圖為中山大學天琴計劃雷射測距臺。  「中山大學天琴計劃雷射測距臺站成功測得了月球表面上5組反射鏡的回波信號,測出國內最準的地月距離,且精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這意味著,中國科學家攻克了地月雷射測距技術,至此,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成功測得全部5個反射鏡的國家。」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首席科學家羅俊接受採訪時說。
  • 「天琴」將奏何妙音?——「天琴一號」發射成功背後的我國引力波...
    「天琴一號」由國家航天局為工程大總體管理單位,中山大學為用戶單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為衛星總體負責單位,試驗載荷分別由中山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航天五院等單位研製。  「天琴計劃」是由中山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羅俊於2014年提出、以中國為主導的國際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2035年前後,在距離地球約10萬公裡的軌道上部署三顆衛星,構成邊長約為17萬公裡的等邊三角形編隊,在太空中建成一個探測引力波的天文臺。因為三顆衛星組成的編隊在天空中形似豎琴,故名天琴。
  • 我國發射「天琴一號」衛星 從太空探測引力波
    人民網北京12月20日電(趙竹青)今天中午,伴隨著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的升空,我國「天琴」引力波探測計劃的首顆技術驗證衛星——「天琴一號」技術試驗衛星成功啟航,開啟了它的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的探索之旅。 「天琴計劃」是由中山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羅俊於2014年提出的、以中國為主導的國際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
  • 「天琴計劃」基礎設施奠基
    本報珠海3月20日電 (記者賀林平)我國首個開展空間引力波探測的重大基礎科研項目「天琴計劃」20日在中山大學珠海校區奠基,正式啟動了其基礎設施工程建設。目前,中山大學天琴研究中心正在「引力理論與實驗分析」「衛星平臺與控制」「精密光學測量與遙感」「地月系統物理實驗」等方面組建科研團隊。
  • 剛剛上天的還有「天琴一號」:引力波太空探測再邁一步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2月20日電(賀喜梅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邱晨輝)今天,我國成功發射中巴地球資源衛星04A星,隨之一起飛天的還有「天琴一號」技術試驗衛星等8顆衛星,此次發射也標誌著我國「天琴」引力波探測計劃的首顆技術驗證衛星成功啟航,開啟了它的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的探索之旅。
  • 羅俊代表:「天琴二號」計劃2025年前後發射
    21日,全國人大代表、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首席科學家羅俊院士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經過多方評估,天琴一號六大技術在軌驗證全部通過,每項技術指標都優於任務目標,達到國內同類技術的最高水平。羅俊院士說:「目前衛星狀態良好,下一階段將進入拓展實驗階段。」
  • 兩會時刻 | 「天琴計劃」首席科學家羅俊:「天琴一號」具有兩個啟示
    △羅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首席科學家羅俊近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 讓引力波撥動太空中的琴弦:我國太空探測引力波計劃取得進展
    「天琴計劃」首席科學家羅俊說,「天琴一號」的核心任務是驗證空間慣性基準技術,這是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體系中的核心技術之一,包括高精度慣性傳感、微牛級連續可調微推進和無拖曳控制三大關鍵技術,以及高精度雷射幹涉測量技術、高穩定度溫度控制技術和高精度質心控制技術。
  • 探訪中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雷射測距臺站 (1/2)
    探訪中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雷射測距臺站 (1/2) "← →"翻頁
  • 「天琴一號」技術試驗衛星升空
    這是我國首顆由國家立項、面向未來引力波空間探測的技術試驗衛星,其成功發射意味著中國醞釀近20年、正式提出5年多的天琴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正式進入「太空試驗」階段。中國人自己的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方案距離實現又推進了一步。「天琴計劃」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於2014年3月在一次國際研討上提出的。
  • 美國引力波項目中途而廢,中國卻激流勇進,「天琴一號」均超預期
    文章稱,實驗結果顯示「天琴一號」在軌驗證的所有技術指標不僅超過任務預期目標,也超過中國國內同類技術的最高水平,部分技術指標比國內現有指標提高兩個量級及以上。中山大學天琴中心教授葉賢基介紹,「天琴」於2018年10月由國家航天局正式立項,2019年12月20日在山西太原發射成功,其將承擔六大技術的在軌驗證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