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廣州12月20日消息(記者鄭澍)今日11時22分,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場,搭載天琴一號衛星的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衝上雲霄。升空10多分鐘後,天琴一號衛星與運載火箭順利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這是我國首顆由國家立項、面向未來引力波空間探測的技術試驗衛星,其成功發射意味著中國醞釀近20年、正式提出5年多的天琴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正式進入「太空試驗」階段。中國人自己的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方案距離實現又推進了一步。
「天琴計劃」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於2014年3月在一次國際研討上提出的。該計劃具體為2035年前後在距離地球約10萬公裡的軌道上,部署三顆全同衛星構成邊長約為17萬公裡的等邊三角形編隊,在太空中建成一個引力波天文臺來探測引力波。天琴計劃制定了「0123計劃」技術路線圖,利用可靠、經濟、科學的手段展開技術攻關和在軌驗證,分步實施,「沿途下蛋」,一方面各步驟任務有自己的科學產出或重大應用,另一方面又分階段推動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關鍵技術走向成熟,從而保障空間引力波探測任務的最終開展。
羅俊院士早在1994年在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就開始了引力波探測關鍵技術的研究。2015年,中山大學與華中科技大學深度合作,開始了天琴計劃的推進工作,並與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等幾十家單位密切合作,組建了天琴合作組,協同開展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任務的預先研究。
「天琴計劃」自提出以來,得到了多個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的立項支持,「天琴一號」也是在眾多支持合作中成功入軌的。2015年教育部率先支持天琴計劃的實施,2016年中國國家航天局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同時立項支持月球中繼星雷射測距項目,2017年國家航天局發布指導意見,明確提出推動引力波探測試驗驗證衛星工程項目立項,開始對天琴「0123計劃」系統、持續支持。天琴計劃載荷研究基地在珠海市政府的支持下已經初具雛形,天琴計劃雷射測距臺站已經建成,深圳市政府和廣東省政府則分別立項對空間引力波探測地面模擬裝置關鍵技術預研和天琴基礎理論研究進行了支持。
2018年10月,國家航天局批覆立項「高精度空間慣性基準技術試驗衛星工程項目」,因該項目對應天琴「0123計劃」中的步驟「1」,故命名「天琴一號」。廣東省政府給予了配套支持。
據天琴一號衛星總設計師張立華介紹,天琴一號是我國第一顆由國家航天局立項、高校牽頭的技術試驗衛星,也是國家正式立項的第一顆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試驗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