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由中山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共同研製的天琴計劃首顆試驗星「天琴一號」任務周期正式結束。據實驗人員介紹,經過多方評估,天琴一號六大技術在軌驗證全部通過,每項技術指標都優於任務目標,達到國內同類技術的最高水平。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教授羅俊說:「目前衛星狀態良好,下一階段將進入拓展實驗階段。」
天琴一號衛星設計概念圖 (來源: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提供)
羅俊院士介紹,「天琴一號」的核心任務是驗證空間慣性基準技術,好比引力波「探頭」,這是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體系中的核心技術之一,它包括高精度慣性傳感、微牛級連續可調微推進和無拖曳控制三大關鍵技術。其餘三大技術分別為高精度雷射幹涉測量技術、高穩定度溫度控制技術和高精度質心控制技術。
其中,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承擔的高精度慣性傳感器在軌測試結果,將項目組之前保持的國內最好水平又提高兩個數量級,達到了國際同類裝置的領先水平。
2019年12月20日,天琴一號衛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順利發射升空 (圖片來源: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
據介紹,由國家航天局正式立項的首顆空間引力波探測關鍵技術試驗驗證衛星「天琴一號」於去年年底在太原發射成功,承擔著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六大技術的在軌驗證任務,任務為期六個月。
「技術驗證結果超乎預期的優良表現,除了所驗證技術本身的成熟之外,離不開衛星平臺的優良表現,這是科研機構與工業部門的一次漂亮協作。」羅俊表示,「天琴一號」的成功得益於國家的大力支持,得益於多個部委、廣東、高校和企業的通力協作,創新基礎研究走向轉化應用、服務國家戰略的合作機制。
根據公開的「0123計劃」技術路線圖,天琴計劃將分階段,分別通過搭載、發射高精度空間慣性基準技術試驗衛星(單星),發射星間雷射幹涉測量技術試驗衛星(雙軌四星)使引力波探測關鍵技術走向成熟,並最終發射三顆天琴衛星組成編隊進行空間引力波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