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琴一號傳好消息,中國一關鍵技術成功通過驗證,西方卡脖子失效

2021-01-08 強國觀察室
長徵五號成功發射

前段時間,長徵五號成功發射的消息引起了全球廣泛關注,各國主流媒體幾乎都報導了我國航天取得這一壯舉,但實際上,除了長徵五號,近段時間我國還成功升空了一顆具有特殊意義的科研衛星也十分值得大家注意,因為這顆衛星可不簡單,它打破了此前西方國家的一項技術壟斷,帶領中國進入一片嶄新的科研領域。

據此前媒體報導,繼「太極一號」之後,我國又成功發射了一顆用於引力波探測研究的特殊衛星——「天琴一號」。由於引力波探測對研究宇宙起源、發展和演變有著重大意義,因此,國際上的主要航天大國都在研製引力波探測衛星,而我國自然也不甘落後,「天琴一號」就在這個背景下橫空出世。

「天琴一號」技術試驗衛星研製現場

不過需要提到的是,在此前,國際上探測引力波的主流方法都是在地面探測,但由於地面幹擾多,影響最後的結果,因此科學家才想通過衛星,在太空中探測引力波的。只是就目前來說,引力波探測衛星的技術還不是很成熟,各國都處在技術驗證階段,我國的「天琴一號」也是如此。

從公開的消息來看,天琴一號負責驗證無拖曳控制技術、慣性傳感器技術和高精度雷射幹涉測量技術等,這些技術一旦驗證成功,我國太空引力波探測的大門才算真正打開。而就在近日,天琴一號傳來好消息,有項關鍵技術成功通過在軌驗證!

天琴計劃

據媒體報導,天琴一號驗證成功的是名為「無拖曳控制」的技術,這項技術可以去掉所有幹擾衛星的力,包括大氣壓力、太陽光壓力等,讓衛星成為一個「超靜超穩」的平臺,以更精確地實現探測引力波的目標。

而更讓人興奮的是,無拖曳控制技術實現的基礎,是微牛級變推力技術,這項技術顧名思義,可以為衛星提供極其精準的推力。科研人員分析過相關在軌數據後發現,天琴一號的微牛級推進系統運行一切正常,且主要技術參數還達到了全球領先水平,這就意味著,我國正式成為全球第二個掌握該技術的國家,說明西方國家在該技術領域卡中國脖子已失效。

微牛級連續變推力模塊產品

那麼問題來了,這項技術有何難點,能難倒絕大部分國家呢?據專家介紹,1微牛的力大約與1根頭髮的重量相當,而天琴一號的微牛變推系統最低能提供0.1微牛的推力!這種對推進系統極高精度的控制力,就是該技術的核心,也是讓天琴一號成為一個超級穩定平臺的前提,微牛級推進系統成功驗證,讓我國空間推動技術向前邁了一大步。

在完成此次的技術驗證之後,未來,天琴一號還會對其他相關技術進行一一驗證,雖然這只是我國引力波探測衛星項目「萬裡長徵的第一步」,但這一步卻至關重要,只有先掃清技術障礙,太空探測引力波衛星才能成為現實,相信經過我國科學家的努力,我國會有望成為全球第一個完成太空探測引力波的國家。(向劍)

相關焦點

  • 天琴一號六大技術在軌驗證全部通過
    天琴一號六大技術在軌驗證全部通過 2020-05-27來源:《中國教育報》   本報訊(記者 劉盾 通訊員 黃豔 盧旖維)「經過多方評估,天琴一號六大技術在軌驗證全部通過。」
  • 天琴一號衛星完成無拖曳控制技術飛行驗證
    502所獲悉,根據最新試驗結果分析,天琴一號衛星已經成功完成無拖曳控制飛行驗證。2009年,歐空局在「GOCE」衛星上成功進行了無拖曳控制的在軌驗證。502所從2010年開始追蹤國外相關技術,並利用各類課題支持,自主開展相關基礎性研究。天琴一號衛星立項後,該所團隊在前期工作基礎上結合工程任務需求,設計了多種無拖曳控制算法,以及可提升衛星平臺穩定性的雙軸和三軸磁控等算法,申請了多項專利。天琴一號衛星發射後,這些技術均得到在軌驗證。
  • 好消息!引力波「探頭」成功!「天琴一號」完成六大技術在軌驗證
    據實驗人員介紹,經過多方評估,天琴一號六大技術在軌驗證全部通過,每項技術指標都優於任務目標,達到國內同類技術的最高水平。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教授羅俊說:「目前衛星狀態良好,下一階段將進入拓展實驗階段。」
  • 又一項新技術實驗成功,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個掌握國家
    近期中國在航天領域又傳來了好消息,中國一項新的技術驗證成功,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封鎖,成為了世界上第二個掌握該項技術的國家。早些年由於我國的工業實力和經濟力量薄弱,在許多領域,我們只能夠仿照國外的先進技術,這也讓中國貼上了只會模仿的標籤,好像一切高精尖的技術都與我們沒有關係。
  • 我國完成無拖曳控制技術飛行驗證
    記者18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2所獲悉,根據最新試驗結果分析,天琴一號衛星已經成功完成無拖曳控制飛行驗證。加速度模式無拖曳控制技術,可應用於地球和地外天體等複雜引力場的空間探測;位移模式無拖曳控制技術,則可應用於引力波探測及等效原理檢驗等相對論效應的空間科學研究領域。作為上述研究領域太空飛行器控制的核心技術,無拖曳控制具有重要理論意義與重大工程實用價值。天琴一號衛星成功完成了上述兩種無拖曳控制方式的在軌驗證。
  • 智馳華芯傳感器成功應用於天琴一號衛星
    集微網消息,12月20日,我國「天琴」引力波探測的首顆技巧驗證衛星-「天琴一號」技巧實驗衛星成功啟航。據智馳華芯官方消息,智馳華芯的MEMS傳感器成功應用在天琴一號衛星上。圖片來源:智馳華芯官方消息智馳華芯自2018年在無錫高新區成立以來,配合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五研究院投入天琴一號衛星核心器件關鍵技術研究,成功開發出MEMS傳感器,突破高端傳感器國外壟斷的壁壘,實現了精度由原來機械式傳感器的5%精度提升至如今MEMS傳感器1%的技術飛躍。
  • 中國海軍又傳好消息!磁流體推進器誕生,與西方20年差距被抹平!
    中國海軍又傳好消息!磁流體推進器誕生最近,中國海軍基地傳來了好消息,中國磁流體推進器在軍事港口測試了中國。這對於中國核潛艇發展的下一步研製工作來說,將是一個很好的前景。磁流體推進器將有助於中國進一步優化和升級其核潛艇動力。
  • 國內某大學成功驗證實現3nm關鍵技術:GAA電晶體
    晶片製造特別是高端晶片製造一直是中國被卡脖子的關鍵技術,中芯國際的7nm就一直還未量產,而最近傳出國內某大學成功驗證實現3nm關鍵技術,我們來看看到底怎麼回事?
  • 這一重大科研進展,遠超中國同類技術最高水平,引發人民日報、新華社關注!
    8月22日以來,人民日報、新華社、科技日報、環球時報等眾多媒體發布《國際學術期刊:&34;在軌驗證的技術指標均超預期》這一重大科研進展。報導中引用國際學術期刊《經典和量子引力》(Classical Quantum Gravity)中的表述,實驗結果顯示&34;在軌驗證的所有技術指標不僅超過任務預期目標,也超過中國國內同類技術的最高水平,部分技術指標比國內現有指標提高兩個量級及以上。
  • 2020年中國亟待攻克的「卡脖子」技術清單
    「中國製造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強大,西方工業,也沒有衰退到依賴中國在向服務業轉型的口號聲中,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按捺不住說了真話,那麼,亟待攻克的核心材料、技術有哪些? 目前,信息技術之外,中國「卡脖子」的核心技術集中在高端製造及新材料領域,光刻機便是高端製造之一。
  • 落選中國院士、當選美國院士,李愛珍曾帶團隊突破西方「卡脖子」
    曾經,中國科技事業被西方「卡脖子」,她卻讓西方人知道什麼叫中國人。她研究的是國防、環保、醫療、經濟等領域,更是我國著名的材料學家。而她身為材料學家,將一生青春奉獻給了祖國,而且為祖國打破了西方的「技術封鎖」,給中國贏得了尊嚴。
  • 中科院強勢發聲,劍指光刻機,解決西方卡脖子的難題
    解決西方卡脖子的難題根據了解,中科院最近已經表示,要把美國卡脖子的清單在2021年到2030年之間變成科研任務清單進行布局,將主要的力量集中國家最為關注的重點領域,徹底解決西方卡脖子的難題。關鍵技術需要的只是時間由於中國特殊的國家制度
  • 中國科學院傳來好消息,美國卡脖子的清單已被攻克
    大圖模式美國的頻繁針對,在這一重要時刻,據新華社報導,近日,中國科學院傳來好消息,美國的"卡脖子"清單第一階段已經被我國成功攻克。據國內媒體報導,中科院方面一眾人士已經向外界解釋了目前我國"率先行動"計劃的第一階段有關情況,將美國所制裁的物品作為第一攻克對象,並且針對未來的發展做出了詳細介紹。
  • 中國科學院傳來好消息,美國卡脖子清單已被攻克
    撰文丨考拉編輯丨米高這段時間以來,美國因為忌憚中國的發展速度做出了不少損人利己的事情,其中,打壓中國留學生針對中國大使館和壓制中國華為5g的發展都是美國的傑作。新華社報導,近日,中國科學院傳來好消息,美國的&34;清單第一階段已經被我國成功攻克。
  • 國際學術期刊:「天琴一號」衛星在軌驗證的技術指標均超預期
    文章稱,實驗結果顯示「天琴一號」在軌驗證的所有技術指標不僅超過任務預期目標,也超過中國國內同類技術的最高水平,部分技術指標比國內現有指標提高兩個量級及以上。圖為天琴一號衛星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首席科學家羅俊說,「天琴一號」的核心任務是驗證空間慣性基準技術,這是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體系中的核心技術之一,包括高精度慣性傳感、微牛級連續可調微推進和無拖曳控制三大關鍵技術
  • 國際學術期刊:「天琴一號」衛星在軌驗證的技術指標均超預期
    文章稱,實驗結果顯示「天琴一號」在軌驗證的所有技術指標不僅超過任務預期目標,也超過中國國內同類技術的最高水平,部分技術指標比國內現有指標提高兩個量級及以上。圖為天琴一號衛星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首席科學家羅俊說,「天琴一號」的核心任務是驗證空間慣性基準技術,這是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體系中的核心技術之一,包括高精度慣性傳感、微牛級連續可調微推進和無拖曳控制三大關鍵技術,以及高精度雷射幹涉測量技術、高穩定度溫度控制技術和高精度質心控制技術。
  • 「卡脖子」的35項關鍵技術
    科技日報曾推出系列文章報導制約我國工業發展的35項「卡脖子」技術,引起了廣泛關注與討論。現摘錄如下。與中國合作都附帶苛刻條件:設計技術不轉讓,核心的熱端部件製造技術也不轉讓,僅以許可證方式許可本土製造非核心部件。沒有自主化能力,意味著我國能源安全的重要一環,仍然受制於人,存在被「卡脖子」的風險。
  • 6年間上海每年均有成果入選中國十大科學進展,已在關鍵核心技術和「卡脖子」領域取得階段性突破
    新民晚報訊 (記者 江躍中)「2014-2019年,上海每年均有成果入選中國十大科學進展,6年60項重大進展,上海牽頭或參與12項。」在上海市政協近日組織開展的「本市加強自主創新,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情況」委員年末專題視察活動中, 上海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辦公室介紹,圍繞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本市不斷提升創新策源能力,攻堅克難,成效初顯。
  • 中國傳來一個好消息,衛星發射獲得圓滿成功,美國看後坐不住了
    據環球網消息報導,目前中國又傳來一個好消息,衛星發射取得圓滿成功,美國看後坐不住了。並且通過這一發射過程,成功將高分9號05星送到了預定軌道。這樣的成功也就真正標誌著本國的航天技術又一次有了突破,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發射任務當中還搭載了多功能試驗衛星和天拓5號衛星。這些都在發揮著各自的作用,而且能夠在之後的表現當中進一步給我國的相關技術帶來完善。
  • 盤點 |「卡脖子」的35項關鍵技術總覽
    我們把美國「卡脖子」的清單變成我們科研任務清單進行布局,比如航空輪胎、軸承鋼、光刻機,還有一些關鍵的核心技術、關鍵原材料等。與中國合作都附帶苛刻條件:設計技術不轉讓,核心的熱端部件製造技術也不轉讓,僅以許可證方式許可本土製造非核心部件。沒有自主化能力,意味著我國能源安全的重要一環,仍然受制於人,存在被「卡脖子」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