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訊 (記者 江躍中)「2014-2019年,上海每年均有成果入選中國十大科學進展,6年60項重大進展,上海牽頭或參與12項。」在上海市政協近日組織開展的「本市加強自主創新,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情況」委員年末專題視察活動中, 上海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辦公室介紹,圍繞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本市不斷提升創新策源能力,攻堅克難,成效初顯。已在關鍵核心技術和「卡脖子」領域取得階段性突破。
圖說:視察活動現場。市政協供圖
持續有力建設全球規模最大、種類最全、功能最強的光子大科學設施集群。2015年以來,我國科學家利用上海光源,在固體材料實驗中先後發現3種重要的新費米子態。2017年,超強超短雷射裝置實現10拍瓦雷射放大輸出,脈衝峰值功率創世界紀錄。2019年,上海科學家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細胞》《自然》《科學》發表高質量論文87篇,佔全國總量的28.4%。今年4月,上海科技大學饒子和院士團隊與合作者,率先在國際上成功解析新型冠狀病毒關鍵藥物靶點和RNA聚合酶複合物的高解析度三維空間結構,為開發針對新冠肺炎的藥物奠定重要基礎。
黨的十九大報告列舉的蛟龍、天宮等6項重大科技成果,上海都作出重要貢獻。在國慶70周年閱兵任務中,上海矽酸鹽所為11項國之重器提供關鍵材料和部件,有力提升關鍵零部件國產化自主化信心。
圖說:進行座談交流。市政協供圖
在創新產業的第一開拓者方面,中芯國際14納米工藝實現量產。全國首個人工智慧創新應用先導區穩步建設。原創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新藥「九期一」有條件獲批上市,填補了這一領域17年無新藥上市的空白。聯影全景PET/CT獲得美國FDA和歐盟CE認證。再鼎醫藥首款腫瘤電場治療產品在香港正式上市,成為全球首個經美國FDA批准的腫瘤電場治療產品。
上海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辦公室還透露,上海在關鍵核心技術和「卡脖子」領域取得了階段性突破。在設計領域,國家集成電路創新中心3-5納米器件研發順利,紫光展銳手機基帶晶片市場份額位居世界第三。在製造領域,中芯國際、華虹集團年銷售額位居國內前兩位。在裝備材料領域,中微刻蝕機、上微光刻機等戰略產品,已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新昇300毫米大矽片已通過產線工藝驗證。
啟動建設全國首個人工智慧創新應用先導區、上海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上海馬橋人工智慧創新試驗區。微軟亞洲研究院(上海)、微軟-儀電人工智慧創新院等一批基礎研發平臺揭牌。全市人工智慧重點企業超1100家,微軟、亞馬遜、阿里、騰訊等領軍企業加大在滬布局,商湯、達闥、依圖等獨角獸企業加快發展,持續推進人工智慧在政務、安防、醫療、教育等領域應用落地。成立上海人工智慧產業投資基金,首期規模1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