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間上海每年均有成果入選中國十大科學進展,已在關鍵核心技術和...

2020-12-05 新民晚報

新民晚報訊 (記者 江躍中)「2014-2019年,上海每年均有成果入選中國十大科學進展,6年60項重大進展,上海牽頭或參與12項。」在上海市政協近日組織開展的「本市加強自主創新,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情況」委員年末專題視察活動中, 上海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辦公室介紹,圍繞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本市不斷提升創新策源能力,攻堅克難,成效初顯。已在關鍵核心技術和「卡脖子」領域取得階段性突破。

圖說:視察活動現場。市政協供圖

持續有力建設全球規模最大、種類最全、功能最強的光子大科學設施集群。2015年以來,我國科學家利用上海光源,在固體材料實驗中先後發現3種重要的新費米子態。2017年,超強超短雷射裝置實現10拍瓦雷射放大輸出,脈衝峰值功率創世界紀錄。2019年,上海科學家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細胞》《自然》《科學》發表高質量論文87篇,佔全國總量的28.4%。今年4月,上海科技大學饒子和院士團隊與合作者,率先在國際上成功解析新型冠狀病毒關鍵藥物靶點和RNA聚合酶複合物的高解析度三維空間結構,為開發針對新冠肺炎的藥物奠定重要基礎。

黨的十九大報告列舉的蛟龍、天宮等6項重大科技成果,上海都作出重要貢獻。在國慶70周年閱兵任務中,上海矽酸鹽所為11項國之重器提供關鍵材料和部件,有力提升關鍵零部件國產化自主化信心。

圖說:進行座談交流。市政協供圖

在創新產業的第一開拓者方面,中芯國際14納米工藝實現量產。全國首個人工智慧創新應用先導區穩步建設。原創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新藥「九期一」有條件獲批上市,填補了這一領域17年無新藥上市的空白。聯影全景PET/CT獲得美國FDA和歐盟CE認證。再鼎醫藥首款腫瘤電場治療產品在香港正式上市,成為全球首個經美國FDA批准的腫瘤電場治療產品。

上海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辦公室還透露,上海在關鍵核心技術和「卡脖子」領域取得了階段性突破。在設計領域,國家集成電路創新中心3-5納米器件研發順利,紫光展銳手機基帶晶片市場份額位居世界第三。在製造領域,中芯國際、華虹集團年銷售額位居國內前兩位。在裝備材料領域,中微刻蝕機、上微光刻機等戰略產品,已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新昇300毫米大矽片已通過產線工藝驗證。

啟動建設全國首個人工智慧創新應用先導區、上海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上海馬橋人工智慧創新試驗區。微軟亞洲研究院(上海)、微軟-儀電人工智慧創新院等一批基礎研發平臺揭牌。全市人工智慧重點企業超1100家,微軟、亞馬遜、阿里、騰訊等領軍企業加大在滬布局,商湯、達闥、依圖等獨角獸企業加快發展,持續推進人工智慧在政務、安防、醫療、教育等領域應用落地。成立上海人工智慧產業投資基金,首期規模100億元。

相關焦點

  • 6年間上海每年均有成果入選中國十大科學進展,已在關鍵核心技術和「卡脖子」領域取得階段性突破
    新民晚報訊 (記者 江躍中)「2014-2019年,上海每年均有成果入選中國十大科學進展,6年60項重大進展,上海牽頭或參與12項。」在上海市政協近日組織開展的「本市加強自主創新,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情況」委員年末專題視察活動中, 上海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辦公室介紹,圍繞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本市不斷提升創新策源能力,攻堅克難,成效初顯。
  • 中科院多項成果入選2017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和上海市計劃生育科學研究所「人Piwi基因突變致男性不育」、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m6A甲基化修飾調控脊椎動物造血幹細胞命運決定」、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水稻廣譜持久抗病與產量平衡的遺傳與表觀調控機制」、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癢覺信息傳遞的神經環路機制」等成果分別入選。
  • 西北大學校友付巧妹入選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剛剛公示了
    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擬獲獎人選有1付巧妹,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2馮 琳,四川農業大學,3劉 瑋,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4劉 英,西安電子科技大學,5劉宏濤,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6許葉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7楊曉菲北京大學,8肖仁珍西北核技術研究所,9吳 俊,南京農業大學,10餘 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1餘 倩,浙江大學,
  • 我校科研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3月20日,中國雷射雜誌社發布「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第十五屆)。河南大學申懷彬教授、李林松教授、杜祖亮教授等人和中國科技大學張振宇教授的科研成果《兼具高亮度和高效率的量子點發光二極體》成功入選。
  • 中科院多項成果入選2015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2月25日,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公布了2015年度中國十大科學進展。中國科學院牽頭完成或參與完成的七項成果入選其中,分別是:實現單光子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理論預言並實驗驗證外爾半金屬的存在,揭示伊波拉病毒演化及遺傳多樣性特徵,實現對反物質間相互作用力的測量,探測到宇宙早期最亮、中心黑洞質量最大的類星體,發現東亞最早的現代人化石,實現對單個蛋白質分子的磁共振探測。
  • 河南大學科研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新聞作者:中國雷射 3月20日,中國雷射雜誌社發布「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第十五屆)。河南大學申懷彬教授、李林松教授、杜祖亮教授等人和中國科技大學張振宇教授的科研成果《兼具高亮度和高效率的量子點發光二極體》成功入選。
  • 2019十大科學傳播事件揭曉 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入選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2月17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邱晨輝)今天,由中國科協主辦的「典贊科普中國」活動在京舉辦,活動現場揭曉了2019十大科學傳播事件,「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人類史上首張黑洞照片問世」「我國成功完成首次海上航天發射」等事件入選。
  • 量子密鑰分發、智能雷射器等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新民晚報訊(記者 郜陽)今天,中國雷射雜誌社發布「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第十五屆)。量子密鑰分發、光子晶片、智能雷射器、全色雷射顯示等20項重大光學進展入選(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10項)。
  • 同濟大學一項合作研究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應用...
    同濟大學一項合作研究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應用研究類) 來源: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20-03-20  瀏覽
  • 中科院多項成果入選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
    1月13日,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公布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包括8個知識創新類和2個技術創新類項目成果。中國科學院完成或合作完成的多項成果入選,包括「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4-乙烯基苯甲醚是蝗蟲的群聚信息素」「器官衰老的機制及調控」「人腦發育關鍵細胞與調控網絡」「提高綠色革命作物品種氮肥利用效率的新機制」「抗原受體信號轉導機制及其在CAR-T治療中的應用」等。
  • 中科院多項成果入選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
    中科院多項成果入選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 原標題:   央視網3月17日訊 據中科院網站消息,3月16日,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發布了2016年度「
  • 中國科大6項研究成果入選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
    近日,中科院圍繞「三個面向」凝練總結出59項「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重大科技成果及標誌性進展。我校負責的光量子計算、大尺度光量子信息處理和亞納米分辨的單分子光譜成像等研究成果以及參與的空間科學前沿探索與月球探測、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和科學研究進展等5項成果入選「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成果進展。
  • 北大3項成果入選2017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另外,城市與環境學院周力平教授參與了「中國發現新型古人類化石」的研究工作。以上入選項目均出自北京大學國家或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該研究成果於2017年7月發表於Nature Methods(IF 25.3),並申請了6項國家發明專利和1項國際專利。
  • 中科院多項成果入選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中國科學院
    1月13日,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公布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包括8個知識創新類和2個技術創新類項目成果。中國科學院完成或合作完成的多項成果入選,包括「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4-乙烯基苯甲醚是蝗蟲的群聚信息素」「器官衰老的機制及調控」「人腦發育關鍵細胞與調控網絡」「提高綠色革命作物品種氮肥利用效率的新機制」「抗原受體信號轉導機制及其在CAR-T治療中的應用」等。
  • 武大這一成果入選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
    武大這一成果入選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 2021-01-16 17: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河南大學科研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3月20日,中國雷射雜誌社發布"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第十五屆)。河南大學申懷彬教授、李林松教授、杜祖亮教授等人和中國科技大學張振宇教授的科研成果《兼具高亮度和高效率的量子點發光二極體》成功入選。
  • 東南大學發布「十大科學與技術問題」!
    吳剛副校長介紹,在「雙一流」建設的背景下,為了使相關的科學研究更加聚焦國際科學前沿,形成支撐國家和地方發展的具有引領性的技術,做有前瞻性的科學研究,培育「大項目、大成果、大平臺、大團隊」,學校在2018年初提出在全校範圍內徵集「東南大學十大科學與技術問題」。
  • 沉寂千年,中國誓回發明創新之巔? 中國「量子之父」入選《自然...
    《自然》推選全球年度十大科學人物已是傳統。近年來入選中國科學家並不鮮見。2013年,禽流感專家陳化蘭當選;2015年,中山大學教授黃軍利用基因編輯技術修改人類胚胎DNA治療地中海貧血症上榜。要算上海外華裔,同胞更多。今年入選的,就有美國布羅德研究所生物學家劉如謙。東姐覺得,從這個角度,咱絕對可以小小自豪一下。
  • 國家發展改革委支持建設的上海光源多項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
    近日,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相繼揭曉。上海光源生物大分子晶體學線站用戶成果「硅藻如何利用其獨特結構去高效地捕獲、利用光能」同時入選「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揭示抗結核新藥的靶點和作用機制及潛在新藥的發現」入選「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
  • 中科院上海分院兩項科研成果入選「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