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2月17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邱晨輝)今天,由中國科協主辦的「典贊科普中國」活動在京舉辦,活動現場揭曉了2019十大科學傳播事件,「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人類史上首張黑洞照片問世」「我國成功完成首次海上航天發射」等事件入選。
「典贊科普中國」是由中國科協主辦的一項盤點年度科學傳播典型的活動,自2015年起已舉辦四屆,該活動旨在創新科普理念和服務模式,融匯科學傳播業界智慧,彰顯科普中國品牌文化,促進全民科學素質提升。
當天揭曉的2019十大科學傳播事件,具體來看分別是——
1.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東經177.6度、南緯45.5度附近的預選著陸區,並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此次任務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
2.人類史上首張黑洞照片問世
2019年4月10日,包括中國在內,全球多地天文學家同步公布了「事件視界望遠鏡」(EHT)項目的第一項重大成果:人類有史以來獲得首張黑洞照片。該黑洞位於室女座一個巨橢圓星系M87的中心,距離地球5500萬光年,質量約為太陽的65億倍。它的核心區域存在一個陰影,周圍環繞一個新月狀光環。
3. 我國成功完成首次海上航天發射
2019年6月5日,我國在黃海海域使用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CZ-11 WEY號)成功完成「一箭七星」海上發射技術試驗。這是我國首次在海上進行航天發射,填補了我國運載火箭海上發射的空白。
4.我國正式發放5G商用牌照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廣電發放5G商用牌照。我國正式進入5G商用元年。5G具有高速度、低時延、高可靠等特點,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方向和數字經濟的重要基礎。
5.屠呦呦團隊在「青蒿素抗藥性」等研究中獲新突破
2019年6月17日,有報導稱,屠呦呦及其團隊經過多年攻堅,在「抗瘧機理研究」「抗藥性成因」「調整治療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於近期提出應對「青蒿素抗藥性」難題的切實可行治療方案,並在「青蒿素治療紅斑狼瘡等適應症」「傳統中醫藥科研論著走出去」等方面取得新進展,獲得世界衛生組織和國內外權威專家的高度認可。
6.我國科學家開發出新型類腦晶片
2019年8月1日,《自然》雜誌刊登封面文章稱,來自清華大學等單位的研究人員開發出全球首款異構融合類腦計算晶片。該晶片結合了類腦計算和基於計算機的機器學習,這種融合技術有望促進人工通用智能的研究和發展。
7.我國自主研製最大直徑盾構機在深圳始發
2019年8月13日,我國自主研製的最大直徑泥水盾構機「春風號」在深圳春風隧道始發,正式投入使用。該設備是迄今為止我國自主設計製造的最大直徑泥水平衡盾構機,其設計製造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春風號」泥水平衡盾構機開挖直徑為15.80米,重4800噸,長135米,裝機總功率超過1.15萬千瓦,掘進總推力高達2.46萬噸。
8.袁隆平等42人被授予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
2019年9月17日,我國決定授予于敏、申紀蘭(女)、孫家棟、李延年、張富清、袁隆平、黃旭華、屠呦呦(女)「共和國勳章」。授予葉培建、吳文俊、南仁東(滿族)、顧方舟、程開甲「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
9.哈勃望遠鏡拍到星際彗星首張清晰圖像
2019年10月16日,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歐洲航天局管理的哈勃太空望遠鏡,為首顆被「驗明正身」的星際彗星「2I/鮑裡索夫」拍攝了照片,這是迄今望遠鏡為這顆神秘星際天體拍攝的最清晰照片。這顆彗星被命名為「鮑裡索夫」是為了紀念它的發現者、克裡米亞業餘天文學家根納季鮑裡索夫。
10.中國火星探測任務首次公開亮相
2019年11月14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著陸器懸停避障試驗在河北省懷來縣完成。此次試驗是我國火星探測任務首次公開亮相,試驗模擬了著陸器在火星環境下懸停、避障、緩速下降的過程,對其設計正確性進行了綜合驗證。